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7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司寇布:(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他曾对周君说:“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即告诉周君,即便要立周最为太子,也要故意装出不愿意的样子。这就是“司寇布巧言谕周主”的由来。

    司寇恂:(生卒年待考),后自简为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昌平)。著名东汉王朝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443.仉

    姓氏:仉

    祖宗:未知

    分类:以音讹改字为氏

    姓氏起源:

    仉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属于以音讹改字为氏。据传说,仉氏主要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古代党氏的“党”字读zhǎng音,故党氏中有一支以zhǎng为姓氏,成为后来的掌氏。后掌氏族人中又分衍出以zhǎng音为姓氏的仉氏,即仉氏起源于党氏。著名“亚圣”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出名。今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四公里之遥,党家山村的东面三公里处为即仉林村。

    不过,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中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因此,有学者认为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启的女儿,虽然关于魏国公子仉启无考,但推测仉氏是山西并州人。

    郡望:

    (1)鲁郡:也称为鲁国、鲁国郡。

    (2)琅琊郡:也称为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3)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

    堂号:

    (1)鲁郡堂:以望立堂。

    (2)琅玡堂:以望立堂。

    (3)敦煌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新泰市、寿光市、济南市商河县、德州市夏津县、武城县、滨州市、青岛市胶南县、昌邑县、邹平市、沂南县,河北省石家庄市、沧州市盐山县、黄骅市、衡水市、枣强县、秦皇岛市、承德市、唐山市,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江苏省盐城市、连云港市东海县、阜宁市、苏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饶河市,辽宁省沈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皆有仉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仉氏:在此单指战国时期孟母仉氏,即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孟轲)的母亲。仉氏知书识礼,她为了使孟子得到好的环境教养,曾迁居三次,有句成语就叫“孟母三迁”,就是典出于她教子有方的故事。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的母亲史书上称为“仉氏”。

    仉晵:南北朝时,南朝梁有四公子,其中之一名仉晵。然而后世有人认为《梁四公子传》为虚构之作,其实并无其人。

    仉公:明朝人,洪武年间,他在高苑县任书记官,对百姓有爱心,宽厚待人,政绩好,后来就升为河南道御史的高官,也就是省级主要领导人了。但官场上明争暗斗很多,仉经山东人直性子,常受挫折。到永乐年间,他又被降职到常山县当县官了,这时他政治经验更丰富,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深受百姓爱戴。

    444.督

    姓氏:督

    祖宗:华督

    分类:以先祖之名为姓

    姓氏起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戴公之孙华督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戴公子撝有一个孙子名叫子督,字华父,因此又称“华督”,为宋国贵族、太宰。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贤臣正考父,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国君,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廉洁到“饘粥以糊口”。宋宣公子力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逝世的时候,把君位让给弟弟子和,是为宋穆公。宋穆公执政时期,政通人和,孔子的祖先孔父嘉时任大司马。

    在华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华氏,也有以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督氏,形成了督氏、华氏二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子姓督氏、华氏同宗同源,皆尊奉华督为得姓始祖。

    郡望:

    巴郡:也称为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

    堂号:

    巴郡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督姓出自古代春秋时期有个风云人物叫华督,华督的后代中,有的姓华,有的姓督,都为了纪念华督这位先祖。华督原来是宋国的贵族,他抢了孔父嘉的妻子,娶来做自己的妻室,而孔父嘉是孔子的祖父,因为娶了个年轻美丽动人的妻子,而被华督视为眼中钉。后来,华督又借势废去宋国原来的国君宋殇公,拥立新君为王,自己当上宰相。督姓还有另一支,是由以地名为姓形成的,时期大约也在春秋战国。那时有个燕国,燕国有个富饶的地方叫督亢。燕国的王子请一位勇士去刺杀秦王,这位勇士叫荆轲,荆轲假装将督亢的“督亢肢图”的地图献给秦始皇,意思是愿意帮秦始皇取得这个富饶的地方,而其实地图中藏了匕首,是用来杀死秦始皇的,结果事败被杀。居住在督亢地的居民,有的以地名督字为姓,称督氏。督姓望居巴郡(今四川省)。

    历史名人:

    督氏:宋大夫华父督之后,晋有督戎,栾盈臣,汉有五原太守督瓒。(见唐写本《唐韵·二沃》、《姓纂·十》、《广韵·二沃》、《姓解·一》、宋本《古今姓氏书辩证·二沃》、《容斋五笔·一》、《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上》等)。

    督瓒:(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五原太守。为人正义,有才德,政绩颇显。尽管宦海沉浮,为官甚是清廉。

