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让孩子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
早睡早起身体好”作为一句口号流传了多年,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几乎每位父母在对孩子生活习惯的指导中都不会忽略这点。但是真正执行下去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抵触,孩子折腾、耍脾气都是十分常见的事。就算孩子在父母的强制下关灯睡觉,他的情绪也相当不好。
7岁的小强喜欢看动画片,每天都要看到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总是起不来。一天晚上,爸爸想让小强学会早睡早起,于是强制熄灯,不让他看动画片。结果小强闹起了脾气,非吵着要看,爸爸气得打了他。
小强大哭起来。妈妈一边劝爸爸,一边哄他……小强折腾了许久,终于睡着了,但已经过了午夜12点了……如果爸爸把这条原则坚持执行下去的话,在折腾几天后,小强可能会服从爸爸。但是,这种强制威压的方式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小强心里很可能会想:“等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要……”或者“等我长大了,没人管我,我要……”更麻烦的是,如果父母手段粗暴,对孩子惩罚过重,不但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或对抗性情绪,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至于让孩子早起,倒是相对简单些。在父母反复催促之下,孩子肯定会醒,最后也只能起来。但是孩子很可能会出现“起床气”,比如:吃早餐时把餐具弄出很大的响声、对父母说话语气很差、大声摔门。如果父母比较强势,孩子不敢把心中的怨气表现出来,虽然会按时起床,但是却极不情愿,动作拖拖拉拉,消极抗议。而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很可能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孩子做事时拖沓、敷衍、应付等坏毛病。
那么尝试着对孩子讲道理呢?告诉孩子“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如何呢?
8岁的小军喜欢赖床,妈妈每次叫他起床的时候都会说:“早睡才能早起,这样生活有规律身体才会好。”小军每次都说:“知道了。”然后继续在床上躺着不起来。
后来爸爸觉得这样教育不起作用,于是对小军说:“你连按时起床都做不到,将来还有什么出息!”将小军从床上拽了起来。小军很委屈,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妈妈像唐僧一样唠叨,爸爸像孙悟空一样爱动手……”
单纯的说教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并没有什么显着作用,反而会让他感到厌烦。
而训斥类似惩罚,效果也是暂时性的,不但无法彻底改变孩子的习惯,还会增强他对起床的厌恶情绪。
本来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才会管他,结果他却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反而觉得父母干涉自己,让自己不自由。
那么,怎样劝说孩子才能让他把话听进去并照做呢?
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7岁的蕾蕾喜欢用蜡笔画画,每天做完作业总是要画好久。由于她睡得晚,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儿。妈妈让蕾蕾早点睡,可是她却舍不得放下画笔。于是妈妈说:“蕾蕾,你早上起床的时候很难受对吧?”蕾蕾点点头。妈妈继续说:
“妈妈也知道你喜欢画画,可是白天要上学,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所以,早上起床的时间是不能改的,对吧?”蕾蕾说“嗯。”
“那怎么办呢?”妈妈问蕾蕾。蕾蕾说:“妈妈,我知道晚上要早点睡,可是我还是想画画,不想睡那么早。”妈妈又说:“可是妈妈每天看到蕾蕾起床时那么难过,妈妈会心疼的呀!”蕾蕾低下头,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早睡一个小时。以后我晚上不看动画片了,先做作业,这样就能省出时间来画画了。”妈妈抱着蕾蕾称赞道:“真是聪明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希望孩子照自己说的去做,并认为这样教育孩子比较简单。其实,孩子自己也有思考的能力。如果父母不是采取规定孩子必须做什么的方式,而是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自己思考,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冲突。而且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执行起来会自觉自愿。
其实,让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意志去做正确的事情才是成功的教育。
就像故事中蕾蕾的妈妈,把情况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该如何做,虽然这种方式和直接命令、劝说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但是孩子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在这种方式中,孩子自己考虑了所有的情况后选择了方案,最后的方案体现的是孩子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父母强加给她的,所以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去执行。这样做不但能缓和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劝说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循序渐进。
12岁的小美喜欢看动画片,每天在电脑上看到很晚才睡。晚上10:30,妈妈发现她还在看动画片,于是说了句:“还在看,这么晚了,还睡不睡啊!”小美正看得高兴,听到妈妈的抱怨后很烦,于是反驳道:“我明天按时起床不就好了,又不会耽误上课。”
妈妈说:“我是为你好,你这么晚都不睡,明天上课怎么有精神?”小美说道:“哎呀,反正我成绩不下滑不就行了吗?”
