越南统一战争:AK-47一战成名
AK-47诞生后,很快被苏联装备到军队中。随着美苏冷战的进行,AK-47由苏联武器慢慢变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武器,并代表了华约组织,与欧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美制M16相抗衡。然而,真正让AK-47誉满天下的却是越南战争,正是越南战争让AK-47一战成名,成为枪王之王。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北部和中国接壤,西部紧挨老挝、柬埔寨,东面和南面则面向南海,海岸线长约3260公里,是东南亚不可忽视的国家。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据考证,越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其中渡山文化、山围文化较为出名。
"二战"爆发后,法西斯联盟在欧亚非发动全球侵略战争。其中日本在亚洲肆意妄为,他们采取了南下策略,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越南也没能幸免。随着日军的逼近,法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与日本共同统治越南。这个时候,越南民众也展开了游击战争,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胡志明领导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得到了苏联的强力支持,不仅拥有苏制先进坦克,还获得了苏联提供的大批量的AK-47武器,实力不断壮大。
"二战"结束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而法国则扶植越南末代皇帝在西贡建国。之后双方因为国家统一问题出现分歧,战火再次燃起。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几年。1954年,胡志明在苏联等国的支援下取得了奠边府大捷。
为了熄灭战火,联合国召开日内瓦会议商讨越南问题。会议最终决定将越南一分为二,北纬17°以北地区由越南共产党所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北纬17°以南则由越南末代皇帝继续统治。然而,胡志明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国家统一,而越南末代皇帝也不同意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分治。于是,双方再次展开火力角逐。
1955年,利欲熏心的吴廷琰发动政变推翻了末代皇帝的统治,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吴廷琰建立越南共和国后,因为亲美而未能与北越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再次展开了激战。
"二战"结束后,美苏由盟友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双方展开冷战,四处挤压对方。经过几年的争夺,美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亚洲地区。
20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亚洲是美苏争霸的关键战场。他认为,如果苏联借着民主的旗子进入越南,那么将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所以,他强力支持吴廷琰。吴廷琰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美式民主政权,展开民主活动,企图打垮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而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则采取打土豪、分土地的社会主义模式。南北越南意识形态开始出现严重对抗。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扶植了吴廷琰,帮助吴廷琰发动了"控共"、"灭共"战役,关押、屠杀越南共产党分子。越南陷入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时间一年年的过去,越南局势越来越紧张。北越在苏联的支援下,装备了大量的苏制坦克和AK-47突击步枪,与南越发生了多次激战。而南越虽然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却屡战屡败,丢失了大片领土。
南越战败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国会和军方十分不安。他们纷纷要求美军直接介入战争,打垮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共产党军队。美国总统肯尼迪也"顺应时势",决定出兵越南。1961年,肯尼迪发动"特种战争"(美国根据北越游击战术制定的特种部队作战战术)。
一开始,特种战争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消灭了一些北越游击队,攻占了北越的游击队基地。然而不久之后,北越游击队又发动了多次反击,美军阵亡人数急剧上升,"特种战争"宣告失败。
眼见南越即将灭亡,美国愤怒了。继任总统约翰逊直接升级战争,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派出最先进的B-2轰炸机对北越阵地轮番轰炸。不过,这种轰炸并没有达到美军的预定目标。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帮助南越建立亲美政权。1965年,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悍然实施"雷声隆隆"行动,调遣大军进入越南作战。此时,美军装备的是M16,是西方国家最为先进的突击步枪。这次,M16碰上了AK-47,孰胜孰败,只能拭目以待。约翰逊政府与南越政府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想要一举歼灭北越部队,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拿着美军研制的M16的美军士兵并没有战必胜,攻必克,相反,他们却因为M16复杂不易操作、容易生锈、卡壳等原因而纷纷丧命。
北越的游击战让美军和南越部队损失惨重。北越游击队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扰、化整为零的策略,在森林里神出鬼没,打得美军晕头转向,一向只懂得全面战争、阵地战的美军吃了大亏。
由于美军进军越南属于侵略战争,所以美国政府遭受到了国内外的谴责。迫于压力,约翰逊最后只好下令停止轰炸北越,展开和谈,"局部战争"结束。美国发动了系列攻势,却损失惨重。截止到1969年,美国投入536000人参战,可是每星期死亡人数高达200人,费用高达30亿美元,而战争进展却毫无突破。
1968年,饱受国内外压力折磨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不参与连任竞选。在美国,竞选连任总统几乎是每一任总统的不二选择,然而,约翰逊却放弃了连任竞选。由此可见,他对越南战争望而生畏。
约翰逊下台后,尼克松荣登美国总统宝座。面对越战泥淖,他毅然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助理,全权处理越南问题。基辛格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发展,采取了均衡外交策略,一方面武力威胁越南,另一方面主动示好谈判。对于武力威胁,北越迅速反击,致使美军伤亡倍增;对于谈判,他们则提出国家统一的口号。经过近四年的谈判,双方最终于1973年签署了停战条约。签订条约后,美军大部队纷纷撤出越南战场。
