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精湛雕刻工艺-木雕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国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国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只是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至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唐宋时期的木雕工艺发展

    由于木材易得,故木雕起源很早,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我国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在那时,人们便用锋利的细石器在木头上雕刻。

    如在公元前5300年至前4800年的辽宁新乐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类似大鹏鸟形象的木雕,是所发现最早的木雕。

    还有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很像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也是我国木雕工艺品最早的实物之一。

    商周时期,出现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说明木雕已经被纳入朝廷管理范围。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殷商时期的木雕,刻有饕餮纹,有的还髹漆。商周时期,木雕使以依附于器的方式出现在建筑、家具、车辆、舟船等实用器上。在商代的一些遗址上,发现墓坑中椁顶雕刻的花板,至战国时期,则由阴刻发展到主体圆雕工艺。

    将木雕运用到建筑上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班的徒弟一时疏忽把珍贵的香樟木厅柱都做短了,才智过人的鲁班想了几天,就请石匠打了石头墩子,又让木工在柱头和屋架间设计了斗拱替木,雕上花卉鸟兽……

    周代木雕品种有木俑、建筑装饰、墓葬祭祀品等。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河南信阳等地春秋时期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木俑、镇墓异兽木雕。

    有女舞俑、女侍俑、乐师俑、武士俑等,以简练的圆雕、浅浮雕技法,雕出眉、鼻、口等五官,并以墨、朱红、白色彩绘或髹漆;有的还安上须发、上肢,穿着丝绸服装,造型夸张、生动。

    湖北江陵墓发现的髹漆彩绘木雕座屏,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作品,镂雕20条大蟒、17条蛇、两只蛙以及鹿、凤凰、雀各4只,它们相互角斗,生动活泼,通身髹黑漆,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彩漆描绘,座屏外框也以朱红、金、银漆描绘凤纹等图案。

    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洁、明快,确是难得的战国时期木雕工艺中立体圆雕的佳品。

    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木雕工艺品也较战国时期发达,其原因与当时死而厚葬以及用俑随葬的习俗兴起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汉代,墓葬的规模仪式有较严格的等级,这些随葬品形式十分丰富,有犁田、收割、扫地、打杂、百戏、奏乐等形象。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手工业工匠从事随葬品的制作,木雕工匠更不例外,他们主要制作木俑、木牛、木马等动物及木雕车等。

    这时期的木雕工艺有的已从漆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木雕艺术形式,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木雕艺术风格,汉墓中的大量木俑及木雕船、车、马、牛、狗等,都是以简洁概括、生动自然、粗放明快的艺术手法,处理人物及动物各部分的比例、面部的表情、动作的协调、衣纹线条的准确等。雕工粗犷,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木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人物俑,这是秦汉木雕的显著特色,木俑体型都不大,是由整块木材一次雕刻而成。其中部分木俑是用工具简单砍削而成,体型扁薄修长,仅勾勒了大致体态。另有些是用立体圆雕的工艺制成,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形态。

    木俑大多以木质本色或黑、白色为底,施以红、白、黑等色用来勾勒人物五官和衣饰。虽仅仅勾勒出五官大部,没有细节上的描绘,可塑造的人物形象依然生动、鲜明,表现出汉代人物俑注重大体块,舍去细小和繁琐的艺术风格。

    木俑中还有部分施以彩绘装饰,其中分先用灰、白粉打底的,上再加红、黑色彩绘;没有打底,直接用红、黑色彩绘而成两种类型。木俑作为陪葬的明器,在这一时期极为盛行,类型也十分丰富,细分类型有男仆俑、侍女俑、舞蹈俑、博戏俑、武士俑等。

    东汉时期的木俑著名的如武威东汉墓的木雕舞俑与侍俑、木雕镇墓独角兽、木狗、木猴、木牛、木马、木鸡、木鹅等。

    汉代木俑中的舞俑有自身的特点。舞者的动势较大,舞蹈动作主要表现于手臂的屈伸。木、舞俑的造型十分简洁,面部五官等细部刻画都被省略,只表现舞者舒展的舞姿。

    而秦汉木雕四足动物,则造型生动,都是由头、身、足3部分以分部制作黏合而成的办法雕制的组成,3个部分的尺寸不可能一样大小,总体形状是头高、身长、足高,根据这种特定形式用整木雕制的是汉代木雕工艺的一个创新,为木雕工艺创作品类众多的艺术品,创造了有意的经验。这是木浮雕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起,佛教艺术大量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木雕艺术的发展,木雕佛像开始流行,木雕工艺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最突出的是天监年间,梁武帝大量兴建佛寺,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广建寺院,许多信徒也纷纷捐出钱财,造像建塔,大大地促进了建筑、宗教木雕装饰的发展。