说到这里,妈妈也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只好把牛奶放下,离开了房间。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如果再继续坚持的话很可能引发一场争吵。那么该如何去规劝孩子呢?其实不是不能劝,而是劝说孩子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能在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泼冷水”。就像小美,其实最佳劝说时间是她早晨起床的时候。由于没有睡够,小美肯定面色不佳,自己也许也会想“要是昨天早点儿睡……”这时,妈妈如果能心平气和地说几句,小美便能听进去。
但是需要注意,不能采用讲大道理或训斥的语气。最好用关怀的口吻来打动孩子。比如,给孩子递块热毛巾,问她:“困不困?”等到孩子接受了妈妈的善意,妈妈再像朋友一样去建议:“要不你以后早点睡吧!”这样连续几天打上几次“预防针”,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妈妈就可以在孩子晚上要开始玩的时候说:
“今天早点睡……跟妈妈约个时间吧。”等到孩子说了要几点睡之后,如果到时候如果孩子还在玩,这时妈妈就可以去劝孩子睡觉。因为之前协议已经达成,孩子也不会太反感,劝说也就很容易成功。
不要过分迁就孩子。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毛病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最开始可能说一说,但是一旦孩子不听,也就听之任之,不再过问。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少有点“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感觉。
8岁的小竹学习很好,平时也能按时起床。可是每到周末,就非要在床上睡到中午不可。妈妈说让她早点起床,可是她说:“好不容易不用上学了,我当然要好好休息一下。”妈妈听了后也觉得的确如此,于是就不再管她了。
爸爸后来觉得不妥,于是对小竹说:“休息也有很多种,你躺在床上不觉得闷吗?早点起床,今天我们一家人去植物园玩玩。”小竹听了后觉得很感兴趣,于是高高兴兴地起床了。
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平时太累,休假时睡个懒觉也无妨。于是,也就不努力地去要求孩子必须早起了。其实,就像小竹的爸爸所说的,休闲放松不一定要躺在床上睡懒觉。父母完全可以帮孩子找出一些积极的休闲方式,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早起。
绝对不要掺杂负面情绪。
孩子很敏感,一旦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有负面情绪,孩子会本能地抵触,这样一来,再怎样高明的沟通技巧都难以发挥作用了。
10岁的小俊喜欢玩电子游戏,一玩上瘾就停不下来,非要等到实在困得不行才会去睡觉。妈妈十分讨厌小俊的这个坏毛病。一天晚上,妈妈叫小俊洗漱时,推门看见小俊又在玩游戏,于是忍不住说了句:“还在玩游戏,看你明天起不来床怎么办!”
小俊很不高兴,于是顶了句:“起不来就起不来呗,大不了不去上课了!”
这句话正好被爸爸听到。爸爸严厉地训斥了他,谁知道,越说小俊越顶嘴。最后,一场家庭大战爆发了……妈妈一开始说小俊的那句话,隐藏的情绪是对小俊玩游戏行为的厌恶,也正是这种厌恶情绪导致了小俊后来的顶嘴。这时抵触情绪已经产生,沟通已经无法进行了。这个时候爸爸又出来“教育”孩子,自然是火上浇油。妈妈的负面情绪加上爸爸的强制训斥,最终导致了这次教育的失败。
父母也要早睡早起。
如果父母是“夜猫子”,自己再去教育孩子要早睡早起,那么言词上不论多么有说服力,都不会有什么好效果。而且还会给孩子留下一个“言行不一致”的印象。因此,要让孩子能听进去自己说的话,首先父母要在这些话上做到位。家里人都早睡,如果孩子玩得晚了,父母可以说:“你看大家都睡了,你怎么还不睡呢?”孩子自己也会感到有些不妥,这样可以省去很多劝说的言词。
沟通箴言
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其实并不难。首先,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去交流,看看孩子不愿意早睡早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一次次的商谈中,让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产生,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其次,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孩子不肯听话就斥责孩子;最后,父母的言行合一大过一切。
“玩具熊找不到‘家’了!”
培养孩子养成“动物归原”的良好习惯
孩子长大了,自己会吃饭、穿衣服、洗澡了,但是东西用完后却还是到处乱扔,还需要父母帮忙收拾。如果孩子能在用完东西后物归原处,那么不但父母整理房间的时间会减少,而且在找东西时也不会忙乱不堪。让孩子拿东西时顺便记住东西放置的位置,用完及时归位,不但能让家庭环境整洁有序,还能培养孩子“动物归原”的良好习惯,一举多得。
可是,父母在培养孩子“动物归原”这个好习惯的过程中,却往往会由于和孩子沟通方式不当而出现种种问题。
12岁的朱明经常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乱糟糟的:衣服扔在椅子上,课本丢在床上,文具、钥匙这些小件物品更是完全没有固定位置。妈妈经常告诉朱明:“东西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完之后要归位。”朱明每次都说:“知道了。”可是房间依旧乱成一团。
妈妈为此伤透了脑筋。于是,她试着给朱明讲道理:“你的东西这样子乱放,到时候根本找不到在哪里。”朱明回答:“反正就在屋里,也丢不了,慢慢找找就出来了。”
说话孩子不听,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能说出一堆歪理。如此看来,让孩子培养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似乎很难。
于是,在“教子必严”思想的指导下,父母开始训斥孩子,一旦孩子表现出反抗情绪,父母甚至会动用一些比较粗暴的手段来惩罚孩子。
小宇11岁了,他总是将房间搞得很乱。爸爸曾要求他收拾好房间,可没过几天,屋里又乱成一团了。一次爸爸刚好看见小宇将新买的光盘随手扔在桌子上,而光盘盒就在一旁放着。爸爸忍不住了,训斥小宇:“你怎么又乱扔东西,也不知道将光盘收进盒子里……”爸爸还没说完,小宇便反驳道:“我不是忘了吗?
