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5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郡望:

    (1)临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戈氏望出临海郡。三国吴太平二年置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2)景州:在今河北省东光县及景县一带。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辈出。

    堂号:

    平寇堂:明朝时,饶平县知县戈尚有,执法平允。饶平距海甚近,海盗常登岸骚扰。戈尚有不发兵剿。县内有一种毒草能杀人,百姓常用它做坏事。戈尚有将这些犯罪的集合来,宣布“禁止用毒草。已经犯罪的暂不处理,要你们每天拔毒草缴给衙门赎罪。”大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赎罪都踊跃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个井里,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饮用。海盗突然登岸,在沿海井里提水解渴,所有海盗全都中毒而死。从此海盗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坏事也没法做到了。皇帝知道此事后,提升戈尚有为刑部主事。

    迁徙分布:

    今江西省新干县,湖北省荆州市、武汉市江夏区,上海市,辽宁省义县,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江苏省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盐城市、浙江省杭州市、临海市,安徽省合肥市、黄山市、蚌埠市,宣城市,其中广德县一脉旺盛时有戈氏族人过万,县志上记载“广德曾有72戈村”,后因太平天国战乱,人口渐少。现存约2000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东光县、沧州市、邢台市清河县,新疆维族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吉林省敦化市,江西省新干县,湖南省娄底市、衡阳市,云南省文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地,皆有戈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戈载:字宝士(1786~1856),一字孟博,号顺卿,又号弢翁,江苏吴县人。父戈宙襄号小莲,著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字母会韵纪要》等若干种。戈载世其家学,尤潜心於宋人宫调声律之学。嘉庆十二年(1807年)县学生,选贡士,为大学典簿。“中岁后境日贫乏,始出为汗漫游,依人幕下,佐会计事”。晚乃归里,以词学讲论终老。传世著作有《词林正韵》三卷,《宋七家词选》,词集《翠薇花馆词》多至三十九卷。(词友吴嘉洤谓《翠薇花馆词》凡六十馀卷,见《仪宋堂文二集》卷七《亡友七人传》。)诗集亦有二十卷。另有《词律订补》若干种不传。

    342.廖

    姓氏:廖

    祖宗:叔安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廖姓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堂号:

    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又叫“果烈堂”。

    迁徙分布:

    廖姓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其次在广西、台湾、福建、河南,这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湘、四川、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心。

    历史名人:

    廖燕:清代文学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书,状如古木寒石。又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抉: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343.庾

    姓氏:庾

    祖宗:庾凛

    分类:以官名为氏

    姓氏起源:

    (1)源于官名,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2)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凛,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郡望:

    (1)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2)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3)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堂号: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记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迁徙分布:

    如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尚有庾氏的族裔。

    历史名人:

    庾后:明穆皇后庾氏。讳文君。左将军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故中宗为肃宗纳焉。初为世子妃。仁和有礼。深见敬重。太宁元年六月立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闺房。以着协德之义。赠琛为车骑将军。母邱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宣县君。后生显宗成皇帝。显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后辞让数四。不得已。遂临朝摄万机。苏峻作逆。王师败绩。后以忧逼崩。年仅三十三。

    庾信: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最为著名。今传《庾开府集》、《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344.终

    姓氏:终

    祖宗:陆终

    分类: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终姓出自高阳氏,为黄帝孙颛顼后裔。颛顼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吴回,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称为终姓。

    郡望:

    (1)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2)济南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后又在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

    堂号:

    (1)南阳堂:以望立堂。

    (2)济南堂:以望立堂。

    (3)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终古哭着谏,不听,终古遂奔商(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

    迁徙分布:

    终氏族人早期居住地在河南、湖北、陕西一带,汉朝以后在河南和山东有较大发展,以南阳郡、济南郡为郡望。到了宋朝以后,在山东、河北、北京、安徽、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历史名人:

    终古:夏朝的著名官员,那时夏桀执政,荒淫败坏,终古多次劝谏,桀王不听,终古知道夏朝将灭亡,就投奔向商汤去了。

    终军:西汉济南人。少年勤奋读书,以善于说理和写文章著名,谈吐间豪情壮志非常动人,18岁时即向汉武帝上书评论国事。以后又担任谏议大夫。而后他奉命赴南越(今两广地区)王入朝,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即至,南越王愿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从,举兵杀其王及汉使者,死时年仅20多岁,被人称为“终童”。

    345.暨

    姓氏:暨

    祖宗:彭祖

    分类:封地暨为姓

    姓氏起源:

    彭祖的后代在商代做伯爵,他的后代有被封在暨的,在今江苏省江阳县东莫乡城,也有说法是在常熟县的。他的后代子孙于是便以封地暨为姓,形成暨姓。

    郡望:

    (1)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时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在此设置钱唐郡,隋朝时改名为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内。

    (2)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

    堂号:

