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开心?-多忍耐,把吃亏当做福气(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先生去看了房子,他确实非常满意,最后,他决定出150万买下房子。他的家人都不理解,说:“已经说好的价格是100万,你却突然增加了50万,你真傻,你这样不觉得自己吃亏吗?”马先生笑着对家人说:“我这么做自有这么做的道理。在众多看房的人中,我们只能算得上是小康家庭,而房的主人避开众多的买主卖给我们,不多给些钱,会使其他买主有怨言。况且房主也会觉得不合算,心存芥蒂。而现在我以150万买下价值100万的房子,既堵住了其他买主的口,使他们觉得无利可图,又使房主感到不吃亏。从此以后,这房产就可以作为我们马家的产业而永无后患了。”

    马先生买了这所房子后,其他房子的买主都因为卖主觉得价亏而事后要补贴,或又转手再卖,因此产生了很多纠纷。唯有马先生家的房子住得十分安稳。

    想过得舒坦,就不要过于计较盈亏,只要可以忍让的就不要过于苛责,正所谓“能屈能伸是方圆做人的至高境界”,能吃亏,会吃亏也是一种能耐,有些吃亏,看似“亏”,实则在积蓄“赢”,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就要敢于吃这样的亏。看过《阿甘正传》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吃亏是福”的意义,一个诚实,甚至是一直处于劣势的人反而比那些精明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吃亏,当然有舍弃和牺牲的意思,可是当我们失去某种东西的同时,也会获得其他东西。吃亏不仅是一种胸怀、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和达观。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把事情往好处想,所以他们愿意为别人多做一些事,在其看似吃亏的背后是一种宽容的品格,这样的人享受着长久的幸福和快乐。

    乐于吃亏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上选择宽宏大量,在名誉上先人后己,的确吃亏,但最终也势必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赏识。相反,那些不肯吃亏的人,却常常多吃亏,不但吃亏,而且还会吃大亏。总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多占别人的便宜,所以生活中也不乏一幕幕你争我斗的人间闹剧在上演,总有些贪心的人,费尽心机去算计别人,这些人不吃亏,总是见到好处就捞,哪怕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可是这类人每占一点便宜,就失掉一点人格;每捞到一点好处,就少了一点尊严。况且,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总占便宜的人迟早要付出代价,同理,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吃亏而心情抑郁。真聪明的人愿意吃亏,因为吃亏虽然有暂时的舍弃和牺牲,却会有长远的收益,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眼前的方寸之间,而是做一个长远的计划。

    吃一次亏,就多了一点智慧

    其实生活中的重担就像机遇一样,我们不肯吃亏去挑重的担子,却总在埋怨上天的不公平。

    如果你面前有两个担子,一个重20斤,一个重40斤,有人给你同样的报酬让你任选一个担子挑,许多人大概都会选择轻的那个担子来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得到的报酬一样,何苦要挑重的担子让自己受罪?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抱着这样的态度做事。这种做法看起来不吃亏,但其实是吃亏,因为重担子虽然会让我们受些罪,但它可以使我们的能力增强,轻的担子虽然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挑起,却不会激发出我们的内在能力。

    一位职员这样对老板说:“老板,你不给我加工资,我工作的积极性就不高。如果你今天给我加工资,我明天就开始好好工作。”老板笑着说:“你这话说反了吧。这不是好比对着火炉说:‘你的火烧得再旺一点,烧旺了我才会继续给你加柴’。”想要火炉烧得旺,只有先加柴。工作也是一样,只有先积极地工作,才能期待有更好的成绩。

    机会是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关键在于我们懂不懂得把握。就像在台球桌上一样,关键是你能否控制好属于自己的那杆球,如果打好了,你才有打下一杆球的机会,如果你没有把握好,机会自然就给了别人。如果你一再出现失误,那么你就失败了。机遇的出现并没有规律可循,一旦出现,就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幸福是缺少机遇的原因。但我们常常忽略,机会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

    一个小孩子非常可爱,大人们都喜欢逗他玩。大人在地上放两枚银钱,一枚面值大,一枚面值小,然后,让那个小孩去挑其中的任意一枚。结果,每次这个小孩子总是拿那枚面值小的。

    很多大人都说这个小孩子傻得可爱,经常用这样的方法逗他,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

    有一天,一个大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这个小孩说:“你为什么这么傻呢?怎么不去拿那个面值大的呢?”

