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邵:字孔叔,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父仕汉,为乌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邺。九年,暂出到武安毛城中。会太祖破邺,遂围毛城。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仍历宰守,后徙丞相主簿,出为弘农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举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狱讼,与下无忌。是时,郡无知经者,乃历问诸吏,有欲远行就师,辄假遣,令诣河东就乐详学经,粗明乃还,因设文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至黄初初,徵拜羽林郎,迁虎贲中郎将。
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字壳士,宜州华原人。他考中进士后入仕,曾担任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他的儿子令狐绹也同样中进士后入仕,后官至丞相。唐朝时令狐姓一族出了不少名人。
433.钟离
姓氏:钟离
祖宗:州犁
分类: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1)钟离源于嬴姓。周代时,伯益的后人有封国钟离国(在今安徽临淮关一带),春秋时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2)钟离是以地名命姓。春秋时宋国公族后代伯宗在晋国做官,为三郤所害,他的儿子伯州逃到了楚国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定居,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钟离氏。
郡望:
(1)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
(2)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3)竟陵郡:秦、汉时期的竟陵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
堂号:
(1)会稽堂:以望立堂。
(2)颍川堂:以望立堂。
(3)竟陵堂:以望立堂,亦称钟祥堂、石门堂。
(4)四德堂:春秋楚国、郑国交战时,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景公)在军府见到了他,便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晋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晋景公命令手下的人给钟离松了绑,叫他弹琴,他便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晋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楚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晋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侯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迁徙分布:
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皆有钟离氏族人分布。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地。
历史名人:
钟离春:战国时人,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丑女。额头前突,双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翘,头颇大,发稀少,颈部的喉结比男子的还要大,皮肤黑红。她虽然样子难看,但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性情暴躁,喜欢吹捧。钟离春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当面一条条地陈述了齐宣王的劣迹。并指出若再不悬崖勒马,就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听后甚是感动,把钟离春看作是自己正身、齐家、治国的一面镜子。后来,这位身边美女如云的国王,竟把钟离春封为王后。
钟离眜:秦末人,是项羽身边的大将,素与韩信交好。项羽死后,投奔楚王韩信。刘邦得到消息,韩信谋反,同陈平商议,要韩信逮捕钟离眜。有人告诉韩信,如果把钟离眜斩首,去见刘邦,自然无患。于是韩信召钟离眜商议,钟离眜说:“刘邦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楚国,如果你捕我献媚,今日我死,明日你亡。”说罢,拔剑自刎。韩信带着钟离眜的头去见刘邦,刘邦即令武士逮捕韩信。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434.宇文
姓氏:宇文
祖宗:普回
分类:汉化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起源于辽东,为南单于之后。魏晋时期,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从祖先葛乌菟起世袭为鲜卑东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领)。后来有普回袭任大人,他在打猎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号称宇文氏(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意即“天子”)。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
郡望:
(1)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
(2)太原府:也称为太原郡。
堂号:
(1)赵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邯郸堂。
(2)太原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河北省行唐县、张家口市、石家庄市,陕西省兴平市、乾县、咸阳市,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的烟台市,河南省栾川县、洛阳市、安阳市,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无为县,浙江省杭州市,山西省榆次市、太原市尖草坪区、长治市,广东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台湾省,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宇文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宇文肱:北朝北魏将领。武川(今属内蒙)人。鲜卑族,宇文泰父。魏明帝时,破六韩拔陵起义,肱聚兵攻杀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迁居中山。后率众归鲜于修礼军,被魏军击败,战死。北周追尊为德皇帝。
宇文测:(489~546年),北朝西魏将领。字澄镜,宇文泰族子。测性沉密,少笃学。起家奉朝请、殿中侍御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帝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孝武帝西入关,进爵为公。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年),拜侍中。六年,坐事免。不久,除骠骑大将军、大都督、行汾州事。八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卒于位。
