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华姓氏(7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氏起源:

    相传帝颛顼的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名求言,封在郐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的一地,当地居名时称会人。会人中有后代在西周时被封在鄢(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建立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灭掉,鄢君的子孙仍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鄢氏。

    郡望:

    (1)范阳郡: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市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扑克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2)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1)太原堂:以望立堂。

    (2)范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鄢姓望居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太原郡(秦置,汉为太原国,后又改为太原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鄢姓还有一支流源,现宁夏泾源县惠台乡,大约有百来户人家,据悉在1871~1875年间从今陕西省彬县某地因战乱来此,此地代表人物鄢正国(约1980年左右任宁夏泾源县县长)。在辽宁省新民市、内蒙古牙克石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山东省青岛市、新疆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等地也有常住鄢姓居民。此外,在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皆有广泛分布。

    历史名人:

    鄢高:明朝正德年间,为县官。他为人正直,对地方上的有权人和有势人,通通不买帐,他们要盘剥百姓,鄢高宋宁可得罪他们,也不让百姓吃亏。由于他得罪了许多人,就被贬职去做小官了,可老百姓都赞扬他,说他的好处。

    鄢桂枝:明四川大足人。嘉靖中举人。授翼城知县,多惠政,邑以大治。擢剑州知州。禁民私卖田与丽江民。

    464.涂

    姓氏:涂

    祖宗:涂钦

    分类:以地为姓

    姓氏起源:

    江西有条河,叫滁河。涂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涂河西岸。古时候以地名为姓的习惯,涂河流经安徽、江西两省,至今那里还有许多人姓涂。另有一支涂姓,起源很早,上古的大禹,就取了一个叫涂山氏的部落领袖的女儿为妻。而有些学者认为,是涂山氏这一族的人,后来迁居到涂河两岸,才形成了南方的涂姓。

    郡望:

    (1)豫章郡:也称为南昌府、南昌郡。

    (2)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

    (3)宜黄郡:即今江西宜黄县。

    堂号:

    (1)豫章堂:以望立堂。

    (2)南昌堂:以望立堂。

    (3)宜黄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两千多年来,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样,从发源地的淮河中、下游一带,迁徙到全国各地。据了解,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台湾等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为集中。

    历史名人:

    涂大经:宋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为宋高宗南渡后绍兴年间的金榜进士。性格慷慨大方,羡慕古人高风亮节。因请朝廷恢复元佑年间之政,被列为邪党,罢去官职。

    涂溍生:宋经学家。抚州宜黄人,三试礼部不第,授山长。精通《易》学。以《四书断疑》、《易义矜式》等易学专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465.钦

    姓氏:钦

    祖宗:钦高一

    分类:以帝王赐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钦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南宋时期蒙古钦察汗国使臣钦高一,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两宋时期,中国北方有一钦察汗国,原为克普恰克汗国,有四支族众十一个部落,后在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三年,1219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攻占,在原地建立了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其后,钦察汗国有使臣持节出使南宋王朝。当时南宋宁宗皇帝赵扩见其使臣气度雍雍、丰姿凛凛,大喜,就以其国名首音赐姓钦氏,易其名为钦高一,并留之为侍御之官,安置其族居于河南许昌。

    郡望:

    (1)河间郡:也称为河间府。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2)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3)钦州:唐朝睿宗时设古称安州,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当时治所在钦江(今广东钦县)。

    (4)武安县:以武安邑为名。

    堂号:

    (1)河间堂:以望立堂。

    (2)吴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苏州堂。

    (3)钦州堂:以望立堂,也称为象郡堂、百越堂。

    (4)武安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钦姓是当今罕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居处分散,今辽宁省之清原,山东省之平度、沾化,山西省之太原、运城,河南省之许昌,陕西省之韩城、渭南,湖北省之武昌,贵州省之从江等地皆有此姓。望居河间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吴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历史名人:

    钦德载:吴县(今江苏省)人,宋末元初名人,为都督计议官,宋亡后,不降元,隐居碧岩山中,自号寿岩老人。

    钦恭:(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因文才出众,被任命为瓯宁县令(今福建建瓯)。

    钦拱极: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生,字子辰,号虹江。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迁虞衡司员外郎,擢都水司郎中。吏部承严嵩意,出公为广东高州知府。嘉靖三十四年遭父丧归里,家居执丧惟谨,绝口不言朝事。以后,严嵩为相,公不愿仕进,以正四品知府加一级致仕。又十余年而卒,其时当在隆庆年间。公有传入《苏州府志·循吏传》、《吴县志·循良传》。并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466.段干

