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据《姓氏考略》记载,夹谷这个复姓出于金代,女真加古部,后讹为夹谷。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开封。夹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姓氏中历史最短的。
郡望:
抚城:也称为古抚州,夹谷氏望出抚城(金元明时期已无“郡”制)。金代的抚城即为抚州,相当于今河北省张北县一带地区(张家口以北)。
堂号:
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抚城堂。
迁徙分布:
如今,上海、沈阳等地有人姓夹谷复姓。
历史名人:
夹谷衡:本名阿里不,山东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谋克人。金代大定进士,补东平府教授。调范阳簿,选充国史院编修官,改应奉翰林文字,颇受世宗赏识。承安时拜平章政事。
夹谷谢奴:金太祖帐前的猛将,曾在大禹镇大败宋兵,官至昭议节度使。他的学问很好,通女真、契丹及汉语言文字。太祖时,任左翼护卫。夹谷谢奴的儿子夹谷查剌,在出任德昌军节度使时,是位好官,治有勤绩,边境以安,道不拾遗,而且蕃部畏服。
456.宰父
姓氏:宰父
祖宗:宰夫
分类:以职官名命姓
姓氏起源:
宰父姓氏是以职官名命姓,源于周代。在《周礼》中,有官名叫宰夫,属于天官,负责掌管王朝的法令,公卿官吏的职位升降及平时的考核都由宰夫来管。由于古代“夫”,“父”二字音相近,后来“宰夫”就转为“宰父”。宰父官的后代,有的就以祖上的职官名命姓,称宰父氏。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宰父黑,即为此姓始祖。
郡望:
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
迁徙分布:
宰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为罕见姓氏之一。因此姓氏祖先为孔子弟子,故先人多在山东曲阜,其中一部分闯关东时辗转迁徙至东北,定居至今。目前在山东、山西、北京、黑龙江有零散分布。
历史名人:
宰父黑:孔子弟子。姓宰父,名黑,字子索,春秋末年鲁国东人。唐开元年间封“乘丘伯”,宋朝再封为“祁乡侯”。
457.谷梁
姓氏:谷梁
祖宗:未知
分类:以居邑名称为氏
姓氏起源:
(1)谷梁氏源于农耕作业,出自粮食种植业,属于以物品名称为氏。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粱命姓,他的后代子孙遂以谷粱为姓,后来谷字简化为谷字、粱字演变改成梁字,遂称为谷梁氏。
(2)谷梁氏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个叫古博陵的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城市叫谷梁城,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谷梁氏。因为在古代“谷”是“谷”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在春秋以后,谷梁复姓就慢慢演变成单姓谷或单姓梁了。
郡望:
(1)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
(2)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
堂号:
(1)下邳堂:以望立堂。
(2)西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谷梁姓望居下邳郡(东汉永平十年时〔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当于现在江苏省雎宁县西北一带地区〕即今江苏省西北部地区);西河郡(汉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相当于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谷梁赤:战国时期鲁国人,子夏弟子,为《春秋谷梁传》作者。其说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也称为《谷梁春秋》或《谷梁传》,为今文经学派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体裁与《公羊传》相近,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持论比《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458.晋
姓氏:晋
祖宗:唐叔虞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武王第十三个儿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父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古代晋国,西周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春秋时晋文公当政之后,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政权逐渐旁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居住,他的子孙就是以晋为姓。这在《姓氏考略》有所记载。
郡望:
(1)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2)虢郡:亦称虢国、虢州。
堂号:
(1)平阳堂:以望立堂。
(2)虢国堂:以望立堂,也称为虢州堂、虢郡堂、弘农堂、灵宝堂。
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全椒县,山东省淄博市、聊城市、莱芜市,菏泽市曹县,陕西省韩城市,贵州省赤水县,湖北省襄樊市,四川省成都市,江苏省南京市,广东省东莞市等地,均有晋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晋骘:宋朝的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时,遇上兵乱,百姓闹饥荒,他令军队垦荒种田,至秋大熟丰收后,仓廪富足,遂将粮食分给百姓,免其徭役。他还修建学校,让百姓的小孩也有书读。而且还召集铁、木匠,为百姓改良和修理农具。
晋爵:明朝文官,又能带兵,文武双全,性格刚正,后来讨厌官场,就回乡去了。
晋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献公次子。骊姬之乱,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惠公死,怀公继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归晋,得即君位。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整顿内政,增强军力,使国力复强。平周王室王子带乱,迎周襄王复位,以尊王为号召,树立威信。城濮之战大败楚、陈、蔡三国军,会诸侯于践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459.楚
姓氏:楚
祖宗:楚文王
分类:以国名命姓
姓氏起源:
(1)楚姓是以人名为姓。春秋时,鲁国有个人叫林楚,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名命姓,称楚姓。
(2)楚姓源于芈姓,以国名命姓。传说上古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春秋战国时楚国为“战国其雄”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称楚姓。