再说了,我晚一点儿收拾不也一样?”
爸爸很生气,开始教育小宇:“东西用完后就要马上放回原处。下次再看见你这样,看我怎么教训你!”小宇十分不服气,哼了一声,结果被爸爸打了一顿。
孩子并不是不能打,但是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父母需要掌握很高的教育技巧,训斥和打骂背后都必须有很明确的规则作支撑。如果仅凭一时气愤就对孩子动手,不但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会使孩子内心滋生出叛逆情绪,越来越难以管教。其实,让孩子学会将使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并不困难,关键在于父母怎么去说。
6岁的兰兰每次玩的时候都会将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妈妈每次都要帮她收拾。一次妈妈在看到扔在地上的小熊时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她对兰兰说:
“小熊玩累了,我们送小熊回去睡觉好不好?”
兰兰很配合地拿起小熊放到了床上。妈妈微笑着说:“小熊每天不是在这个位置睡觉的,它会不习惯,兰兰,想想它的家在哪里?”兰兰这才想起每天自己都是从篮筐里把小熊拿出来的,于是她将小熊放回了篮筐。
可见,孩子并不是无法学会“物归原处”的。妈妈巧妙地将小熊拟人化,用“小熊睡觉”这个故事背景引导兰兰将玩具归位。这样既引导了孩子,又没有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比起给孩子讲道理或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那么,父母还能用些什么方式让孩子学会“动物归原”呢?
营造一个整洁、有规律的家庭环境。
要让孩子学会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家里的东西就要有固定的方位。如果父母将东西乱放,就算告诉孩子“动物归原”,孩子也会发现“无处可归”。
所以,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物品摆放要有序。这样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才能说:“把你刚才拿的东西放回原来的位置。”家庭环境如此,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父母教他将东西放回原处时也会相当省心。
在恰当的时机告诉孩子一个“小窍门”。
很多家庭都是孩子玩累了,去吃东西或休息了,然后妈妈开始收拾东西,把玩具一一归位。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后自然会认为,收拾东西是大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于是,他根本意识不到要将物品放回原位的重要性。所以,父母最好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让他体会到,要想减小工作量,就要及时“物归原处”。
7岁的小仑喜欢玩弹珠,每次弹珠总是被他弄得到处都是,一次妈妈进他的房间收拾东西,一不留神踩到了散落在地上的弹珠,差点儿滑倒。
妈妈本来想帮他收拾,可是转念一想,不能再这样惯着小仑了。于是便将小仑叫了过来,说道:“你是个大孩子了,以后要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
小仑试着收拾了一下,发现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忙了半天也没收拾好。这时,妈妈对小仑说:“妈妈告诉你个小窍门,你用完什么东西放回原处,这样收拾起来就轻松多了。”果然,小仑实验了几天,等自己再开始收拾东西后,便发现容易多了。就这样,小仑养成了将东西及时归位的习惯。
让孩子体会到物归原处的好处。
为了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物归原处”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忙找东西。比如,妈妈让孩子拿剪刀,孩子问:“在哪里?”妈妈告诉他:“家里的剪刀一直放在写字台上面的抽屉里。”
如果下次孩子自己需要用剪刀,问妈妈:“剪刀在哪里?”妈妈就可以说:
“剪刀就放在妈妈平时放剪刀的位置,你知道在哪里,自己去拿吧。”妈妈可以再加一句:“妈妈每次用完都将剪刀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找起来特别快。”这时孩子就会知道“物归原处”有多方便了。
在孩子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教育他。
“妈妈,看见我的胶布了吗?”9岁的小雅一边左右看着,一边问妈妈。妈妈说道:“我原来是放在书架上了。”小雅说:“我昨天用了,后来不知道放哪里了。”于是妈妈开始和小雅一起找胶布,最后发现胶布在小雅书桌上的一本书下面压着。将胶布递给小雅后,妈妈说道:“下次用完东西要放回原来的位置。”
小雅红着脸答应了。
孩子自己放的东西找不到,本来已经很尴尬,这时如果父母再长篇大论地数落他,难免会惹得他恼羞成怒,明知自己错了也不会承认。小雅妈妈的做法就十分明智,简简单单一句话,孩子反而会记在心里。
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玩具的位置。
妈妈教6岁的小樱给玩具归类。妈妈问:“小熊睡在那里?”小樱回答:“睡在靠椅上。”一边说着,一边将玩具熊放在了椅子上。
妈妈又问:“布娃娃睡在哪里?”小樱回答:“睡在筐子里。”接着,小樱把布娃娃放进了玩具筐。就这样,妈妈以做游戏的形式教会了小樱如何将玩具放在恰当的位置。
不仅是年龄小的孩子需要学习如何归类,年龄大的孩子也一样。不过父母的沟通方式要有所调整。如果是1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问他:“你看,这个新买的变形金刚放在哪里比较好?”让他选择一个位置,以后每次拿出来用完都让他放回固定的位置。
不要忘记表扬和强化。
10岁的小林去洗澡,脱下来的脏衣服就扔在了床上。妈妈将脏衣服收进了脏衣篮,对浴室里的小林说:“下次脱下脏衣服记得扔到脏衣篮里。”可是在之后的几天中,小林还是没有这样做,但是妈妈却没有批评他,而是将脏衣篮移到了他的床边。
有一天,小林脱下衣服,刚好脏衣篮就在手边,就顺手扔了进去。这时,妈妈说:“小林真懂事,明白妈妈整理衣服很累,知道自己放进去了。”小林有些不好意思,以后再也没有将脏衣服到处乱扔了。
