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2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如今,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胡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历史名人:

    胡公满:根据《元和姓纂》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满。妫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以谥为姓为胡姓。

    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59.凌

    姓氏:凌

    祖宗:姬昌

    分类:以官职为氏

    姓氏起源:

    凌姓源于姬姓,是周文王姬昌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郡望:

    (1)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1)渤海堂:以望立堂。

    (2)河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历史名人: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时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时,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非常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160.霍

    姓氏:霍

    祖宗:姬叔处

    分类: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霍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建立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当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郡望:

    (1)霍州:霍州即今山西省霍州市。

    (2)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3)河东郡:秦时置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4)蜀郡:秦国灭古蜀国后,置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及温江地区。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河东堂:以望立堂。

    (3)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彘水堂。

    (4)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成都堂。

    迁徙分布:

    霍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

    历史名人:

    霍去病:山西省平阳(今临汾)人,西汉大将,18岁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20多岁就开始带兵打仗,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骠骑大将军。但可惜的是英年早逝。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161.虞

    姓氏:虞

    祖宗:虞舜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虞姓来自舜帝。远古舜帝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称为虞舜。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于是就把舜帝的儿子封在虞这个地方,并且建立了虞国,他的子孙于是就将虞作为自己的姓,称为虞姓。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济阳郡。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2)会稽郡:秦朝时设置。今江苏省东南部以及浙江省活上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也就是今江苏省苏州市。

    (3)陈留郡:秦代设置陈留县,汉代改设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堂号:

    (1)济阳堂:以望立堂。

    (2)会稽堂:以望立堂。

    (3)陈留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虞姓的望族居住在会稽和陈留。

    历史名人:

    虞世南:字伯施。唐朝时期余姚人,隋朝时期为秘书郎,唐朝时期为秘书监。年少的时候与兄长世基一起跟从顾野王学习。唐太宋曾经夸赞他:“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擅长于书法,师承沙门智永。偏重于行草,晚年专攻正楷,与欧阳询齐名。一起被称为“欧虞”。贞观十二年逝世,终年80岁。编撰《北堂诗抄》173卷。

    虞允文:字彬甫,南宋人。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等职。关心朝廷大事,经常提出有用的建议。终年64岁。

    162.万

    姓氏:万

    祖宗:芮伯

    分类: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万姓源于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郡望:

    (1)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2)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为河南省。

    (3)槐里县:汉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始置。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唐至德二年(丁酉,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堂号:

    (1)扶风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槐里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万氏尤以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这三省万氏族人约占全国万氏人口的40%以上。

    历史名人:

    万斯同:清代著名史学家,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他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年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其代表作为《历代年表》。

    万树: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在词的格律方面,造诣很深。编有《词律》20卷,为填词者所推重。又有杂剧、传奇21余种。

    163.支

    姓氏:支

    祖宗:支父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支姓源于子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隐士子州支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高士传》记载:尧舜时有个叫支父的人。支父,全称为子州支父,是传说中的隐士,子姓,名州,字支父。他是一个博学渊源的人。在子州支父的后世子孙中,便以其字为姓氏,称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支氏族人多尊奉子州支父为得姓始祖,正确读音作shì,且不与大月氏国支氏、析支国(党项)支氏、黄支国支氏、条支国支氏族人合谱。

    郡望:

    (1)琅琊郡:也称之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

    (2)邰阳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堂号:

    (1)琅琊堂:以望立堂。

    (2)邰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东临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支姓主要居住在河北省衡水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和张家口市,有支家庄、支麻申、支家村等村庄等。河南周口市商水县马营村、漯河市,有老支村、中支村、小支村、小列庄、老挝镇等。贵州六盘水市也有不少支姓分布。

    历史名人: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梵语,博览经籍,曾翻译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支遁:他本姓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人,25岁出家,东晋佛教学者。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宣扬“即色是空”。

    164.柯

    姓氏:柯

    祖宗:柯虏

    分类:以名为姓

    姓氏起源:

    柯姓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2)钱塘县:秦时置县,属于会稽郡。后汉时为吴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3)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堂号:

    (1)济阳堂:以望立堂。

    (2)钱塘堂:以望立堂。

    (3)齐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之临淄堂、青州堂。

    迁徙分布:

    柯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和浙江、山东一带。

    历史名人: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165.昝

    姓氏:昝

    祖宗:朁单(昝单)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昝姓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朁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朁单,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亦写作“曶”,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义通“旸”,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极。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朁”字,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写作“昝”,完全是“朁”的伪俗字。

    在朁单的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仍作qián,不可读作zǎn或cǎn。

    郡望:

    (1)太原府:也称太原郡。

    (2)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彭城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河北省滦县有昝辛庄、昝岗、昝家庄,山西省大同市有几个昝氏集中的村庄(昝娘城村),山东省兖州、商河、禹城、临沂市莒南县、高密市、淄博市,江苏省徐州市、江宁市、海门市,四川省双流县、广元市、嘉川县、蓬溪县、旺苍县,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陕西省泾阳县(庆家村、柴焦村、架王村、皮刘村、北潘村)、三原县(城关镇)、韩城市(昝村镇)、扶风县,河南省南阳市,江西省泰和县,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李兴镇、安庆市,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曲靖市,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崇明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卡昝河(卡昝科学考察保护区),青海省乐都县等地,皆有昝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昝如心:明代学者。他性颖悟刚介,读书能悟人所不到之处。年二十九而卒。

    昝学易:明朝万历年间举人。本性至孝,为照料80多岁的父亲,几次任官不受。他因恐父亲年老一人睡床不暖,就与父亲同床共枕共被睡了8年,直到父亲去世。最后授他金谿知县,未上任卒。

    昝殷:唐代医学家。撰《产宝》一书,后增辑成《经效产宝》三卷,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另著有《食医心鉴》三卷,为营养学专著。

    166.管

    姓氏:管

    祖宗:管叔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管氏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