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盛姓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奭氏族人,属于避讳改姓为氏。该支盛氏,得姓于西汉晚期,是由奭氏所改。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姬奭),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周武王病逝后由周成王姬诵继位后,与周公旦一起,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成王,平定了武庚叛乱、平定了东夷、淮夷、徐夷等,为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召公奭的后裔子孙中,就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世代相传。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前48年)之后,由于其名为“奭”,天下百姓必须避其名讳,包括字讳与音讳,因此奭氏族人遂改为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据《姓谱》上记载:“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在《后汉书·西羌传》中也有记载:“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盛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为得姓始祖。

    郡望:

    (1)蔡州:也称为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2)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梁郡:也称为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

    (4)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

    堂号:

    (1)广陵堂:以望立堂。

    (2)汝南堂:以望立堂。

    (3)梁国堂:以望立堂。

    (4)蔡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迁徙分布:

    目前,盛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大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15%。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区,这四省盛姓大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这六省市盛姓大约又占26%。全国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东达长江三角洲的一大块盛姓聚集区。

    历史名人:

    盛彦师:唐朝虞城人。少仕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平王世充,徐园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园朗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师不从,园朗壮而置之,后得还。以他罪诛。

    盛度:字公量。宋朝余杭人。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147.林

    姓氏:林

    祖宗:比干

    分类:以先祖的字为氏

    姓氏起源: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的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郡望:

    (1)西河郡:据《姓氏考略》记载:汲氏望出濮阳、西河、清河。汉代置郡。相当于今山西、陕西二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2)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

    (3)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

    (4)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5)晋安郡:也称为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戊辰,188年)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

    堂号:

    (1)济南堂:以望立堂。

    (2)下邳堂:以望立堂。

    (3)南安堂:以望立堂。

    (4)晋安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林姓始祖。

    历史名人:

    林则徐:1839年,“禁毒英雄”在广州“虎门”一把大火烧出个醒世的中国,给沉睡的国人当头棒喝,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片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同时也主张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森:早年参加同盟会,中华革命党,1919年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1931年至1943年12月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在战祸横生,枭雄四起的年代,他坚守民主信念,维护共和,爱国爱民,清正廉洁,被世人所赞誉。他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位平民主席,也是中国林姓的唯一一位国家元首。

    148.刁

    姓氏:刁

    祖宗:竖刁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之后。《韵会》“刁氏出渤海齐大夫竖刁之后。”齐国大夫竖刁为齐桓公宠臣,曾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管仲去世后,竖刁专权。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名字为姓,成为刁氏。

    郡望:

    (1)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内乡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

    (2)渤海郡:西汉时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海一带。

    (3)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

    (4)上郡:古翟国属地,秦朝时期设为上郡。

    堂号:

    (1)弘农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河西堂:以望立堂。

    (4)上郡堂:以望立堂,亦称翟国堂。

    (5)藏春堂:宋朝时候刁约,做学问、做文章都很刻苦。开头做馆阁校理、后进使馆、又当扬州知府。辞官回来,在润州安家,号“藏春堂”。东坡送他的诗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连你的拐杖、鞋子都饱藏着春天的温暖。

    迁徙分布:

    如今,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贵州、湖南多此姓,二省汉族刁姓约占全国汉族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历史名人:

    刁光:唐代画家,长安人,天复中避地入蜀。善画湖石、花卉、帽兔、鸟雀,工花水,孔嵩、黄筌皆师其笔。

    刁代:元代本路总管,是时洞蛟为孽,代挟利剑入洞,代与蛟俱死。

    149.钟

    姓氏:钟

    祖宗:简狄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称宋桓公,他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就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郡望:

    (1)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2)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时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

    堂号:

    (1)颍川堂:以望立堂。

    (2)竟陵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钟氏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四省区,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庆、浙江,这四省市的钟姓又占了19%。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26%,为钟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两广、湘赣闽、川渝三个钟姓聚集中心区。

    历史名人: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150.徐

    姓氏:徐

    祖宗:若木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徐氏的姓氏来源纯正,主要源于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好,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郡望:

    (1)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晋城、高平等地。

    (3)高宛郡:秦朝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4)琅琊郡:也成为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堂号:

    (1)东海堂:以望立堂。

    (2)高平堂:以望立堂。

    (3)高宛堂:以望立堂。

    (4)琅琊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历史名人:

    徐霞客:南直隶江苏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徐渭: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与陈复道并答“青藤、白阳”。其著作有《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151.邱

    姓氏:邱

    祖宗:姜尚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邱姓源于姜姓,为姜太公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郡望:

    (1)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2)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

    (3)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堂号:

    文庄堂:明朝人邱濬,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意见。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迁徙分布:

    邱氏望出河南,称“河南衍派”。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中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