可是,越南并没有因为美国的"退出"而获得统一,相反,南越政权依旧凭借美国的援助负隅顽抗。协议签订后,虽然美军绝大多数部队慌忙从越南撤走,但是,依旧有少部分人以"文职人员"的名义留在南越,而这一部分留驻人员人数高达2.4万。这部分人依旧帮助南越政府训练南越士兵,积极"抗战"。此外,美国还向南越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并在南越附近保有了一支相当规模的海空力量。而北越也毫不示弱,他们开着苏制坦克T-34,拿着AK-47,奋不顾身地与装备着先进美制M16的南越军队展开激战。
1975年4月29日上午9时,最后一架美军飞机飞离西贡。
在美军撤退的同时,北越军队从五路进攻西贡。他们在越南百姓的支援下,发动了"春季攻势",实施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和西贡战役。经过55天的奋战,北越军队一共歼灭和瓦解敌军100多万人,最终推翻了南越政权,实现了越南南北的统一。
此次越南战争中,美国损失惨重,5.6万军人阵亡,30多万军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这是美军历史上公认的最为失败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AK-47发挥了其独特的设备优势,以其坚实耐用性在与美制M16突击步枪的角逐中胜出,一战成名,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
古巴卫国战争:AK-47大显神威
就在越南进行独立统一战争的时候,处于拉美的古巴民众也拿着AK-47进行独立统一战争。
古巴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南,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以东,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以北,以及海地、特克斯与凯科斯群岛以西,有1600多个岛屿,是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岛国。
然而,这个美丽的岛国却多苦多难。15世纪末,它被哥伦布发现,随即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实施暴政,引发了古巴人民的反抗,古巴人民先后进行了两次独立战争,却由于装备简陋、力量不够而被残酷镇压。
后来,美国想要吞并古巴。美国国务卿阿丹姆斯曾说:"古巴地处墨西哥湾和安得列斯海所处的险要位置,它处于我国南海岸和圣多明各岛的中间,其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利于我们贸易。总的来说,古巴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差不多与我国其他州一样。"
于是,美国试图以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古巴,但是西班牙政府一口拒绝。被拒绝后,美国实施双管政策,即一方面暗中操控制糖、烟草等古巴重要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则武装支持古巴独立战争。
1892年4月,古巴民主主义者何塞·马蒂组织国内外力量,在美国成立革命党。他发出了"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开始筹备独立战争。1894年年底,他带着武器和部队返回古巴,不料半途被美军"扣留"。
1895年年初,古巴国内的革命党在没有军援的情况下依旧发动了革命。不久之后,何塞·马蒂回到古巴。回到古巴后,他也加入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斗。可惜的是,当年5月,他中弹身亡,为国捐躯。不过,其他革命党则继续发动革命斗争,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经过三年的发展,革命党兵力高达5万人,解放了全国2/3的国土。
然而,西班牙依旧负隅顽抗。对此,美国则直接对西班牙开战。1898年年初,美国出兵古巴,与古巴革命党双线夹击西班牙军队,西班牙部队溃不成军。1898年12月,美、西在巴黎签订和约,美国代替西班牙"占领"古巴。1902年,古巴正式独立。
然而,古巴的"独立"是表面的,因为美国掌控着古巴军政大权。新成立的政府采取了亲美政策,它不仅聘请美国人担任政府各部门顾问,还将海港租让给美军。事实上,古巴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古巴的代理人马查多·伊·莫拉莱斯搞起了独裁统治。他想要将古巴变成"美洲的瑞士"。他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下令逮捕和杀害共产主义人士。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动乱,而这种动乱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美国便派出代表劝说马查多·伊·莫拉莱斯不要搞专制,然而马查多·伊·莫拉莱斯并不听取美国人的意见。
劝说无效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手了。他支持军人出身的巴蒂斯塔发动政变。巴蒂斯塔夺取了军权,尔后以军权控制古巴政府。控制古巴政府后,巴蒂斯塔也采取了亲美的外交政策。1940年,他当选古巴总统。可是,当选总统后,他也采取独裁统治。结果,民怨沸腾,他最终被迫下台,侨居美国。巴蒂斯塔下台后,古巴政府由革命党人主政。
然而,革命党人并没有给古巴人民带来希望。革命党人上台后并没有多大政绩,拉蒙·格劳·圣马丁、卡洛斯·普里奥斯·索卡拉斯先后执政,可是革命党因为腐败无能而大失民心。1952年大选,古巴革命党等三大党提出了总统候选人名单。这一次,巴蒂斯塔参加竞选,当他得知古巴人民党可能胜出后,便在美国支持下再次发动政变,夺取了古巴政权。
巴蒂斯塔再次上台后,继续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他宣布停止宪法,制定反劳工法,镇压杀害民主人士高达2万人,流放十多万人,数百万人失业。此外,他还与美国签订了"军事互助条约",卖国求荣。
巴蒂斯塔的这些做法激怒了古巴人民,他们奋起反抗。1953年7月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等爱国青年在著名城市圣地亚哥发动武装起义,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165人的武装队伍攻打蒙卡达兵营,希望能够夺取武器武装民众,开展解放运动。然而由于武器简陋,人员太少,起义最终失败。许多起义者阵亡,幸存者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捕。而同一时间攻打巴亚莫城兵营的另外一支武装力量也遭到政府军的镇压。虽然两场起义都失败了,但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等起义力量则得到了古巴中下层的广泛支持。
随后,政府组织法庭审判菲德尔·卡斯特罗。在法庭上,菲德尔·卡斯特罗请求以律师身份答辩,并获得了法院批准。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不过,最后他还是被亲美政权判处15年徒刑,被关进了监狱。