    佛像雕塑也有纯木雕的,比较注重精雕细刻,规模极大,有的用整木雕制,有的用拼木雕制。

    唐代,政治安定,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工艺美术包括木雕工艺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晚唐至五代,木雕艺术品的造型,工艺技法等都承袭了盛唐风格,人物面部丰满,身材匀称,仪态庄严,圆雕技法纯熟。唐代木俑中最具代表的要数新疆吐鲁番阿丝塔拉古墓残存的盛唐风格的彩绘木俑。江苏省蔡庄五代墓的一批着衣木俑风格特征也很鲜明。

    汉代木俑较注重轮廓美,唐代至五代时期的木俑,则在完善轮廓美及造型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注重神态、服饰的美,它使木雕艺术在表现人体的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木雕的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并形成了木雕工艺独特的装饰风格,如雕花木器件、木座、木床、木制乐器、木制花几和木案等雕花图案也极为丰富精细,有木龙、木凤、慈草、云纹、缠枝牡丹等,雕刻技法在浮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镂空的形式,两者结合极为出色。

    另外,木雕工艺在印刷术中所起的作用,是唐代以至宋代印刷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宋代的海运和商业十分发达,许多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手工业作坊,市民阶层得到了扩大,商品流通量也随之猛增。这就为提高手工业生产的技艺创造了前提条件。

    木雕艺术便由此而盛行起来,以致一般硕学善画之士都能握刀创作。所以宋代小件木雕极为流行,遗存也较多,虽然作品尺寸不大,但造型精致,形象生动、秀美、典雅,写实作风已趋完美。

    广州光孝寺发现的罗汉、供养人等17尊木雕造像,约是唐晚期至五代时期的作品,雕工精细,生动传神。

    唐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也是一件难得的精品。这件木雕观音像高0.96米,通体彩绘。菩萨头挽高髻,戴花形宝冠,面颊丰润,双眼下视,最为别致的地方是头部左右各有一绺头发垂肩而下,给人一种优美、娴静的感觉。她上身披天衣,帔帛于身前下垂至膝下部,颈饰璎珞,上身袒露,透出柔嫩的肌肤,下身着裙,赤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此尊菩萨纤细的腰肢呈“S”形曲线,丰满的身体和纤细的腰肢构成了优美的曲线,显现出婀娜多姿的体态。她的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上弯曲,这又和优美的身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廓,很像宫廷舞女舞蹈动作中的瞬间定格。

    唐代诗文中有“菩萨似宫娃”的记载,此尊雕像便是生动的实例。此件造像雕刻刀法自然简洁,充分体现了静态美中细微的神态变化。

    《康熙新志》记载,唐太和年间,浙江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中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据说,唐代“活鲁班”华师傅为冯宿、冯定兄弟营造厅堂,准备接楹上梁时,一复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一尺二寸(40厘米),活鲁班大惊!

    适有一老翁上门要鱼要肉,活鲁班款待之,老翁把两条鱼尾分别移动在两个碗上,像两个鱼头相对,伸出一截,然后用一根筷子往两嘴一套,扬长而去。

    活鲁班突然领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个鱼头,固定在柱头上。以此把梁接住,柱上按鱼头,新颖又美观,而且鱼头与“余头”谐音,大吉大利,后人又在鱼头上加上牛腿,这便成了最早的东阳木雕。

    宋代,木雕造像更加兴盛,在广东曲江南华寺留存有宋庆历年间创作的300多尊木雕罗汉。宋代建隆初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寺庙的木雕建筑装饰在唐代已很精细,至宋代更臻成熟。1103年刊行的李诫《营造法式》一书,总结了木雕建筑装饰技艺的经验。四川江油云岩寺是宋代木雕建筑装饰的代表作品。

    唐宋时期,开始形成不同地域的木雕流派,最著名的如苏州木雕和泉州木雕。

    苏州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为唐宋时期沿海地区一大商埠,这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为苏州木雕艺术在后世至臻完美起到了互补作用。

    苏州小件木雕大约始于唐代晚期,有红木小件、黄杨木雕、竹雕、檀香木雕几种,均具造型精巧,打摩细致、色泽光润、美观耐用等特色。

    虎山云岩寺塔内的木雕珍品《楠木藏经箱》,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各部连接处采用明榫,外包银质鎏金花边,经箱底座四周雕有如意头镂空纹样,十分精巧华美。

    在苏州的宋代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趋吉纳福的木雕装饰,如“凤穿牡丹”、“双龙抱珠”、“桃李佛手”,以及各种博古、回纹、香草、暗八仙等连锁花纹,显示着在那个时期,苏州从事木雕的工匠在艺术构思上已经强化了装饰性的意识。

