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有个叔叔被封在箕(在山西太谷县东),称为箕子。在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时,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把他关起来了。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郡望:
(1)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2)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渔阳堂:以望立堂。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一直至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
迁徙分布:
今湖北省武汉市、宜都市、仙桃市、天门市、枝江市、十堰市、宜昌市、公安县,四川省南部县、南充市营山县,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南川县等地,皆有鲜于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鲜于辅:东汉人,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刘虞,鲜于辅率州兵,迎请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共同击破公孙瓒。后率众归曹操,拜度辽将军,封都亭侯(注:鲜于辅,一说北京人)。
鲜于侁:字子骏,鲜于赤之子,宋代阆中人。文彦博《送子骏朝议归阙诗》:“为有仙才生阆苑”。侁于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通判绵州,利州转运使判官,京东西两路转运使,知扬州,拜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鲜于天:宋代著名科学家,幼时能日诵千言,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历数、地理、方技。其学问渊博,为当时名儒争相求教的大学问家。
438.闾丘
姓氏:闾丘
祖宗:闾丘婴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尚友录》上记载“邾国闾丘氏食邑于此”说明闾丘是“以邑为氏”的。闾丘,原本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当时在周天子统治的封建制度之下,有人被封食采于此,所以,这一家族的后代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闾丘。另外,《世本》上指出,齐国的闾丘婴之后世子孙,也以“闾丘”为姓,称为闾丘氏。得姓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古代邾国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望族居顿丘郡(今河北清丰县西南)。
郡望:
(1)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2)邾国:一称邹国、邾国郡,商、周时期古国名,其时领地在今山东邹县一带。春秋时期楚国灭邾国,迁其国君至今湖北黄冈一带,遂称其地为邾邑。秦朝时期在该地设邾县,东晋朝末期被废黜不再。
堂号:
(1)邾郡堂:以国立堂。
(2)顿丘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闾丘氏族人早期活动于山东地区,汉、唐之际在今河南省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氏族人的活动踪迹。如今北京、上海、日本等地有少量闾丘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闾丘先生:(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隐士。齐桓公在社山打猎,和十二位父老慰劳桓公,桓公为他们免租免役,他未加致谢,且要桓公赐以富贵寿考。说:“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赈之以时,臣得富矣;令少敬长,臣得贵矣。”桓公听取其主张,与管仲谨修政教,终成霸业。
闾丘卬:(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年十八岁时,在路上拦住齐宣王,以家贫亲老,要求担任小吏。齐宣王认为他年纪小,不许。闾丘卬遂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年轻者和年老者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还强调齐宣王身边有谗人,最终被齐宣王所用。
439.司徒
姓氏:司徒
祖宗:虞舜
分类:以官职命姓
姓氏起源:
(1)司徒姓氏出自姬姓,为舜帝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郡望:
赵郡:汉高帝时将原来秦朝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改为赵郡。
堂号:
(1)赵郡堂:以望立堂,以称邯郸堂。
(2)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迁徙分布:
如今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平市、平远市、中山市、江门市、英德市、梅县,浙江省奉化市、宁波市瑾县、临安市、余杭市,江苏省南京市、丹阳市、江阴市、高邮市,陕西省西安市,海南省,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加拿大,美国等地,皆有司徒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司徒卯:(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司徒肃:(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安平侯相。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时(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诩:五代时南汉人。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440.司空
姓氏:司空
祖宗:夏禹
分类: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
姓氏起源:
