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姓源于尹祁姓,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臣子的毋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当尧为部落首领时,其属下有位臣子名毋句,他创造了著名的乐器“罄”,因此受到尧帝的赞赏。
在毋句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毋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句氏,其中有毋氏族人因字讹误将“毋”写为“母”,因称母氏,与尹祁姓毋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二。尹祁姓毋氏(母氏)皆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郡望:
(1)巨鹿郡:也称为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2)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1)巨鹿堂:以望立堂。
(2)河东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沁阳县、禹州市,山西省晋城市、河津市、翼城县、平遥市,陕西省华山县、宝鸡市、西安市长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横县等地,皆有毋氏族人分布。有趣的是,今河南豫西灵宝市近郊有一座保存完整、仍有居民使用的古老堡寨杨公寨,传说是北宋抗辽英雄杨六郎建立的军寨,但如今居民中却没有一家姓杨,绝大部分都姓毋,人数占了灵宝全市毋氏的70%。
历史名人:
毋稚:晋代巴郡江州人,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毋昭裔:龙门人,后蜀时候的才子,他的学问极为广博,精通四书五经,代表作为《尔雅音略》,这是与五经之中诗经有关的著作。诗经是孔子选编的诗歌集。毋昭裔还喜欢藏书,好学不倦。蜀主孟昶教太子读书。
387.沙
姓氏:沙
祖宗:神农氏
分类:以先祖名号为氏
姓氏起源:
沙姓源于姜姓,出自神农氏炎帝之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个臣子叫夙沙氏。周简王姬夷十五年(公元前571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这位得到了牛、马就退兵的齐国大夫夙沙卫,就是夙沙氏的后裔子孙,后来成为太子姜光的少傅。
在夙沙氏的后裔子孙中,后有以先祖名号省文简化改为单姓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最早的沙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堂号:
(1)汝南堂:以望立堂。
(2)东莞堂:以望立堂。
(3)济民堂:明时沙玉,当涉县知县,顾虑到老百姓没有恒产(固定的财产),就设宴请富农,亲自问他们定借款合同,借来钱交贫民买耕牛农具,督促百姓治病,男劳力种一亩菜备荒。结果涉县百姓家家不愁吃穿。在庄稼熟的时候,他亲自下乡督促昼夜收割。还没割完,飞蝗大至,邻县的庄稼都被吃光,涉县得到保全。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县、登州市、单县、禹城县、威海市、无棣县(海丰县)、乳山县、枣庄市台儿庄、沂水市、苍山县、潍坊市,吉林省长春市、永吉市,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大连市、沈阳市法库县、铁岭市、瓦房店市、东港市,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市、益阳市,陕西省西安市、汉中市城固县,江苏省姜堰市、靖江市、南通市、如皋市、南京市、江阴市、昆山市、高邮县、宝应县、徐州市丰县、邳县、盐城市、常州市武进区、扬州市江都县、海门市、苏州市,安徽省宿州市、合肥市肥西区,浙江省金华市、温州市永嘉县、宁波市,台湾省,江西省奉新县、瑞昌县、泰和县,河南省镇平县,广东省兴宁市、龙川市、惠州市惠东县,湖北省武汉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安宁县黑龙江等地,皆有沙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沙玉:明代涉县知县,劝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夜收获,未毕,飞蛾大至,临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
沙世坚:北宋勇将,有文武韬略,河北涉县人,曾任东莞太守;1127年护宋高宗南渡,知梧州;广西苗民大起义,改知宜州,平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广西河池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为江浙沙氏世迁祖,沙神芝、沙元炳均为其后。
388.乜
姓氏:乜
祖宗:未知
分类: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乜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有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今河南清丰南乜城),称乜公,世代相袭。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嬴则(嬴稷)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国君主卫怀君觐见魏国,却被魏安釐王杀死,随后趁势灭了卫国。秦昭襄王五十五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立他自己的女婿卫元君即位,卫国就此成了魏国的傀儡,而卫国的乜城却早就归了魏国。此后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元君之子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彻底灭亡的姬姓诸侯国。
卫国在被魏安釐王灭亡之后,乜公世家也失去了自己的城邑,其后裔子孙便以故封地为姓氏,称乜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乜氏正宗。
郡望:
(1)晋昌郡: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另有一处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2)赵郡: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刘邦将原来秦王朝的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汉光武帝刘秀又改其为赵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堂号:
(1)晋昌堂:以望立堂。
(2)赵郡堂:以望立堂。
(3)太师堂:乜先为蒙古瓦刺部的太师,由此立堂。