    泉州木雕的兴起是在686年,武则天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开元,要求全国每州各修一寺,当时的泉州,经济繁荣、香火旺盛,在开元寺周边,同时修建大小寺庙100多座,号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为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泉州的木雕艺人开始介入泉州开元寺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就连当时的东西两座塔,也完全是用木结构和木雕制作而成。

    在泉州开元寺的藏经阁里,保存着两尊木雕罗汉,简直是出神入化、精美绝伦;而开元寺飞天是宋代张仕逊的绝世木雕作品之一。当时的泉州艺人,不知把多少精美的木雕艺术镌刻在里面,不知倾倒过多少中外游客,描写泉州当时的大唐盛世,有诗为证: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莆田与泉州相邻,木雕也于唐宋时期开始,后世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代初期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

    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

    与木雕同时形成的,还有根雕艺术。

    根雕起源很早,原始先民用怪形的树根、贝壳、兽牙制成挂饰戴在身上,用以区别部落和表达感情。之后根雕成为一项技艺,是用树木、竹子、藤、芦苇的根桩,制成人物、动物及各种实用的几案、桌椅、手杖等。后世根雕又称为根艺或树根造型。

    唐代时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人物,动物。中唐韩愈曾作诗《题木居士》,描写过一件用树根雕刻的艺术品: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叶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宋代的《太平广记》中,也记载了一件树根雕成的狮子,称“毛爪眼耳足尾无不悉具”。

    拓展阅读

    唐宋时期是我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由之前历代萌芽、发展而日趋成熟。

    许多保存后世的木雕佛像,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明代木雕流派百花争艳

    我国的木雕艺术通过先秦时期萌芽、唐宋时期发展,至元明两代,除佛像、庙宇建筑装饰外,在家宅、祠堂建筑装饰以及木雕家具、小型圆雕陈设品等方面都有了发展。

    山西襄汾小邓村发现的元代木雕人像,是1306年的作品,人物比例匀称,风格与太原晋祠宋代彩塑相似。

    在元明时期获得巨大发展的工艺木雕,是以各种形制不同、工艺不同的木雕小玩意、小摆设和实用器的形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主题是美化生活,装饰题材也面向生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便成了主角,格调是轻松的,寓意是美好吉祥的,器形是宜人的。

    传世木雕作品《鸳鸯暖手》,就是特意为陈设、把玩而制作的,色呈青紫,大小刚一握,形状雕成交颈鸳鸯,甚是亲昵,背上莲叶承花。并蒂而开。这类圆雕小品最宜于把玩,故有“暖手”之称。

    明代是小件雕刻艺术品的兴盛时期,珍品屡出。这件《鸳鸯暖手》只是其中之一,从中可体会到构思奇妙,刀法老练,刻画传神,宜于把玩,正是这类工艺木雕的特色。

    1417年,苏州香山匠人蒯祥,应召参加北京宫城建筑。据《香山小志·人物》记载,缅甸国王向明王朝进献一根巨木,皇上旨意定为大殿门槛之用。有位木匠不慎,在开料时锯短了一尺(一米为三尺)多。那位木匠惊惶万分,只好向蒯祥直言。

    蒯祥仔细看后,亲自动手,又将木料锯去一尺多。在众人万分惊奇之际,他交代身边木工,在木头两端雕上两个龙头,在边上镶嵌上一颗大“珠子”,用活络榫头装卸。这便是后来所称的“金刚腿”。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以雕补拙”的妙用,反映了当时蒯祥等木工在木雕上的高超技能。

    从明代中后期起,苏州又是“苏式”硬木家具的主要产地,由此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木雕匠人,并且由此拉开了明代木雕艺术百花争艳的序幕,木雕艺术各大流派开始登场,除苏州木雕之外,主要还有泉州木雕、潮州金漆木雕、浙江东阳木雕、浙江宁波朱金木雕以及根雕等。

    明代崇祯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修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是用100根柱子支撑起来的,柱子上方有24尊带翅膀的木雕飞天,手持文房四宝和南音乐器,仪态万千。

    这批飞天像妙龄少女一样,她们象征着古印度教的神鸟“妙音鸟”,也象征着24个节气。不论白天黑夜,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小时,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有这些妙音鸟翩翩起舞供奉在百柱殿内,供奉在释迦牟尼周围。当香火旺盛之时,烟雾缭绕在飞天之间,若隐若现,仿佛仙女下凡,飘飘欲仙,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木雕是泉州民间工艺品种的重头戏。平雕、线雕、根雕、花格雕、神像雕等异彩纷呈,独具一格,精雕细刻,花团锦簇。