得知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捕,全国民众爆发了大规模游行运动,要求政府特赦政治犯。迫于民众的压力,1954年11月,总统巴蒂斯塔下令释放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获释后,返回了家乡哈瓦那。1955年,他与弟弟劳尔·卡斯特罗迁居墨西哥。在墨西哥,他们兄弟俩组建了"7·26运动"组织,并建立了一支革命队伍准备推翻古巴政府。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拉美游击战理论创始人-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他出生于权贵家族。早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医,后来因为爱好旅行而休学。休学期间,他游遍南美洲各地,阅历丰富。1954年他自愿在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政府中效力。不过,美帝国主义因为阿本斯搞土地改革而发动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很快被颠覆。此后,切·格瓦拉便逃到了墨西哥。
有了切·格瓦拉的加入,卡斯特罗组织力量大增。他们一边训练战士,一边与古巴国内武装组织联系。1956年11月25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带着82名战士乘坐游艇返回古巴,准备支持在古巴圣地亚哥发动战争的派斯游击队。根据计划,两军会合之后再攻打圣地亚哥。然而卡斯特罗因为海浪问题晚了好几天才到古巴奥连特省。
到达古巴后,他们纷纷下船,准备前往圣地亚哥支援友军。可惜,他们一到岸上,就遭到了政府军的伏击,损失惨重。经过三天的激战,只有12人成功突围,进入了马埃斯特腊山区继续战斗。
他们在这里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1957年5月,他们率军进攻乌贝罗,取得大捷。随后,他们发出了宣传口号:推翻巴蒂斯塔反动统治,建立人民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释放政治犯等。这些口号和措施,深得民心,队伍实力迅速增强。
1953年3月13日,哈瓦那大学学生联合会率领一支青年队伍攻打总统府,结果惨遭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随后,该联合会便组建了"3·13革命指导委员会"。不久之后,哈瓦那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声援武装起义。
在这些武装斗争中,马埃斯特腊山区游击队是反政府力量的核心。为了统一战线,菲德尔·卡斯特罗号召"7·26运动"与其他武装力量、政党如人民社会党、"3·13革命指导委员会"等联合起来。经过整合,古巴形成了反帝、反资产阶级腐败政府的统一战线。
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卡斯特罗还发布了土改政策。他在1957年7月12日宣布了《土改宣言》,要求解放区进行土改运动。1958年10月10日,他又宣布了《农民土地权》第三号法令。随着法令的宣布,全国解放区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游击队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工人、学生便纷纷加入游击队,游击队社会基础扩大了。到1957年年底,游击队人数高达2000人。
有了较强的武装队伍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则四处出击,攻打政府军。此外,他们还四处发展根据地。1958年年初,劳尔·卡斯特罗奉命深入敌后开战游击战。劳尔·卡斯特罗率领小分队通过敌占区,在敌后成功开辟了弗兰克·派斯第二东方战线。不久后,游击队开辟了"圣地亚哥德古巴第三战线"。与此同时,"3·13革命指导委员会"小分队则在埃斯坎布赖山区开展了游击活动,起义之火,燃遍古巴。
不过,政府军很快做出了决定:围剿起义中心马埃斯特腊山区。1958年5月,巴蒂斯塔调动了10000多部队,配备飞机、坦克和大炮,大规模进攻马埃斯特腊山根据地。此外,驻守关塔那摩基地的美军也出动战机辅助政府军围剿起义军。此时,守卫根据地的士兵仅有300余人,武器装备仅有步枪和冲锋枪,可谓是人少、武器少。
面对强敌,起义军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时不时袭击敌军,拖垮政府军。对政府军来说,阵地战有优势,但是游击战,他们却没有优势。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政府军战绩平平,士气低落。1958年8月,游击队展开了反攻,他们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发动了系列反攻,短短一个月时间,歼灭敌军1000多人,巴蒂斯塔政府军大败而归。
1958年下半年,起义军势如破竹,他们开始进攻大城市,并且取得了大胜利。如圣克拉拉一役,起义军以400人的劣势成功剿灭了拥有重武器的3000守军。1959年1月1日,起义军占领圣地亚哥,大势已去的巴蒂斯塔只好连夜逃往国外。第二天,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政府军投降,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胜利之后,卡斯特罗着手建立新政权,颁布共和国法,进行社会改革。对此,美国极为关切,并且派出了代表团前去祝贺,希望卡斯特罗建立一个亲美政权,保持美巴友谊。然而,卡斯特罗强调民族主义立场,断然拒绝建立亲美的傀儡政府。美国不得不悻然而归。
不过,美国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决定推翻古巴新政权。于是他们成立了一支雇佣军,准备入侵古巴,颠覆卡斯特罗政权。卡斯特罗政权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切·格瓦拉建议卡斯特罗请求苏联帮忙。
卡斯特罗随即派遣代表前往苏联寻求帮助。苏联听后,立即大力支持古巴,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还提供了无数的武器援助,这些武器中就包括AK-47系列。
有了军费、武器装备后,卡斯特罗政权便全力准备抵抗美国的雇佣军侵略。他们将起义军分散到沿海军事要点,建立防御阵线,同时发动民兵,随时配合起义军作战。
1961年4月,美国雇佣军登陆古巴作战,而古巴起义军则凭借AK-47等新型武器和游击战术,愣是将作战经验丰富的雇佣军击溃在海岸边。1964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此后,AK-47被源源不断运往古巴,成为古巴军队中主要的轻武器。
安哥拉解放战争:AK-47功不可没
在很多人看来,非洲就是贫穷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东临印度洋,西向大西洋,东北隔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北部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是世界第二大洲,战略地位重要。从印度洋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扼守亚欧非交通咽喉。此外,非洲资源丰富,在面积为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21%,草原占27%,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的40%,素有"自然资源库"之美称。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非洲成为大国的必争之地。
近代以来,西欧列强凭借先进的枪炮控制非洲各国,无情掠夺、盘剥当地资源,致使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非洲,非洲民族意识觉醒,许多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建国。安哥拉就是其中一个国家。安哥拉地处非洲西南部,它西临大西洋,北邻刚果民主共和国,南挨纳米比亚,东南与赞比亚交界,国土面积为1246700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22位,也算是一个大国。此外,安哥拉资源丰富,沿岸地区蕴藏了80亿桶石油,并盛产钻石,具有"非洲的巴西"之称。