表扬和强化需要抓住时机,要在好行为发生后及时表扬。有些好行为是孩子听了父母的话做出来的,有些则是孩子不经意做出的。对于孩子偶然的好行为,父母更是要及时表扬。而且就像故事中的妈妈,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不经意中做出好行为,这样一旦表扬了孩子,孩子出于自尊的需要,会把这种行为继续下去,这样就养成了稳定的习惯了。
沟通箴言
让孩子学会“动物归原”,仅是讲道理,或者用规矩去约束他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在沟通中去引导孩子,沟通不但要把握时机,也要注意变通。如果沟通暂时僵住了,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去接受自己的观点。可以等待时机,下次再进行沟通教育。
“妈妈(爸爸)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
引导并培养孩子的孝心,这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却一直被忽视。父母更关心孩子的成绩、特长,认为这才是孩子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背景下,这种观点似乎无可厚非。
但是,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当生活遭遇困境和低谷,如果没有一些精神因素作支撑,走上绝路简直是一种必然。一些苦尽甘来的人在叙述往事时,经常谈到朋友的关心,自己对父母、妻儿的责任让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其实父母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也会发现,支撑着自己挺过困难的,并不仅仅是能力。
所以,能力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成才之路要想走通,爱与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精神动力的情况也相当普遍。现在的孩子由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应付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所以根本谈不上自觉自愿。而父母和老师,也为了孩子的学习伤透了脑筋。督促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考试、评优秀生、批评和表扬……几乎所有的方法都用了个遍,可是一旦停止督促,孩子又恢复原样了。很多父母都感觉到孩子的惰性--“不拿鞭子抽就不跑!”“前面不拴个胡萝卜,就不知道往前赶!”
如果孩子有了精神动力,那么他就会知道为什么而学,不用父母苦心孤诣地研究怎么让孩子成才,孩子自己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而且这种精神动力也能支撑着孩子去克服在成才之路上遇到的困难。而想要孩子有精神上的动力,想要孩子明白爱与责任,最简单、最有效、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培养他的孝心。
但是在孝心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1岁的小萌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给父母洗脚》。语文课老师要求班上的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感想写成作文。小萌向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看着小萌迷茫的样子,问道:“是不是觉得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很形式化?”小萌点点头,说道:“现在好多学校都在强调给父母洗脚,感觉好像在跟风啊!”
妈妈说道:“别的父母到了适当的年龄都会生小孩,我也生下了你,是不是也在跟风呢?”
小萌恍然大悟:“妈妈我明白了,虽然形式都一样,但是对每个人都有特别的意义。”
于是,小萌很认真地给妈妈洗了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提到孝敬父母,大家就想到了给父母洗脚。似乎除了这种行为,就没有别的方式能孝敬父母了。孝道的内涵十分丰富,学校在安排孝心教育时却只是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给父母洗脚,难免会让孩子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误解。这时,父母就要承担起引导的责任了。小萌的妈妈做得就非常好。
其实孝心与任何一种形式都没有必然的关系,它源于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敬重。孩子个性不同,表达孝心的方式也各有其特点。除了洗脚外,给父母端茶倒水,在父母生病时照顾父母,帮父母分担家务都是表达孝心的方式,也应得到重视。
孝心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将孝心的培养等同于洗脚等具体的形式,而忽略了其中的爱与尊敬,那么,任何没有恭敬心的“孝敬”形式都难免沦为虚有其表的走过场。
而且,对父母的爱与敬重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于恐惧父母的权威而服从。父母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你必须听我的,因为我是你妈!”“我是你爸爸,你顶嘴就是不孝!”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一种身份特权,从而诱发他的反抗心理。
其实在古代的传统中,真正的长者和上位者,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如果只是凭借身份发出命令,那么就成了倚老卖老。父母认为有权利管教孩子,但是不要忘记伴随着这种权利的,是一种必须承担起的义务和责任--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作表率,要当得起“父母”的这个称呼。敬重不能强迫,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首先须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到位了,孩子自然会生起爱与敬重的情感。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要怎样引导孩子呢?
