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应
姓氏:应
祖宗:应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应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后。武王克商后,封其第四子于应(今河南鲁山县),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也有应氏。应姓望族居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3)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堂号:
(1)汝南堂:以望立堂。
(2)颍川堂:以望立堂。
(3)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来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露了一下面。当时的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迁徙分布:
应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历史名人:
应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子和:宋代诗人,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西进士。
176.宗
姓氏:宗
祖宗:宗伯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郡望:
(1)京兆: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河东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3)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
(4)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1)河东堂:以望立堂。
(2)南阳堂:以望立堂。
(3)京兆堂:以望立堂。
(4)彭城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宗姓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历史名人:
宗泽:宋代抗金名将。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
宗无鼎:清代书画家。嗜梅花,堂有西梅一株,时人谓之宗郎梅。擅画山水,工诗。有《芙蓉新柳堂集》。
宗臣:明代稽勋员外郎。嘉靖进士。文章与李樊龙、王世贞相切磨,为嘉靖七子之一。
177.丁
姓氏:丁
祖宗:宋丁公
分类:以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丁姓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堂号:
(1)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
(2)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如今,丁氏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约占全国丁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
丁敬:清代杰出篆刻家,善鉴别,爱好金石文字。诗、书、画俱工。尤擅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开创“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受伤后仍指挥作战,后退守威海卫,当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时,他拒绝投降,自杀身亡。
178.宣
姓氏:宣
祖宗:周宣王
分类:以先祖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厉王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公元前841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举措使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周厉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山西霍县)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于彘邑。周厉王出逃后,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自周厉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在周厉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时,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结果被国人们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们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周厉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扶持姬静继位。姬静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史称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史称宣氏正宗。
郡望:
(1)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
(2)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
(3)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4)宣城郡:即古宣州(今安徽宣城),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
堂号:
(1)始平堂:以望立堂。
(2)东郡堂:以望立堂。
(3)濮阳堂:以望立堂。
(4)宣城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宣氏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始平郡(今陕西兴平)形成望族。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天长,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
历史名人: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1920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179.贲
姓氏:贲
祖宗:县贲父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贲氏起源于春秋鲁国,鲁国在鲁庄公执政时期,有一个贵族叫县贲父,是鲁庄公的亲信大夫。在县贲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贲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贲氏正宗之一。
郡望:
宣城郡:即古宣州(今安徽宣城),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
堂号:
(1)宣城堂:以望立堂。
(2)占星堂:清道光年间,西门贲天第三十六世孙贲垂绅改“四勿堂”为“占星堂”。
迁徙分布:
贲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胶东半岛一带。
历史名人:
贲赫:汉朝时将军。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建立汉朝后,将有功劳的开国大臣封为诸侯王,但有些诸侯王受封后,自己养了些军队,又造刘邦的反,贲赫就帮刘邦平息这些叛乱,有功劳而被封为侯爵。
贲亨:元代的将领。出生入死,因为军功,升到大将军。
180.邓
姓氏:邓
祖宗:邓侯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1)邓姓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邓氏。
(2)邓姓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2)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3)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4)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5)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6)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堂号:
平寿堂、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迁徙分布:
如今,邓氏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历史名人:
邓世昌: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181.郁
姓氏:郁
祖宗:郁华
分类:以王为氏
姓氏起源:
(1)相传大禹的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的始祖,其后代子孙称郁氏,遂成郁姓。
(2)古代有郁国,春秋时成为吴国大夫的封邑,其后代子孙亦称郁氏。
(3)历史上西域有郁立国,国人或有以郁为姓。
(4)历史上有郁夷县、郁秩县、郁致县,有以地名郁为姓者。
郡望:
(1)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
(2)鲁郡:也称为鲁国、鲁国郡。
(3)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
(4)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
(5)胶东郡:西汉时期设置胶东郡,之后有时是国,治所在即墨(今山东平度)。
(6)富阳县:即今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富阳市。
堂号:
(1)黎阳堂:以望立堂。
(2)鲁国堂:以望立堂。
(3)胶东堂:以望立堂。
(4)高平堂:以望立堂。
(5)太原堂:以望立堂。
(6)富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名人: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达夫:(1896~1945年),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其代表作为《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82.单
姓氏:单
祖宗:姬臻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川传姓单。
(2)《魏书官氏志》记载: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郡望:
(1)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2)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
堂号:
(1)南阳堂:以望立堂。
(2)南安堂:以望立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镛氏字单,封单叔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长治久安之意,单叔之后以字号赐封地为姓,后代遂成为单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