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县、灵川县,甘肃省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玉田县,湖南省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巴中市营山县、平昌县、自贡市、宜宾高县,贵州省威宁市,重庆市梁平县,湖北省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阳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阳货:名虎,字货,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501.佟
姓氏:佟
祖宗:终古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我国的佟氏,根据学者考证始于三千七百年前的夏朝,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时有一位太史终古,乃佟氏的始祖。根据《路史》上记载,夏朝太史终古归顺于商,后代称为佟氏。《北燕录》记载有辽东佟万,以文章知名。佟氏在我国辽东地区是个大族。前清时期,根据族谱记载,他们的先世本是满州人,由于世居佟佳(佟佳就是今辽宁省境内的佟家江,鸭绿江的支流之一,由于佟姓聚居于此,又称为佟家江或佟佳江),所以才以地为氏。而姓了佟。辽东所有的佟姓人家全部都是满洲人的后裔。因此,辽东的佟氏,应该说有两支,一支是汉人,一支是后来的满裔子孙,这一支佟氏比较发达。
郡望:
辽东郡: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
堂号:
辽东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目前佟姓的第一大省为辽宁,大约占全国佟姓人口的四成。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河北,这三省集中了佟姓人口的七成;其次分布在天津、北京、吉林、江苏、内蒙古、山东等地。
历史名人:
佟养性:明末开原人。原居开原佟佳,后自开原徙抚顺,归附后金,隶汉军正兰旗。努尔哈赤以宗女赐为妻,授三等副将。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从军克沈阳、拔辽阳,叙功晋二等总兵官。天聪五年(1631年)授昴邦章京,总理汉人官民事务。监铸红衣炮四十具,为后金火炮之始。六年,皇太极于城北演武场阅兵,其率所部试炮,披甲列阵,军容严整,治军有方,深得赞许。同年病卒。顺治初,追谥勤惠。
502.第五
姓氏:第五
祖宗:不详
分类: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姓氏起源:
第五氏源于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依次类推,田广的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2)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
堂号:
(1)陇西堂:以望立堂。
(2)东郡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江扈堂。
迁徙分布:
如今,复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魏落村和口五村,这两个村子除了个别的杂姓外,基本都复姓第五。另外在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复姓第五。目前台湾有7家复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落村,主要居住在内湖一带。
历史名人: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503.言
姓氏:言
祖宗:言偃
分类:以先祖姓名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纂》记载,言姓祖宗是仲尼弟子言偃。《万姓统谱》记载中说到,言偃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吴人,换言之,我国的言氏家族,发祥于江南地区,历史悠久。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堂号:
(1)汝南堂:以望立堂。
(2)吴郡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南京市、昆山市、常熟市、无锡市,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杭州市,北京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天等县,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湘潭市、长沙市,山西省大同市,山东省邹平县,台湾省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皆有言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言偃: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则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授徒,设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中有优秀学生十名,后人称为“十哲”他们分别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称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是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处就学,主要学习“礼”。在工作中,言偃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价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具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504.福
姓氏:福
祖宗:福子丹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关于福姓的姓氏来源有两种说法:
(1)是出自《姓氏考略》上的论调,认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大夫福子丹。
(2)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书·突厥传》一书认为,福氏是唐代百济八姓之一。后来百济国遭灭国后,子孙疏散各地后,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区落户,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氏,从而成为我国福氏的一支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来自明代的张福时。嘉靖年间,世宗皇曾御口亲赞他“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所以张福时就改以福为姓,以显皇恩荣誉。福姓又添加了新的血液。
郡望:
(1)百济郡:百济,古人称之为东夷,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
(2)辽东郡: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
(3)平陵郡:即今山西吕梁地区文水县,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时期属晋国,称平陵县。
堂号:
(1)百济堂:以望立堂。
(2)辽东堂:以望立堂。
(3)平陵堂:以望立堂,也称为武兴堂、文水堂。
迁徙分布:
福姓望居百济郡(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历史名人:
福裕:元初嵩山少林寺高僧,是元代中兴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由于福裕为中兴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开山祖师相比,故少林寺僧人为其建有裕公塔,并在其塔前立“开山祖师”碑一通,以示纪念。元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