(1)司空姓氏源于姒姓,为大禹的后代。尧为部落首领时,禹官至司空,其后代子孙有的以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2)司空姓氏出自陶唐氏,为尧的后代。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诸侯国均未设此官。尧的后代隰叔及其孙仕痌,都曾在晋国任过司空,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职官命姓,称司空氏。“司空”这个官职,是从尧帝以来就设有的,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如尧、舜、禹时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时代的司空,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为六卿之一;到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去“大”字,称司空,主管囚徒。在西周以前还未发现有人用“司空”这个官名作为姓。直到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士蒍,他担任“司空”官职以后,其子孙始以官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司空。
郡望:
顿丘郡:晋武帝时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
堂号:
(1)顿丘堂:以望立堂。
(2)耐辱堂:唐朝时,司空图任礼部郎中,为避乱隐居中条山王官峪,建了一座“休休亭”,自号“耐辱居士”。当时凡是贼兵所过的地方,人民倍受残暴,但寇兵独不入王官峪,附近人都跑到那里避难。司空氏因号“耐辱堂”。
迁徙分布:
司空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相传帝少昊设立了司空一职,主管国家的水利、土木和交通工程建设。这个官职因其为民生所不可或缺,后世一直沿用。更在周朝,被列为六卿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相传在帝尧时,大禹任司空,治水有功。他的子孙中便有以司空为姓。在春秋时,又有隰叔的孙子在晋国任司空,他的后代也有因此而姓司空的。
历史名人:
司空图:唐朝河中(山西省永济)人,咸通年间进士,累官礼部郎中,因避战乱隐居中条山王官峪。朱温篡唐后,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坚拒不就。唐哀帝被朱温弑后,司空图绝食而死。著有《诗品》二十四卷,以四言韵语咏述诗的二十四种境界,对后世诗评具有很大影响。
司空曙:唐朝诗人,洺州广平(今河北省永年东南)人,官至虞部郎中。他擅长写五言律诗,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司空颋:唐僖宗时举进士不弟,后入梁任太府少卿,旋即降晋,当时都虞侯张裕多过失,司空颋屡绳之以法,后被张裕所诬,庄宗族杀之。
441.丌官
姓氏:丌官
祖宗:不详
分类:以官名为氏
姓氏起源:
关于丌官一姓,《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鲁先贤传》云:孔子妻丌官氏。《元和姓纂》也有丌官氏。《姓氏寻源》记载:丌与笄同,掌笄官之后。笄即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仪礼·士昏礼》云:“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是指“发笄”。又《仪礼·士冠礼》云:“皮弁笄,爵弁笄。”这是指弁笄,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周代礼制中有掌管“笄”的笄官职,亦为世袭,后裔则官为氏,姓“丌官”。学者研究丌之字义与“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为一种礼仪,所谓“女十五而笄”,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从先秦时期到列国诸侯都设有掌笄之官,专门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礼。而丌官氏,便是当时掌笄官的子孙。
郡望:
(1)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陇西南)。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2)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堂号:
丌官(亓)姓的主要堂号有:“陇西堂”、“天水堂”等。
迁徙分布: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亓姓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历史名人:
丌官氏:这里指春秋时孔子夫人。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代追封为郓国夫人,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民国八年(1919年),山东省曲阜孔庙举办祭孔大典,还专门恭请亓氏(即明代之前的丌官氏后裔)门人参加,并奉为上座,作为舅亲,孔家后裔始终未忘千古亲情。
442.司寇
姓氏:司寇
祖宗:苏忿生
分类:以官职为氏
姓氏起源:
所谓“司寇”是掌管刑狱、纠察的官职。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司寇氏是卫灵公子之子公子郢之后,郢之子孙担任卫司寇,后以官为氏而得姓。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司寇氏源于春秋时代的卫国。周武王时封苏忿生为司寇官,其后子孙“以官命氏”而姓了司寇,称司寇氏。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当时,他们在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繁衍。
郡望:
(1)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
(2)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仍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3)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4)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1)顿丘堂:以望立堂,亦称澶州堂。
(2)平昌堂:以望立堂,实同顿丘堂。
(3)冯诩堂:以望立堂。
(4)河南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司寇氏族人在北京、上海、辽宁、河南等地有少量分布。
历史名人:
司寇惠子:据《礼记》上说,司寇惠子是春秋时鲁国有名的大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