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此后,葡萄牙对安哥拉实行殖民统治,并于1922年占领安哥拉全境。
"二战"后,为了继续统治安哥拉,掠夺安哥拉资源,葡萄牙将安哥拉改为"海外省",委派总督统治。这个时期,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独立呼声高涨,安哥拉的独立呼声不断冲击着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20世纪50-60年代,安哥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先后成立了安哥拉解放人民运动(简称"安人运":MPLA)、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并且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在安哥拉人民的战争中,葡萄牙的统治政权摇摇欲坠。
安哥拉民族解放战线,简称"安解阵"(FNLA)。这个组织是由霍尔登·罗伯托领导的,以北部刚果为基地,展开斗争。由于霍尔登·罗伯托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很快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如罗马尼亚、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国。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MPLA)。该组织由安哥拉医学博士、著名诗人阿戈什蒂纽·内图等知识分子领导,以罗安达周边的姆邦杜部落为基地,向四周展开斗争。该组织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比如苏联、古巴等。该组织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其中就包括AK-47、AKM等轻武器,在几个组织中实力最强。
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UNITA)。该组织由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若纳斯·萨文比仃领导,以南部奥文本杜人聚集区为基地,展开民族解放斗争。不过,该组织最为激进,不仅强烈抨击美国政策,还采取激进的行动打击美国。所以,虽然该组织到处寻求援助,但它仅得到少数国家的帮助,比如朝鲜。它从朝鲜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武装设备并得到了朝鲜富有经验的教官培训士兵训练,其中得到的武器装备就有不少58式冲锋枪。
这些组织成立后便展开了武装斗争。1961年2月,"安人运"首先行动,袭击了罗安达的监狱及警察总部。一个月后,它在安哥拉北部发起了大规模武装起义,袭击葡军据点。这些武装起义行动引发了安哥拉西北部的民族大起义。
得知安哥拉起义爆发,葡萄牙当局立即调遣正规军,出动坦克和装甲车,镇压起义军。他们炸毁了25个村庄,屠杀了3万民众。与此同时,葡萄牙当局宣布对安哥拉进行改革,撤销《土著法》,承认安哥拉民众为葡萄牙公民,增加民众在国民议会中的席位,并允许当地发展教育、医疗等事业,企图分解起义力量。
不过,起义组织并不买账。1962年,"安解阵"成立了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组建民族解放军,在安哥拉西北地区四处活动,袭击葡军。而安人运则在东部丛林展开了游击战,袭击葡军,"安盟"也在东部地区建立了游击基地,打击葡军。1968年,三个组织都获得了较大的胜利,"安人运"在东部地区时武装力量达到了5个军区,"安解阵"的势力也扩大到了10省,"安盟"则深入了3个省开展斗争。
见到起义军实力大增,葡军便采取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式管理、生物战等方式镇压起义军,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起义军利用安哥拉境内的丛林展开游击战,他们设置路障、地雷等,歼灭了葡萄牙的主力部队。1974年年初,起义军人数增加到了15000人,解放了安哥拉2/3的国土和100多万人口。而葡萄牙则伤亡惨重,军费紧张。1974年4月25日,葡军中下级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卡埃塔诺政府,组建了新政府。新政府宣布将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安哥拉问题。
1975年,起义军代表与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最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并且承认三个民族起义组织都是安哥拉的合法代表。三方经过会谈,决定成立过渡的临时政府。然而,在商讨具体细节时,三方因为政见不同、利益分配不均而发生了争吵,随后发生了武装冲突,三方只好分道扬镳。
1975年11月11日,"安人运"单独成立了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而其他两个组织也自立为王,安哥拉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势。由于每一个组织都想征服另外两个组织,安哥拉内战爆发。
当时,美、苏关系缓和,苏联承认美国在西欧的利益,而美国也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双方基本保持克制。然而,这种克制是表面的,美、苏双方在背地里依旧相互攻击对方,企图压垮对方。其中,非洲政策就是一个例子。战后,苏联进军非洲,试图将非洲作为抗衡美国的基地,而美国则不甘落后,也插手非洲,力图寻找盟友,对抗苏联。
面对美、苏递过来的"橄榄枝",安哥拉三个组织纷纷表态。其中,"安人运"得到了苏联和古巴的大力支持,获得无数的武器弹药、经济援助,甚至是"志愿军"的支持。而"安解阵"则得到了超级大国美国的援助,获得了数十万资金支持。而"安盟"则得到了朝鲜的鼎力支持。
1975年3月,获得美国支持的"安解阵"突袭"安人运"总部,重创了"安人运"部队。然而,苏联和古巴随即加大了对"安人运"的支持,苏联从水路和空中两方面双管齐下,源源不断地运输武器物资到"安人运"基地。古巴则接受"安人运"的邀请,派遣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英部队前往安哥拉。
有了苏联和古巴的支援,"安人运"展开了报复。1975年6月,它发动了大规模的系列反攻,"安人运"成员拿着AK-47扫射反对派武装,将北部的"安解阵"和南部的"安盟"逐一击溃,几乎掌控了安哥拉大局。
在这个时候,"安解阵"出问题了,背后支持它的美国撤出了安哥拉,并对其停止了一切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没有了美国的支持,"安解阵"很快溃不成军,最终被迫解散,其首领霍尔登·罗伯托逃往欧洲。
"安解阵"垮了,但是还有一个"安盟"。不过,由于"安盟"采取极端主义措施,既得不到广泛群众的支持,又得不到国外强有力的援助,很快就被"安人运"击垮,被迫到丛林里打游击战。
一家独大的"安人运"则在苏联和古巴的支持下掌管安哥拉政局,搞起了苏联模式。不过,采用苏联模式的安哥拉并没有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刚好相反,它的经济一直走下坡路。同时,"安盟"的游击战也让安哥拉时刻处于内战之中,直到2002年,双方才达成协议,结束了长达27年的内战。
