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阙清:明代务本爱民的平凉知府,河南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爱民,受到百姓的爱戴。
阙岚:清代著名画家,桐城(今安徽省)人,字文山,一作雯山,号晴峰,客吴门。善画山水、花卉,尤工人物。仙佛像亦甚妙,善写真。
360.东
姓氏:东
祖宗:东不訾
分类:以祖上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东姓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以祖上名字为姓的姓氏。相传舜有七个朋友,他们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识)、秦不虚、灵甫。东不訾的后裔,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
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堂号:
(1)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2)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四子,三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沈丘县,江苏省海门市、通州市,河北省霸州、沧州市青县、邢台市隆尧县、高碑店市、石家庄市赵县,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澄城县、渭南市华县,天津市静海县、武清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沂源市、东阿县、青岛市城阳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大庆市,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巴东县,辽宁省铁岭市鞍山区、葫芦岛市、阜新市、营口市,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青海省互助县,云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重庆市,加拿大联邦共和国多伦多市等地皆有东姓的分布。
历史名人:
东郊:明朝官御史,巡按应天,行部过常州,会武宗南巡,时遇江彬纵其党,横行州郡。推官张曰韬上书于东郊,东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时救护了明武宗。
东良会:元朝巩昌人,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任商州总兵时,遇红巾军作乱,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对两个儿子说:“国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红巾军攻城时,他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在他忠勇的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榜样。
361.欧
姓氏:欧
祖宗:欧冶子
分类:以祖先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欧氏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时期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郡望:
(1)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2)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3)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堂号:
(1)平阳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庐陵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欧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西临汾、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新会,河南新郑,四川绵阳、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武冈、隆回、贵州,广西滕县、贵港等地。
历史名人: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欧冶子:春秋时期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62.殳
姓氏:殳
祖宗:伯陵
分类:赐姓
姓氏起源:
殳姓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陵之子,属于帝王因功获赐的姓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称殳氏。
郡望:
武功郡:也称为邰国郡、眉邑、郿城、眉县,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
堂号:
武功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邰国堂、郿城堂。
迁徙分布:
今殳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海门市、南通市、苏州市、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盐城市射阳县、常熟市、江阴市,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平湖市、海宁市、桐乡市,福建省,上海市金山区,安徽省怀远市、蚌埠市,四川省成都市,甘肃省,云南省,台湾等地。
历史名人:
殳默:清朝才女、诗人、书法家,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浙江嘉兴人。江南女子心灵手巧,而殳默自小学习诗书,书法也好,刺绣极美,名盛一时。
殳帮清:明朝时有名的孝子。他生活在明朝初年,社会刚安定,讲究忠孝的风气较盛。殳邦清的两个儿子,也受家教而以孝敬闻名。
363.沃
姓氏:沃
祖宗:沃丁
分类:以祖先名为姓
姓氏起源:
沃姓源出子姓,起于商代,是用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商代的第六世帝王名沃丁,是太甲的儿子。相传,太甲曾因不理朝政而被大臣伊尹放逐,三年后,他悔悟改过,又被接回复位,励精图治,国日强盛。太甲死后,沃丁即位,在位19年,商朝更加强大。沃丁死后,其后世子孙有的就用他的名字“沃”作为自己的姓氏。
郡望:
(1)吴兴郡:三国吴置。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2)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堂号:
勤政堂:明朝时,沃頖以监察御史左迁内乡知事。兴利除弊,禁奸保良。公署学校都是他建的。积谷10万石备赈。升荆州知府。
