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期设置中山国。秦代时改为鹿郡。汉高帝时在此设置中山郡,治所在卢奴,即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以后改为中山国。
堂号:
(1)还金堂:梁朝时期的甄彬家庭贫困,曾经把一束苧麻典当,后把苧麻赎回来的时候发现里面夹着一块重有5两的黄金。他马上将黄金送回了当铺。皇帝知道后,为了表彰他的诚实,将他任命为益州录事参军兼婢县令。
(2)中山堂:因为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迁徙分布:
甄氏望族居住在中山。
历史名人:
甄立言:唐代医学家、太常丞。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医学家,著作有《本草音义》、《古今录验方》。
甄鸾:北周司隶校尉、汉中太守。擅长于精算。著作有《五经算术》等。
206.麹
姓氏:麹
祖宗:鞠谭
分类:由“鞠”姓所改
姓氏起源:
麹姓源于汉代,鞠姓所改。西汉哀帝尚书令鞠谭由于受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案件牵连被削职为民,公元四年王莽执政时被强迁西海郡,由此开始了“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麹”的隐姓埋名生活。如今麹姓已基本消失,麹姓简化为曲。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上蔡(今河南上蔡一带)。相当于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惠政堂: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诗人白居易作《秦中哙》歌颂他。
迁徙分布:
麹姓以汝南(今属河南)为郡望,但在两晋南北朝时,主要生活在今甘肃兰州、酒泉、榆中等。北朝至唐有高昌国王室为麹氏,入唐后内附为官。宋代以后在云南也有分布。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北京等地。目前麹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历史名人:
麴允:晋代左仆射。与游氏时代为豪门大族。西州民谚曰:“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因军功,官至左仆射。
麴伯稚:隋代高昌国国王。与隋代华容公主结婚,促进了中原汉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207.家
姓氏:家
祖宗:家父
分类:取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孝王的儿子叫家父,后来周幽王即位时,家父在朝中做官,他看到周幽王爱喝酒,爱女人,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叫《节南山》诗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他的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另一支家姓,源自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公族,他是鲁庄公的孙子,叫家驹,他的子孙也取祖上名字为姓,世代姓家。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2)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堂号:
家姓的主要堂号有:京兆堂、南安堂。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历史名人:
家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公元前781~公元前771年)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勤国:宋代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208.封
姓氏:封
祖宗:炎帝
分类:炎帝的后裔
姓氏起源:
(1)封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两姓,一为封姓,一为封父姓。
(2)北魏时,有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
郡望:
渤海郡:封氏望出渤海郡。西汉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
堂号:
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受好评。
迁徙分布:
如今,全国封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重庆、江苏、广西、河北、湖南、广东,这八省区市大约占封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贵州、四川等地。
历史名人:
封衡:三国时魏国道士。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著作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
封孚:南燕名臣。初仕慕容宝,后入南燕,仕慕容超,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谦虚博约。晚节尤伉直。
209.芮
姓氏:芮
祖宗:芮伯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芮姓源于姬姓,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为周卿士芮伯之后。周武王时,封有同姓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伯在周成王时任司徒,子孙世袭周朝卿士。周厉王时芮良夫见周厉王和荣夷公千方百计搜刮民财,曾加以劝阻,还写了《桑柔》一诗来讽谏。芮国在春秋时被秦穆公攻灭,芮伯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称芮氏。芮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
郡望:
(1)平原郡:西汉初年置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2)扶风郡:汉代置右扶风,三国魏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堂号:
桑柔堂:周厉王时,芮良夫为士卿,厉王无道,宠信奸臣荣夷公。芮良夫作《桑柔》诗讽刺厉王。大意是追究奸臣怂恿厉王做坏事,使国家危亡。这首诗载入《诗经·大雅》。厉王恼了,竟把良夫流放到彘。结果厉王被直臣逼得逃亡,死到彘。
迁徙分布:
芮姓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一带。
历史名人:
芮及言:宋代上高县知县,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官三载,始终如一。
芮麟:明代知府,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
210.羿
姓氏:羿
祖宗:后羿
