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礼堂:周朝初期,把姜太公封到齐国。过了五个月,子牙来朝廷汇报工作。宰相周公问他:“你们国家这么快就绪了?”子牙答道:“我简其君臣,礼其从俗。”意思是简化君臣之间的交往,一切礼仪从俗。周公听了赞扬说:“推行政策法令,如果过于繁琐,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拥护你。”
迁徙分布:
齐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
历史名人:
齐周华:清代旅行家,字巨山,天台人。雍正诸生。好游览,足迹遍及天下。为保吕留良而受酷刑。著有《五岳游草》等。
齐天觉:宋代学者,字莘夫,青阳人。家贫,好读书,倦则依几而卧,三十年未曾睡觉。经史子集,无不精通。曾任温州天富知监,后迁知襄阳、宣城二县,再改赣州佥判。
齐白石:(1863~1957年),著名书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改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88.康
姓氏:康
祖宗:姬叔
分类: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
康姓源于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被称为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为“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堂号:
(1)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2)康氏还以“京兆”为堂号。
迁徙分布:
康氏族人最早分布在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如今,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历史名人:
康有为:我国近代著名维新派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但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其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与谭嗣同等同时在北京菜市口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89.伍
姓氏:伍
祖宗:伍参
分类:以名为姓
姓氏起源:
伍姓源于芈姓。根据《玄女兵法》记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晋军势大,主张撤军,但他不同意,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大获全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沿袭伍姓。
郡望:
(1)安定郡:汉武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2)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堂号:
孝友堂:孝是指对父母孝,友是指对兄弟友爱。春秋时的伍员,字子胥,他的父亲是楚平王的太傅;哥哥伍尚是楚国大夫,父子都是忠臣。平王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杀了。伍员逃到吴国,帮助吴王伐楚,一举歼灭楚国。当时楚平王已死了多年,伍员就掘开他的坟墓,打了他的尸骨三百多鞭,报其父兄之仇。
迁徙分布:
伍姓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溆浦县南和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一带。
历史名人:
伍祐:字祐之,宋代宁化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他任楚州团练推官期间,重新营建了州里久已废弃的盐场,每年收入颇丰,人称“祐盐场”。
伍隆起:新会人,宋代名将。宋末,他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后来,他手下的叛将谢文子杀了他,持首级投降了张弘范。当时的宋朝宰相陆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为首以葬。后又派人抓到谢文子,杀之以祭祀伍隆起。
伍福:字天锡,明朝时临川人,正统年间举人,历任咸宁教喻,陕西安察副使。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兼工书法,其编著的作品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苹野纂闻》、《三吴水利论》、《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
90.余
姓氏:余
祖宗:由余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根据《风俗通》记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期,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郡望:
(1)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于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2)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堂号:
(1)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2)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迁徙分布:
如今,余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历史名人:
余栋臣:我国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曾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91.元
姓氏:元
祖宗:元铣
分类:以姓改氏
姓氏起源:
(1)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史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
(2)元姓改自拓拔姓,春秋时,后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
(3)元姓改自玄姓,北宋时,因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其父亲同姓。
(4)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
郡望:
(1)河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今河南省洛阳市。
(2)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雁门郡为北魏元姓皇族发源之地。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元氏的最初发祥地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此外,湖南、江西等地皆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历史名人:
元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806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92.卜
姓氏:卜
祖宗:启
分类:以职业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首领的亲族,或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如打猎、战争、婚丧等,由巫师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举行歌舞仪式。卜姓起源最早的记载是,上古夏的开国君主“启”,手下有姓卜的巫师。启就是大禹的儿子。
郡望:
(1)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离石。
(2)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3)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堂号:
(1)武陵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到:“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
迁徙分布:
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约占全国汉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卜姓是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历史名人:
卜商:春秋末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国学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孔子死后,卜子夏在孔墓守孝三年,之后即到西河(今河津一带)设教讲学,传播儒家思想,足迹遍布汾阳地区(南起河津、万荣、北至文水、交城),一直生活了55年。培养了不少治世人才。其著名的弟子有春秋战国时的吴起、李悝、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禽滑厘等。其著作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
卜偃:春秋时晋国人,为晋献公掌卜大夫。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由他预卜是否吉利。如《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狐偃劝晋文公出兵送襄王归周朝,文公命卜偃占了一卦,得到“大有之睽”,卜偃解释:“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天子降心以逆(迎)诸侯,不亦可乎!”晋侯于是采取了行动。
93.顾
姓氏:顾
祖宗:勾践
分类:以封号为氏
姓氏起源:
顾氏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七世孙摇,曾担任过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郡望:
(1)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2)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迁徙分布:
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历史名人:
顾炎武:著名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皆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恺之:东晋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94.孟
姓氏:孟
祖宗:庆父
分类:以避罪为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