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为巨鹿郡的领地。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2)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3)冯翊郡:汉武帝时置郡,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1)三诏堂:源出江苏省镇江市名山焦山处士焦光的家世,自东汉焦光结庐隐居此处,平生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为名的。在这里,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转折处,江中心号称浮玉的名胜区焦山。东汉时,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名传千古的焦光后裔,就以“三诏堂”作为堂号。
(2)此外,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饮仙堂”、“中山堂”等。
迁徙分布:
汉朝末年,焦先避乱居扬州一带,因名焦山。后来在河边结卢隐居。
历史名人:
焦仲卿:汉代《古乐府》诗中的人物,其妻刘氏,与他是对恩爱夫妻,但刘氏为焦母所不容,被逐出家门,投河而死,焦仲卿哀痛之极,后自缢身亡。
焦延寿:字赣,汉代梁地人,官小黄县令,颇有政绩。专攻《易经》,自称得孟喜之传,曾传授给京房,于是汉代《易》遂有京氏之学。汉元帝(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在位)时被封为三老。
223.巴
姓氏:巴
祖宗:后照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巴姓是以国为姓。周代有巴子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巴氏。《世本》云:“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
郡望:
(1)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2)渤海郡:西汉始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县一带)。辖地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1)双卿堂: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说:“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2)此外,巴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平堂”等。
迁徙分布:
巴氏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直到今天,长阳县清江中仍有武落钟离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谓巴氏等五姓,应该为五个氏族部落。所谓五姓之子争为君长,实质上就是五个氏族贵族争夺酋长的职位。这个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处于“酋邦”阶段的历史事实。巴氏务相(“务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长职位后,即率领巴人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溯清江而上,来到盐阳(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盐水有神女,她对禀君说:“此地广大,盛产鱼盐,愿与君共享此地。”禀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来与禀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飞虫,与众飞虫群飞,掩天敝日,大地无光。这样一连过了十天,禀君派人送给神女一缕青丝,作为定情礼物,并且留下话说:“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表示我们时刻相依相伴,我将不会离开你。”神女很高兴地接受了,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于是禀君乘神女不备,站在阳石之上,弯弓搭箭,瞄准系有青丝的飞虫,一箭将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得到光明。禀君于是在夷城(今湖北省恩施附近)定居下来。这则神话故事说明巴人向西发展过程中,曾与当地部落有过接触和冲突,并最终取得胜利。在廪君时代以后,巴族的势力迅速增强,活动的区域相当广泛。在最北面,巴族到达了陕西南部汉中、安康一带,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于巴人。在东边,巴族似乎一度控制过汉水中上游地区;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据地。到了商代后期,活动在汉水流域的巴人已经和中原地区的商人发生联系,并且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王朝的“子爵国”。但是在公元前12世纪,由于殷商统治者的暴虐,巴人转而向西迁徙。
历史名人:
巴泰:清朝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著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学士。
巴慰祖:清代书画家。官候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224.弓
姓氏:弓
祖宗:挥因
分类:以官职为姓
姓氏起源:
弓氏是以官职名称为姓。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挥因制造弧弓(即弓箭),被封于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后来主管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孙后代也以弓为姓,称弓氏或以“弓正”为氏。
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堂号:
光禄堂:汉朝弓祉,官光禄勋。
迁徙分布:
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郡望百家姓》记载:弓氏望出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历史名人:
弓翊:三国时人,官博陵太守,后裔繁衍甚多,其中很多人步入仕途。
弓元:明代人,进士第,官至御史,廉政清洁,有操守,政绩显著。
225.牧
姓氏:牧
祖宗:力牧
分类:以名为姓
姓氏起源:
源于上古,以名为氏。相传上古黄帝在做了天子以后,经常为了没有能干的贤臣来辅助他巩固王位,治理国家而发愁。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有一场大风把地上的污垢刮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梦到有一个人拿着只有千钧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动的强弩,驱赶着千万头牛羊。黄帝梦醒后觉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风是象征着号令,是执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后,这就是说,有人姓风名后,就能职掌国政。千钧之弩是象征有力者;驱赶牛羊千万头,是说他能够牧(治理)民行善。这就是说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辅助治理天下。于是黄帝立即下令寻访,不久以后果然在海边找到了风后,在大泽中找到了力牧。黄帝用他们两个作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为帮助黄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于是他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牧氏。”
