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3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当代单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13%。单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这五省集中了单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在河南、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单姓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东苏鲁皖、北黑为中心的两块单姓分布区。

    历史名人:

    单超:后汉河南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帮助桓帝铲除异己,稳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新丰侯。常侍预谋获封者有五,世谓之五侯。自是权归宦宫,朝政日乱。后拜车骑将军卒。

    单煦:字孟阳。宋朝平原人。中进士后,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著,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煦友爱,他15岁时,兄单熙殴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183.杭

    姓氏:杭

    祖宗:杭徐伯

    分类:以先祖姓名为氏

    姓氏起源:

    汉代东乡侯、长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称杭姓。

    郡望:

    (1)余杭郡:原为秦代会稽郡所辖的余杭县。东汉时分属吴郡。南朝陈设置钱唐郡,隋代改名为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内,有余杭山,近太湖。

    (2)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一带地区。

    堂号:

    (1)余杭堂:以望立堂。

    (2)丹阳堂:以望立堂。

    (3)东乡堂:后汉时有个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当宣城长,把山林中的蛮夷全部迁到县城附近,境内遂无盗贼。后来他升为中郎将,因攻破泰山的盗贼,被封为东乡侯,迁长沙太守。杭氏因以“东乡”为堂号。

    迁徙分布: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

    历史名人:

    杭世骏:清代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初召试鸿博,授编修。曾上书四条议论时事,改任御史。博闻强记,于经史词章之学,无所不通。著有《礼例》、《史记考异》、《榕城诗话》、《道古堂诗文集》等书。

    杭淮:明代中丞。廉明平恕,以志节著称,与其兄杭济并负诗名,著有《双溪集》。

    184.洪

    姓氏:洪

    祖宗:共工氏

    分类:由共改姓

    姓氏起源:

    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郡望:

    (1)郭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2)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3)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堂号: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迁徙分布:

    洪氏主要分布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历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代表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185.包

    姓氏:包

    祖宗:伏羲

    分类:以人名为氏

    姓氏起源:

    包姓源于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郡望:

    (1)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2)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堂号:

    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迁徙分布:

    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历史名人:

    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为官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祐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186.诸

    姓氏:诸

    祖宗:闽越王

    分类:以先祖姓名为氏

    姓氏起源:

    诸姓来源于越王的后裔。西汉初期,有人名为无诸,他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代。秦朝末期,他率领着部将帮助刘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汉朝建立以后,他被封为闽越王。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形成诸姓。

    郡望:

    (1)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诸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2)琅琊郡:也称之为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苏州市、昆山市,浙江省绍兴市、杭州市、嘉兴市、余杭市、湖州市,安徽省蚌埠市,广东省河源市,江西省的吉安市等地,均有诸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诸燮:字子相,明代余姚人,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诸御己:春秋时楚国之耕者。庄王筑屋台,垒土千重,大臣因谏而死者七十二人。御己弃耕入谏,楚王遂解层台而罢民役。楚人歌之曰:“薪乎莱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莱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此处将复姓诸御氏并入单姓诸氏。

    187.左

    姓氏:左

    祖宗:左彻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左姓源于嬴姓,出自上古时期的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姓考》及《吕览》记载:“古有左国(今山西吕梁方山),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据说,左彻为远古时期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其他立国之人无传,其后裔子孙遂承袭以先祖之国名为姓氏,世代称左氏至今,故左氏族人多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堂号:

    (1)济阳堂:以望立堂。

    (2)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迁徙分布:

    如今,左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多此姓,这四省之左氏约占全国汉族左氏人口的59%。

    历史名人: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思:字太冲,西晋临淄(今淄博市)人,官秘书郎,貌陋口讷而博学能文。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秘书。谧诛,归乡里专事著述,曾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至今仅存14篇,以《咏史》八首最为著名。南朝梁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188.石

    姓氏:石

    祖宗:石碏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石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郡望:

    (1)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

    (2)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3)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4)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5)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平原堂:以望立堂。

    (4)武威堂:以望立堂。

    (5)上党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石氏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

    历史名人:

    石涛:清代著名的画家,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画风,早脱前人窠臼,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达开:清末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天京事变后,回京辅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负气出走,转战数省。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自投清军,6月于成都被杀。

    189.崔

    姓氏:崔

    祖宗:季子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应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郡望:

    (1)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相当于今河北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2)博陵郡:在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河北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3)汞阳郡:由三国时河南郡分设。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迁徙分布:

    崔氏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原地区,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冀豫鲁、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

    历史名人: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