    据史料记载,明代潮州金漆木雕生产已相当繁盛,尤以湖安、潮阳、普宁、揭阳、饶平、澄海等县最发达。潮州金漆木雕以故事性强、雕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而著称,因产地在潮州而得名。如潮州开元寺在明代重修的建筑装饰金漆木雕和神龛的金漆木雕的艺术已十分精美。

    潮州金漆木雕用当地出产的普通木材。制作建筑雕花板多为大件,一般采用杉木;制作家具器物雕饰多用樟木。樟木质地并不坚密,艺人们取其有韧性和易于奏刀的优点,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髹漆贴金,辉煌灿烂,而且能抗潮防蛀。

    潮州金漆木雕的技法有圆雕、浮雕、沉雕、通雕4类。用于建筑装饰,有五至七层的空间,可以把复杂的故事综合地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形成了“多层镂通,剔透玲珑”南方雕刻风格。

    潮州金漆木雕的装饰分3类:一是最常见的“黑漆装金”,即先在雕刻物上以黑色的漆料作底子,然后铺上金箔;二是“五彩装金”,多用于建筑装饰,以青、大绿或紫红、粉黄装彩,再用金色烘托,形成金碧辉煌的效果:三是本色素雕,即保持木材本色,不加油漆,使作品的刀法木纹清晰可见,朴素静雅。多用于大阑屏、香炉罩等精工细雕作品。

    潮州金漆木雕纹样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历史故事,如“苦肉计”、“蓝关雪”、“陈三五娘”、“渔樵耕读”、“修房盖屋”等。还有龙凤、仙鹤、狮、虎等祥瑞动物和梅、竹、牡丹等各类花卉以及博古器物、地方果品、鱼虾等。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有“雕花之乡”之誉。东阳县南寺塔遗留的佛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东阳建筑肃雍堂,建筑上的木雕极为壮丽。当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书后,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

    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

    东阳木雕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例如“透空双面雕”是一种穿花锯空以后,再进行正反两面雕刻的技法,它图案整体、结构严密、透空透风、坚固耐用,常用于房屋挂廊、门窗、宫灯、屏风、柜架上的雕饰。

    东阳木雕工艺类型有无画雕刻与图稿设计雕刻两类,均注重创意和“绘画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满花”中还穿插着内容丰富的雕饰,加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我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地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东阳木雕的传统风格主要有“雕花体”、“古老体”,以后又产生了戏文化的“微体”、“京体”和画谱化的“画工体”。“画工体”讲究安排人物位置的疏密关系,人物姿势动态变化多而生动,景物层次丰富,又有来龙去脉、重叠而不含糊。

    浙江宁波朱金木雕是江南传统木雕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造型古拙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为特色。

    朱金木雕是经过彩绘再贴金的木雕工艺,早在汉唐时期,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就产生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如唐代鉴真和尚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招提寺,就采用了朱金木雕装饰。杭州灵隐寺中也有一些明代之前的朱金木雕作品。

    至明代,朱金木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特点是三分雕刻七分漆匠,也就是说是重漆艺而不在于雕,是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取得装饰效果的,因此刻工并不十分精细,但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

    朱金木雕主要制作民间生活的各种器物,如日用的陈设器、佛像雕刻,家具装饰,主要品种有桌椅,床、花轿、茶几。

    朱金木雕中最有名的是宁波“千工床”和“万工轿”,还有用于迎神、赛会、灯会上所用的雕花朱金木雕木船、鼓亭、台阁等,都称得上是绝妙的精品。

    千工床是宁波所制的一种大型床,外有走廊,犹如一座木阁楼,还附带梳妆台、马桶箱、点心盒、衣物箱等生活用具,大量采用木雕装饰,故有“千工床”之称。

    万工轿又叫“花轿”、“明星轿”,又因轿上雕有100个小人而又名“百子轿”。轿高3米,宽2米,有7层楼阁,主事5座,称“五岳朝天”。中亭顶上站着一个面目狰狞、手擎毛笔的神,叫“奎星点状元”。

    朱金雕刻密密层层点缀在轿体上,再衬以绣片、珠翠、流苏、镜片,十分华丽。轿子采用榫卯结构,拆卸方便,可以装箱搬运,适宜农村,山区人租用。宁波车轿街就是因为古代有不少专门经营轿子出租的店铺而得名的。

    除以上几大流派外,明代另有特色的木雕之乡还有湖北武汉和山东曲阜。

    武汉传统木雕特产是木雕船,源于古代造船时的小样。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发现的木模船中,就有西汉时期制作的“长江木模船”和东汉时期制作的“广州木模船”。

