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欲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做人的智慧(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0.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释义】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以德报怨。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慢读细品】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上花言巧语的骗子的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

    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假如你要干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诺言能否兑现往往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守信的重要依据,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诺言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可以说,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主张言必行,行必果。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交情很深,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转眼就到了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千余里路,范式怎会来呢?”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菜。”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想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别人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能否兑现不仅有自己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别人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

    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别人说清楚,要相信别人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你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别人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轻许诺言,等到事情有了十足的把握再说也不迟。

    能履行自己诺言的人会受到敬重,轻易许诺又不能履行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薄,给自己增加许多精神负担。

    诚信是人本身素质的一种体现,是每个人生活事业中的垫脚石。

    它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有谁愿意抛弃诚信,与自己的前途未来过不去?诚信,犹如一袭华丽的晚装,衬托出你高贵的气质。伴着这晚装,无论身在何处,你都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遍行天下山山水水。

    【感悟箴言】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诺言,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因此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的行为!

    11.示弱以待,至柔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释义】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认识到或做到。

    【慢读细品】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办事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太锋芒毕露了,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才华,从一点一滴做起。

    庄子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忌妒。所以聪明的人都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

    在现在的生活中,处处会遇到纠纷和竞争。然而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情况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