在安哥拉独立、统一战争中,AK-47作为"安人运"的重要武器,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解放、统一战争中,立功无数。
莫桑比克民族战争:AK-47战绩显赫
莫桑比克地处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靠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7世纪初,葡萄牙借助莫桑比克内讧大举入侵,最终建立了殖民统治。
由于葡萄牙的侵占政策损害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利益。英国提出了葡萄牙出让一部分殖民地给英国的要求。为了避免与大英帝国起冲突,葡萄牙答应了英国的要求。此后,莫桑比克便成了葡萄牙和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葡萄牙和英国的资源矿产地。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西欧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当地民众纷纷反抗,比如1895年的大起义,可惜的是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无情镇压。
"二战"后,葡萄牙为了向世界宣布莫桑比克拥有自主权,便将其定位为"海外领地"。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葡萄牙牢牢控制着莫桑比克。葡萄牙依旧盘剥当地民众,他们将大量的黄金等矿产运回葡萄牙,而不管当地经济,致使当地经济落后,民众过着艰难的生活。
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葡萄牙政府从政治上压迫当地民众,不仅剥夺黑人工作权和受教育权,还不让他们参政。此外,他们还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不同政见者。比如,1950年,在573万莫桑比克人中,仅有4353人获得了选举权。
20世纪50年代,民族解放思潮席卷全球,莫桑比克也深受影响。莫桑比克民众要求民族独立。然而,葡萄牙却不答应。于是,各种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组织先后出现。
对此,葡萄牙则采取镇压手段压制这些民族独立组织,他们不允许民族主义组织在莫桑比克注册成立。于是,1962年,信奉马列主义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只好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成立,该组织的领导人是社会学家爱德华·孟德兰。
"二战"后,美苏冷战随即展开。莫桑比克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受到了美苏冷战的影响。
莫桑比克人民进行独立运动,美国一开始是支持的。它支持莫桑比克运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威尔逊政策的影响,威尔逊认为美国应当到世界舞台中心发挥民主,所以美国政府自然希望莫桑比克建立民主国家;二是美国想在非洲对抗苏联。然而,美国的支持是不真诚的,是短暂的。尽管联合国一度要求葡萄牙允许莫桑比克独立,但是,葡萄牙以退出北约相威胁,迫使美国停止了援助莫桑比克解放阵线。
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看清了美国和葡萄牙穿一条裤子的事实之后,便转而投靠东方集团,寻求苏联的支持。事实上,苏联在"二战"结束初期就关注非洲。苏联认为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会成为西方国家的负担,但对自己来说则是一个扶植亲苏政权的大好机会。因此,苏联自战后便大力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莫桑比克也不例外。
由于莫桑比克民族独立运动组织极多,而苏联又无法判定哪个组织会最终获胜,所以,苏联采取了全部支持的策略,支持莫桑比克境内所有的民族主义组织。苏联向这些组织提供了火箭炮、AK-47等武器,并且派遣了军事专家。此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东德、古巴也向莫桑比克民族组织提供了军事援助。
战争爆发时,解放阵线仅有7000人,拥有的武器多数是"二战"时期的毛瑟枪。而葡萄牙政府军则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人数大约23000人,并有一支近千人的特种部队。该部队拥有先进的武器,步枪如HKG3与FNFAL,重机枪如HK21,重武器如60毫米、81毫米和120毫米掷弹筒、榴弹炮与各种轻装甲车。此外,葡萄牙还在莫桑比克配备了空军和海军,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有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实力大增。解放阵线军事领导人菲利普·萨缪尔·马盖亚说,感谢苏联等国的帮助,他的部队受益匪浅。的确,该游击队从苏联、古巴等国获得了大量武器,步枪有莫辛-纳甘步枪、SKS、AK-47及苏制PPSh-41冲锋枪。常见的机枪有DP机枪、DShK和SG-43。此外,游击队还拥有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高射炮及SA-7式便携防空导弹。除了武器之外,游击队还得到了苏联军事专家的训练,学会了越南游击战术。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一开始,解放阵线最高领导人爱德华·孟德兰采取和平独立解放运动,希望葡萄牙能够让莫桑比克独立,然而葡萄牙坚决不答应。双方于1964年谈判破裂。于是,孟德兰只好下令组织在莫桑比克境内开展游击战。
解放阵线采取了游击战术。他们在葡萄牙军队巡逻的路上设置埋伏,破坏铁路和通信设施,袭扰敌人。他们通常以10-15人的小队为作战单位发起进攻,此外,游击队还充分利用雨季优势袭击敌人。葡萄牙虽然装备精良,部队数量多,但是却无所适从,他们只能追着游击队跑,可是又跟不上游击队。
游击队一完成任务立即消失在丛林里,而葡萄牙军队却往往因为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而难以围歼游击队。
经过多年的作战,1967年,游击队控制了莫桑比克五分之一的土地和七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重大胜利。此刻游击队实力规模扩大,它拥有8000名士兵,拥有口径机枪,防空步枪,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与122毫米火箭炮等多种武器。
眼见解放阵线实力增强,葡萄牙政府便改变政策,开始重视莫桑比克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修建大坝、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希望能够争取民心。然而,现代化建设并没有让葡萄牙获得民心,相反,葡萄牙惹怒了当地居民。比如,葡萄牙修建加赫拉·巴萨大坝,这原本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葡萄牙为了修建工程,强迫居民搬迁,引发了民怨。大坝建好之后,由于它拦住了水源,致使下游民众不能够享受水涝带来的恩惠,因此他们也对葡萄牙政府不满。
惠民工程不得民心,葡萄牙政府便派人行刺解放阵线领导人,企图瓦解游击队。1969年2月3日,爱德华·孟德兰在坦桑尼亚的办公室被炸弹炸死。解放阵线最高领导人被炸死的消息一经传出,解放阵线就军心大乱,并开始展开了一轮清洗运动。不过,解放阵线很快就团结一致,坚决对外。他们使用地雷阵,杀伤葡萄牙军队。据调查显示,伤亡的葡萄牙士兵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踩了游击队的地雷而丧命。游击队的地雷阵一时间闻名于世。的确,地雷阵不仅大力损伤了葡萄牙部队,还严重打击了葡萄牙军队的士气。
