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1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郡望:

    (1)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

    (2)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

    (3)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现今河南省。

    (4)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5)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堂号:

    (1)扶风堂:以望立堂。

    (2)东平堂:以望立堂。

    (3)河南堂:以望立堂。

    (4)河内堂:以望立堂。

    (5)太原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历史名人:

    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成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77.郝

    姓氏:郝

    祖宗:帝乙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殷商在第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历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著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78.邬

    姓氏:邬

    祖宗:求言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邬姓源于封地,春秋时期,陆终第四子求言,受封于邬(在今河南偃师县),其子孙以受封地名为姓。

    郡望:

    (1)太原郡:秦置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2)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

    (3)抚州郡:现今江西抚州。

    (4)崇仁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巴山郡及所领七县,以旧巴山西宁新建三县地置崇仁县,县域东南抵宁都界一百五十余公里,西南抵永丰界四十五公里,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素有“抚郡望县”之称。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豫章堂:以望立堂。

    (3)抚州堂:以望立堂。

    (4)崇仁堂:以望立堂。

    (5)颍川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邬姓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以西一带。

    历史名人:

    邬彤:唐朝书法家,尤擅草书,怀素师从之。

    邬景和:明代驸马都御邬克诚,字信叔,乐安人。宋宁宗时,以布衣至阙,上《易说》。

    邬彤:唐代书法家,人称“寒林栖鸦”,少人能及。擅写草书,曾与书法家怀素论草书,怀素自叹不如。

    邬大昕:字东启。宋朝河源人。任广州佥判时,发现东洲与黄木湾之间,交通不便,便立即计划施工,将鹿步湖岸凿开,使两地十余里的水路畅通无阻,便利来往行人交通运输。后当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庙以示纪念。

    79.安

    姓氏:安

    祖宗:昌意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他的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到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

    郡望:

    (1)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

    (2)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

    (3)武陵郡: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淑浦县。

    (4)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堂号:

    (1)凉州堂:以望立堂。

    (2)姑臧堂:以望立堂,亦称武威堂。

    (3)武陵堂:以望立堂。

    (4)河内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安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安徽、山东、辽宁四省,大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山西、甘肃、陕西、贵州,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地区为中心,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伸形状、高比率安姓分布带。

    历史名人: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他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攻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重荣:字铁胡,五代后晋朔州人。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后,起兵反之,次年战败被杀。但他这种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

    80.常

    姓氏:常

    祖宗:卫康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常姓是以邑为氏,为卫康叔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卫国于公元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代有的则以国为氏姓卫。

    郡望:

    (1)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繁衍起来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现在常姓于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通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有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甚广。

    常遇春(1320~1369年):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擅长骑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81.乐

    姓氏:乐

    祖宗:乐父衎

    分类:未知

    姓氏起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姓纂》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南阳。”另外,在《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乐氏,曾在中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是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叫子夷父,字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乐氏正宗。

    郡望:

    (1)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2)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堂号:

    (1)南阳堂:以望立堂。

    (2)河内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乐氏一族早先在河南省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河内望。

    历史名人:

    乐毅:战国时赵国灵寿人(今河北省灵寿县西北),战国中期燕国著名军事将领。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他的作战指导方略和政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乐进:字文谦,三国时魏国曹操手下猛将。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为帐前吏。后随曹操讨吕布,攻张绣,战袁绍,多有战功。与张辽共破孙权。

    82.于

    姓氏:于

    祖宗:邘叔

    分类:以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古周武王建立周朝时,把自己第三个儿子封在邘邑,就是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台镇一带。那位王子便被称为邘叔,是属于分封同姓而去做邘邑首领的。邘叔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并且去掉右边的耳旁,世代姓于。

    郡望:

    (1)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2)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

    (3)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4)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5)广陵郡:即江都郡。

    堂号:

    (1)河内堂:以望立堂。

    (2)京兆堂:以望立堂。

    (3)黎阳堂:以望立堂。

    (4)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5)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6)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7)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明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明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明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明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才平反昭雪,谥号“忠肃”。

    (8)救民堂:明朝时候于仲宽,为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全都杀光,好报他的战功,仲宽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是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宽的姓当儿子的名,永远纪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