    关内堂、旌孝堂:晋朝时的暨逊,被封在关内,称为关内侯。他很孝敬父母,于是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孝行,在他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坊旌,所以又叫做“旌孝堂”。

    迁徙分布:

    暨氏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五位门阀。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暨原在上古时的一个地名的一字,这称为诸暨的地方,如今在江苏省江阴县。后来有贵族受封于诸暨,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简称为暨姓。黄帝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彭祖。商朝时,彭祖的后代为爵士,且受封于诸暨。开初时因为以封地为姓,形成暨氏,另外一说,春秋时越国有位大夫名叫诸暨郢。在他的子孙中,这个复姓又有分化成诸姓和暨姓两个单姓的,一部分就成了暨姓。还有一说,春秋时,有吴王名夫概,他的子孙中有以概为姓,后来因躲避仇杀被迫改为他姓,其中有的为既姓。而“既”与“暨”两字互为通假,经常混用,所以既氏又可为暨氏。

    历史名人:

    暨逊:晋代广昌长,字茂言,余杭人。以孝行闻名,被封为关内侯。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孝行,在他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坊旌。

    暨艳: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提到过一位暨艳。“暨艳,呈郡人,字子休。张温引致之,以为迁曹郎,至尚书,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朗署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弹劾否区辊,弹劾百傣,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由是怨愤声积,竟言其专用私情爱赠,不由公理,坐自杀。”

    346.居

    姓氏:居

    祖宗:先且居

    分类:以名为姓

    姓氏起源:

    居姓源于杜姓。相传周大夫杜伯的儿子在晋国作官,被封在先邑,他的子孙便有以邑为姓,称为先姓。晋文公提拔他的后人先轸为军元帅,职掌国政。先轸曾经率领晋军在崤山一带打败秦军,他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继位中军元帅,在彭衙再一次打败秦军。先且居于是变得很有名,他的子孙于是有以他的名字中的“居”字作为姓氏的,称为居氏,世代相传。

    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

    (2)信都郡:战国时期的赵地。汉宣帝时改为信都国。故城在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北。

    堂号:

    (1)湘侯堂:汉代居翁,时任南越桂林监,当他听到汉兵攻破番禺,于是他趁机策动欧驼氏40多万人投降汉,因为这件事情被封为湘成侯。

    (2)瞻盦堂:明代的居仁,他的学问很精深,行为也很端正。洪武初年,朝廷因为他的品行征他出来作官,他不去。在家隐居,种竹子,成天读书度日。晚年时期,他自号“瞻盦”。这个号的寓意为看着绿色的竹子自得其乐。

    迁徙分布:

    今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仪征区、常州市武进区、泰兴市、昆山市、东台市、高邮县、盐城市建湖县、海安市、苏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南通市、靖江市、江都县,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济宁市、曲阜市、临沂市、枣庄市,陕西省西安市,湖北省武穴市,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故城县、枣强县、秦皇岛市昌黎县,甘肃省兰州市,安徽省当涂市湖阳县、利辛县,马鞍山市和县,浙江省嘉兴市,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绵阳市、遂宁县,河南省新乡市、鄢陵县、信阳市,云南省邱北县、建水县,台湾省,意大利等地,皆有居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居节:字士贞,号商谷,明朝吴县人。擅长书法绘画。他的父亲在织造局任过职,因此他家隶属于织造局。有一次织监孙隆召见他,他不肯去,孙隆很生气,抄了他的家,将他逮捕了。出狱后,他居住在池塘边,以作诗自乐,后来穷困而死。但他写诗水平很高。

    居仁:清代画家。她的长女居庆、次女居玉徵姐妹二人,继承家学,她们的作品非常有名,尤其以花卉著名。

    347.衡

    姓氏:衡

    祖宗:伊尹

    分类:以尊号为姓

    姓氏起源:

    衡姓源于伊姓。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后来伊尹的子孙便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2)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贤相,商汤伐桀灭夏,伊尹之功居多,汤王尊称他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汤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迁徙分布:

    今四川省蓬溪县、宜宾市、绵阳市盐亭县、阆中市、西充县、遂宁市、长宁县、凉山地区,湖南省衡阳市,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县、汶上县、临沂市郯城县,天津市蓟县,河北省秦皇岛市,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县、苏州市、扬州市、淮安市,河南省修武县、西平县、封丘县、濮阳市清丰县、郑州市中牟县,甘肃省甘谷县,安徽省马鞍山市、五河县,陕西省汉中市、宝鸡市凤翔县,青海省西宁市,湖北省荆门市、襄樊市,黑龙江省双城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衡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衡咸:汉朝人,当时著名学者五鹿充宗的学生,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后来当了王莽的讲学大夫。

    衡权:北伐战争后入伍,民国18年(1929年)任陆军第一军秘书。行宪后,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监察院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去往台湾,续任“监察委员”。

    348.步

    姓氏:步

    祖宗:步扬

    分类:以邑为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