父母对家中的老人说话要和颜悦色。
爸爸妈妈面对自己的父母时,要做到和颜悦色。这对培养孩子的孝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老人的家庭,父母可以给老人夹菜,用照顾孩子那种温和的语气说:“妈(爸),多吃点……”
7岁的小珠一次吃饭时,正想把自己最喜欢吃的素什锦吃完,妈妈说道:“给奶奶留点。奶奶去医院看病了,回来吃些正好调理调理肠胃。”小珠点点头,放下了筷子。妈妈夸小珠:“小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一次妈妈带小珠在外面吃饭,有一盘凉拌鲜果做得很好吃,小珠对妈妈说:
“妈妈,这个好吃,我们带些回去给爸爸吃。”
父母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细心照料老人。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目睹父母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怀,自己也会有样学样,孝敬爸爸妈妈。
给孩子慈爱而非宠爱,让他学会关心父母。
爱孩子和宠孩子是不一样的。爱是平等的关怀,而宠则是把孩子摆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的,很容易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会变得很自私,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的慈爱和孩子的孝敬其实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父母要关心孩子,也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比如,有时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时很累了,但是却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或者觉得大人应该承担这些,不需要孩子知道。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很累,你能为妈妈(爸爸)做点什么吗?”让孩子也学会关心父母。
给孩子帮父母做事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为父母服务。可以是倒水、盛饭,也可以是拿碗筷,或者是倒垃圾……生活中的小事比比皆是,父母只要不是舍不得让孩子动手,随时都有机会和孩子做这样的互动。
7岁的小元刚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她对小元说:“垃圾桶满了,帮妈妈把垃圾倒掉好吗?”小元拎着垃圾桶就要拿去倒掉。这时,奶奶看到了,就把垃圾桶抢了过来。妈妈一看,心想:“不行,不能让老人动手啊!”只好从奶奶手中接过垃圾桶自己去倒了。
父母舍得让孩子动手,可是家里的老人舍不得。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孝心,不但父母要给孩子制造帮父母做事的机会,还要先和家里的老人沟通好,以免老人不配合。
除了父母主动要求孩子帮忙外,孩子有时还会主动作出给爸爸妈妈端茶倒水一类的举动。这个时候父母最好接受孩子的关怀,抱抱孩子,或称赞他懂事;如果阻止孩子,或对孩子麻木、冷漠,孩子就会失去热情,以后也不会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不要忽略孩子的问候。
家庭中,维系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还是感情。如果孩子对父母感情很深,那么他不需要去专门地明白孝道,出于一种情感上的本能,他就会关爱父母。如果家庭中冷漠而缺乏情感,就算孩子知道要孝敬父母,却也不知从何做起。其实,每日的问候就是维系感情的一个途径。
8岁的小宜回到家中,看到爸爸正在看电视,他说:“爸爸,我回来了。”爸爸头也没抬地答应了一声:“嗯,进屋写作业去吧。”
一瞬间,小宜脸上写满了失落。这时妈妈刚好从厨房里出来,看到小宜愣在客厅,说道:“来,吃水果吧。”晚上,妈妈对爸爸说了小宜当时的表情,爸爸也有些后悔自己的粗心。
不仅是问候,有时孩子会拿着糖果或是点心,献宝一样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吃糖。”这时最好不要拒绝孩子,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高高兴兴地把糖吃下去,然后对孩子说:“真好吃!谢谢我的乖儿子(女儿)。”
换种方式告诉孩子孝敬父母。
当然,让父母自己对孩子说:“我抚养你长大是多么辛苦,你要尊敬我!”
显然不太现实。所以,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爸爸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很辛苦,你要好好孝敬爸爸。”而爸爸则说:“妈妈生你时就十分辛苦,现在又要操持家务、辅导你做功课,你一定要孝敬她。”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启发孩子去孝敬父母,而且也让孩子看到了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一举两得。
让孩子多陪老人聊聊天。
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对爷爷奶奶的爱也是一种孝道。孝道也不仅是端茶倒水、捏捏肩、捶捶背这些对老人身体的关怀。陪老人聊天也是尽孝道的一种形式。老人的吃喝一般都有人照料,但往往容易感到寂寞。这时,如果孩子能多抽些时间陪老人聊天,无疑能给老人带来很多愉快和欢欣。妈妈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看,奶奶一个人待着多没意思啊,去陪奶奶聊聊天,给奶奶说些学校的事情吧。”
沟通箴言
孩子的孝心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和长辈间的一种情感互动。引导孩子孝敬父母,重在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也让父母明白孩子面临的压力。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的心底;也只有让孩子理解了父母,他才会真正对父母感恩。在双方的理解下,孝心的培养会变得简单许多。
“我家孩子不做‘豌豆公主’哦!”