    445.子车

    姓氏:子车

    祖宗:子车奄息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子车氏春秋时秦国公族子车氏之后。当时,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子车奄息的后代子孙就以子车为姓,称子车氏。但后来,秦穆公死后,将他喜欢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和子车钳虎这三个贤臣杀了殉葬,子车奄息、子车仲行的后代子孙就多改姓单姓车了。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据《左传注》记载可知,子车氏得姓于春秋时代秦国大夫的一个姓氏,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秦国当时位于甘肃礼县东北、张家川东、陕西宝鸡、凤翔东南一带。据《诗经·秦风·黄鸟》一书记载,秦穆公死,曾以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钳虎三人殉葬,引得国人赋黄鸟之诗以哀悼。这个复姓,后来已经不见,根据学者判断,可能是他们的后世子孙改为车姓或其他姓氏的缘故。子车姓望居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历史名人:

    子车奄息: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三良之一。孔子著《诗经·黄鸟》晚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其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黄鸟》晚诗意思说:黄雀叽叽,酸枣树上息。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说起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子车仲行: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三良之一。孔子著《诗经·黄鸟》晚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其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黄鸟》晚诗意思说:黄雀叽叽,飞来桑树上。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说起这位仲行,一个抵得五十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子车针虎: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三良之一。孔子著《诗经·黄鸟》晚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黄鸟》晚诗意思说:黄雀叽叽,息在牡荆树。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说起这位针虎,一人当百不含糊。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好人一个留。如果准我们买他的命,拿我们一百个换他一个。

    446.颛孙

    姓氏:颛孙

    祖宗:颛孙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从《风俗通》和《尚友录》上的记载可得出,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推算起来,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颛孙,从陈国到晋国去做了官,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颛孙,为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位于今河南省淮阳一带,这里应是颛孙氏家族的老家。据考证他和四千多年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并没有血缘关系。颛孙氏得姓至今只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颛孙氏郡望的丹阳,就是今安徽宣城。

    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市、邹城市、汶上县,聊城市,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蚌埠市,河南省商丘市,江苏省徐州市、苏州市,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湖南省沅陵县,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市等地,皆有颛孙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颛孙师:字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后来到鲁国去拜孔子为师。那时孔子有三千个弟子,他是很年轻的一个,比孔子小了48岁。古书上说,他长相端正,谈吐举止宽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从容,总之仪表很出众。不过孔子更重学问,所以他没有排入七十二贤者。唐代赠“陈伯”,开元八年(720年)从祀。宋咸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陈国公”为列哲位,称先贤。

    447.端木

    姓氏:端木

    祖宗:端木赐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元和姓纂》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代的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全国端木氏家族便发祥于这里。端木氏的后裔繁衍很广,不过,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所以,削弱了这个家族的阵容,因而名人很少见。

    郡望:

    (1)鲁郡:西汉初年将秦国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在三国魏及晋代时改为鲁郡。

    (2)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

    (3)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

    (4)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5)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

    堂号:

    (1)鲁郡堂:以国立堂,也称为鲁国堂。

    (2)广平堂:以望立堂。

    (3)颖川堂:以望立堂。

    (4)浔阳堂:以望立堂。

    (5)荥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云南省昆明市、通海县,江苏省南京市凓水县、宜兴市、句容市、金坛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六合市、徐州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杭州市、丽水市、青田市,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青县、邯郸市邯山区、秦皇岛市,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鹤壁市浚县、郑州市新密市、新郑市、偃师县、登封市、洛阳市伊川县、焦作市、南乐县、安阳市、商丘市,广东省深圳市、清远市,安徽省当涂市、六安市,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宁市、菏泽市郓城县、聊城市东昌府区、茌平县,吉林省长春市,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陕西省西安市,黑龙江省鹤岗市、河港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日本等地,皆有端木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端木赐:(生卒年待考),字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之中,端木赐是最为神采飞扬的一位。他有口才且能料事,又会做生意,所以家累千金。端木赐曾出任鲁、卫等国的宰相,曾到齐国、吴国游说,使齐、吴互相攻战,从而解除了对鲁国的威胁。孔子对这位得意门生十分欣赏,曾比之为“瑚琏”。而子贡对老师孔子也衷心推崇,无以复加。有一次齐景公问端木赐:“孔子之贤若何?”他马上回答说:“圣人也,岂直贤哉。”说孔子不止是贤人,简直就是圣人,并且还说:“赐终身载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赐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勺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字知江海之深乎!将孔子与天、地以及江海相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