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铜陵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杭州市、诸暨市、大榭岛、金华市,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即墨市,江苏省常州市、扬州市、沭阳县、镇江市丹阳市,江西省南昌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北市、美国等地,皆有沃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沃墅:明代温县知县,萧山人。洪武初,民艰于食,沃墅开辟荒芜,树艺桑枣,比代去,民遮道留之。
沃頖:明代成化进士,定海人。以监察御史左迁内乡知事。兴利除弊,禁奸保良。公署学校都是他建的。积谷10万石备赈。升荆州知府。
364.利
姓氏:利
祖宗:老子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得姓始祖李利贞的名字为姓,相传姓利;
(2)利姓来源于封地,楚公子受封于利(今四川广元县境),就以封地名为姓,相传姓利。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后裔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记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历史名人:
利元吉:字文伯。宋朝盯江人。他是宋代名儒陆九渊的高才生,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九渊子持之欲拜为师,元吉谢不敢当。
利本坚:明朝英德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365.蔚
姓氏:蔚
祖宗:蔚翩
分类:以封邑命姓
姓氏起源:
蔚姓是以地名命姓。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平遥县或灵丘县),世称蔚翩。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命命姓,称为蔚姓。
郡望:
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诚、临沂、胶南一带。
堂号:
(1)清慎堂:明朝时蔚能,官拜光禄寺卿,后又升礼部右侍郎,仍掌寺事。他任光禄寺卿超过30年,清慎守法,从未取过俸禄之外的一丝一毫。先后在光禄寺为官的官员,都不如他清廉。
(2)琅琊堂:蔚氏家族发源于蔚州,后来却主要繁衍于琅琊,即今山东省的中南部地区。蔚姓人家世代相袭“琅琊”堂名。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平县、济宁市、莱芜市、东平县、烟台市、汶上县、泰安市,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满洲里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河南省信阳市新野县、确山县、驻马店市、洛阳市、虞城县、开封市,山西省太原市、朔州市、汾阳市、晋中市平遥县、吕梁市文水县、定襄市、交城市,江西省赣州市,吉林省吉林市,天津市,辽宁省大连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重庆市江津县,四川省成都市、冕宁县、绵竹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安徽省芜湖市、宣城市郎溪县、天长市、合肥市、六安市、寿县,甘肃省兰州市、礼县、西和县,台湾省,黑龙江省肇东市,陕西省宝鸡市、大荔县、勉县、旬阳县、佳县、绥德、陇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盱眙县,北京市东城区,湖北省襄樊市,台湾省台北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地,皆有蔚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蔚兴:宋代武将,跟随宋太宗攻打太原,立有战功。
蔚昭敏:宋代保静军节度使。咸平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辽兵退趋莫州,他斩敌万余人,拜唐州团练。
366.越
姓氏:越
祖宗:越王欧余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越姓源于姒姓,为大禹的后代。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成为禹王。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启不经“四岳”选举,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开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四岳”选举的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传了五代到少康时,少康将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无余的后人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的公族子孙有的便以原国名命姓,称越姓。
郡望:
晋阳郡:春秋战国时为晋阳邑,秦汉时为晋阳县,是太原郡的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
堂号:
伸知堂:伸知,意思是在别人面前难伸,在知己面前要伸。春秋时,齐国贤人越石父被人陷害,因罪被拘为人劳役。齐国相国晏婴到晋国去,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卖掉自己拉车的左骖(车左边的马)把他赎罪释放,又用车载他回家。到家后,晏婴没有向他说一声,就进入内室。过了很久,晏婴尚未出来,越石父请求离去,晏婴感到非常惊异,他说:“晏婴虽然德行不好,可是也把您从困厄中解救出来,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离去呢?”越石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受委屈,但对于知己的人,意志应该得到伸展。我被人拘役为奴仆,那是他们不知道我,您既然因为了解我而把我赎出来,便是我的知己。知己的人对我仍不以礼待,还不如为人奴仆呢!”于是晏婴把他请入内室,待为上宾。
迁徙分布:
今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涪陵区、巴南区,四川省邻水县,山西省忻州市,湖北省武汉市、荆州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黑龙江省梅里斯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地,皆有越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越英:明代泸州知州。他喜欢良善,嫉恶如仇,受正不阿,后弃官而归。他以道义自持,素为乡里所畏服。
越其杰:明朝万历年间举人,工诗词文章,又善骑射,文武兼备。天启年间任夔州知府,奢崇明围攻成都,越其杰率兵大破,升为河南巡抚。著有《蓟门》、《屡非》等书。
367.夔
姓氏:夔
祖宗:夔氏
分类:以人名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