分类:以先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羿氏出自有穷氏,以人名为氏。相传,夏朝著名的弓箭手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部落的首领。他当了部落首领后,不断积蓄力量,一度推翻夏代统治,夺得太康的王位。但由于他喜欢狩猎,不理民事,在位不久即被家臣杀死。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羿”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羿氏。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2)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堂号:
苏民堂:苏是得救,死了再救活的意思。相传尧在位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羿射去九日,并射杀猛兽长蛇,拯救了老百姓,受到人民的爱戴。
迁徙分布:
羿姓主要分布在辽宁、湖北、北京、山西、安徽、台湾等地区。
历史名人:
羿忠:明代湘阴人,洪武(1368~1398年)初年为遂宁知县,有异政。
211.储
姓氏:储
祖宗:储子
分类:以父名为氏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大叫储子,他的后代便以父名为姓,相传姓储。
郡望:
(1)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
(2)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堂号:
(1)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2)学政堂:此堂为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西洋村储氏家祠堂号。有从华字向后详细家谱。
迁徙分布:
如今,储姓主要分布于安徽,其次分布于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天津、陕西等地。
历史名人:
储珊: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卷。
212.靳
姓氏:靳
祖宗:靳尚
分类:以姓为氏
姓氏起源:
战国时期,楚国尚大夫食采于靳,被称靳尚,其子孙因以姓,相传姓靳。
郡望:
西河郡:唐置河西郡,现在云南省蒙自县。
堂号:
(1)西河堂:以望立堂,亦称安阳堂、平定堂、离石堂。
(2)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迁徙分布:
靳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和江汉地区,汉、唐时期在西河郡形成望族。宋朝初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南宋以后在全国各地逐渐分布开来。如今,靳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河北等省为多。
历史名人:
靳尚(?—公元前311年),战国楚臣。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人。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派张仪诱使怀王绝齐,怀王发觉受骗,欲杀张仪。他接受张仪厚赂,通过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张仪得以释归。他自请监视张仪,随同去秦;途中被魏人张旄杀死。
靳辅:字紫垣。清朝辽阳人。他专主筑限束水,使河尽归故道。卒溢文襄。终年59岁。其著作有《治河书》、《靳文襄奏疏》。
213.汲
姓氏:汲
祖宗:康叔
分类:以居地为姓
姓氏起源:
周朝时,有位王族叫康叔,受封于卫邑,建立了卫国。后来卫国有个君主叫卫宣公,卫宣公将他的公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就在今河南省卫辉市。汲公子的后代,就以居地为姓,世代姓汲。
郡望:
(1)濮阳郡:古县名,春秋时卫轩都,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又郡名,晋代置。今为山东省濮州县。
(2)清河郡:汉代置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3)西河郡:汉代置郡,今山西、陕西二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堂号:
(1)东海堂:汉朝汲暗,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时为东海太守。把东海治理得人民富裕,地方太平。召为主薄督蔚,朝廷夸他是社稷之臣。
(2)此外,汲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德堂”等。
迁徙分布:
汲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一带以及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乡。
历史名人:
汲固:北魏梁城人,后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时兖州从事,兖州刺史李式因事入狱,时式子宪刚满月,式谓众曰:“今无程婴、许臼此类人也?”固曰:“古今岂殊?”遂藏宪。搜捕时,汲以婢子代之,自抱宪逃往他乡,获赦后方归。兖州刺史为表彰其节义,任其为主簿。时因勇救刺史李式始满月的婴儿,被世人所称道。
汲黯:汉武帝时大臣,滑县人。据《史记》记载,以性倨少礼、好游侠、尚节而著称的名士,为官以清静治民。景帝时为太子洗马(官名、太子出行,则为前导),在朝廷上以严整见称。武帝时,为谒者,往视河内为灾,以便发仓粟赈民,出为东海太守,因清静治民而使该郡大治,故名声响亮,而得皇帝器重,将其召回朝廷,拜为主爵都尉,被称为社稷臣。不过,他却“本性难移”,由于一再地犯颜直谏,而得罪了皇帝。
214.邴
姓氏:邴
祖宗:邴豫
分类:以封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邴姓始于春秋,以封地名为姓,是晋大夫邴豫的后代。邴是春秋时的一个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县东。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后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也有的省文去掉邑字旁,以“丙”为姓,称丙氏。
郡望:
(1)鲁国: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2)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设置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堂号:
操尚堂:后汉邴原,尚操守(行事以节操为第一)。黄巾兵起,邴原率全家入海,住在郁州山中。孔融想推荐他当官,他不干,又躲到辽东。到辽东因慕他的名而来的,一年里有几百家。后来邴原做了五官将长史,他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
迁徙分布:
邴姓望族居于鲁国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滋县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