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5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名人: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术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末场屋文腐烂,南英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代表作为《天拥子集》。

    335.鱼

    姓氏:鱼

    祖宗:子鱼

    分类:以祖字为氏

    姓氏起源:

    鱼姓出自子姓,为商汤后代,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眱字子鱼。宋襄公想当中原霸主,约会齐、楚等国在盂会盟,临行前子鱼说:“楚人不讲信用,我们应该带军队作警卫。”宋襄公却认为已约好大家都不带军队,不听劝告,结果在会上被楚人扣留。子鱼逃回宋国,组织宋人抵抗,迫使楚王放回襄公。不久宋、楚两国又在泓水交战,子鱼劝襄公趁楚军半渡而击,襄公认为这样做不道德,不同意。等楚军一切准备就绪,弱小的宋军就吃了败仗。战后子鱼批评襄公说:“打仗就应当尽一切办法战胜敌人。假如你在作战时要讲仁义,那只有投降了。”子鱼的后世子孙有一支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鱼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2)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1)雁门堂:以望立堂。

    (2)冯翊堂:以望立堂

    (3)灵渠堂:唐朝时,荆州刺史鱼孟威,用石头修了铧堤,绵亘40里,用大木做了十八重闸门,船可以顺利通行,便利了百姓。

    迁徙分布:

    鱼姓在中国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历史名人:

    鱼侃:明朝永乐年间进士,历任开封知府,为人光明正大,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当时百姓称他为“包老”,将他比作包公。

    鱼崇谅:宋朝人。幼能属文,仕后唐为陕州司马,后晋时拜翰林学士,以文章著称。太宗时授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

    336.容

    姓氏:容

    祖宗:仲容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容姓源于舜的后裔,出自虞姓。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郡望:

    敦煌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容氏望出敦煌郡。汉武帝时期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置出来。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堂号:

    (1)敦煌堂:以望立堂。

    (2)律历堂:相传上古时期,黄帝的手下有一个叫容成的史臣,传说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和第一部法律,因而得此堂号。

    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吴川市兰石镇、谭巴镇、博罗市、惠州市、江门市荷塘镇、佛山市,贵州省遵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金城江区长老乡,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等地,皆有容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容悌与:字行白。明朝时期香山人。个性敦厚,学问渊博,孝敬父母。永乐年间,他在家乡香山担任教谕,母亲得了风瘫,卧床13年,都不能起来活动,他于是日夜侍侯,从来没有厌倦。于是乡人称赞他为“孝行先生”。著有《云岚集》。

    337.向

    姓氏:向

    祖宗:孙向

    分类:以原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1)向姓源于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

    (2)向姓源于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

    郡望:

    (1)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3)山阳郡: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两种说法: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西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的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河东堂:以望立堂。

    (3)山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向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向氏人口的35%左右。

    历史名人:

    向海明(?~613年):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战败,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338.古

    姓氏:古

    祖宗:古公亶父

    分类:以祖父称号为姓

    姓氏起源:

    一般认为古姓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郡望:

    (1)新安郡:魏时置新安县,今山西省代县。

    (2)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

    (3)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堂号: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迁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往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的记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此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

    历史名人:

    古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之奇:唐朝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文中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339.易

    姓氏:易

    祖宗:易牙

    分类:以名为氏

    姓氏起源:

    易氏为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2)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

    堂号:

    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迁徙分布:

    如今,易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易姓占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

    历史名人:

    易元吉:北宋画家,长沙人,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善画獐猴,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景物,并在长沙五后开凿池沼,种植花木竹石,养水禽,窥其动静游息之态,故其作品富有生气。治平元年招入宫中,不久死去。存世的作品为《聚猿》、《猴猫》等。

    易翼之:明代学者,腾越人,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340.慎

    姓氏:慎

    祖宗:禽滑厘

    分类: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1)慎姓来自禽滑厘的字。春秋时期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慎姓来源于封邑名称。春秋时期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期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2)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吴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古时,慎姓的子孙居住在天水(今甘肃省境内)。如今,慎姓人数虽不多,分布则较广,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河北、甘肃、江苏、浙江等省。

    历史名人:

    慎到:战国时期法家,越国人。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子山泉,归安人。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341.戈

    姓氏:戈

    祖宗:寒浞

    分类:以国名命姓

    姓氏起源:

    戈氏源于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