    明代武汉木雕船技艺精湛,选用质地细腻坚实的柏木、黄杨木和红木为原料,制成小型的古代各式木帆船,如漕船、战船、楼船、画舫、龙舟、凤舟等。

    其中有古代各地实用的船型,如川江的麻秧子船、歪尾巴船,船体呈“斗”形,头子尾翘,有川江一带古朴大方的地方特点;湖南的倒把子船、平顶船、秋子船,船体狭长,头尾向上翘,也颇具湘江特色;江浙一带的游船、客货船,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具有江南花色俊俏的特点。还有各种飘海船、过海八面风帆船、渔船等。

    木雕船制作技法除圆雕、浮雕、镂空雕之外,还有采用部件榫合装配工艺。像川江的麻秧子船共有50多个装配件,其中30多个装配件都采用榫接,拆卸组装合很方便。镂空锼花也是武汉木雕船的特点。

    山东曲阜特有的工艺品是楷木雕。楷木,又叫“黄连木”,曲阜孔林中多有出产。楷木树皮呈鳞状,树型高大粗壮,可高达20余米。叶经霜打后变红,是一种观赏树木,有“文楷”之称。有趣的是该树雌雄异株,雌树木质柔韧,为淡黄色,雄树木质坚硬,为暗红色。楷木树纹理细腻,是建筑、雕刻的优良材料。

    曲阜楷木雕的历史较为久远,相传孔子死后,其弟子子贡从卫国移来楷木苗,种于孔子墓边,并用楷木雕成孔子及夫人方官氏两尊圆雕立像。这两尊木雕像于1128年曾被孔子第四十七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移到浙江,后世又移回曲阜珍藏。

    此外,孔府、孔庙、孔林中的大成殿、杏坛、奎文阁、十三碑亭等高大建筑物上的悬梁飞檐,也是用楷木雕刻装饰的,在明代曾得到重新修缮,更加光彩无比。

    明代时,根雕作为一门行业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记载了明代时期著名的根雕艺术家50余人。

    明代以来,树根工艺品的品类很多,如烟斗、笔插、手杖、古玩盆景的台座,以及套桌椅。上海豫园玉华堂内的瘿木桌椅,是明代艺人用榕树根制作而成的。另外,嘉定的朱缨、朱稚征等人的根雕作品“渔翁”、“张果老像”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根雕精品。

    如明代树根雕《流云槎》,原是一呈床塌形的天然树根,经扬州根雕艺人略事雕刻,饰以流云纹样,使之造型古朴如槎,妙在天成。许多高官、学者看后赞叹不已。

    在槎的正面枕处,刻有明代赵宦光所题篆书“流云”两字,槎面及边沿镌有明代董其昌、陈继儒,清代阮元、半园主人、衡永共5位名人的题记,尤为珍贵。

    在明代,还产生了另外一种木雕艺术,称为“百宝嵌”。是明代嘉靖年间吴县,即江苏苏州人周翥所创。百宝嵌是木雕精品,多用于漆器镶嵌。

    拓展阅读

    在我国,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来区分的。例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泉州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北京宫灯,台湾木雕,宁波朱金木雕,云南剑川木雕,湖北木雕船,曲阜楷木雕刻,苏州红木雕刻,上海红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江苏泰州彩绘木雕等。

    这些木雕流派在全国或者当地都极具影响力,而最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这五大流派被称为“中国五大木雕”。

    清代木雕艺术空前繁荣

    木雕艺术经过明代百花争艳的繁荣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各流派都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加精美的珍品。

    由于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为都城,因此北京工艺木雕早在元代时就形成了行业,明清时期,北京工艺木雕不仅有清宫造办处下设的“小器作”,还有“鲁班房”,位于崇文门外,是清代北京民间“小器作”的行会机构。由于北京是京师,对高档工艺木雕有很大的需求,由此促进了北京工艺木雕的发展,并形成了北京木雕的工艺特色。

    河北承德是京畿重地,承德普宁寺建于1755年,大乘之阁中的一尊木雕千手观音像,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像。除两掌合十外,其余40只手各持法器,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面目清秀,体型匀称,充分体现了古代艺匠们的聪明才智。

    相传大佛是一棵大榆树雕刻而成,大佛的内部结构很复杂,大佛全部为木结构,腰部至莲花座用15根木柱来支撑大佛上部。正中使用一根柏木中心柱,4根戗柱,10根边柱。中心柱直达大佛顶部,其他14根戗、边柱直达大佛腰部隔板。中心柱位于大佛正中高22米,由两节柱墩连接而成,是整个大佛的骨架。

    骨架外围围以木板雕刻衣纹。整尊佛像是由松、柏、杉、榆、椴等5种木材125立方米拼制而成后,分3层雕刻成型的。

    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而且恰如其分地传出佛的表情神采,宝相庄严,这在我国大型的佛像雕塑艺术上是十分罕见的。