    小孩仰仰头,对这个大人说:“那样的话,以后谁还和我这样玩呢?”

    有准备的人每天都认真积极地做好每一件事,他们愿意主动“吃亏”,因为他们知道,吃亏就是把握机会,每吃一次亏,能力就有所增长,每吃一次亏,就有了不再吃亏的智慧,会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精明人。

    西汉时期,时逢过年前夕,皇帝下令赏赐每个大臣一只羊。但分羊时,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这让负责分羊的大臣犯了难,不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只羊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第一个牵走羊的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这位大臣来说,亏不也正是福吗?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选择挑重担子,把轻担子让给别人,不仅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好,我们自身的能力更会大大提高。用积极主动“吃亏”得到好评,难道不是一种机遇吗?有的人刚刚多做了一点事情,就开始斤斤计较,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实际是很不明智的。在别人看来,他多做的那些事情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利益,别人可能会认为他很势利,那么多做多少事情也换不回别人对他的好感。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把握身边的每个机遇。

    过于计较反而会舍本逐末

    如果一个人一点都不懂得忍让,永远都是咄咄逼人,那么时间长了,只会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少不了交往,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完全“平等”的交往可能是不存在的,所以就避免不了“占便宜”和“吃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没有谁一次亏没吃过,不过有些人吃亏是自愿的,有些人吃亏是被迫的,有些人吃亏是不甘心的,可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都是必须经历的。也许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亏是吃不得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也不是所有的幸运都值得高兴,换个角度想想,吃亏有时反而是件好事。

    有位富商非常喜欢收集古董。为了收藏古董,他备有两个仓库,编为一号的仓库专门放置赝品,而把真品放在二号仓库。

    古董店的老板和富商相熟,一有新货,便会把东西带到富商家。当然,其中有真品,也有赝品。不过,富商对此从不计较,只说声谢谢,无论真假,皆照单全收。

    富商的管家觉得主人的行为非常奇怪,等古董店的老板走了之后就问主人:“老爷,您明知是赝品为什么还要付钱呢?”

    富商笑了笑说:“这你就不懂了,我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吃了大亏,其实不然,因为这样一来,古董店老板会认为我常给他赚钱的机会,所以,如果得到真正的宝物,他都会拿到我这儿来。如果我专门挑拣真品,把所有的赝品留给他,他下次就不会再找我了,我也就收集不到那么多好东西了。”

    这就是富商的聪明之处,他如果不愿“吃亏”,就根本无法收集到这么多珍贵的古董。也许有人觉得“吃亏是福”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只有神智不清的才会认为“吃亏是福”。吃亏的确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点都不懂得忍让,永远都是咄咄逼人,那么时间长了,只会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总想占些便宜,最终吃亏的反而可能是自己,因为你已经把人们对你的尊重和信赖弄丢了,这样算来的确是“亏”大了。这样的人结果是什么便宜都赚不到,不但人格没有了,朋友没有了,金钱更是没有了,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有两位钓鱼的高手结伴钓鱼,他们有很明显的个性区别:一个生性孤僻,喜欢单享独钓之乐;另一个却性格开朗,喜欢和别人一起钓鱼。

    有一次,那个开朗的钓鱼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我来教你们钓鱼,你们学会钓鱼,如果钓到一大堆鱼,就每十尾分给我一尾。”游客们听了欣然同意。就这样,他把自己的钓鱼技术与经验教给了一群又一群的游客。结果一天下来,他获得了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并且备受大伙的尊崇,被大家称呼为“老师”。而那个孤僻的钓鱼高手,不仅收获的鱼比同伴少,也没有同伴那样的快乐。

