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动荡中,裴氏大家族也由隋唐时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山西、陕西和河南,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扩散,致使裴氏遍布全国。
历史名人:
裴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度: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198.陆
姓氏:陆
祖宗:名终
分类:以地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这就是山东陆氏。
郡望:
(1)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此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
(3)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治所在禹县。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的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
堂号:
(1)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2)黜霸堂: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迁徙分布:
陆姓分布极为广泛,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在一百个大姓中排第七十位。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这五个省、市、区的陆姓人口占全国汉族陆姓人口的65%。
历史名人:
陆游:山阴人,南宋时著名诗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坚决抗金,主张充实军备。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变。一生中创作很多诗歌,现存仅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浑雄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均为传世名作。
陆羽:复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专家,为人诙谐风趣,闭门著述,不愿为官,一度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与女词人李季兰友谊颇深。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人称“茶神”。
199.荣
姓氏:荣
祖宗:荣援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1)远古黄帝时代,有个音乐家叫荣援,为黄帝铸造了12个铜钟。荣援就是荣姓的始祖。
(2)上古周成王有个卿士受封于荣邑(在今河南巩县一带),称为荣伯,他的子孙便以邑为姓,相传姓荣。
郡望:
(1)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保定、易州一带。
(2)乐安郡:汉千乘郡,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堂号:
(1)上谷堂:以望立堂。
(2)乐安堂:以望立堂。
(3)任城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荣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荣姓人口的33%。
历史名人:
荣启期:春秋时期的学者。孔子游泰山,见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便上前问他:“为何而乐?”,他回答说:“我乐最多。天生万物,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我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孔子听后表示佩服。”
荣德生:名宗铨。江苏无锡人。早年与其兄宗敬经营钱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等地开设保兴、福新、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申新纺织厂。至民国11年(1922年),有面粉厂12个,纱厂4个,后申新增至9个厂,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民国7年至民国10年先后当过江苏省议员和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党政府时期,历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200.翁
姓氏:翁
祖宗:周昭王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郡望:
(1)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郡,在今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带。
(2)钱塘:也写作钱唐,是一个古县名。秦代时置郡,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堂号:
(1)资善堂:宋朝时期的翁甫,在资善堂当教授,监守登闻鼓院。对于皇帝所提出问题的回答,都会让皇帝感到称心如意。
(2)赐鱼堂:唐代时候的翁洮,被任命为员外郎,后来隐居不愿意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于是作了《枯鱼诗》作为回答,皇帝看了诗以后,知道他绝对不会复出了,于是赏赐给他很多曲江鱼。
迁徙分布: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钱塘(今浙江杭县)。
历史名人: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莆田县人(1956年后属福清),乾宁年间(894~898年)进士。唐末累官秘书郎、右拾遗。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闽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爵晋国公。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201.荀
姓氏:荀
祖宗:郇伯
分类:由“郇”所改
姓氏起源:
荀姓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迁徙分布:
荀姓源于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郇国。后来他的子孙便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因此教育不可或缺,《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历史名人: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尊之,称为荀卿。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认为“人定胜天”。其门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人,西汉经学多出于荀门传授。著有《荀子》一书。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202.羊
姓氏:羊
祖宗:羊舌突
分类:以邑名为氏
姓氏起源:
羊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封为羊舌大夫,子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羊舌大夫,子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儿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有子孙逃在国外,改姓羊,称羊氏。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羊氏望出泰山郡、西汉郡。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
堂号:
种璧堂:汉代羊公,名伯雍,施舍茶汤3年。有一人喝了以后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有订婚,因为她要讨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见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10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宰相。
迁徙分布:
羊姓望族居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历史名人:
羊祉:后魏光禄大夫,是晋代散骑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孙,羊琇以后,世代为卿相。
羊公:汉代名人,曾设义浆三年,方便行人。一日遇一人饮迄,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后来以所种处得白璧为聘,娶北平徐氏女,后生了十个儿子,都很俊美,官职达到卿相。
203.於
姓氏:於
祖宗:於则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据《世本》记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
郡望:
(1)黎阳郡:西汉时设置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东北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2)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3)广陵郡:东汉时置。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堂号:
救民堂:明朝时候於仲宽,为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仲宽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宽的姓当儿子的名,永远记念。
迁徙分布:
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今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今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名人:
於琳:宋朝人。为本州防城保甲,尽忠职守。建炎初,陈通叛乱,於琳随浙东安抚使讨伐陈通,战败被俘,陈通欲刺面降之,於琳骂不绝口,宁死不屈而遭杀害。
於敖:明朝人。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驻汾州,分守冀南。当时强宗内乱,胡虏外侵,军民慌乱不安,莫知所措。於敖指挥军民赶筑外城及四方堡垒,加强防御,盗贼不敢犯。官至巡抚都御史。
204.惠
姓氏:惠
祖宗:惠连
分类: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
惠氏是黄帝的后代。远古时,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称惠姓。
郡望:
(1)琅玡郡:秦始皇时置。相当于今山东省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2)扶风郡:汉武帝时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堂号:
景言堂:宋朝时,常熟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在上面题上“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
迁徙分布:
据有的学者认为,惠姓是上古时期陆终的第二子惠连的后代。如果依照这种考证,惠姓历史悠久。在过去两千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风,在今陕西平东南,全国惠氏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历史名人: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亲惠周惕、他和他的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因病辞官后,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著有《易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
惠生:后魏高僧。孝明帝时,奉太后命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记》。
205.甄
姓氏:甄
祖宗:舜帝
分类:以官名或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1)甄姓以官名为姓,源于舜帝。上古的时候,舜帝品德高尚,处处以身做则。他听说东夷部落的烧陶技术落后。于是就到东夷部落去烧陶。在舜的指点之下,东夷部落很快掌握了烧陶的主要技术,而且成了著名的陶器产地。由于经济的发展,东夷部落的所在地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城邑,这就是甄城。舜的子孙有的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业。后来甄官的后代便以这一官名为姓,称为甄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