收拢民心不可行,暗杀也没有效果,葡萄牙政府只好动用特种部队"弗雷查斯"和轰炸机。在当地,"弗雷查斯"非常有名,它是葡萄牙设立的特种部队,其成员绝大多数是叛变的解放阵线成员。在经过一阶段的特种训练之后,他们具备了极强的作战能力。
一开始,葡萄牙派出轰炸机轮番轰炸游击队根据地,然后出动特种部队围剿。一开始,这一策略很有成效,葡萄牙军队摧毁了一百多个游击队基地,缴获了大量武器。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葡萄牙军队开始吃不消了,他们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击队的攻击,伤亡人数远远超过了游击队的伤亡人数。很显然,这种作战方式依旧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
恼羞成怒的葡军便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1972年年底,葡军在一个名叫威里亚姆的村庄实施了大屠杀。他们声称该村庄的民众通敌,于是便杀害了近400名村民。后经调查,该村近400名村民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幼病残。滥杀无辜的消息一经报道,葡军便遭到了强烈的谴责。当地居民则纷纷加入了解放阵线,攻击葡军。葡萄牙的残暴政策只能使莫桑比克人更加团结一致。
围剿失败,葡萄牙国内也出现了问题。由于葡萄牙王朝腐败无能,民怨四起,因此引起了反对派的抗议。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共产党发动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新建立的葡萄牙政府随即宣布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进行谈判,力图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争端。1974年9月8日,葡萄牙政府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签订了停战协议。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共和国宣布独立。
从解放阵线成立,到莫桑比克共和国成立,AK-47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建国后,为了彰显AK-47的重要性,莫桑比克在国旗上画上了AK-47的模型,AK-47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几内亚比绍自由战争:AK-47立功无数
几内亚比绍地处非洲西岸,北邻塞内加尔,东方、南方邻几内亚,西邻大西洋,国土面积大约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城。近代时期,它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名称叫葡属几内亚。
1446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几内亚比绍,便将该地称为葡属几内亚。随后,葡萄牙派军入侵几内亚比绍。但是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而进展不顺。由于当时葡萄牙将目光放在美洲等地,因此它也就未对几内亚比绍进行大规模入侵。在1600年前,葡萄牙人仅仅在几内亚比绍搞奴隶贸易,它从几内亚比绍将奴隶贩运到佛得角。在此阶段,虽然葡萄牙人声称拥有几内亚比绍主权,然而,实际上,它所控制的区域十分有限。
随着大英帝国、美国等国的崛起,葡萄牙在全世界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丢失了许多海外殖民地,为此,葡萄牙只好开始固守几内亚比绍等国家。可是,英、美、法、德等国对非洲虎视眈眈,尤其是几内亚的佛得角备受各国青睐。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佛得角是西欧国家海上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因此,西欧国家纷纷要求葡萄牙割让佛得角。1879年,没落的葡萄牙只好将几内亚和佛得角分开。此后,葡萄牙对几内亚比绍开始了殖民统治,然而却遭到当地居民的拼命反抗,经过三十多年的围剿,葡萄牙才最终将起义镇压下去。
"二战"后,葡萄牙对外宣布,葡萄牙将几内亚殖民地改为葡萄牙"海外领地",几内亚看似拥有主权,事实上它依旧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为此,当地民众展开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1956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成立(简称"几佛独立党")。
该党成立之后,积极宣传,组织民众游行示威,希望葡萄牙能够让几内亚比绍和平独立。然而,葡萄牙殖民当局则调来军队、警察驱赶游行群众、逮捕爱国人士,并且镇压"几佛独立党"。1959年秋,葡萄牙殖民当局下令开枪镇压游行示威群众,打死50余人,打伤无数人。
眼见和平独立无望,"几佛独立党"只好组织武装游击队对抗葡萄牙。1961年,他们在苏联及其非洲邻国的支援下,获取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武器援助,如冲锋枪、步枪等,其中步枪大多数是AK-47系列。有了武器之后,该党便武装民众,展开游击战争。
1963年1月23日,"几佛独立党"在热巴河南岸的蒂特市率领一支游击队,大约250人,进攻葡萄牙殖民政府。而此时,葡萄牙政府早已经从本国调来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军队。葡萄牙当局在几内亚比绍有3-5万名将士。相比于葡萄牙殖民军,起义军则力量弱小。
然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起义军战士一见到殖民军立刻扑向敌军,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一次次胜利。当年3月,"几佛独立党"武装力量控制了几内亚比绍南部地区,在科莫岛建立基地,并向几内亚比绍全境发展。
屡战屡败,葡萄牙当局气急败坏,随即征调部队到几内亚比绍。它从国内调来了3000名精锐部队作为主力。随后,葡萄牙出动飞机、海军对"几佛独立党"领导的游击根据地科莫岛反复轰炸。轰炸过后,精锐部队则全速进攻游击队,企图将这个岛屿作为进攻游击队其他根据地的跳板。
面对葡萄牙战机的轰炸,以及葡萄牙海军的封锁与陆地部队的猛烈进攻,"几佛独立党"游击队陷入了困境。不过,他们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血战到底,他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拿着AK-47等武器奋勇抵抗。双方浴血奋战75天,游击队最终取得了胜利。此次战役,他们打死打伤了殖民军将士650人,击沉了葡萄牙海军汽艇13艘,击落了葡萄牙空军飞机5架,取得了大胜。葡萄牙当局立即组织了反扑,调集了一支1000人的部队围剿游击队根据地,然而,这支部队又被游击队打退了。
起义军屡战屡胜,殖民军却屡战屡败。为了继续占领几内亚比绍,替殖民军反攻争取时间,殖民当局开始改变对策,他们将武力围剿政策改为缓和政策。1968年,新上任的葡属几内亚总督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宣布改革几内亚比绍。他推行基础经济建设,修学校、建公路、立医院、造住宅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他还派了3架SA.316B"云雀III"直升机作为民用通信联络机。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局势,但是他这么做并非要施行民主改革。相反,他之所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是想弱化游击队的群众基础,然后采取更加强硬的军事手段来围剿游击队。
