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5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郡望: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相当于今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堂号:

    恭俭堂:三国时魏国有国渊,自幼随大儒郑玄读书,郑玄夸他是“国器”(意思是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武帝时辟为司空掾,累迁太仆。恭俭自守,不骄不奢。国氏因以“恭俭”为堂号。

    迁徙分布:

    今河北省保定市、玉田县、深泽县、邯郸市馆陶县,吉林省松原县、白城县,陕西省华阴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市、绥棱县,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县、泰安市、聊城市、莱州县、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国家村,沂水县、嘉祥县、济宁市、济南市长清县,辽宁省大连市,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市延庆县,天津市,河南省郑州市、汝南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皆有国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国柱:清代楚雄镇总兵,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年间袭一等子爵。乾隆年间任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凋楚雄镇总兵。

    国侨:春秋时郑国大夫。国侨即公孙侨,字子产。孔子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355.文

    姓氏:文

    祖宗:周文王

    分类:以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文姓源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相关资料记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文氏。

    郡望: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堂号: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

    迁徙分布:

    如今,文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

    历史名人:

    文徵明:明代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诗文书画皆工,由精于画。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6年任南宋右丞相被派往元军中谈判,后被扣留。脱险后,南下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联合抗元。1278年被俘,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押送至元大都,几经威逼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遇害。

    356.寇

    姓氏:寇

    祖宗:苏忿生

    分类:以官名为氏

    姓氏起源:

    (1)上古周朝时,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2)古代春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

    郡望:

    (1)冯诩郡:汉置冯诩郡,今陕西省大荔县。

    (2)上邽郡:亦称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

    (3)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河南省。

    (4)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堂号:

    (1)冯翊堂:以望立堂。

    (2)上邽堂:以望立堂。

    (3)河南堂:以望立堂。

    (4)上谷堂:以望立堂。

    (5)上党堂:以望立堂。

    (6)东海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北京市,陕西省榆林市、铜川市,重庆市渝北区,黑龙江省三江市、绥化市、宁安市、伊春市,湖南省慈利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绵竹市、达县、高县、南溪县、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阆中市、宜宾市、郫县,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阳谷县、莱州市、日照市、淄博市临淄区、平邑县、潍坊市安丘县、利津县、微山湖市、巨野县、滨州市滨城区、威海市、寿光市、诸城市、阳谷县,天津市,河北省泊头市、夏邑县、冀县、抚宁县、河间县、衡水市武强县,辽宁省的凌源县、丹东市岫岩地区、海城市、朝阳氏、大连市庄河县、兴城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吉林省前郭县、汪清县、桦甸市,浙江省衢州市,山西省上谷县、榆次市,陕西省吴堡县、黄陵县,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宝鸡市、铜川县、礼泉县,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郸城县、商丘市、郑州市新郑市、上蔡县、清丰县、新县,湖北省孝感市、钟祥市、遂宁市,福建省德化市,江西省上饶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呼仑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江苏省南京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颍上县,甘肃省景泰县,台湾省,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皆有寇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寇询:字子翼。东汉上谷昌平人。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颖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

    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邦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促使真宗亲征,进驻擅州督战,与契丹订檀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溢忠憨。

    357.广

    姓氏:广

    祖宗:广成子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广姓源于传说,出自古代传说仙人广成子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著名东汉学者应劭所著《风俗通》记载:“广姓,黄帝师广成子之后”。相传,广成子是上古仙人,隐居崆峒山中(今甘肃平凉),广成子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他自称养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岁而未成衰老,是中国古代剑仙之祖。

    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期,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也称为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广姓是中国罕见姓氏,当今分布着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广家街,内蒙古鸟海,陕西韩城,甘肃酒泉,河南卢氏,湖北武昌,广东澄海,广西田林,云南陇川、马关,四川合江等地。潮汕在澄海100多人,主要居住在东里镇。在河北邢台柏乡县龙华乡白楼村也有一支广姓大家族。

    历史名人:

    广汉:宋朝著名赣州通判。有惠政,百姓立碑纪念他。

    广嵩:六安人。明朝著名楷书吏。明朝洪武年间举楷书吏,专用楷、隶字体誊抄古文书籍的官吏,后任中书令。此后,“中翰”为明、清两朝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358.禄