    生意人都知道有双赢一说,这其中定是有一方肯吃亏的。就像中国台湾地区的富豪郭台铭说的:“我是山西人,山西人做生意不讲‘零和’而讲‘双赢’。比如有3个面包,3个面包我全吃掉,一点渣也不给你留,这是零和;但是我吃两个你也可以吃一个,这就是双赢。山西人做生意眼光长远,精明但绝不失厚道。”

    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吃点亏,往往让人感激你宽广的胸怀,这也不失为拥有好人缘的一种方法。聪明人用吃亏获得更多成功,而那些木讷的人只愿意独享利益,这样的话会使利益的蛋糕越来越少,最终财富源头枯竭,失去长久的成功机会。而且在永远不想吃亏的斤斤计较中,怕吃亏的人总是在恐惧中面临下一次吃亏。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天上的日月不可能永远盈,也不可能永远亏,天道如此,为人处世也难离这个规律。

    郑板桥曾经书写过两幅志趣相同的条幅:“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不过前者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被世人奉之为处世哲学。这两条格言比起来,“吃亏是福”得到的认同要比前者少得多。其实,这句“吃亏是福”同样是一条极深的做人学问,许多时候,有些人看似吃了亏,事实上却会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

    佛罗里达州有一位农民,运气不好的他买到了一块十分差的地,那片土地坏到既种不了水果,也养不成猪,能在那生长的只有白杨树和响尾蛇。可是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想怎样把那片地上所有的东西变成一种资产。

    很快,这个农民想到一个好主意,他要利用那些响尾蛇,这个想法让他周围的人很吃惊。不过,他依然做起来了。他开始只做响尾蛇肉罐头,后来生意做大了,他又将从响尾蛇体内取出来的毒液运送到各大药厂去做治蛇毒的血清。后来,他又把响尾蛇皮以很高的价钱卖出去做皮包和鞋子。

    响尾蛇罐头被世界各地的顾客买回家,有很多顾客还特意买了印有那个地方照片的明信片。每年来他的响尾蛇农场参观的游客差不多有两万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农民,就把整个村子改名为响尾蛇村。

    看了这个故事,你能说这个农民吃亏了吗?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正是因为农夫吃了前面的“亏”,才有了后面的受益。能吃亏的人多数是人生态度积极的人,他们不会用种种负面的假设去证明自己的正确,也不会选择抱怨自己遇到的不公平,他们很乐意承认自己的亏损,并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吃亏并不是一种消极和懦弱,相反,它是上天用来考验人们的方法,乐观的人会把它当成安身立命的永久鞭策,这样的吃亏就是福。

    在我们认为的“亏”已经摆在面前时,我们要做的是尽快找到教训,然后马上把这件事沉淀下来,找到下一个出口。过多的计较只会让自己陷入沮丧的情绪中,这种情绪会抑制我们的快乐。所以,承受吃亏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这种做法需要一种勇气,也需要一种超脱,更是一种智慧。

    吃亏就是占便宜。正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道理一样,吃亏和占便宜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未必得到的就是“福”,有时失去也是一种“福”,就像塞翁失马。“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是郑板桥写给一个远亲的勉词。

    郑板桥的这位远亲叫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眼看就血本无归。于是,郑板桥便送给郑煊这幅勉词。没过几天,果然应了郑板桥的话,木材的价格突然涨起,郑煊意外地发了财。他认真思索着郑板桥给他的题词,从中体会出了人生哲理,并把这句话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示后人。

    郑板桥自然不是未卜先知,但他安慰远亲的勉词着实经典,一句“损于己则益于彼”道出一种良性循环,经过一道反射后,则又回到“益于己”上面。就像是一条凸洼不平的路,路上还有积水,你当然会小心地躲开那些水洼,找干净的路面走。这时候,身后一辆汽车疾驰而来,假如你采取“亏于己则利于彼”的思想,应该马上跳到水洼里,把干净的路面让给那辆汽车过。踩着水看上去是吃了亏,但是如果让汽车从积水中过去的话,那么你湿污的可能就不只是一双鞋了,那岂不是更糟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