郡望:
弘农郡:汉武帝鼎四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及华山以南的地区。治所弘农,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
堂号:
善治堂:黄帝有臣叫力牧,最善于治理天下,他帮助黄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迁徙分布:
牧姓望族居住在弘农(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县)。
历史名人:
牧仲:又名牧中。春秋时期鲁国有名的贤人。与同样是名贤的乐正求关系很好。他们都是孟献子的好朋友。
牧相:明代广西参议,余姚人,与理学大家王阳明同时是王华的学生,后来考中了进士,被授为南京兵科给事中,直言,敢于犯上。
226.隗
姓氏:隗
祖宗:夏朝帝王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隗氏出自夏朝帝王后代。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作首领,并让他们建立了大隗国,其国君称大隗。大隗国一直延续至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同姓国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原国名为姓,称隗姓。
郡望:
(1)余杭郡:原为秦代会稽郡所辖之余杭县,隋代置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
(2)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汉代沿之。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堂号:
江石堂:三国时有个叫隗相的,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不愿吃江边的水,嫌脏,必须得是江心的水才喝。于是,隗相就每次撑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没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难。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块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边,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们都说是隗相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所以称“江石堂”。
迁徙分布:
隗姓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
历史名人:
隗嚣:东汉西州名将。王莽末期,据陇西起兵,初附刘玄,任御史大夫;旋归光武,封西州上将军。
隗禧:三国时魏国郎中。他少年时勤奋好学,以砍柴为业,每日担负经书去砍柴,在闲暇时间阅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他既明经,又通星象,为当时学林所仰,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
227.山
姓氏:山
祖宗:烈山
分类:以族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时候,炎帝是农业氏族的首领。炎帝的后代中,有一支部落首领叫烈山,因为他善于带领族人烧荒开田。那时,遍野森林,人们为开垦土地,就将山上的树林烧尽,然后掘地播种,当时是种先进的方法。烈山族的后代,据说就以山字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1)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在今河南省武陟一带。
堂号:
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减”,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赞他是“浑金(浑好似全的意思,浑金是赤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迁徙分布:
山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武陟县一带。
历史名人: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228.谷
姓氏:谷
祖宗:非子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谷姓为黄帝后裔,传至舜时,被赐姓为嬴。嬴氏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便开始以谷为氏。
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郡上谷。相当于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堂号:
恩威堂:汉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这个地方发生叛乱,谷郎于是率军征讨,恩威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于是谷郎被拜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内一带)。
迁徙分布:
谷姓的望族居住在上谷(即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历史名人:
谷永:长安人,西汉大臣。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
谷郎: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229.车
姓氏:车
祖宗:车区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时,有个为黄帝看星象的大臣名叫车区,是个受人尊重的巫卜,具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子孙便以祖先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车。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山东、甘肃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车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历史名人:
车成:东汉初梁郡(今河南商丘)人。兄弟二人均为赤眉军所执,成叩头乞以身代弟死,因均得释。
车胤:南平人,东晋大臣。初辟从事,后迁征西长史,以博学显于朝廷。累迁丹阳尹、吏部尚书,后因得罪专权的司马元显,而被逼自杀。
230.侯
姓氏:侯
祖宗:唐叔虞
分类:以爵位为姓
姓氏起源:
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郡望:
(1)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2)丹徒县:秦置丹徒县,即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3)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救赵堂:战国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迁徙分布:
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余万,侯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湖南、广东、四川、山东、黑龙江。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