    清代早期,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巡游江南,为布置陈设和馈赠礼品的需要,红木器的生产更加兴旺,苏州城内有红木器作坊62家,制品有几座、小龙船、鸟笼、屏架、盘盒等,从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木雕匠人。

    清代苏州木雕界有“烂泥吴鲍,木头金宝”之说,说的是苏州香山匠人吴小胖、鲍子阴、金宝,手艺四方有名,各立门户,并成为技艺的掌门人。

    有一年,适逢苏州兴建西园戒幢律寺,4个人在共同制作大殿三世如来佛像时,彼此间配合常常有失协调,更难分手艺高低,故而吴小胖和金宝以各自独雕一尊济公和疯僧作为竞技。

    两人倾心作业一年之久,亮相后引起苏城一大轰动:济公形态传神,面部表情多变,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一副善良、温存、可亲的姿态。疯僧腰束一根丝带,带子飘然欲动,纹路疏密有致,人物栩栩如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充分显示了苏州木雕艺人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性。

    之后,苏州小件木雕著名的艺人是赵子康、吴麐昆和陆涵生。

    赵子康从艺60年,曾在苏州灵岩山寺院、狮子林、拙政园等处雕刻佛座、建筑装饰、屏风、长窗、飞罩等,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灵岩山大殿佛座上的《西游记》组雕,拙政园留听阁内的《岁寒三友》和双面《明刻飞罩》,以及黄杨木雕《香瓜葡萄》、《鹊梅笔筒》、银杏木雕《虎丘风景》地屏与《葡萄松鼠》等。

    木雕艺术家陆涵生是苏州擅长红木小件雕刻的吴麐昆的高足,无论是红木雕刻、黄杨木雕、竹根雕以及印章兽纽等,都能得心应手。

    陆涵生早年和吴麐昆合作有《荷叶树根几》,用天然形状的树桩雕刻而成,几面是以红木镶拼镶成的荷叶,并点缀几只小青蛙,宛然如在池中。造型生动美观,特别是每块叶纹镶嵌的榫头都在反面,正面看不出丝毫破绽。

    陆涵生的木雕以传统题材和民间传说为内容,作品古朴,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如《九猴树根几》,斑驳苍劲的树根上有9只活泼可爱的小猴,神态各异;树根顶上托着一片荷叶状几面,可以放置珍贵古玩。

    福建莆田木雕经过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则进入了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鸟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北京紫禁城、杭州灵隐寺等处,都保存有当年的东阳木雕作品。这时的东阳木雕以浮雕技法为主,构图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布局丰满,讲究层次,擅长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场面。

    清末时期,有不少东阳木雕艺人来到上海和杭州,雕刻中西结合的家具和用具,表现了东阳木雕技艺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壁挂、条屏等艺术性较高的工艺雕刻陈设品。装饰题材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纹样构成采用“满花”手法,纹饰满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东阳木雕有品种花色达2700多种,其中有箱、橱、凳、椅、台、几等实用产品。如东阳艺人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雕制的《释迦牟尼大佛》,高19米;制作的玻璃灯,重两吨多,获得世人和专家好评。

    清代也是潮州木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技法上,它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构图上,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画面由此体现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潮州的木雕人物的脸部,一般都采用深浮雕,远视时更加传神,人物身段比例则以5比1为标准,因此,仰视时形象更丰盈、饱满。

    自清代中后期至清末,宁波的朱金木雕的题材都取自京剧人物,称之“京班体”。在构图和布局上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个平面上,但前景不挡后景,充实丰满,井然有序;人物都采用了夸张变形,人物身高采用五六倍首,还广泛地采用“将无项,女无肩,老爷鼓肚,武士挺胸”等民间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朱金木雕具有极强的民俗性,妙趣无穷,引人入胜。

    清代中期,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也成为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浙江乐清、温州是黄杨木雕传统重点产区,福州也有少量黄杨木雕。其中浙江乐清黄杨木雕的历史较早。

    乐清本来就是雕刻之乡,当地盛行“龙灯档”,即木雕的灯板龙,有不少善雕刻的民间艺人从事雕小佛像,用于龙灯骨架上装饰。

    相传,乐清黄杨木雕是清代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有一天,叶承荣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里有一位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随即跑到庙外,挖来了一块很有黏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

    老人是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多种技艺。叶承荣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些技艺。

    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拿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只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木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刻诞生了。

    以后,叶家几代均习此艺。清代晚期,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把黄杨木作发展为艺术摆件。他所做的黄杨木雕有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及肖像等,《五子戏弥勒》、《布袋和尚》、《济公和尚》等经典作品,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获二等奖。