善于运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孩子的不当想法和行为
孩子多少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的孩子娇气,有的孩子挑食,有的孩子不讲卫生……如果直接批评孩子,难免会招致他的反感,孩子不高兴不说,有时还会故意给父母捣乱,比如,故意把手弄得脏脏的向父母示威,故意把青菜挑出去,闹小脾气……而用暗示的方式提醒孩子就会好很多,因为没有明确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做,孩子就算想对抗都会找不到目标。巧妙地暗示像是轻轻地“点”了一下孩子,同时也避免了他的尴尬。
7岁的乐乐和妈妈一起去逛书店,乐乐爱玩,一会儿拿起这本书,一会儿拿起那本,妈妈跟在他后面将书籍归位,被搞得焦头烂额。
在看到前面的一个人拿起书后又放回书架上时,妈妈忽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妈妈走到了乐乐的前面,在他即将够到一本书时,妈妈拿起了那本书,然后装作看了几眼,非常小心地放回了原位。乐乐愣了一下,再拿书的时候就没有四处乱丢了。
同样是动作示范,但是暗示和明示的效果有很大差别。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不对,应该……”然后为他作出明确示范时,他可能当时会照做,但是过两天又恢复常态了。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明示”的方式下,“这样做不对”是父母告诉孩子的;而在“暗示”的方式下,“这样做不对”却是孩子自己体悟到的。相差一个孩子自己观察感悟的过程,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10岁的娜娜嫌屋子里热,要妈妈给她的屋子装空调,妈妈不同意,并告诉娜娜要学会吃苦。可是娜娜觉得很委屈,躲进屋里不理妈妈了。后来妈妈拿出了童话书,翻到豌豆公主的那一页,将书放在孩子的书包旁边。
娜娜早上起床时看到了翻开的童话书,看到豌豆公主的故事,娜娜脸红了。
晚上,她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不用给我安空调了,我不是豌豆公主。”
娜娜的妈妈很聪明,用一个巧妙的暗示扭转了娜娜的心理。妈妈长篇大论地和孩子谈吃苦不管用,一个简单的暗示却出奇制胜。
暗示还可以是一种情境。父母可能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来到安静的图书馆时,别人都在认真看书,自己也不好意思大声说话;而在喧闹的商场,便会不自觉地和身边的人大声聊天,不说话反而感觉不对。孩子对环境其实很敏感,所以情境性的暗示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能从哪些方面暗示孩子呢?
对孩子的自我印象进行暗示。
很多孩子都有不良的自我印象,因为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批评给他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你真笨”、“你怎么这么淘气”、“你这个坏孩子”、“懒鬼”……后来,这些标签成了孩子自我印象的一部分,从而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用暗示的方式改变孩子,最先要从改变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做起。
10岁的肖润很贪玩,不爱学习,爸爸曾经为这个骂过他多次。
一次,肖润在顶撞爸爸时说道:“反正我就是这个样子,你管我也没用。”这句话让爸爸受到了触动,自己骂肖润是为了让他变好,怎么他反倒自暴自弃了呢?
于是,爸爸换了一种教育方式,他不再骂肖润,而是增加了对他的关心。
肖润喜欢围棋,爸爸就一边陪他下棋,一边和他聊天。父子间经常性的对话由“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我就是不争气!”变成了“今天上了一天学,累吗?”“今天心情怎么样?”
慢慢地,肖润玩的时间变少了,开始专注于学业和围棋,在年底学校举办的围棋比赛中获得了亚军。
爸爸其实是换了一种眼光来看肖润。以前爸爸只注意肖润顽劣的一面,拼命地批评他,结果他越来越顽劣。当爸爸认识到这一点时,果断地转变了教育的方式。将肖润当做一个优秀的孩子来对待,孩子的行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要注意,暗示一定要真诚。如果要暗示孩子“你是个好孩子”,那么父母就要真的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个好孩子,将他当做一个好孩子来对待。否则孩子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其中的虚伪成分,进而产生厌恶和排斥情绪,甚至觉得父母在演戏骗自己,行为反而会更加恶劣。
用表情暗示孩子。
微笑表示鼓励,皱眉表示反感……生活中表情暗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起语言,表情更能代表直接的情绪反应。孩子做完一件事,如果看到父母表情严肃,便知道自己很可能是做错了。而当父母神情愉悦,对孩子微笑时,孩子一般认为自己受到了鼓励。
8岁的小云来到姥姥家,东跑跑,西看看,他看到姥姥放在床上的毛线球,一时兴起,就把它拿起来滚着玩。妈妈看到后本想喝止小云,可是因为人多不方便,她只能皱起眉头盯着他。小云感觉到气氛不对,抬头刚好看到妈妈在皱眉,赶紧把毛线弄好放回床上。
表情暗示由于比较隐蔽,不像动作和言语那样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使用的机会很多。比如,在朋友家,有客人来家里时……都可以用表情提示孩子。
用动作暗示孩子。
在乐乐的那个故事中,为了提醒乐乐将图书放回原处,妈妈用自己的动作暗示他如何去做。适合使用这种动作暗示纠正的行为还有:孩子写作业时的坐姿不正,孩子到睡觉的时间不睡觉,生活中物品摆放混乱,等等。
