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3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名人:

    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称为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入河南应试,中副榜。共诗,古文,字学韩愈、欧阳修。清孔善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侯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侯学诗之女。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231.宓

    姓氏:宓

    祖宗:宓羲

    分类: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宓姓源于上古的伏羲氏,与伏姓的源流是一样的。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伏羲,古代的时候作宓羲,又作庖羲。他的后代有宓和包两个姓。所以说伏姓和宓姓实际上是一个姓。汉代人伏生,也叫做宓生。

    郡望:

    (1)太原郡:秦朝的时候置郡。在今山西太原市一带。

    (2)平昌郡:南朝的宋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顿邱。

    堂号:

    鸣琴堂: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宓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非常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的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做“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迁徙分布:

    宓姓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平昌(今山西安丘县西南)。

    历史名人:

    宓妃:上古时期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相传为洛水之神。

    宓不齐: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也称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曾经担任过单父宰,当时他鸣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称他为君子,后来被追封为单平侯。

    232.蓬

    姓氏:蓬

    祖宗:蓬球

    分类:以草为姓

    姓氏起源:

    蓬姓是以植物名为姓。西汉时有个人叫做蓬球,太始年间他上山伐木,突然闻到一种很香的味道。他于是顺着这个味道寻找,找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进去一看,里面有四个绝代佳人正在大厅内弹琴奏乐。蓬球心里很害怕,连忙退了出来,回头一看,又什么都不见了。他立即回家,发现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时间已经进到了建平年间,他已经不知不觉在山上度过了九十个年头。回到家里,以前的房屋都变成了废墟,杂草丛生。于是他指草为姓,称为蓬氏,他的子孙沿袭,也称为蓬姓。

    郡望:

    (1)长乐郡:地址有两处。一处是北魏以及隋朝设置在今河北翼县的长乐郡。另一处是唐代时设置的长乐郡,在今福建省境内。

    (2)北海郡:汉朝设置。在今山东境内。

    堂号:

    (1)长乐堂:以望立堂。

    (2)腾越堂:以望立堂。

    (3)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昌乐堂。

    (4)永昌堂:以望立堂,亦称勐缅堂。

    (5)梧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苍梧堂、新广堂、广信堂。

    迁徙分布:

    蓬氏的望族居住在北海(今山东省境内)和长乐(今河北省境内)。

    历史名人:

    蓬萌:字子庆。后汉时期北海人。在当地担任亭长的职位。因为家里贫困,于是到长安做生意,到了长安以后,听说王莽为了专权,将自己的儿子都杀掉了。于是他对眼前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对亲友说:“三纲已经不存在了,我再不离去也要受到灾难了。”于是他将亭长的衣服帽子挂在城门,就带着家人度海而去。一直到光武中兴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编庐隐居在崂山,他在那里认真修炼,感化了那里的人。朝廷知道他的去向后,多次召他作官,他都没有答应。

    233.全

    姓氏:全

    祖宗:未知

    分类:以官职为姓

    姓氏起源:

    全氏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郡望:

    (1)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2)钱塘郡: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587年)置钱塘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

    堂号:

    钱侯堂: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

    迁徙分布:

    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分布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今江浙地区)。唐朝时,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祖国,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到了元、明、清诸朝时期,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历史名人:

    全柔:三国时吴国钱塘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权入吴,他起兵投奔孙权,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234.郗

    姓氏:郗

    祖宗:苏忿生

    分类:以封邑命姓

    姓氏起源:

    郗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黄帝之子玄嚣,其后代有个名叫苏忿生的,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姓(今河南沁阳县),其后人遂以封邑命姓,称为郗姓。

    郡望:

    (1)山阳郡:西汉时的山阳郡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东晋时的山阳郡,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

    (2)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堂号:

    文成堂:晋时有郗鉴,博览经籍,耕田吟诗,不愿接受朝廷征召。后来封安西大将军,迁车骑将军。皇帝临死托他辅佐幼主,他为了保卫新立的少帝,平了约峻之难,晋升太尉,封南昌县公,卒后谥文成。

    迁徙分布:

    郗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历史名人:

    郗鉴:字道徽,古山阳金乡人。晋书载: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孺雅著名,不应州命。时逢饥荒,州中之士因平日佩服他的人品德性,于是就给予资助。郗鉴就把这些朋友赠送的东西,分给乡亲孤老,有很多人因得到他的接济而活了过来。元帝初,诏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明帝初,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随后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咸和初,领徐州刺史,时逢祖约、苏峻反叛,一时威胁社稷存亡,郗鉴率军平定,遂官至太尉,封南昌县公。死后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