    姓氏:禄

    祖宗:禄父

    分类:以父字为姓

    姓氏起源:

    商朝的末代王纣王之儿子武庆,字禄父,他的后代就以父字为姓,相传姓禄。

    郡望:

    (1)广平郡:汉置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

    (2)临河郡:南北朝时期北齐武平元年(庚寅,570年)置临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县。隋朝开皇三年(癸卯,583年)被废黜。

    (3)扶风郡:汉置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市。

    堂号:

    (1)广平堂:以望立堂。

    (2)临河堂:以望立堂。

    (3)孝子堂:明朝时期的孝子逯相,广宗人,诸生。明嘉靖中期,母殁,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称异。

    (4)颖川堂:东汉时期的逯闳,出任颖川(今河南禹州)太子尚书令,生有五子。其后裔因以为堂号。

    (5)荆州堂:东汉时期的逯续,任所州别驾,有三子,长子逯稠后出任荆州刺史(今湖南常德),因号“荆州堂”。

    (6)丹徒堂:东汉时期的逯稠生有二子,长子逯肃任丹徒令(今江苏镇江),因号“丹徒堂”。

    (7)乐安堂:东汉时期的逯逢,任尚书令右仆射,封乐安侯,生有五子:逯涉、逯表、逯琼、逯昊、逯招,合家融乐,因号“乐安堂”。

    (8)谏仪堂:西晋时期逯恢出任谏仪大夫,其后代号“谏仪堂”。

    (9)鱼折堂:西晋时期有逯元之,他隐居于鱼折(今浙江龙泉),因号“鱼折堂”。

    (10)太尉堂:东晋时期逯阮出任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生有六子,因号“太尉堂”。

    迁徙分布:

    今重庆市北仑区、铜梁县,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朝阳区,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巨野县、淄博市、聊城市、莱芜市、济宁市嘉祥县、东营市广饶县、潍坊市临朐县、章丘市、临沂市、济南市平阴县、沂南县、济阳市、高青县、东明县、泰安市、威海市、鄄城县、青岛市,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巩义市、濮阳市、商丘市、郑州市、濮阳市、兰考县、新乡市、开封市、焦作市、汝南县、长垣县、林州、睢县、驻马店市泌阳县,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林省长春市、洮南县、长白山地区,山西省阳泉市、临汾市尧都区、汾西县、晋中市榆次县、运城市、太原市东于县、清徐县,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绥中市,甘肃省会宁县、天水市秦安县、定西市通渭县,湖南省长沙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枣强市、郸城市大名县、成安县、邢台市、石家庄地区藁城市、赵县、张家口市蔚县,湖北省襄樊市、荆州市、十堰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望奎县、尚志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广东省广州市,陕西省西安市、绥德县,青海省乐都县,贵州省贵阳市,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禄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禄氏:清朝时云南人,巾帼英雄,是袭镇王府陇庆侯的母亲。雍正年间,陇庆侯因藏匿奸臣被革职,下属臣民气愤,想叛乱谋反,禄氏严加制止。后来乌蒙贼作乱,禄氏召集族人协助官兵剿匪,保卫家乡,使城乡得以保全,受到城乡百姓的赞扬。

    禄胜:宋时回鹘可汗王。咸平四年(1001年),遣枢密使曹万通至汴京,献玉勒名马、独峰无峰槖驼、宾铁剑甲及琉璃器等,并陈境土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颜为精锐,愿朝廷命使统领,缚西夏李继迁以献。特授曹万通为左神武军大将军,优赐禄胜器服。

    359.阙

    姓氏:阙

    祖宗:未知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1)阙姓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

    (2)阙姓源于封地名。春秋时期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为姓。称做阙姓。

    (3)阙姓源于地名。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郡望:

    下邳郡:改自临淮郡,东汉时期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宋时期又把下邳国改为郡。治所在下邳。

    堂号:

    铨仙堂:明代安南县县令铨士琦上任几个月以后母亲就逝世了,他于是回家再也不肯回去做官,而是闭门读书,写书。著作有《铨仙草》、《阙野草》等。

    迁徙分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