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1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河南省沁阳市北部一带,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迁徙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迁徙,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逃难大军,大举南迁至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于氏家族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到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

    历史名人:

    于谦(1398~1457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他任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

    于慎行(1545~1607年):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同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83.时

    姓氏:时

    祖宗:微子启

    分类: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时姓源于宋姓,上古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为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周武王封商王子微子启于商丘,建立了宋国,宋国公族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相传姓宋。传至春秋时,宋国有个大夫名来,受封为时邑的首领,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时。所以说,时姓出自商子姓。

    郡望:

    (1)陇西郡:秦置陇西郡,现在甘肃省临桃县。

    (2)陈留郡:今河南开封。

    (3)巨鹿郡:亦称钜鹿郡,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4)抚州郡:现江西抚州。

    堂号:

    (1)陇西堂:以望立堂。

    (2)陈留堂:以望立堂。

    (3)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豫章堂。

    (4)钜鹿堂:以望立堂。三国时期的时浒,本居陇西郡洮河之边,后率儿子时苗从陇西郡迁往河北省钜鹿郡居住,以居住地为望开创了“钜鹿堂”。而其子时苗,因官封安徽寿春县令,上任之时带了一头牛前往。时苗在任时清廉勤勉,离开之时那头牛生一小牛,时苗因小牛属于当地资产,因此不肯带小牛离任。寿春人民为了表示对时苗的尊敬,特地在寿春建立了一座留犊祠,至今尚在。时苗的后裔为了纪念先祖时苗,形成了现在的“留牛堂”和“寿春堂”号。

    (5)留牛堂:同钜鹿堂、寿春堂。

    (6)寿春堂:同钜鹿堂、留牛堂。

    迁徙分布:

    如今,时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历史名人:

    时少章:字天彝,号所性。宋朝金华人。拜吕祖谦为师。博读经史,对子史尤精,谈经论史,多出新意。乡贡入大学,年逾50,登宝祐进士。历任教授山长、史馆检阅、保宁节度掌书记等职。著有《易诗书论盂大义》、《所性集》等著作。

    时大彬:明末宜兴人。制作陶壶名家,所制壶具朴雅坚致的特色。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等论茶,改作小壶。前后诸家,并不能及。其壶以柄上拇痕为标识,畅销各地。

    84.傅

    姓氏:傅

    祖宗:大由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傅姓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郡望:

    (1)北地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东汉末地入羌胡。

    (2)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北)。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

    堂号:

    兴商堂:商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的面前。这位圣人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叫许多人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他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

    迁徙分布: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另有徙居海外者。

    历史名人:

    傅山:明清大学问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通医学。其思想突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善祥: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久开“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她是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85.皮

    姓氏:皮

    祖宗:樊仲皮

    分类:以父名为氏

    姓氏起源:

    春秋时,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他的子孙便已父名为姓流传至今。

    郡望:

    (1)天水郡:西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

    (2)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下邳堂:以望立堂。

    (3)鹿门堂:湖北洪湖、仙桃、潜江、嘉鱼等。

    迁徙分布:

    皮氏望居下邳(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天水(今天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历史名人:

    皮日休:字袭美,唐朝时襄阳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咸通八年(867年)进士任太常博士。性情高做,善于诗文。撰《鹿门隐书》60篇,多讥闭时政。与陆龟蒙友好唱和,时称皮陆。乾符中黄巢起义军人长安,授日休翰林学士,后以讥刺被杀。著有《皮子文薮》、《松陵唱和诗集》等书。

    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举人出身。他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而后在学堂、书院研讲学术。所言皆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扬保种保教,纵论变法图强,听者无不动容。其讲义及答问,均刊于《湘报》中。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所著《五经通论》、肿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则是经学的入门书。他主讲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86.卞

    姓氏:卞

    祖宗:卞随

    分类:以封邑名为氏

    姓氏起源:

    卞姓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随,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庄子·让王》和《吕氏春秋·离俗》的记载,在夏、商之际,有个叫卞随的贤士,因不满夏桀的荒淫暴虐统治而隐居到稠(今陕西高陵泾渭二河合流处)。汤与大宰伊尹计确定了谋攻伐夏桀之时,曾想方设法找到了卞随,与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随却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纪“鸣条之战”,商汤战胜了夏桀后,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随,要让天下给卞随。卞随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说:“我因反对夏桀暴虐而避隐,其一直谋求算计我,认为我是蔑视他的贼。而如今汤王您战胜了夏桀而要让位于我,后世人则必以我为贪其位也。我生于这样的乱世,难道就都是些无道行之人与我交往吗,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无聊骚扰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汤非常感慨。之后,卞随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卞氏、随氏,形成了较早的卞、随二氏一族。

    郡望:

    (1)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1)济阴堂:以望立堂。

    (2)济阳堂:以望立堂。

    (3)证璞堂: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迁徙分布:

    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多。

    历史名人:

    卞随:夏朝末年人,卞氏的得姓始祖。当时汤打算伐桀,去找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事与我无关!”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当初你已经定好伐桀的计划。你还假模假样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谋反的罪责推给我;现在你已经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只是为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们这帮不讲道义的朋友。”卞随觉得生不逢时,竟然投河自尽了。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据《韩非子》记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87.齐

    姓氏:齐

    祖宗:姜太公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齐姓源于姜姓,他的始祖为姜太公子牙,是炎帝之后,发源于山东省营丘(临淄)。姜太公封齐的故事,流传很广。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国名为姓,称为吕尚。当时商朝几代君主不昏即暴,所以,吕尚虽满腹经纶,却毫无用武之地。吕尚年过七旬,仍在寻找显示才华的良机。这时,西方周围的西伯姬昌广招贤士,吕尚听说到此消息,便决定赶去,但他没有马上去,而天天在渭水钩下钓。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猎,进行占卜,说此行将得一位辅国贤才。西伯昌听说吕尚非等闲之辈,必有天才。于是躬身前往,来到渭水之滨,上前同他攀谈。西伯昌听了吕尚很有见地的谈吐很有风度,即恭请吕尚同坐一车,亲自执鞭驾驶,回到宫中,封为国师,号称“太公望”。太公望为西伯昌出了许多好主意,使周的实力和声望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后,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末年,齐国国势衰危,君权逐渐为大臣田氏所取代,姜姓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称为齐氏。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3)中山郡:战国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汉高帝置中山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