    235.班

    姓氏:班

    祖宗:若敖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班姓源于芈姓,是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为虎的身上有斑纹,他的后代于是就用“斑”作为他们的姓氏。因为“班”和“斑”通用,后来就改成“班”了。

    郡望:

    扶风郡:汉武帝时设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的西部。

    堂号:

    (1)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2)汉书堂:汉代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迁徙分布:

    班氏的望族居住在扶风(今陕西省咸阳县东)。

    历史名人:

    班彪:字叔皮。后汉扶风安陵人。性格慎重,好古。20余岁时,因为避难跟从隗嚣,写了《王命论》想感化他,但是隗嚣始终不为所动。班彪于是转而躲避到河西,为窦融出谋划策,帮助汉王朝的兴起。汉光武帝初的时候举茂才,拜许令,后来因为疾病而辞去了官职。他因为才华很高,于是专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遗事,旁贯异文,后来作传数十篇。用来补充史记太初以后的缺节。后来又担任了望都长。卒于官。终年51岁。

    班固:字孟坚,为后汉班彪的儿子。他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继续他父亲的事业,被人告发他在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上书辩白,他才得以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终于写成了《汉书》。从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后经历20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儒生博士讨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应昭写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死了宪,班超也被洛阳令捕入狱,永元四年(92年)死于监狱之中。终年60岁。

    236.仰

    姓氏:仰

    祖宗:仰延

    分类:以祖上为姓

    姓氏起源:

    (1)仰氏出自上古虞舜为帝时的大臣仰延之后。仰延精通音乐,当时瑟为八弦,他改造为二十五弦,为一大发明。仰延的后人,以祖上的字为姓,遂成仰姓。

    (2)仰姓源于嬴姓,为秦惠帝之子公子印之后。印,古为仰字的右半部。其支庶子孙以祖字为姓,加一人旁,遂成仰姓。仰姓望族居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东60里),钱塘(今浙江杭州)。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河南郡:西汉时始置郡。在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3)钱塘县:秦代始置郡。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

    堂号:

    乌竹堂:宋朝时仰忻,力学笃行。年50,执母丧,尽孝。自己背了土筑坟,并且在墓旁建屋守墓,墓旁生白竹,竹上栖乌。历史上说有“慈乌白竹”之瑞。

    迁徙分布:

    仰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历史名人:

    仰忻:宋代孝子,字天贶,永嘉人。力学笃行,年五十余岁丧母,自己背了土筑坟,并且在墓旁建屋守墓,墓旁生白竹,竹上栖有乌鸦,有“慈乌白竹”之瑞。

    仰延:上古舜帝时的大臣,精通音乐,将当时八弦瑟,改造增为二十五弦。这是一大发明。

    237.秋

    姓氏:秋

    祖宗:少昊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秋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初置郡。在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陇西郡: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陇西堂:以望立堂。

    (3)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

    迁徙分布:

    秋氏主流发源于今山东中西部地区,后迁播扩散至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并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形成郡姓望族。

    历史名人:

    秋瑾:清末女革命家、诗人。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事。但事泄,徐锡麟在安庆发难,失败。清政府兵围大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其《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238.仲

    姓氏:仲

    祖宗:黄帝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仲姓源于上古高辛氏,为黄帝后裔。黄帝有曾孙,号高辛氏,有“八才子”,号称“八元”,与颛顼之子“八恺”齐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为姓,遂成仲氏。

    郡望:

    (1)乐安郡:东汉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郡,在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2)中山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堂号:

    (1)乐安堂:以望立堂。

    (2)中山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仲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历史名人:

    仲仁:北宋画家、高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善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代表作为《华光梅谱》。

    仲长统:东汉哲学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239.伊

    姓氏:伊

    祖宗:伊尹

    分类:以地为姓

    姓氏起源:

    伊尹之后。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住地名“伊”为姓。伊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王,氏上古有名得贤相。历史上的伊川,在今河南的伊河一带。伊尹之后,有莘氏之女采桑伊川,以地为姓。

    郡望:

    (1)陈留: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2)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3)山阳郡:西汉时的山阳郡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一带;东晋时的山阳郡在今江苏省淮安一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