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名人:

    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岁时在宁海拜王重阳(矗)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道士。王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龙门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他死后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代表作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

    邱远才:即邱朝贵,清代人,太平天国时属英王陈玉成部,以军功封淮王。作战极勇,军中称“邱老虎”。后战死。

    152.骆

    姓氏:骆

    祖宗:公子骆

    分类:以名为氏

    姓氏起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开国功臣姜太公于齐,建立了齐国,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其子孙以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骆。

    郡望:

    (1)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

    (2)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3)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4)谯阳郡:也称为洛阳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地区。

    堂号:

    (1)内黄堂:以望立堂,也称为相土堂、殷城堂。

    (2)会稽堂:以望立堂,也称为山阴堂、绍兴堂。

    (3)河南堂:以望立堂,也称为三川堂、河内堂。

    (4)谯阳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洛阳堂、白马堂、东都堂、成周堂。

    迁徙分布:

    如今,骆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骆姓约占全国汉族骆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历史名人:

    骆俊:字孝远。后汉乌伤人。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擢拜陈留相。时值袁术借号,群贼并起,骆俊动员军民组织起来,加强防御,贼不敢犯。后袁术军众饥困,就向骆俊求粮,骆俊不应,袁术大怒,就秘密使人将骆俊刺杀。

    骆宾王:唐朝妻州义乌人。勤奋好学,七岁能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章齐名,号为四杰。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代表作有《骆丞集》。

    153.高

    姓氏:高

    祖宗:慕容云

    分类:出自他姓

    姓氏起源:

    高姓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郡望:

    (1)渤海郡:西汉置郡。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以渔水之阳得名。

    (3)广陵国: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

    迁徙分布:

    如今,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等地区。

    历史名人: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

    154.夏

    姓氏:夏

    祖宗:夏禹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夏姓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郡望:

    (1)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

    (2)谯国郡:也被称之谯国、谯郡。

    (3)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4)鲁郡:也被称之鲁国、鲁国郡。

    堂号:

    (1)会稽堂:以望立堂。

    (2)谯国堂:以望立堂。

    (3)高阳堂:以望立堂。

    (4)鲁国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夏氏族人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氏人口约占全国夏氏人口的40%左右。

    历史名人:

    夏昶: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揉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155.蔡

    姓氏:蔡

    祖宗:蔡叔度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周灭商后,封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都非常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郡,治所在济阳。

    堂号:

    (1)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30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九峰,人称“九峰先生”。

    (2)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

    迁徙分布:

    蔡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历史名人:

    蔡伦:东汉宦官。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时称“蔡侯纸”。被后世称之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邕: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爱好辞章,精通音律。熹平四年(175年)以定“六经”文字而著称,世称“熹平石经”。而且还是东汉四大画家(其它为:刘褒、赵岐、张衡)之一。又工隶书,创“飞白”书。

    156.田

    姓氏:田

    祖宗:陈完

    分类:为陈氏所改

    姓氏起源:

    田姓源于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便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期,陈桓公的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杀掉。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十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甚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郡望:

    (1)雁门郡:战国始置郡。此支田氏,其开基始祖为唐太尉田承嗣。

    (2)京兆郡:汉时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此支田氏,为西汉大臣田蚡之族所在。

    (3)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田氏,其开基始祖为北宋右谏大夫田瑜。

    堂号:

    贫骄堂:战国时期,田子方是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问道:“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贱的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富贵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迁徙分布:

    田氏发源于今山东省境。宋末迁至广东海阳,后徙达埔,为大埔开基始祖。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南北。总之,从历史上看,田姓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历史名人:

    田光:燕国著名侠士,他结识燕太子丹后,曾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以谋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证不泄密,田光便抽刀自尽,让太子放心,又激励了荆轲。

    田文:战国时,齐国大臣。他轻财下士,门客三千号“孟尝君”,为“战国四君子”之一。

    157.樊

    姓氏:樊

    祖宗:仲山甫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汤王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王族的后代传到商纣王时,分为七大族,其中有一族姓樊。纣王残暴昏庸,被周武王打败。周武王就将商朝七大族都迁往山东、山西一带居住,井没有改变他们的姓氏。姓樊的继续相传姓樊;源于周武王曾孙子,叫仲山甫,为国立功,被封为樊地(今河南济源市)的首领,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樊。

    郡望:

    (1)上党郡:“上党”从字面而言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秦置上党郡,今山西省长子县。

    (2)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1)上党堂:以望立堂。

    (2)南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樊氏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为多,这三省樊氏约占全国樊氏人口的50%左右。

    历史名人:

    樊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弟子。

    樊哙:汉朝时沛人。少以屠狗为业。长成随刘邦起义。鸿门之宴,项羽欲杀刘邦,哙面责羽,邦得脱走。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158.胡

    姓氏:胡

    祖宗:胡公满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据《元和姓篡》等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胡公满是虞舜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郡望:

    (1)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隋及唐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2)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至临泾(今甘肃省镇原东南),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一带)。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3)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4)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5)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6)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7)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8)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堂号:

    (1)淮阳堂:以望立堂。

    (2)新蔡堂:以望立堂,也称蔡州堂。

    (3)洛阳堂:以望立堂。

    (4)义阳堂:以望立堂。

    (5)弋阳堂:以望立堂。

    (6)定城堂:以望立堂。

    (7)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

    (8)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

    (9)澹安堂:得名源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10)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