迁徙分布: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乜氏望出晋昌郡。又据《姓氏考略》记载:望出晋昌、赵郡。晋昌郡:西晋至北周时的晋昌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又一处晋昌郡(南朝齐)在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原来秦代的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改为赵郡。相当于今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乜富架:(?~1492年待考),苗族;都匀人(今贵州都匀)。明朝时期著名苗民起义领袖。明弘治五年(1492年)农历10月,贵州都匀苗族酋长乜富架率领苗族人民起义,他自称都顺王,一度占据了梗滇、蜀道。乜富架,原为明朝初期大将军蓝廷玉属下战将乜吕的后裔,后融入苗族,成为贵州地区苗族大土司。至明弘治年间,因不堪忍受明朝地方官府对苗族地区的横征暴敛,遂带领儿子号召苗民起义。明孝宗朱祐樘诏令大将军成溥任总兵官,率兵八万前望征讨。成溥兵分五路刻期并进,诛富架父子,斩首万计。苗民起义遂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乜克力:(生卒年待考),藏族(一说维吾尔族);肃州人(今甘肃酒泉)。明朝时期著名藏族酋长。明弘治八年(1495年)农历12月辛酉,巡抚甘肃佥都御史许进、总兵官刘宁率大军进入哈密,土鲁番(高昌)的统治者蒙古族人逃遁,遂班师回朝。是年,爪哇、占城、乌斯藏等纷纷向明朝入贡。当时,肃州乜克力也代表属下诸部偕贡品至肃州关塞要求入贡,却被明孝宗朱祐樘莫名其妙地拒绝了。
389.养
姓氏:养
祖宗:公子吴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1)养姓出自姬姓,是古公禀父(周太王)的后代。太王之子秦伯吴,其后建立吴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掩佘、烛庸叛吴逃到楚国,楚王把他们封在养(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这两个公子的后代遂在养邑定居,以封地名“养”为姓,称养姓。
(2)养姓源于春秋,是神射手养由基的后代。周代有养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春秋时为楚大夫神射手养由基的封邑。他的后代子孙有养氏和养由氏。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左眼被晋将魏錡射中,共王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利箭,命他复仇,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錡,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共王复命。因此,时人称他为“养一箭”。
郡望:
(1)山阳郡:汉时置郡。历史上的山阳郡有两种说法:①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的淮安市一带。
(2)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1)山阳堂:以望立堂。
(2)南阳堂:以望立堂。
(3)方正堂: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方,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后汉养奋,博古通籍,全郡的人都很尊重他。本来是布衣,选他为“方正”。汉和帝时不是旱就是淹,养奋对皇帝说:“这是因为国家的政治有毛病,干逆了天气,阴阳不和而造成的。你要除掉一切不好的政令。”言多切宜,一时称为“名儒”。
迁徙分布:
养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历史名人:
养奋:东汉郁林人,字叔高,博通古籍,为一时名儒,以布衣举方正。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方,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和帝时,因天气不正常,或涝或旱,策问他时,他便说:“天有阴阳,阴阳有四时,四时有政令。春夏则予惠布施宽仁,秋冬则刚猛盛威行刑。赏罚杀生各应其时,则阴阳和,四时调,风雨时,五谷升。今则不然,长吏多不奉行时令,为政举事干逆天气,上不恤下,下不忠上,百姓困乏而不恤哀,众怨郁积,故阴阳不和,风雨不时,灾害缘类。水者阴盛,小人居位,依公营私,谗言诵上。雨漫溢者,五谷有不升而赋税不为减,百姓虚竭,家有愁心也。”所说多直率,切中时弊,一时称为“名儒”。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名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箭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第二箭中二号叶,第三箭中三号叶,箭镞全都正中叶心。这就是古代“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成语典故的由来。
390.鞠
姓氏:鞠
祖宗:姬鞠
分类:以先祖姓名为氏
姓氏起源:
鞠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
堂号: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祐进士。到了宋朝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
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盘锦市、沈阳市,江苏省如皋市、金坛市、泰兴市、苏州市、张家港市、淮安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八面城、德惠市,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河南省漯河市、邓州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内蒙古,山东省东阿市、文登县、潍坊市、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邱家店、诸城市、滕州市、青岛市、即墨市、文登县、龙口市、乐陵县、海阳县、五莲县,台湾省台北市,四川省乐山市、万源县、攀枝花市,江西省九江市、南昌市、吉水县,重庆市垫江县,安徽省阜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北省麻城市,湖南省武冈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大庆市肇州县,云南省文山县等地,皆有鞠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鞠咏:北宋官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自小勤奋好学,后来举为进士当官,他遇事敢言。担任三司盐铁判官时,河北、京师旱灾,他曾奏请出太仓米10万石以赈灾民。
鞠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黄县令。父庆孙,申州团练判官,有诗名。常少好学,善属文。汉乾祐二年擢进士第,裁二十一,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周广顺中,宰相范质奏充集贤校理,出为郓州观察支使,历永兴军节度掌书记、伊阳令。显德四年,诣阙进策,召试,复授猗氏令,迁蔡州防御判官,复宰介休、魏县。开宝中,赵普为相,擢为著作佐郎。时任此官,惟常与杨徽之、李若拙、赵邻几四人,皆有名于时。常应举时,著有《四时成岁赋》万余言,又名为《春兰赋》,颇存兴托。后为清河令。七年,卒,享年四十七岁。
391.须
姓氏:须
祖宗:伏羲
分类:以国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