1968年5月至1969年2月,斯皮诺拉调集两个营的部队围剿南部边境地区,企图切断游击队运输线。然而,游击队奋起反击。经过9个月的战斗,他们挫败了殖民军,保住了运输线。
1970年,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下令海陆空部队围剿游击队。葡萄牙空军出动G91战斗轰炸机,使用凝固汽油弹、落叶剂、除草剂等非常规弹药,对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区域进行猛烈轰炸。这些非常规弹很快就将轰炸区域内的植被"消灭"得一干二净。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摧毁植被。没有了植被,游击队很难再利用当地植被来隐蔽,伏击政府军;第二,切断游击队补给线。游击队经常靠着密林掩护运送补给物资。切断了游击队补给线,那么游击队就难以持久作战。
1971年年底,殖民当局调动了近万大军围剿莫雷斯解放区,不过,游击队则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如地雷战、麻雀战等,打死打伤了殖民军数千人,迫使殖民军指挥官自杀。
武力围剿没有效果,斯皮诺拉又采取了外交攻势。他邀请支持爱国武装的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塞古·杜尔进行会谈,讨论两国合作问题。然而,被杜尔严词拒绝。1972年11月,恼羞成怒的斯皮诺拉调集军队进攻几内亚,然而,几内亚游击队也不是吃素的,很快,葡萄牙殖民军便大败而归。
葡萄牙殖民军力量越来越弱小,而游击队力量却不断增强。游击队人数高达1万人,游击队控制了几内亚比绍超过2/3的领土以及超过1/2的人口,而活动区域则直接扩展到殖民当局的统治中心周围。葡萄牙当局处在了游击队的包围圈中,成了"笼中之鸟"。
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几佛独立党"特别重视群众基础。首先,独立党积极改造解放区,将解放区改造成"光明、和谐、团结、正义"的地方。他们积极耕种粮食,帮助当地百姓生产副食产品,满足解放区百姓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独立党还特别重视解放区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从武装革命那年开始到1972年,他们已经创办了164所学校,使1万多名学生能够上学,并建立了9家医院117个诊所,解决了解放区民众的教育和医疗问题。
其次,独立党严格培训干部。1960年,独立党书记阿米尔卡·卡布拉尔创立了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专门讲授游击战术和宣传课程。学员经过培训后便到农村去开展宣传工作。短短几年时间,该培训学校培养了3000名宣传干部,发动了数万人参与、支持游击队。
再次,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灵活作战的武装队伍。建党之初,"几佛独立党"对游击队的政治问题就尤为看重。他们认为真正的"几佛独立党"人要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1964年,"几佛独立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该党领导人批评了前线军事干部野心膨胀、不服管理的现象。在这次会上,独立党组建了军事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游击队,由卡布拉尔担任主席。尔后,"几佛独立党"确立了伏击战、打了就跑的灵活战术。并将此战术在全国游击队中推广。
最后,重视国际援助。"几佛独立党"除了接受非洲邻国的援助外,还接受苏联、古巴提供的武器和技术人员援助。靠着国际援助,"几佛独立党"武装还建立了自己的空军,这在民族独立国家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内部团结,外有援助的情况下,游击队势如破竹。他们以1万人左右的游击队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葡萄牙殖民军困在各个据点里,并控制了大片领土。
1973年9月下旬,几内亚比绍人民在马迪纳-博埃解放区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人民议会,宣布成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几佛独立党"新任总书记路易斯·卡布拉尔就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成立后,立刻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1973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93比7的投票结果,承认几内亚比绍独立。不过,葡萄牙卡埃塔诺政府拒不承认。1974年,葡萄牙发生政变,卡埃塔诺政府垮台,新政府成立。新政府随即与几内亚比绍进行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谈判,1974年8月6日,双方达成协议,葡萄牙承认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并承诺在当年10月31日前将它在几内亚比绍的军队全部撤出。
几内亚比绍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
老挝民族战争:AK-47再创辉煌
就在几内亚比绍进行民族独立战争之际,东南亚国家老挝也进行了抗美卫国战争。老挝解放部队同样使用了AK-47,与美国支持的反政府势力展开了血战。
老挝地处亚洲中南半岛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它北接中国,南邻柬埔寨,东挨越南,西部则与缅甸和泰国相连,湄公河贯穿其国。老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14世纪中叶,老挝建立了澜沧王国,鼎盛一时,曾是东南亚最繁荣发达的国家之一。不过,18世纪初,国家动乱,老挝成为法国的殖民地。1940年,日本实行南下策略,进攻东南亚国家,老挝被日军占领。
面对日军的残暴统治,老挝人民举行武装斗争,开展敌后游击战。1945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阵线。第二年,西萨旺冯统一老挝,建立了老挝王国。西萨旺冯担任国王,实行君主制,统治老挝。
然而,不幸的是,法国殖民势力不甘心就此从老挝退出,因此,日本战败后,法国立即出兵攻打老挝王国。随后,两国部队展开激战。由于法国部队是正规军,训练有素,装备先进,而老挝王国的部队缺乏训练,武器老化。因此,在战争初期,法军节节胜利,而老挝部队则伤亡惨重。经过几年战斗,伊沙拉政府解体,法国部队控制了老挝部分重要城市,老挝危在旦夕。
1949年印度支那共产党老挝区党组织建立了反法武装部队-老挝战斗部队。1950年,老挝爱国力量重组了伊沙拉阵线,建立了新政府,他们选举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
苏发努冯,1909年出生于琅勃拉邦王族家庭,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学习土木工程,毕业后,回到老挝工作。1938年前往越南工作。1945年回到老挝,组织抗战,他参与组建过"老挝人的老挝"、"寮国自由民族统一战线"(简称"伊沙拉")等组织,并且担任过老挝临时独立政府国防和外交部长兼"伊沙拉"武装部队总司令。法国入侵后,他组织抗法运动,组建了左翼民族主义集团-巴特寮(老挝爱国战线党),联合越南抵抗法军。1950年,他担任新政府总理,领导老挝人民继续抗法。