除了这种做示范的暗示方法,在孩子说错话时,轻轻碰他一下也是动作暗示的一种。比起神态表情的暗示,这种暗示更加直接,不会担心孩子注意不到。
小环8岁了,一次她和妈妈一起去剧场看舞蹈剧《白雪公主》。正当周围的人都沉浸在剧情中时,小环忍不住了,开始嚼起日本豆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让妈妈觉得十分尴尬。
于是,妈妈碰了小环一下,又指了指她手中的零食。小环马上就明白了,于是她放下零食,规规矩矩地欣赏起舞蹈来。
用言语暗示提示孩子。
暗示不一定是无声的,言语也能作为对孩子的暗示,而且发挥的作用也不小。
有时候行为上的暗示孩子注意不到,而有时候发生的事情无法用行为暗示,这时,言语上的暗示就要派上用场了。
6岁的莉莉拿勺子吃西瓜,这时,妈妈刚好在厨房做饭。等到妈妈进屋收拾垃圾时,发现莉莉白色的裙子上溅上了好多西瓜汁,妈妈笑着说了一句:“莉莉,你看你现在像不像瓢虫啊?”莉莉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红色点点,脸红了,对妈妈说:
“妈妈,我要换衣服。”
妈妈继续说:“换上新衣服又成了瓢虫怎么办?”“不会的,不会的,我不会再溅到衣服上了,”莉莉大声说,“我不想做瓢虫了。”
当使用言语对孩子进行暗示时,需要注意:
首先,言语暗示是为了让教育过程显得轻松愉快,所以父母在使用言语暗示时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情绪,以免让他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其次,语言不要带有贬低、嘲讽的色彩,否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最后,不能将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较,父母可以夸别的孩子某种行为真乖,但是后面不要说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
教孩子学会自我暗示有时,我们提示了孩子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的巩固还需要孩子的努力。最好能通过暗示让孩子认同某一形象,这样孩子的行为矫正就不会半途而废。
7岁的斌斌走路时总是低着头,含胸驼背,妈妈说了他很多次都不管用,后来妈妈采用了暗示的方式,给斌斌买了一身小军装,对斌斌说:“斌斌穿这身衣服真像军人,来,走几步给妈妈看看。”这时,斌斌联想起军人的形象,站得直直的,大步走了起来。妈妈高兴地笑了。这样训练了几次,斌斌走路再也不会含胸驼背了。
沟通箴言
暗示之于明示,之所以管用,不外乎一个“暗”
字。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时,教育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于孩子没有意识到,所以抵触就很小,有时他还觉得妈妈(爸爸)的话甚至很好玩,常能引他大笑,笑完了,他也明白了。这时,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更多是出于自愿,所以也相对容易许多。
“孩子,你真棒!”
对孩子的进步与良好行为及时给予赞美
妈妈,我考了100分。”“我的孩子真棒!”在孩子表现出色时,父母一般不会吝啬赞美之辞。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现说不上出色,只是比原来进步了一点呢?
9岁的晓松拿了一张数学卷子给妈妈看,妈妈看到卷头上那红笔勾写的67分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时,爸爸进来了,看到晓松失落的样子,他问晓松:“上次考了多少分?”“56分。”爸爸拍着晓松的肩膀说道:“有进步了,真不错!还要继续努力啊!”晓松大声说:“嗯!”
其实,比起孩子表现优秀,孩子的进步更需要赞美。因为凡是进步,一开始都不稳定,这时如果不及时赞美,在困难和惰性的干扰下,孩子很可能恢复原状。所以,及时鼓励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不光是学习上的进步,孩子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父母的及时鼓励。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最初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一旦及时地给予赞美和鼓励,那么它就能逐渐固化下来,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而如果没有及时鼓励,那么很可能第二天他就不这样做了。
7岁的婉婉早上起床时一直不喜欢叠被子。可是有一次,她在看一个教育节目时受到了触动,第二天早上,她把被子叠好了。她想:“妈妈会不会表扬我呢?”
可是妈妈走进屋子,扫了一眼床,说:“快去洗脸吧,早饭都给你准备好了。”婉婉很失落,第二天,她没有叠被子,直接去洗脸了。
其实,妈妈未必是没有注意到婉婉的改变,可能只是由于忙顾不上表扬她,或者只是没有重视这个小改变。婉婉的期待落空,失去了动力,于是又恢复原状了。
妈妈在进入屋子时,看到床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肯定会觉得有些惊讶,如果当时她把这种惊讶表现出来,并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微笑,然后表扬孩子一下,孩子可能就会把这种行为坚持下去,从而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当然,表扬孩子不是简单地说:“孩子,你真棒!”情境不同,每个家庭习惯的表达方式不同,这句话也可以有多种变化。如:“知道自己叠被子了,婉婉真勤快,真棒!”“婉婉被子叠得真整齐!”“自己把被子叠好了?婉婉越来越自立了。”……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赞美孩子呢?
