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姓的望族居住在海陵(今天的江苏省泰县)、齐郡。
历史名人:
查文徽:南唐休宁人。侍后主李煜,官至枢密副使。讨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时候立了大功,于是升迁为建州留侯。当时,吴越的军队占据了福州,文徽于是带领着他的军队攻克了福州。入城以后,他安抚百姓,但是不幸被陷在埋伏之中,被俘虏。后来被遣送回去,改任了工部尚书。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儿子元方是建州的观察判官,他的孙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龙图阁侍制。
查士标: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安徽休宁人,长期居住在扬州,擅长画山水,与孙逸、汪云端、僧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海阳四家”。他的书法超妙入神,《艺舟双楫》将他的行书列入佳品之上。
398.后
姓氏:后
祖宗:句龙
分类:以官职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炎帝的后代共工有个儿子叫句龙黄帝时当任后土,死后被封为灶神,他的后代便以后为姓。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记载:后氏望出东海。有二处:汉初置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另有一处为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堂号:
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迁徙分布:
后姓主要分布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
历史名人:
后安:藏族,后朵儿只班之子,袭锦衣卫佥事,调大宁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天征讨有功,升指挥同(似缺一“知”字)。二十六年(1393年),掌本卫,事征交河,阵亡。后法王(后班丹扎释)藏族,又名后班丹扎释,生于明朝(1377年),十五岁时出家为僧,属岷州地区家世显赫的后土司家族之人,在西藏、安多藏区享有盛誉,深受信教群众爱戴。二十八岁时到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职。1457年明代宗景泰八年、明英宗天顺元年圆寂,享年80岁。
后能:藏族,后安之子,其父阵亡,由袭职指挥同知,升指挥使。宣德三年(1428年),征松潘羌夸有功,升陕西都指挥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奉勅镇守岷州。
399.荆
姓氏:荆
祖宗:熊绎
分类:以国号为姓
姓氏起源:
荆姓源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郡望:
广陵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东汉时改为广陵郡。在今江苏省扬州一带。
堂号:
(1)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2)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山东省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山西省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重庆市合川县,湖南省辰溪县,湖北省麻城市,安徽省涡阳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荆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战国末期卫国人,汉族,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轲只好私见樊于期,告以实情,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地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今属山西省)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影响。
400.红
姓氏:红
祖宗:熊红
分类: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红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子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在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因此又史称其为熊挚红、熊红,他受封于鄂(今湖北),称鄂王。熊挚红是荆国早期君主楚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熊执疵。由于长兄熊康早逝,因此楚熊渠由熊挚红继位荆国君主。但老三越章王熊执疵不服,遂发动了政变,弑杀了兄长熊挚红,之后自立为荆国之君,还改名为熊延。熊挚红被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红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郡望:
(1)昌平郡:西汉时期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
(2)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3)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1)河南堂:以望立堂。
(2)昌平堂:以望立堂。
(3)河内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红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位门阀,主要以昌平郡(今北京昌平)为望居。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楚国的皇室子孙中,有公子挚,又叫熊红。他的后代中为了显示祖上的皇系身份,就取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红氏。另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候,后来改封为红候,封于红(今安徽省萧县西的红亭)。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汉代时有个地方名为“红”,在今江苏省肖县西南附近,居住者多以红为姓。发祥于楚国的红氏家族,按照历史位置,在今山西省境内。望族居昌平郡(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历史名人:
红尙朱:红氏或许是长期人丁不旺,红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仅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出现过一位官拜郧西县丞的红尚朱。这位红尚朱,为山西省阳曲人,长期以来,红氏家族,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区为繁衍中心。此外,红姓名人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红娘子。
红娘:(生卒年待考),著名元剧《西厢记》中的文学人物。元朝剧作家王实甫在唐朝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有一位极力撮合张生、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她以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扬名天下,受到世人的喜爱。由此开始,后人均称所有为男女之间构建情爱关系的媒婆、皮客、中介机构为“红娘”。
401.游
姓氏:游
祖宗:公子偃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游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厉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姬子兰(公元前627~公元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
郡望:
(1)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2)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
堂号:
(1)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2)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迁徙分布:
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国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省赣州市、遂川市、黎川市、龙南县、定南县、崇义县,广东省河源市,浙江省遂昌市,福建省永定市、三明市、龙岩市、武平市、漳埔市、宁化市、明溪县等地。在台湾省,游氏族人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多分布在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地。
历史名人: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读书,学问渊博。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这就是“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
游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其著有《骈语雕龙》。
402.竺
姓氏:竺
祖宗:竺次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提起“竺”这个字,大家会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这可从《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
郡望:
(1)东海郡:也称为郯郡、海州。汉代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相当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2)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堂号:
(1)东海堂:以望立堂。
(2)东莞堂:以望立堂。
(3)枞阳堂:汉时,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化乡堂:宋时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迁徙分布:
竺姓望族居东海郡,在今山东兖州东南。
历史名人:
竺法深:晋代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道生:南北朝时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403.权
姓氏:权
祖宗:武丁
分类:以国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