1953年,法国殖民军做了最后一搏,制定了奠边府作战方案,企图一举消灭越南共产党和老挝部队。然而,1954年,在老挝和越南联盟的共同努力下,奠边府一役中法军死伤累累,阵亡1.6万人,伤无数。军事行动失败后,法国只好开启政治谈判。
1954年秋,法国与越南签订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协议签订后,法国军队垂头丧气地离开老挝,老挝重获自由。根据协议,老挝战斗部队前往桑怒、丰沙里两省集结,而老挝王国则控制大部分地区。
不过,这种一分为二的格局并不能让美国满意。美国一直想要在亚洲建立基地抵抗苏联。所以,1954年,美国支持老挝反对派发动政变,推翻了老挝王国政权,建立了亲美的联合政府,选举富马亲王为首相,并在外交上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会议。至此,老挝王国投入了美国的怀抱,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此后,老挝王国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扩张军事力量。
拥有美式装备的老挝王国部队便开始对桑怒、丰沙里两省进行扫荡,清除老挝战斗部队。此外,老挝王国在美国的支持下还宣布拒绝老挝战斗部队参与即将在1955年12月举行的国民议会议员普选。
1955年12月25日,全国举行议员普选。由于老挝战斗部队未能参与,因此,他们便组建"老挝爱国战线",选举苏发努冯亲王为主席,准备与老挝王国一争高低。"老挝爱国战线"成立后,得到了苏联、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力支持,它从这些国家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资、武器,其中就有大量的苏制AK-47和仿制的AK-47。
战争在继续。双方在城市、郊区、森林展开了激战。美制装备与苏制装备在战场上"怒吼"。然而,双方不分胜负。1956年3月,中立派富马亲王决定通过重新组阁来解决问题。于是,双方展开会谈。1956年8月5日,双方达成谅解,发表公报,宣称达成和平统一国家的协议。
在这份协议中,老挝战斗部队和其他抗法部队获得了竞选资格,他们将根据能力大小到联合政府各部门中任职;实行补充选举,增加国民议会的席位,扩大民主。
随后,富马亲王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8月25日,中、老发表联合公报,老挝王国实行和平中立政策,不参与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在老挝建立军事基地。声明发表后,老挝双方便商讨建立联合政府的具体方案。1955年12月28日,富马和苏发努冯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成立联合新政府,致力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独立和繁荣的老挝;"老挝爱国战线"是合法组织;桑怒、丰沙里两个省归联合政府管理。1957年,老挝联合新政府成立,老挝第一次内战结束。
1958年5月,老挝举行国民议会补充选举,这次选举结果直接诱发了第二次内战。在选举中,"老挝爱国战线"大获全胜,而老挝右派政党则大败。这结果激怒了老挝右派势力。于是,他们在7月份组建了"保卫国家利益委员会",公然抵制联合政府,并且推翻富马联合政府,而成立培·萨纳尼空右派政府,并将"老挝爱国战线"成员驱逐出政府。老挝左派与右派的关系急转直下。
1959年2月,右派宣称,老挝不受日内瓦协议内容的约束,准备以武力统一老挝全境。5月初,右派政府军出其不意,派兵包围老挝战斗部队第一、第二营,强行将这两营的1500人缴械,5月23日,右派政府军调集部队进攻解放区。与此同时,右派政府下令逮捕和监禁了"老挝爱国战线"主要领导人苏发努冯等。解放区战斗部队立即反击。
6月5日,第二营队员乘机突围,经过血战,700人成功逃回解放区。回到解放区后,这支部队积极发动群众,组建了游击战根据地,继续与政府军展开斗争。至此,第二次内战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后,美国一边支持右派政府军,一边干涉老挝内政,扶植亲美的富米·诺萨万掌握右派政府大权。1959年年底,在美国的支持下,富米·诺萨万在沙湾拿吉成立了临时政府,公然与左派和中立派对峙。
不久之后,老挝王国政府军发动政变,推翻了老挝王国政府中的右派政权,重新组建了富马内阁。经过一番准备,内阁在万象成立。虽然它深受爱国战线等左派和中间派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沙湾拿吉临时政府的敌视。
1960年10月底,老挝左派和中间派成立了"争取和平中立、民族和睦和统一国家委员会"。不久之后,宣布重组联合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左派和中间派的和解扭转了老挝内战的局势。
1960-1961年间,右派对中间派和左派部队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然而却遭到了联军的猛烈痛击。失败之后,美国指使右派接受第二次日内瓦会议。1961年5月16日,日内瓦会议召开。
会上,富马政府发表宣言,全面停火,组建临时政府,不缔结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部队在老挝建立军事基地。随后,左派发表声明,支持富马政府的宣言,第二次内战结束。
可是,美国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便加强了与老挝右派势力勾结的力度,企图发动政变,统一全国。1964年4月,右派对左派和中间派部队发动空前规模的进攻,试图消灭富马政府。与此同时,美国则趁着老挝内乱,出兵老挝,直接进行军事干涉。美国先后派出武装部队进入老挝,训练右派军队,并出动战机轰炸老挝解放区。
不过,美军的初期介入并没有达到任何目的,解放区"完好无损"。为此,美国政府增兵老挝。当年5月底,美国对老挝发动了"特种战争",派遣特种部队进入老挝,执行围剿任务。7月下旬,美军指挥官指挥右派19个营的兵力,兵分三路,直奔沙拉富昆地区。而爱国战线则领导武装力量进行抵抗,顿时间,该地区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经过激战,右派占领该地,老挝爱国战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抗美卫国战争。
1969年,在美国部队的支援下,右派军队大举入侵老挝爱国阵线解放区。由于右派有美军支援,游击队一度丢失阵地。不过,解放区游击队随即发起反攻,最终夺回失地,此阶段双方互有胜负。
1971年2月初,右派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此次右派除了增加先进的武器之外,还得到了美军和南越卫军的支持,所以攻势凌厉,咄咄逼人。他们在战斗机、大炮的掩护下,对解放区发动了总攻。然而,爱国战线游击队并不屈服,他们在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力量的支持下,坚决抵抗。
经过44个昼夜的激战,爱国战线游击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此战,他们歼灭了敌人1.64万,击落、击毁和缴获敌机496架,缴获运输车586辆,基本上歼灭了敌军主力。美国无可奈何,只好撤走部队。
此战之后,老挝爱国战线代表与富马政府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规定老挝一分为二,4/5的土地和1/2的人口归爱国战线管理,而其余则归富马政府管理。此外,双方开始组建临时民族政府。
1974年4月初,老挝临时民族政府成立。不过,爱国统一战线响应老挝民众的要求,发动了统一战争。1974年5月,爱国战线统一全国,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