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5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迁徙分布:

    阎姓族人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省,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甘肃、陕西、辽宁,这五省又集中了27%。河南居住了阎姓总人口的16%,为阎姓第一大省。全国的阎姓分布的高比率区在豫鲁冀和陇西。

    历史名人:

    阎次平:宋代画家,善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经典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立本:阎立德之弟。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善画人物,尤精写真,善刻画性格神情,兼能书法。所画太宗像及《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外国图》等,为当时称誉。存世《历代帝王》、《萧翼赚兰亭》、《步辇》、《职贡》等图。

    328.充

    姓氏:充

    祖宗:充闾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充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充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名叫充闾,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为姓氏,称充氏。其后裔子孙传到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充虞,是齐国贵族、孟子的弟子。充氏族人大多尊奉充闾为得姓始祖。

    郡望:

    (1)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

    (2)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与高邑、元氏和井陉县相毗邻,建县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赞皇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我国充姓家族人数不多,但均源于二三千年前的充人,渊源悠久。

    历史名人:

    充虞:战国人,跟随孟子学习。孟子崇尚孔子的学说和为人,也经常带着学生游历和讲座学问。

    充尚:秦朝人,他善于向天神祈祷,向人们转告天神的示意。秦朝时,秦始皇特别相信神怪之术,于是天下人也效仿之。而有些文士,就借巫术占卜来宣讲自己对天下事的看法,他们也知道占卜是一种手段,而借此推测预言一些事情,却能使人相信。

    329.慕

    姓氏:慕

    祖宗:黄帝后代

    分类:慕容姓简化

    姓氏起源:

    远古时期,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又简化为慕姓。

    郡望:

    (1)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

    (2)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3)涿州:涿州地处京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

    (4)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5)庆阳府:即今甘肃省庆阳市。

    堂号:

    (1)平凉堂:以望立堂。

    (2)涿郡堂:以望立堂。

    (3)庆阳堂:以望立堂。

    (4)河南堂:以望立堂。

    (5)吴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慕姓人主要居住在河南、安徽、陕西、山东等地。

    历史名人:

    慕天颜:字拱极,静宁人,清朝文士,由顺治年间举进士而当官,知钱塘县。他读书重在实际应用,明白水利对农业和运输的重要,就倾全力治水,就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通当地河港,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造福一方百姓,千古流芳。康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漕运总督,管理水运的事务。

    慕甲荣:字冠栌,清乾隆许州城西慕庄人。潜心经史,留心训古,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甲寅以拔贡中举,秉铎禹州。著有《述德堂大小塾课先人言》刊刻行世。并著有诗、古文、词藏于家。世称慕夫子。今有《述德堂训蒙》、《述德堂稿》、《述德堂小草》传世。

    330.连

    姓氏:连

    祖宗:惠连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连姓源于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郡望:

    (1)上党郡:秦代置郡,所在地为今山西沁水以东的地区。《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记载,连氏望出上党郡。

    (2)东海郡:也称为郯郡、海州。

    (3)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清冻堂:宋朝时,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迁徙分布:

    连姓望族居住于上党(即今天的山西长治)。

    历史名人:

    连舜宾:字辅之。宋朝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百姓。其他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百姓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连庶:字居锡,安州应山人。宋仁宗年间举进士,调商水尉、寿春令。兴学,尊礼秀民,以劝其俗;开濒淮田千顷,县大治。淮南王旧垒在山间,会大水,州守议取其甓为城,庶曰:“弓矢舞衣传百世,藏于王府,非为必可用,盖以古之物传于今,尚有典刑也。”垒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监陈州税。尝送客出北门,见日西风尘,而冠盖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归。久之,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台阁。以知昆山县,辞不行。累迁职方员外郎,卒。

    331.茹

    姓氏:茹

    祖宗:郁久闾

    分类:以族名为姓

    姓氏起源:

    茹姓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称茹氏。

    郡望:

    (1)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徙县一带。

    (2)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堂号:

    (1)河内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茹姓为我国少数姓氏之列,是极罕见的姓氏。茹姓主要来源于古代柔然部族、鲜卑族、古代如姓等,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广东地区。

    历史名人:

    茹皓:为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瞻:字孝博,北齐时东安人。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清朗刚直而见称。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卒于侍御史。

    332.习

    姓氏:习

    祖宗:未知

    分类:以国或为地氏

    姓氏起源:

    (1)习姓是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有诸侯国习国,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

    (2)习姓是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习姓。

    郡望:

    (1)东阳郡:三国时吴置郡。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

    (2)襄阳郡:东汉时置郡。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堂号:

    (1)东阳堂:以望立堂。

    (2)襄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习氏,是以地为氏的姓氏。少习原是一个地名,在析县东之武关,望族出自襄阳。古代有诸侯国习国,习国被消灭后,其国人才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习国,所在地就是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浙江省金华市。

    历史名人:

    习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

    习近平: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33.宦

    姓氏:宦

    祖宗:未知

    分类:以官称为氏

    姓氏起源:

    宦氏出自阉宦以外的仕宦人家,以官称为氏。大明正德的年间,由皇帝赐姓于太子太保满门姓宦。宦姓开始盛行。据清代《姓氏五书》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今贵州遵义具有此姓,江苏丹阳、江苏江都亦多。又《姓苑》记载:“宦姓,望族出东阳。”《江阴县志》载:“明朝永乐二年进士宦绩,字宗熙。”

    郡望:

    (1)东阳郡:西汉时置郡,266年(三国吴·宝鼎元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

    (2)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

    ①战国时期中山国原都城顾(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

    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西汉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581年(隋开皇元年),隋朝废国置郡。

    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堂号:

    (1)东阳堂:以望立堂。

    (2)中山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市运西县、无锡市、金坛市、姜堰县、江都县,重庆市万州分水镇、忠县汝溪镇,湖北省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保康县、房县,河南省南阳市,山东省菏泽市,台湾省台中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四川省达州市,北京市,贵州省遵义市,上海市,黑龙江省等地,皆有宦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宦绩:生卒年待考,字宗熙;江阴人,明朝著名大臣。据《江阴县志》记载,1404年(明永乐二年)进士,擅写文章,又负气节,名重一时。

    宦懋庸:(1842年―1892年),字伯铭,号莘斋,别号碧山野史,清朝贵州遵义人。自小苦心向学,时值离乱,未就乡试,先后游幕江浙三十年,与浙江一带学者名流交游。贵州人莫祥芝任上海知县,聘宦佐其幕,钩稽财用出入,并经营盐业商事。1882年(清光绪八年),京兆选为誊录,愤弃不就。一生学识渊博,晚年再度攻治许、郑之学,著述宏富。著有《六书略平议》、《说文疑证编》、《播变记略》、《论语稽》、《两论蠡测》、《读史记稗言》、《读前汉书私记》、《窭数室备忘录》、《纪程》、《萃斋文集》、《莘斋诗集》、《莘斋诗余》等。

    334.艾

    姓氏:艾

    祖宗:艾孔

    分类:因地名得氏

    姓氏起源:

    艾姓是因地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艾孔。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略》记载:艾氏为“春秋大夫艾孔之后”。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3)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堂号:

    (1)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2)陇西堂:以望立堂。

    (3)河南堂:以望立堂。

    (4)天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源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便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