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5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步姓源于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他有三个儿子:称、芮、义。义后来生了扬,扬被封于步邑。人称步扬。他的后代便以邑为姓,称为步氏。

    郡望:

    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堂号:

    临湘堂、宽宏堂:三国时期,东吴步涉性格宽宏大量。开始的时候隐居于江东,种瓜自给自足,昼夜读书,勤于钻研,博研艺道,无不精通。孙权知道后拜他为讨虏将军,后又召为主记,迁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孙权称帝后,封他为骠骑大将军。他前后推荐的人才,提拔埋没的人才,解救受患难的人才很多。他任丞相后,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和平常的书生一样。西陵20年,大家都折服于他的威兴。人们都很尊重他。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县、丹阳市、苏州市、丹徒市、扬州市、徐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武康县、嘉兴市海盐县、嵊州县、绍兴市,河南省的许昌市鄢陵县、洛阳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承德市、邯郸市大名县、沧州市、保定市、枣强县、章丘市、菏泽市梁山县、成武县、曹县、张家口市隆化县,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县、莱阳市、济宁市邹县、潍坊市寿光县、淄博市淄川区、聊城市茌平县、曲阜市、烟台市莱州区、无棣县,辽宁省沈阳市,朝阳市建平县、阜新市、盘锦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城市,北京市延庆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卫市永康县、海原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市、昌吉市,吉林省吉林市,四川省广元市市区及元坝区(现改名昭化区)等地,皆有步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步熊: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听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非常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

    步骛: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往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夜里就看书钻研。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

    349.都

    姓氏:都

    祖宗:子都

    分类: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都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得到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郡望:

    黎阳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记载:都氏望出黎阳郡。西汉时设置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堂号:

    (1)黎阳堂:以望立堂。

    (2)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做官做到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押四川45州,有许多显著且美好的成绩。

    迁徙分布:

    古时,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河南省境内)。如今,都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等省为多。

    历史名人:

    都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靖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都胜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受人们的爱戴。

    都穆:字玄敬。明朝时期吴县人。弘治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历任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都穆精修博学,深受别人的尊敬,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好学。曾写过好些方面的著作,业余时还研究金文。存世的著作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等。

    350.耿

    姓氏:耿

    祖宗:祖乙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耿姓是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后来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郡望:

    (1)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时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一带。

    (2)扶风郡:汉武帝时设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的西部。

    (3)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堂号:

    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迁徙分布:

    古时,耿氏望族居住在高阳(今天的山东临淄西北30里);如今,耿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为多,这八省之耿氏约占全国耿氏人口的75%以上。

    历史名人:

    耿秉:字伯初。东汉扶风茂陵人。永平十六年,以驸马都蔚与奉车都蔚窦固等击匈奴。第二年又与窦固一起深入车师,在此地设置了西域都护。永元元年,耿秉作为征西将军,副车楫将军窦宪。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追到塞外三千余里。从此以后,北匈奴就一蹶不振。耿秉成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将军之一。

    耿幼麟:河北任县人。肆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经在冯玉祥部任团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后勤部西北办事处主任、第三十军副军长,第九战区、六战区、一战区兵站总监部总监。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北平第五补给区中将司令。民国38年(1949年)9月,受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往台湾。1973年旅居美国。1981年定居北京。为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9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351.满

    姓氏:满

    祖宗:胡公满

    分类:以名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时舜帝,有个后代叫胡公满。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封胡公满于陈地,让他建立陈国,是为了表示对先贤舜帝的尊重。胡公满的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姓陈,有的取他的名字的满字为姓,姓满。

    郡望:

    (1)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在今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于今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于今江苏省淮安市。

    (2)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3)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堂号:

    昌邑堂、清廉堂:说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手下的大将满宠。他意志顽强、英勇善战,跟随着曹操征战,立了很多功。文帝时,在江陵打败了吴国,被封为昌邑侯。他为官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什么财产,获得人们的称赞。

    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山东省泰安市、巨野县核桃园镇、金乡县、滕州市、微山县留庄镇、潍坊市昌邑县、德州市、枣庄市、聊城市阳谷县、烟台市蓬莱区、青岛市即墨市、济宁市,四川省南充市、泸州市、成都市、中江市、德阳市,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沧州市、辛集市、保定市,湖南省辰溪县,安徽省合肥市、宿州市、六安市、临泉市,江苏省徐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玉林市、贺州市、北海市、桂林市荔浦县、桂平县、兴安县,天津市,上海市,台湾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湖北省宜昌市、孝感市麻阳县、桃源县,河南省台前县,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市,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满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满宠:字伯宁。三国时期魏国昌邑人。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一直跟随曹操征战,立了许多战功。文帝时期,在江陵大战了吴国,取得胜利,因此被封为昌邑侯,拜为伏波将军。太和年间,又因为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替曹休到扬州都督军事,被拜为征东将军。当时,孙权好多次攻打合肥,都被满宠打败。景初中,因年老返乡,担任太尉,不久逝世。他一生为政清廉,不为自己利益,家中都没有积累财产。

    352.弘

    姓氏:弘

    祖宗:弘演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弘姓是以祖上名字为姓的姓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是个被国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成为弘姓。弘姓家族本来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天下要避讳用弘字作为姓名。于是弘姓就都改为李姓。隔了好几代人后,弘姓才被恢复。后来弘姓就成了历史上的罕见姓。

    郡望:

    (1)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2)毗陵郡:在春秋时期为吴国季札的封地延陵邑,在汉朝时期改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

    (3)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

    堂号:

    (1)毗陵堂:以望立堂。

    (2)太原堂:以望立堂。

    (3)豫章堂:以望立堂。

    (4)纳肝堂:春秋时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国。听到消息后回国,寻找懿公尸体,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只肝。弘演将出使请况向那只肝毕恭毕敬的作了汇报,然后拿刀破开自己的肚子,将懿公的肝纳入自己腹中,说:“我来做懿公的躯体。”说完而死。

    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期,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名人:

    弘演: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他奉命远使未归时,狄人突然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归,见而号曰:“臣请为表。”因自剖其腹,先出己之五脏,然后纳懿公肝入己腹而死。后来,他成为封建社会忠君的典范。

    弘智: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自受戒后,谢绝一切尘俗,沉浸书画之中。清世祖顺治9年(1652年)作意在笔外图。著有《通雅》、《炮庄》、《古今性说》、《浮山集》等作品。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俗名方以智,字昌公,号鹿起,又号密之。安徽桐城人。明万历39年(1611年)生,崇祯13年(1640年)进士,授捡讨。早年参加复社,与陈员慧、吴应箕、侯方域号称“明季四公子”,明亡后出家改弘智名至卒。

    353.匡

    姓氏:匡

    祖宗:句须

    分类:地名命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郡望:

    (1)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

    (2)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

    (3)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晋阳堂:以望立堂。

    (3)任城堂:以望立堂,亦称仍国堂、任国堂、邿国堂、济宁堂。

    (4)凿壁堂:汉代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

    迁徙分布:

    明朝时,匡姓大约有一万两干人。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山东为匡姓第一大省,占匡姓总人口的29%。如今,匡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省为多,其一省之匡氏约占全国匡氏人口的一半左右。

    历史名人:

    匡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当时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354.国

    姓氏:国

    祖宗:子国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