    姓氏:段干

    祖宗:段干木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起源:

    段干氏源于姬姓,本自段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之二子姬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黄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孙为郑武公姬掘突,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代君主。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姬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武姜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被郑武公拒绝。后来姬叔段与姜氏合谋,准备袭击郑庄公。郑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结果姬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的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后代为了记念祖先,便将姬姓改为段氏。段氏传到第六世孙,即为著名的贤者段干木。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姬姓段氏,名木,郑国姬叔段的第六世孙,孔子的再传弟子,老师就是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三家分晋”之后,他成为魏国人,由于住在魏国的城邑段干(今山西夏县),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

    郡望:

    (1)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

    (2)鲁郡:也称为鲁国、鲁国郡。

    堂号:

    (1)扶风堂:以望立堂。

    (2)鲁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鲁国堂。

    迁徙分布:

    段干姓望族居于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鲁郡(今山东省滋县西一带)。

    历史名人:

    段干木:魏国人,李宗后代。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住在魏国的城邑段木,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段干木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很有才能,却不愿为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去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他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了。从此,魏文侯更加敬重他。每当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有人问魏文侯为什么要下车?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贤德的人,他不为权势而坏了君子的道德。住在陋巷而驰名千里,我怎么能不下车表示对他的尊敬呢?

    段干崇:(生卒年待考),即段干子,魏国人。著名战国时期魏国大夫。在《史记·魏世家》中有记载。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华军之战”,双方均不胜不败。但魏侯怕秦国的强势,就派遣段干崇出使秦国,割出自己的一部分土地以求和平。史书记载:华军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

    467.百里

    姓氏:百里

    祖宗:百里奚

    分类:以先祖名字为姓

    姓氏起源:

    (1)百里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周朝时,有姬姓虞国人,入秦后,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称百里氏。

    (2)百里是以人名为姓,乃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春秋时,虞仲有个后人叫奚,因住在百里乡,又称百里奚,他在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此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用五张羊皮把他作为逃奴赎回来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谈后,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百里氏。

    郡望:

    (1)新蔡郡:晋惠帝时,将汝阳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地区。

    (2)京兆郡:京兆,即首都直辖区,为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名,为“三辅”之首。本来,秦朝设置内史官,掌治京师(在今陕西咸阳一带)。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晋代改称雍州京兆郡。

    堂号:

    (1)新蔡堂:以望立堂。

    (2)京兆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百里姓望居新蔡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地区)、京兆郡(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也称为百里子或百里,名奚,宇里,又字井百、子明。春秋时宛(今南阳)人,一说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北)人。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后出游诸国,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为大夫,晋灭虞后被虏,作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国,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出走至宛,为楚人所执。后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牡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称为五羖大夫。任秦大夫七年后,与蹇叔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了霸业。相传他死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

    百里嵩:汉代徐州刺史。字景山,封丘人。相传,当时天旱,百里嵩行仗所过之处,便有雨水降下,号“刺史雨”。

    468.东郭

    姓氏:东郭

    祖宗:齐桓公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东郭姓氏源于姜姓,为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便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郡望:

    (1)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

    (2)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

    堂号:

    (1)济南堂:以望立堂。

    (2)东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武阳堂。

    迁徙分布:

    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历史名人:

    东郭牙:春秋时齐国大臣,他为人正直,脾气犟,看到不对的事,不管君王高兴与否,就直言相劝,都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由于他敢说,为国家和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东郭延年:东汉时道术家,晓“房中术”。《后汉书·甘始传》曾揭出曹操的好奇心理说:“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人名)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即左慈)、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469.南门

    姓氏:南门

    祖宗:南门蠕

    分类:以先祖名号或官职称谓为氏

    姓氏起源:

    南门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大臣南门蠕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或官职称谓为氏。传说,在上古商王朝初期,君主成汤属下有位重臣叫南门蠕,在《鬻子》中提到南门氏的始祖是南门蠕。当年商汤王朝建立之初,汤王属下有七位名臣,分别是: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蠕、西门疵、北门侧,其中的南门蠕就是这七位重要佐臣之一。此书认为,东门虚、南门蠕、西门疵、北门侧这四位大臣的职能,绝不仅仅是负责把守王城门郭那么简单,而很有可能是负责各个方向地域的方面军最高长官,否则,四个小小的守门将领不会被列为“重要佐臣”。因此,南门蠕应当被理解为负责商王朝整个南方地区的最高军政事务长官。

    在南门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南门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南门氏族人大多尊奉南门蠕为得姓始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