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巫马
姓氏:巫马
祖宗:未知
分类:以官名为姓
姓氏起源:
所谓巫马,本来是周朝时的一种官名,即掌管治疗马匹的官职。巫马氏正是由这种官职的后人以巫马为姓,称巫马氏。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证,书中有关于他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以官为氏。”的记载。而《通志·氏族略》上有关于巫马氏的子孙,孔子门生之一的巫马施,曾经任单父的宰相的记载。巫马施精心于国事,可从史料记载中知道。巫马以后,这个复姓,就很少见名人出现,也可能是改姓单姓巫的原因吧。
郡望:
(1)鲁郡:西汉初年将秦国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在三国魏及晋代时改为鲁郡。
(2)单父县:春秋时期为鲁国单父邑。秦朝时期置单父县,属砀郡。西汉时期单父县属山阳郡,又别置平乐县,亦属山阳郡。东汉时期单父县改属济阴郡,平乐县省入单父县。又别置防东县,属山阳郡。
堂号:
(1)鲁郡堂:以国立堂,也称为鲁国堂。
(2)单父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邯郸市有少量巫马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巫马施:字子旗,孔子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三十岁。据记载,他曾执掌单父(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邑),由于勤勤恳恳地工作,将该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曾在鲁国官为丞相,有治绩。一次,陈司败问孔子说:“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施作了个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私袒护的,莫非君子也会偏私袒护?鲁昭公娶来吴女作夫人,给她起名叫她孟子。孟子本姓姬,避忌称呼同姓,所以叫她吴孟子。鲁君要是懂得礼仪,那还有谁不懂得礼节呢?”巫马施把这些话转告给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作臣子的不能说国君过错的,替他避忌的人,就是懂礼啊。”
449.公西
姓氏:公西
祖宗:季孙氏
分类:由委孙氏的支系后代改姓
姓氏起源:
公西一姓,据《姓氏寻源》记载,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为委孙氏的支子后裔。公西氏,在春秋时代也是鲁国的一个公族,出自权高名重的季孙氏,算起来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从《姓氏寻源》追溯,在孔子的众多门徒中,姓公西的不少,其中数公西赤的名气最大,也最有成就。公西氏鼎盛于鲁,是现在山东境内的一大名门。
郡望: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堂号:
顿丘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清丰堂。
迁徙分布:
公西姓望出顿丘郡。如今,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还有少量公西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称为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作字子尚。“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公西舆如:字子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唐赠“重邱伯”,宋封“临朐侯”。
450.漆雕
姓氏:漆雕
祖宗:漆雕开
分类:以部落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1)漆雕是周代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部落,部落人以部落名命姓,称漆雕氏。
(2)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中有个叫漆雕开的。孔子劝他去当官,实现孔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漆雕很谦虚,说自己的才能还不足以治理天下。后来漆雕这个复姓就简化成单姓漆了。
郡望:
(1)蔡郡:秦国时把蔡、沈二国之地置为三川郡。汉代时改为汝南。隋唐改为蔡州,相当于今河南省汝南县。
(2)鲁郡: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堂号:
(1)蔡州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汝南堂、豫州堂。
(2)鲁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鲁国堂。
(3)三贤堂: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雕氏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唐、宋、明等诸朝对他们均有封赐。为纪念漆雕氏三贤人,漆雕氏故以“三贤”作为堂号。
迁徙分布:
漆雕姓今在宜宾县是大姓,主要分布于谱安、横江、双龙、复龙、一带,在宜宾市区及宜宾县城均有此姓。后来,漆雕演变成了漆姓。漆雕姓望居蔡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汝南县)、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今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也有分布。
历史名人:
漆雕开:字子若,又称子开,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蔡国人,孔子弟子。他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他为论有理,深受好评。他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对他几乎像兄弟一般了。那时孔子学生和墨子常有争议,有一次墨子说,漆雕开是个残疾。孔子反驳说,但品德一点都不伤残。可见是非常维护漆雕开的。漆雕开有学问,能办事。据《孔子家语·弟子解》说他“习《尚书》,不乐仕”。有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子听后很高兴。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膝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漆雕子”。
漆雕哆:字子敛,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武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濮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先贤”。
漆雕徒父:字子文,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须句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高菀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先贤”。
