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6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1)须姓出自风姓。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是太昊伏羲氏后代,国人称为须句氏,后来改称须氏。

    (2)须姓出自华姓。商代有个小国叫密须国(今甘肃灵台县西),其国君的后世子孙以国名中的“须”字为姓,称须氏。

    (3)须姓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古邑名叫须(今河南滑县东南),后人以邑名为姓,称须氏。

    郡望:

    (1)琅邪郡:秦始皇时置。相当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2)渤海郡:三国时魏置。在今河北省皮县北。

    堂号:

    (1)琅琊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3)陆量堂:汉朝时有须无封陆量侯,四代世袭。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诸城市、临沂市、胶南市、东平市,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常熟市、江阴市,上海市宝山区、普陀区等地,皆有须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须用纶: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崇祯年间授青州知府。为人廉洁公正,风节凛然。当时府中兵饷告急,征收各种杂费充作军饷,不用民间钱财,百姓都感激他的德政。

    须贾:战国时魏国中大夫。秦相范雎微行敝衣见须贾,须贾以一绨袍赠之。

    392.丰

    姓氏:丰

    祖宗:郑穆公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他的子孙后代以“王父字”为氏,称为丰氏。而历史上的郑国是周文王所建,所以,丰姓源自于姬姓,望出松阳。丰施、丰卷就是他的孙子。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松阳县:在今浙江岁昌县。

    堂号:

    (1)京兆堂:以望立堂。

    (2)松阳堂:以望立堂。

    (3)尚义堂:宋朝时候,丰有俊先后为扬州府和镇江两处的知府。他勤政爱家,最讲义气。他朋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青楼。由俊花重金赎回,给她选了一个最好的读书人为婚,还打发她出了嫁,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

    迁徙分布:

    今河北省邢台南宫市,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尚义县、景县、沧州市、大城县、邯郸市,河南省信阳市、开封市、新乡市延津县、商丘市、郑州市,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太和县、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东省平邑县、平度县、龙口市、昌乐市、鱼台市、费县、曹县、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烟台市、胶州市、临清市、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江西省婺源县、瑞昌市常丰县、丰城市、井岗山市、上饶市、南昌市,江苏省丹阳市、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遂昌县、兰溪县,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户县、西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云南省陇川县、河口市,辽宁省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应县、临汾市浮山县,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永兴县、汩罗县,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监利县、汉川市、襄樊市,重庆市渝中区,四川省合川县等地,皆有丰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丰存芳:宋代太平州倅,端宗景炎初,元兵至,知州孟知缙谋以城降,存芳谏不断。缙引元兵屠其家,丰存芳不屈。同死十八人。

    丰坊:明代书法家、吏部主事,鄞人,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博学工文,家有万卷楼,藏书万卷。著有《易辨》等著作。

    393.巢

    姓氏:巢

    祖宗:巢父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巢氏发源于巢湖,是以地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川大泽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是巢国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国被吴国所灭,巢国的后裔,也就依照当时的习惯,以故国号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过去一部分姓氏学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们构木为巢定居,有功于民族进化,这在《韩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均有记述。《姓谱》上记载,巢姓是有巢氏的后代,或者说是巢国的后代,尧时有巢父,夏殷时有巢国。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巢姓是以国为氏,望族出于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树为巢,而寝其上,号曰巢父,他的后人就以巢为姓。

    郡望:

    彭城: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相当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堂号:

    (1)彭城堂:以望立堂。

    (2)辞禅堂:尧帝时有高士巢父,隐居山林,以树为巢,不谋世利。尧帝以天下让他,他坚辞不受,遂名“辞禅堂”。

    迁徙分布:

    今湖南省湘阴市汨罗县、常德市、益阳地区,江西省万载县、宜丰县、九江市的都昌县,安徽省宿松县,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江阴市、高要县、常州市武进区、苏州市、镇江市丹阳市、宜兴市、溧阳市、泰州市、淮阴市,河北省昌黎县,广东省新会市、深圳市、从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山西省平陆县、运城市,福建省莆田市,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河南省漯河市,天津市等地,皆有巢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巢父:唐尧时隐士。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上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民就在树上筑巢居住以避野兽。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同样不肯受。

    巢谷:宋代进士。他中进士后,弃其家学,改而学习古兵法。游秦、凤、泾原间,会赦乃出。后苏辙、苏轼贬谪岭海,巢谷徒步前往拜访,见辙。又欲望海南访轼,行至新州病死。

    394.关

    姓氏:关

    祖宗:关龙逄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颛顼德后裔董父为帝舜养龙,被封为豢龙氏。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有个贤臣名叫关龙逄的前去劝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关龙逄的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

    (2)关姓是以官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临洮一带。

    (2)东海郡:有二处。汉代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堂号:

    (1)陇西堂:以望立堂。

    (2)东海堂:以望立堂。

    (3)忠义堂:宋朝时,丰有俊先后任扬州府和镇江两处侯。督荆州,为前将军。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壮烈殉汉。谥壮缪,封武安王,明朝时又追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所以关氏又称“忠义堂”。民国3年,明令与岳飞合祀武庙,称“武圣人”。