对孩子的赞美一定要及时。
小萍8岁了,学习一直很优秀。爸爸偶然看了一个教育节目,节目中提到要对孩子进行赞美,不然孩子会没有动力。于是,爸爸在小萍拿成绩单回家的时候说:“小萍真棒!”小萍有点纳闷,她的成绩一直是这个样子,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赞美她。
赞美要针对进步和刚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这才是及时赞美。如果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了,父母再来赞美他,孩子难免会感到莫名其妙。这就好比一个孩子早就会走路了,父母忽然赞美他:“你走得真好!”这不但不能鼓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虚假。
因此,赞美孩子一定要注意把握时机。当本来喜欢赖床的孩子偶尔有一天早起时,当一向不及格的孩子拿到了60分时,当从来不关心父母的孩子忽然问候“爸爸(妈妈),累不累”时,父母要把握时机,及时赞美,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之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赞美要强调具体细节。
孩子的进步有很多种,如果父母只是对他说:“你真棒!”孩子可能搞不清楚是哪个行为受到了赞赏,因此也不会受到强化。而且一味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也会让孩子觉得乏味,使这句话失去意义。
12岁的小文一次试着炒菜,妈妈尝了小文的菜,说道:“炒得真棒!”小文忍不住问道:“怎么个好法?”妈妈一时说不上来了。小文赌气地说道:“妈妈你是在应付我吧?”
妈妈如果说:“这道菜火候掌握得真好!”可能小文就不会是这种反应了。
赞美孩子,要让他相信父母说的话是真实的。而增强话语可信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说出具体的细节,说出实质性的东西。
苏兰11岁了,一次她看到洗完晾干的衣服散在了床上,就一件件地叠好放在了床边。妈妈回家后看见叠好的衣服,称赞苏兰:“妈妈没有教过你叠衣服,你就叠得这么整齐。啊,还知道不同的衣服叠法不一样,真棒!你看,这些衣服都放在柜子的这个地方,下次再叠好直接放进去就行了。”苏兰笑着点点头:“知道了,妈妈。”
就像苏兰的例子,赞美孩子行为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孩子你真乖!”“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懂事!”这样笼统的说法。这样不是在和孩子沟通,而是父母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在评价孩子。父母可以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坐在剧院里的观众在欣赏了演员的精彩表演后说:“真棒!”但是如果是面对面地和这个演员交流,这两个字是否还够用呢?
要留心孩子的闪光点。
“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任何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所在,只是父母没有注意到。闪光点和优点不一样,优点是一种性格,而闪光点往往出现在某一个瞬间,如果父母当时没有注意到,那么,有可能会逐渐消泯。
13岁的吴军在学校经常与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很差,父母批评他却不管用。
一次妈妈的手被热油烫伤了,吴军主动去下厨做饭。妈妈很感动,对吴军说:
“你真懂得关心妈妈!”吴军当时没说什么,可是从那以后,他似乎变得安静了许多,很少再听到他在学校打架的消息。而在家中,妈妈有时上夜班回来,他也总是会给妈妈做夜宵。
沟通贵在真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赞美的语言不重要,重要是里面蕴涵的情感。只有父母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赞美孩子,才会引发孩子行为的改变。最真挚的赞美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为了让孩子听到才说这句话。
吴军的例子就是这样,这个时候,妈妈只要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在自然的情感流露下,不论用什么语言,都会有很大的力度。
赞美要抓住每一次细小的进步。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每个小细节都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赞美。就像小孩子学骑车,最开始他只是敢坐在车子上,就是坐着还会害怕,这时父母要鼓励他:“胆子真大!真勇敢!”等到他自己开始骑,刚开始骑得很笨拙,这时父母要赞美他:“啊,我的孩子会骑车了,孩子你真棒!”慢慢地,孩子骑得很顺利了,这时,赞美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赞美的目的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坚持下去。又如,父母想培养孩子专心做功课的习惯。刚开始孩子可能只能坚持半个小时,而有次坚持了45分钟。这时,父母就要及时称赞他:“你真棒,已经能坚持45分钟了!”
孩子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父母关注。比如,用完东西后放回了原位,自己把脱下来的衣服叠整齐……可能孩子一开始做得不到位,比如,叠衣服只叠自己最喜欢的那件(因为怕褶皱后穿起来不好看),但是父母也要表扬孩子,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去做。比如说:“自己把衣服叠好了,真懂事!咦,那边还有几件,一起叠了吧!”
年龄不同,沟通方式也不同。
年龄小的孩子心思单纯,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在与幼儿沟通的时候,父母可以直接夸奖孩子。但是,对于大一些的孩子,由于他们已经知道了矫饰、防御、说谎的概念,直接称赞有时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父母要用交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交流的方式中,父母不是作为孩子行为的评价者出现的,也不带有任何权威性。他只是作为一个孩子身边有着亲密生活关系的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像前面吴军的妈妈一样,一句“你真懂得关心妈妈”可能会比“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更能说到孩子的心底里。
沟通箴言
沟通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赞美能唤起孩子和父母的积极情感,使双方的沟通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比起批评时那种相互排斥的氛围,赞美无疑是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更佳途径。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赞美的语言来强化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