    如黄杨木雕《群仙祝寿》,采用圆雕和各种雕刻相接合,刻32位神仙共赴瑶池为西王母庆寿的故事,场面宏大,堪称是黄杨木雕的极品之作。

    乾隆年间的黄杨木雕牧牛摆件,下承红木雕松竹梅纹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并饰以珊瑚、松石、翡翠、蓝宝石、碧玺等组成的八宝花卉,精美而华贵。还有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割有“乾隆壬子三月,陈激水藏”字样,极具文人之风。

    福州木雕是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在清代技艺更加成熟,而且这时福州木雕以龙眼木为材料,所以,又称“龙眼木雕”。

    于是,福州的木雕艺人就利用龙眼木的根部及其折痕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形象,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动人、夸张。刀法或斧劈刀凿,或细腻刻画,圆浑娴熟。

    清代福建长乐木雕著名艺人孔某,利用树根节疤和凸凹、弯曲的自然形态,相形度势,因材施艺,按照天然肖似形态,稍加斧凿,刻成古代人物和飞禽走兽,风格古拙可爱,富有装饰趣味。

    当时,孔某的树根木雕在福建颇有影响,长乐、福州等地的雕花艺人,如象园乡的柯传灿、柯传钟兄弟以及俞连科等人,争相竞效,盛行数十年。后来,象园乡的艺人也改做龙眼木雕。并由此衍生出清代福州木雕的大板、象园、雁塔三个主要流派。

    象园村派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又称“柯派”。他们传承了柯传灿、柯传钟的树根雕刻技艺,当时有柯庆元、柯世仁、柯昌贺、柯玉开等4位著名艺人。他们的刀法是细雕慢刻,衣褶用力犹如微风拂水,轻纱曼绉,特别清秀。

    柯庆元技艺精湛,还利用黄杨木坚韧不易折断的特点,以精工细雕的镂雕见长。他的作品,山峰峦岫的高低层次,远近有致,衬以花草树木、亭舍楼阁、人物等,意境十分幽雅。特别是他还能以机械原理创作活动的作品,如《龙舟》、《踏水车》等。

    柯世仁擅长佛像,作品较多。他善于根据黄杨木、红木、竹等不同材料的性能,运用刀法,劈、削、雕、剔,随心所欲,风格各异,可说是集前辈艺人传统技法之大成。他雕刻的花鸟草虫,玲珑精致,极为生动。

    柯昌贺则专雕灯台,代表作品《和合童子木雕灯台》,上雕和合二仙和善财童子,惟妙惟肖。

    柯玉开除擅长人物外,也雕灯台。柯玉开的徒弟柯河河技艺颇高。柯河河的徒弟柯敬煊则在继承师父的技艺基础上有所发展,专攻寿仙、达摩等人物。风格古朴,人物传神。

    后世著名福州雕刻艺人阮宝光、柯翊冰等,都是柯敬煊的徒弟,他们保持和发展了象园派福州木雕细刀轻凿,纤细清秀的特色。

    以大板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也称“陈派”。约有30多人,他们早先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等神仙佛像,后来有增加了仙女、仕女、动物形象。

    由于陈天赐的木雕之艺是学自柯传钟,也是出自柯门,与象园派实为同源。陈天赐以龙眼木雕为主,擅长刻仙佛,特点是善于刻画人物内在神态,仙佛的面相庄严慈祥,身姿优美大方;刀法劈削有力,衣褶如急水奔驰,风格粗犷古朴,木雕作品采用龙眼木棕黑色的本色。

    陈天赐的高徒陈道灿,擅长仕女雕刻,在形象刻画方面很有建树。陈天赐另一高徒陈宗祥专雕水牛,技艺超人。相传他没有学满师就外出谋生,其作品置案上,观众见了忙用双手拦牛,生怕水牛走动而跌摔。

    陈道灿的徒弟有20多人,其中突出的有陈国铿、陈祖铿、陈依镁等,进一步发展了大板的艺术流派。这些人在以后都成为著名的雕刻艺术家。

    象园村派和大板村派龙眼木雕属根雕风格,例如做一个渔翁,不用写实手法,而是相形度势,借龙眼木之形构思,借势出形,以天然逼真取胜后,树身上的天然疤节仍保留,故又名“天然疤”。

    龙眼木雕的制作工艺分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10多道工序。首先用斧头砍劈出形象的外形轮廓,几斧之后,即可定出形象的外形。

    “打坯”是用刻刀进行细部加工;“修光”是细心修整,修去粗坯中的刀痕和不足之处,使形象准确,衣纹流畅,表情生动;“磨光”是在雕好的木雕上进行打磨,至浑圆光亮;“染色”是用绿矾水将木雕染成褐色。干后打上头道蜡,薄薄地涂刷一层生漆;“装牙眼”,就是为人物木雕、动物木雕装上骨制牙齿和玻璃眼珠。再经多次擦蜡后,才能制成光亮精美的龙眼木雕。