435.长孙
姓氏:长孙
祖宗:长孙顺
分类:汉化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拓跋圭的长子,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但源流无从考证。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多在2000年上下,少在1500年左右。
郡望:
(1)淄川郡:淄川之地在夏、商时期为青州之域。
(2)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
(3)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堂号:
(1)济阳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淄川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青州堂。
(4)霹雳堂:隋朝时期,长孙晟十八岁即为司卫上士。突厥南侵时他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突厥人很怕他,听到他的弓弦声,就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迁徙分布: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历史名人:
长孙晟:字季晟。隋朝洛阳人。自幼习武,年18为司卫上士,高祖一见嗟异。开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皆如指掌。遂拜为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敌称他的马声与弓声为“霹雳闪电”,闻风丧胆。终为右骁将军。卒谥献。
长孙无忌:字辅机,晟子。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谋略。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迁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又徙赵国公、太子太师,后为高宗时辅政大臣,进授太尉,兼修国史。因被武后所陷,削爵流黔州,自杀。撰有《唐律疏议》。
长孙俭:本名庆明。北周洛阳人。少方正有操行。时四方骚动,俭从左卫将军攻破宿勒明达等,以功赐爵索虞侯。文帝甚敬之,表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黎民树碑刻颂。又诣阙留,后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封昌宁公,升大将军,镇荆州。以病还为夏州总管卒。
436.慕容
姓氏:慕容
祖宗:高辛氏
分类: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
姓氏起源:
(1)慕容氏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中部大人慕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传说,在东汉桓帝执政时期,鲜卑民族分为中、东、西三部,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寺,后因以为姓氏,称慕容氏。
(2)慕容氏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汉时期鲜卑族慕容,属于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世代居于东北地区,秦、汉之际被称作“东北夷”,自称是帝喾(姬夋)高辛氏的后代。这个“东北夷”是古代东胡民族中的一个分支,在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击散,之后该支族人迁徙栖息于以鲜卑山为核心的一带地区,即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洮儿河之间,该部族首领在东汉时期建立了一个“鲜卑国”,因此号称鲜卑族。传说,这位鲜卑国主自称是“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为称号,称慕容单于,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王族传统,其鲜卑国在后来被称作鲜卑慕容部,部族人等因称慕容氏,此后世代相传。
(3)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郡望:
(1)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2)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堂号:
(1)敦煌堂:以望立堂。
(2)雁门堂:以望立堂。
(3)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此以“辽东”为堂号。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苏州市,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开封市、叶县、许昌市、南阳市镇平县、平顶山市、中牟县,广东省广州市、高要市、新会市、台山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高州市、吴川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市、阳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顺德市,辽宁省沈阳市、朝阳市、营口市、丹东市凤城区,山东省龙口市、烟台市栖霞县、荣成市、蓬莱市、莒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龙川县,甘肃省庆阳市,陕西省西安市、吴堡县、绥德县,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浏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鹤岗市,河北省涿州市、邯郸市,安徽省蒙城市、利辛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省六枝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太原市,湖南省邵阳市,吉林省吉林市,重庆市江津县,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地,皆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慕容恪:(?~366年),鲜卑族,字玄恭,前燕主慕容皝之子;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著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治家、军事家。慕容恪是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幼而谨厚,沈深有大度”。因其母高氏不被宠爱,所以一直不为慕容皝所注意。
慕容隆:(?~397年),鲜卑族;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著名十六国时期后燕将领。慕容隆是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慕容垂一生后代很多,诸子当中比较有名的有段后所生的慕容令、慕容宝,但段后在前燕时即被可足浑氏(前燕帝慕容俊皇后)害死。另一个皇后也姓段,为了区别二人,史书上将前者称为先段后,将后者称为后段后,后段后生子慕容朗、慕容鉴。慕容垂的一些爱姬生子有慕容麟、慕容农、慕容隆、慕容柔、慕容熙等,慕容隆就是其中之一。
437.鲜于
姓氏:鲜于
祖宗:箕子
分类:以国名、封邑名合并为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