451.乐正
姓氏:乐正
祖宗:不详
分类:以官名为氏
姓氏起源:
所谓乐正,就是管理乐师与乐器的官。乐正本来是周朝时的一种官职,在朝廷上,深受皇帝重视。《元和姓纂》和《尚友录》上皆有“周官乐正,以官为氏。”的记载。由此可知复姓乐正便是传自周朝,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乐正氏望出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历史名人:
乐正子春:春秋时鲁国人。为曾子弟子。曾下堂伤足,数月不出,独有忧色。人问之,曰:“君子顷步勿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忧色者也。”
乐正子长:宋代即墨人。传说他在鳌山遇到了仙人,得到长生不老药“巨胜赤散丸”,他吃了这种药,活到一百八十岁还很年轻,还面如童颜。后来登上劳山仙去。
452.壤驷
姓氏:壤驷
祖宗:壤驷赤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壤驷姓的开山鼻祖是壤驷赤,在《孔子家语》曾有孔子弟子壤驷赤的记载。壤驷氏是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在当时位于现在工甘肃礼县东北、张家川东、陕西宝鸡、凤翔东南一大片地方。壤驷氏也就发祥于这里。《英贤传》上指出,壤驷是复姓。这个复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自从壤驷赤之后,改复姓为单姓壤,所以,复姓壤驷氏极为少见。而单姓壤姓之后,望出上,即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一带。可见壤姓当时是以这里为繁衍中心的。
郡望:
(1)天水郡:也称为上邽郡。
(2)秦郡:晋朝时期置郡,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后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民国时期改为度州,州治为天水县。
(3)京兆郡:汉代置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为“三辅”之首。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也称为上邽堂。
(2)秦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甘谷堂、上邽堂。
(3)京兆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壤驷姓之后,望出上邽,即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一带。可见壤驷姓当时是以这里为繁衍中心的。
历史名人:
壤驷赤:字子徒,春秋末期秦国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人。孔子弟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身通六艺,以诗礼化被西垂。与颜、曾、闵、冉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陇上儒学三贤之一。唐代封“北征伯”,宋朝封“上邽侯”,明代称“先贤”,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文庙设有壤驷赤祠。
453.公良
姓氏:公良
祖宗:公子良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周朝时,陈国有个公子叫良,人们称他为公子良。公子良的子孙便以“公良”二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公良氏。公子良就是公良复姓的始祖。
郡望:
(1)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
(2)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
堂号:
(1)陈留堂:以望立堂。
(2)东郡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宁陵县、开封市尉氏县、延津县、长垣县、杞县、雎县一带地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台湾省岛内,以及越南等地,均有少量公良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公良孺:孔子弟子,春秋时期的陈国人,他不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曾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救过孔子的性命。孔子在离开陈国时路过浦国,去会见一个姓公孙的人,因为孔子说出了自己的政见,得罪了许多权贵,被一些人围攻,后被浦人扣留。在如此危急时,公良孺号召他的族人来帮助孔子。公良孺驾着五乘私车跟过来说:“划吾从夫子遇难于国,今又遇难于此,吾与夫子又再罹难,宁我斗死!”于是拔剑而出,与众人一道,准备同浦人大战,浦人害怕,就放了孔子,一个个都被吓跑了。公良孺的此番表现,岂非下是孔子主张的“勇者无惧?”
454.拓拔
姓氏:拓拔
祖宗:拓跋力微
分类:汉化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移动。“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面记载,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郡望:
(1)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2)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代县一带。
堂号:
(1)颖川堂:以望立堂。
(2)雁门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拓跋姓望居颍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区)、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371~409年),北魏(386~556年)王朝的建立者,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国,为符坚所灭。淝水战后,他乘机复国,初称代,不久改称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发展。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拓跋嗣:北魏明元帝(392~423年),409年~423年间在位。在位15年,礼爱儒生,好学史传,采集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对内巩固王朝统治,对外趁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费了不少气力,取得了河南的一些地方,在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后,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由于长途攻战劳顿,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终年32岁。
455.夹谷
姓氏:夹谷
祖宗:女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