郡望:
(1)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齐时改置江陵郡。相当于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2)新平郡:汉代为漆平县所属之地,建安年间置新平郡,故城在今陕西省邠县。
堂号:
楚姓的主要堂号有:“秉德堂”、“江陵堂”、“刚介堂”、“紫芝堂”、“听雪堂”等。
迁徙分布: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楚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南、河北、四川、湖南,这四省大约占楚姓总人口的73%,河南为楚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楚姓总人口的四成。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黑龙江、山东、安徽等地。
历史名人:
楚儿:唐代人,字润娘,辨慧能诗。曾为妓,后从良,嫁于万年县捕盗官郭锻,并不幸福。
楚衍:开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学家。少通四声字母。尤得《九章》、《缉古》、《缀术》诸算经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经》,善阴阳、星历之数。自陈试《宣明历》,补司天监学生,迁保章正。仁宗天圣初造新历,授灵台郎,制《崇天历》。进司天监丞。后又造《司晨星漏历》,官终管勾司天监。
460.阎
姓氏:阎
祖宗:仲奕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阎姓是周文王哥哥泰伯的后代。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武王封伯父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子孙以地为氏,称为阎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阎姓出自纂姓,是周文王的支裔,周武王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因而得姓。又有一种说法,认为阎姓是周成王弟弟唐叔虞的后代,公族中有食采于阎邑的,其子孙就以邑为姓。另一支阎氏,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阎邑大夫的后代,也是以邑为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阎氏,为周康王之后。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阎氏,为唐叔虞之后。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阎氏,为唐叔虞之后。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河南堂:以望立堂。
(3)天水堂:以望立堂。
(4)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5)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迁徙分布:
阎姓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省,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甘肃、陕西、辽宁,这五省又集中了27%。河南居住了阎姓总人口的16%,为阎姓第一大省。全国的阎姓分布的高比率区在豫鲁冀和陇西。
历史名人:
阎姬:汉代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象:袁术的主簿。手执玉玺的袁术要称帝时,引用周文王虽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向殷称臣的故事进行劝谏。却未被采纳。
461.法
姓氏:法
祖宗:法章
分类:以祖姓为氏
姓氏起源:
法性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齐国成为田姓之国,以代姜姓、田姓本为妫姓,是禹王之后。齐国君主襄王名法章,秦国灭齐后,子孙为避免仇杀,不敢姓田,乃以其祖法章之名为姓,遂成法姓。法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
堂号:
法姓主要的堂号有:扶风堂、锦晖堂、天锡堂等。
迁徙分布:
法姓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长安县之西。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
历史名人:
法若真:清代顺治进士、诗书画家,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山东胶州人。官职达到江南布政使。有《黄山诗留》。
法能:宋代高僧,吴县人。善画罗汉,尝作《五百罗汉图》,积年而就。秦观为之提记。
法真:东汉学者,字高卿,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顺帝前后四征不就。时号玄德先生。
法正:三国时蜀国尚书令,眉县人,有奇画策算,外统者,内为谋主,为刘备股肱之臣,拜护军将军。
462.汝
姓氏:汝
祖宗:汝侯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汝姓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古时,中原有一条河叫汝水,就在现今河南省,至今仍叫汝河,汝氏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两岸。两周之际,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镐京(宗周)迁到洛阳(成周),开始了东周的王朝。之后周平王将功臣和王族分封为各地的首领,其中有他最小的儿子姬武封于淮河北岸主要支流之一的汝水流域(今河南汝阳、汝州一带,抵至宝丰),同时封其为侯爵,时人称之为“汝侯”。
在汝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1)天水郡:也称为上邽郡。今甘肃省天水市。
(2)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堂号:
(1)天水堂:以望立堂。
(2)渤海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陕西省富平县,北京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武汉市,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皆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汝郁:后汉和帝时为鲁相。字幼异,陈国人。年五岁,母被病不能饮食,汝郁常抱持啼泣,不肯饮食。母怜之,强为餐饭,欺言已愈。郁察母颜色不平,辄复不食。宗亲共奇异之,因字幼异。为相时,以“德惠化人”,许多流浪无归的农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而为时人所称道。
汝为:宋朝人,曾冒死当使者到金国去。后来又被奸臣秦桧所逼,逃到四川去隐居了。
463.鄢
姓氏:鄢
祖宗:求言
分类:以国名为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