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原郡: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1)平原堂:以望立堂。
(2)晋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管氏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这二省管氏约占全国管氏人口的60%以上。在云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傣族同胞中管氏族人有很多,是一个很庞大的大家族。
历史名人: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当成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三国时学者,北海郡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东汉末,黄巾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后归故里,魏文帝想让他为太中大夫,他没有答应。魏明帝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和山水。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167.卢
姓氏:卢
祖宗:姜尚
分类:以赐为氏
姓氏起源:
卢姓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
郡望:
(1)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2)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迁徙分布:
卢氏主要集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二省区,占卢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肃,这六省的卢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以两广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地区。
历史名人:
卢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168.莫
姓氏:莫
祖宗:莫敖
分类:源于官职
姓氏起源:
莫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出自颛顼。其后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国,即荆国,后改称楚国。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广韵》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莫敖之职,也称之为莫嚣,是与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职,并行执掌楚国之国政。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则称“莫敖”为“莫嚣”,指出其原为楚国最高行政官职,军、政两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开始称王时,莫敖之职仍然存在,后来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为重臣,与莫敖相互制约。
郡望:
(1)江陵郡:汉代时置县,南齐时改置为江陵郡。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2)河间郡:汉高帝的时候置郡,因为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3)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堂号:
(1)河间堂:以望立堂。
(2)江陵堂:以望立堂。
(3)钜鹿堂:最早的莫氏堂号。
迁徙分布:
莫姓的望族居住在钜鹿(今河北平乡)、江陵(今湖北江陵)。
历史名人:
莫邪:春秋时期吴国人。吴王命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于是妻子莫邪问:“铁汁不下,怎么办?”干将回答说:“古时候的铸剑大师欧冶铸剑,铁汁不下,于是让女人担任炉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听到这,立即窜入火中,铁汁流出,于是铸成两把利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后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写《桂林风土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文才非常好。被誉为世传的佳作。
169.经
姓氏:经
祖宗:共段叔
分类:避难为姓
姓氏起源:
经姓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郡望:
(1)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地区。
(2)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临汾一带。
堂号:
(1)荥阳堂:以望立堂。
(2)平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经姓人口虽不多,但分布极广,西至四川、重庆,北至内蒙古,东北至黑龙江、辽宁,东至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南至广西以及中部地区的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都有经姓族人居住。
历史名人: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非常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时,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170.房
姓氏:房
祖宗:丹朱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尧之子丹朱,舜封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为氏,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称清河郡,出于此。
郡望:
(1)清河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2)济南郡:汉代有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3)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1)清河堂:以望立堂。
(2)济南堂:以望立堂。
(3)河南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房氏望出清河郡。又据《姓氏考略》记载:房氏望出清河、济南、河南。
历史名人:
房彦谦:隋代名官,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
房玄龄:唐代司空,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属善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勉。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171.裘
姓氏:裘
祖宗:未知
分类:来源很多
姓氏起源:
(1)由仇氏改过来。据史料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姓。
(2)来源于邑名。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后人于是用裘作为自己的姓氏。
(3)来源于官职名。相传周朝有官名为裘官,职责是负责制作皮质。他的后代于是以这个官名作为姓氏。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
堂号:
(1)渤海堂:以望立堂。
(2)敦睦堂:来源于一个和睦的家庭。宋朝时期的裘承询一家,居住在云门山的前面,他们一家相处得很和睦,从来不闹分离。十九代没有分过家。
迁徙分布:
裘氏望族居住在渤海郡(今河北省境内)。
历史名人:
裘安邦:清朝徐州总兵。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年间进士。喜好文学,能作诗。他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爱民如子。他去世以后襄阳的老百姓很怀念他,为他建立了石碑庙宇纪念他,每年都举行仪式祭奠他,看到他的石碑,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也把这块石碑叫做“堕泪碑”。
裘万顷:字元量,宋朝时期新建人。著名诗人,进士。对待父母很孝顺,学问也很大。作过江西抚干。
172.缪
姓氏:缪
祖宗:秦缪公
分类:以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缪姓源于嬴姓。春秋时,秦国有秦穆公(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原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死后谥号为“缪”,因为古代“缪”、“穆”二字同音,所以秦缪公又常常写作秦穆公。他的支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缪姓。
郡望:
兰陵郡:晋元康元年(291年)时,从东海郡分出了一部分置兰陵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枣庄及滕县东南一带。
堂号:
(1)兰陵堂:以望立堂。
(2)尽忠堂:晋朝时候缪播在惠帝时任太弟的中庶子。太弟当了皇帝后就封他为给事黄门郎,后又升中书令。他和胞弟缪胤尽忠报国。
迁徙分布:
缪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有两个主流,一是秦缪公的后代,二是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古代,缪氏望族大多出自于兰陵郡。
历史名人:
缪袭:三国时魏文学家。有才学,官至光禄勋。著述颇多,已散佚。代表作为《魏鼓吹曲》十二首。
缪希雍:明代医药学者。精通医术。著有《本草经疏》、《本草诸方》等书。
173.干
姓氏:干
祖宗:干犨
分类:以名为氏
姓氏起源:
(1)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称为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
(4)以邑为姓。《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
(5)北魏干氏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郡望:
(1)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
(2)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
(3)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
堂号:
(1)荥阳堂:以望立堂。
(2)颖川堂:以望立堂。
(3)扶风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干姓望族居颖川(今河南长葛、许昌一带)、荥阳(今河南荥阳县)。
历史名人:
干将:春秋末年吴国庐时人。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干宝:字令升。晋朝新蔡人。著名史学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元帝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编修国史。他所著《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他编著的《搜神记》被评为“鬼之董狐”。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
174.解
姓氏:解
祖宗:解良
分类:源于古代地名
姓氏起源:
(1)以采食之地为姓。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有儿子良,良生活采食于解,所以称为良解。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以良的采食之地作为姓氏,成为良氏。
(2)来源于古代地名。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京畿分为大解和小解。居住在这两个地方的人后来便以解为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2)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置郡,治所在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
堂号:
(1)平阳堂:以望立堂。
(2)雁门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解姓的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山西临汾县)和雁门(今天的山西代县)。
历史名人:
解处中:五代时期南唐画家,江南人。擅长于画竹,尤其喜欢画雪中的竹子,经常冒着风雪到野外写生。人们对他所画的竹子评价颇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