    凤坂乡的徐志勤学陈天赐的花草鸟虫,以黄杨木为材料,雕刻框挂、屏风等,纹样有秋菊、兰花、翠竹、梅花以及鸟禽等,构图章法优美,雕刻精细,技法多样,除浮雕外,还有多用镂空雕,玲珑剔透,生动活泼。

    其后,徐炳钗用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技法,创造了具有透视效果的透空雕刻,如《透花屏镜》两面都可欣赏。还利用牛角雕刻制成《芦蟹》、《柳蝉》、《葡萄松鼠》、《深潭游鱼》等透屏,有很高的观赏性。

    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也称“漆器派”,他们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雁塔派的首创者为陈良礼,后来王清清、陈兴贺、陈瑞年、陈兴梅等人,将该派技艺发扬光大。他们所做的木雕用于漆器,作品有浮雕博古图案花板、印锦花模等。

    天津也是清代木雕的重要产地,在乾隆年间,天津就有房、云、赵三家有名的木雕作坊,制作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如廊檐、隔扇门窗、炕罩地罩及桌几案椅等。其中房家以刻狮著名,云家以雕凤有名,故民间有“房狮云凤”之说。天津木雕艺人房广元善用“锼弓子”制作木雕。

    清代末期,天津因租界里大量修建房屋,木雕业一度兴旺,出现了朱兴涟、何万清等著名的木雕艺人。其中何万清的技艺特点是将我国花鸟画与木雕结合起来,使天津木雕从单纯装饰的实用工艺品发展为雕刻艺术品。

    清代徽州的木雕艺术也十分突出,它题材广泛,技艺成熟,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综合应用,选材却大多为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美轮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徽州以木雕为饰的明清民居,仅宏村就有158幢。

    徽州木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这些艺术图饰都寄托着物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说件件皆为佳作。

    鄂南地处鄂湘蜀三省交界处,山多林密,也造就了一批民间木雕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咸浦邦”。

    鄂南地区的房屋建筑、庙宇祠堂、房屋摆设、婚嫁喜事器物上都刻有寓意喜庆、吉祥、长寿为内容的木雕,如祠堂的祖宗牌位上雕着神仙,龙柱刻着八仙,“打官”上雕着“福禄寿”三仙,香几上刻着传说故事,就连香几腿上也雕着象或狮的纹样。桌、椅、凳以至拐杖、火盆、脸盆架上都有镂雕和浮雕纹样。鄂南地区的流行的木雕纹样中,以神话故事、动物、花鸟、山水、亭廊和戏曲故事为主。

    如“三状元”床,画面正中刻有三顶状元帽,两边是马和狮,寓意吉祥;床四周还刻有“麒麟送子”、“望子成龙”、“寒窗苦读”、“光宗耀祖”4幅组雕。

    鄂南地区的床主要是用装饰主题命名,由此形成了“郭子仪庆寿”、“百鸟朝凤”、“福禄寿喜仙人”、“麒麟送子图”、“八仙”、“年年有余”等床式。鄂南地区的流行的木雕纹样中,还有数量很多的戏曲人物、传说与神话故事、动物及花鸟、亭廊等。

    此外,湖北大冶地区的民间木雕也很有特色,县境内尚有百幢宗祠、祖堂,包括民间,还流传有大量木雕珍品。大冶民间木雕分为建筑装饰、家庭用具、生活小品三类。建筑装饰多用于庙宇、宗祠的建筑装饰木雕,花样繁多;家庭用具多为八仙桌、太师椅、双层柜、梳妆台,大花床等雕花家具;木雕小品有牛、马、狮、鹿、麒麟、转龙等,造型美观,可供玩赏。

    大冶木雕纹样采用民俗味很强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故事》和“福禄寿”、“全家福”、“鹿鹤松”、“杨柳燕”、“松竹梅”、“梅兰竹菊”、“喜鹊唱梅”、“鹿鹤同春”、“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喜报三元”等吉祥图案。纹样构图完整,情节生动,在形象刻画和细节处理上具有市民的情趣。

    拓展阅读

    在清代,很多传统的工艺门类由于受到西洋艺术的影响,写实的因素逐渐增强,木雕艺术也不例外。特别是至清代晚期,木雕人物的创作,结合了西洋油画的构图和人物比例分析的特点,雕刻时追求人物骨骼肌肉的匀称,力求接近现实中的人物造型。

    这在无形中加大了雕刻的难度,要求工匠不仅绘画技术精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晚清时期的木雕工艺,更加注重雕刻的精细,但与之相应的装饰性的木雕作品更趋于繁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