    迁徙分布:

    如今,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关氏人口的40%左右。

    历史名人:

    关羽:三国时蜀国别部司马,字云长,山西解县人。善画,爱左氏传。与张飞随刘备,恩如兄弟,下邳之战,为曹操所俘,礼之甚厚,斩颜良,诛文丑,以报曹操之恩,封汉寿亭侯,挂印封金回归刘备。后守襄阳,屡败曹仁,水淹七军,威名大震。孙权用吕蒙计,破荆州,杀关羽父子。宋以后,民间以关圣帝君祀之。

    关汉卿:宋代末期人,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他是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安国(今属河北)人,一说大都人。一生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妇女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

    395.蒯

    姓氏:蒯

    祖宗:蒯得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蒯姓来源有二支:

    (1)蒯姓,根据《古今姓氏辩证》的记载,商代有一个蒯国,所在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部的蒯乡,蒯国人后来以国名为姓,称蒯氏。

    (2)蒯姓,根据《风俗通》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蒯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至两千多年的历史。

    郡望:

    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郡。

    堂号:

    (1)襄阳堂:以望立堂。

    (2)辅国堂:南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迁徙分布:

    今湖北省襄樊襄城区、宜城县、安陆县、武汉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重庆市,安徽省巢湖市、合肥市、寿县、六安市、芜湖市、安庆市,江苏省徐州市、丹阳市、苏州市、盐城市滨海县、淮安市、宜兴市、沭阳县、扬州市江都区,河南省郑州市、虞城县、洛阳市、商丘市、濮阳市、永城市,山东省潍坊市、济宁市、枣庄市、菏泽市成武县,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衡阳市、益阳市,山西省朔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江西省彭泽县,贵州省贵定县,广东省怀集市、潮洲市,美国,德国等地,皆有蒯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蒯通:汉代人。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活跃于政界,为人出谋划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

    蒯良:字子柔,南郡延中庐人,是蒯越之兄,其人足智多谋,兄弟二人辅助刘表,佐其成业。蒯良精通天文,极善相马。讨董诸侯联盟解散后,孙坚暗得国玺归南,刘表因袁绍通知此事,于孙坚归程上截击之,两家结怨。后孙坚跨江击刘表,蒯良用兵设伏,遣吕公射杀孙坚。后来孙策欲以黄祖换取孙坚尸首,蒯良又劝刘表乘胜下江东,然而刘表不纳其言,坐失良机。

    396.相

    姓氏:相

    祖宗:帝相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1)相姓出自姒姓,为夏朝王族后代。夏朝有帝相,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

    (2)相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后代。商王河禀甲原居于相,后又迁都,留居相地者便以地为姓,称相氏。

    郡望:

    (1)西河郡:战国时魏置。

    (2)巴郡:战国时秦国取巴子国之地置巴郡。

    堂号:

    (1)西河堂:以望立堂。

    (2)巴郡堂:以望立堂。

    (3)讽德堂:后秦人相云,善讽。姚兴好佃猎,有时损害农作物,无人敢谏。相云作了一首《德猎赋》,大意是猎者也要讲道德,绝对不能伤害庄稼。对这一讽刺作品,姚兴读了,大加赞赏,赐了相云金帛。姚兴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迁徙分布:

    今湖北省襄樊市、长阳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辽宁省营口市、沈阳市、辽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四川省江北县,山东省青岛市、巨野县、日照市东港区、临朐县、滕州市、邹城市、胶南市,山西省运城市、莒县、临沂市、聊城市,江苏省泗洪市、扬州市宝应县、无锡市、连云港市东海县、灌南县、赣榆县、灌南县、淮安市,云南省元阳县,河北省大城县、沧州市,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湖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莲花县,广东省的普宁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吉林省四平市,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陕西省西安市等地,皆有相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相威:元朝国王速浑察的儿子。喜请士大夫,听读经史,论古今治乱,以及直臣尽忠,良将制胜等事,以故临大事决大议。博学多闻,言必中节。因伐宋有功,授征西都元帅,拜江淮行省左丞相。

    相世芳:明朝人。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刑部郎中。为人沉着,刚毅正直,知识渊博,以文章著称。嘉靖年间,因直言谏议,被戌延安13年始诏还,终身无怨言。

    397.查

    姓氏:查

    祖宗:齐顷公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查姓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时期炎帝后裔齐国公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公元前598~公元前582年在位),他赐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楂邑(今山东济阳),该地盛产山楂。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楂氏。后来又将木字偏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氏,世代相传至今。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齐顷公为得姓始祖。

    郡望:

    (1)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2)海陵郡:周称海阳,汉初名海陵,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隋文帝开皇元年,废郡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扬吴设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

    (3)济阳郡:汉济阳县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

    堂号:

    (1)清容堂:宋代时有一个叫查深的,隐居读书。当地的郡守把他推荐给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干。郡守又怕浪费了他的才华,于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给他盖了一栋房子,命名为“清容堂”,让他在那里教全郡的学生读书,号为“清容先生”。

    (2)海陵堂:据《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