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分布: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历史名人: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辛延年:东汉诗人,作品仅存《羽林琅》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
380.阚
姓氏:阚
祖宗:阚止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止,受封于阚地(在今山东坟上县境),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便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阚。
郡望:
(1)天水郡:天水在西汉时称上县,属陇西郡,汉武帝时置天水郡,天水属大水郡所辖;东汉时天水郡改为汉阳郡;三国时为蜀魏相争之地。以后归属虽有变化,但天水之名始终未变。
(2)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堂号:
阚姓的堂号主要有:“齐鲁堂”、“孝谨堂”等。
迁徙分布:
据《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阚氏族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河南阚氏族人的一支随国民党军迁往台湾省桃源县散居,安徽阚氏族人的一支则随国民党军迁往台湾省嘉义市散居。
历史名人:
阚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阚骃: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自小聪颖好学,博通经传,三史群言,经目则诵,在学界就已出名,时人谓之宿读,后来在朝中做尚书官。他整理校定了前代学者的著作三千多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尽了一份力。他注王朗《易传》,又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时,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留下宝贵的文化遣产,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381.那
姓氏:那
祖宗:未知
分类:以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那姓源于春秋时期,是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楚武王灭掉权国(今湖北当阳东南),改置为县。公元前676年,权县尹斗缗率领权人举行暴动,被楚武王镇压下去。楚武王把权人迁往那处(湖北荆门县东南那口城),有些人后来就以地名“那”为姓,称那氏。那姓望族居丹阳(今安徽宣城)、京兆(今陕西长安东)、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郡望:
(1)丹阳郡:即秦代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2)天水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地区。
堂号:
(1)丹阳堂:以望立堂。
(2)天水堂:以望立堂。
循法堂:明代的那嵩,世为知府。嵩沿袭祖职为沅江土官,严格遵照国家法令,循法无过。
迁徙分布:
今辽宁省新宾县、沈阳市、盖县、岫岩、大连市、西丰县,吉林省安图县,山西省孝义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金华市,四川省德阳市、剑阁县,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皆有那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那鉴:明朝时云南土官。嘉靖中他杀其侄知府那宪,夺其印,密约交趾蛮族叛乱。后被朝廷招安,不久又再次叛乱,兵败后自杀。
那彦成:字韶九,号绎堂,清朝满州人。他是乾隆年间进士,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衔,剿办山陕、楚及滑县匪乱尤有功。他工诗能书,遇事有执持,卒谥文毅。
382.简
姓氏:简
祖宗:简氏
分类:以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1)简姓源于姬姓,是周文王姬昌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简姓源于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简姓源于检姓。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郡望:
(1)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2)涿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秦代属于上谷郡。汉代时置涿郡,即今河北省涿县。
堂号: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期,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名人:
简文会:南汉尚书右丞。南汉是五代十国时的政权,君主叫刘龑。简文会自幼聪颖,勤奋读书,精通经史,善于作诗。刘龑初开进士科,简文会参考中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简雍:三国时蜀国人。他自少年时就与刘备交好,后来刘备围攻成都,他入城劝刘璋归顺,于是被刘备拜为昭德将军。
383.饶
姓氏:饶
祖宗:长安君
分类:以封邑为氏
姓氏起源:
(1)饶姓源于姜姓。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一带),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称为饶姓。
(2)饶姓源于姜姓。战国时期,齐国有大夫封于饶(今山东青州市境内)。其子孙遂以封邑为姓氏,称为饶姓。
郡望:
(1)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2)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
堂号:
(1)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2)朋来堂: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迁徙分布:
饶氏主要以江西为中心,分布在湖北、福建、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四川、云南等地,这些地方的饶姓,绝大多数都是历代从江西迁徙繁衍而来的。
历史名人:
饶延年:宋代学者。为陆九渊弟子,陆九渊夸他胸襟开阔。以经学著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
饶节:宋代高僧。挂锡灵隐,晚年主持襄阳之天宁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诗僧第一”。
384.空
姓氏:空
祖宗:空桑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空姓是为空桑氏所改而来。空桑,是一个古代地名,在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南部。商朝有大臣伊尹生于空桑,他的儿子于是就叫做空桑,后来他的后代便以空桑作为姓氏,随着历史的演变,改为空姓。
郡望:
(1)宫邱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空氏望出宫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部。也有说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的。
(2)顿邱郡:也称为平昌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朝时期的宋国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堂号:
(1)宫邱堂:以望立堂。
(2)顿邱堂:以望立堂。
(3)平昌堂:以望立堂。
(4)营邱堂:以望立堂。
(5)易水堂:同营邱堂。
迁徙分布:
空氏望族居住在宫邱郡(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部。也有说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的)、顿邱(今河南省境内)。
历史名人:
空同氏:相传为赵襄子之夫人。
空空儿:唐人传奇《聂隐娘》中登场的怪盗,按其年代应在唐后期,然书中借用来做为安禄山手下的高手,增加一点小说的趣味性。且此名未必不似风魔小太郎之号为世袭之可能。
385.曾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后裔
分类:以“鄫”去邑旁为氏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还有堂号“鲁阳”。
迁徙分布: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历史名人:
曾巩(1019~1083年):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被称为南丰先生。嘉祐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著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386.毋
姓氏:毋
祖宗:毋句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