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体系较复杂,一般分为大、小篆。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均属大篆,秦篆属于小篆。
甲骨文
(1)甲骨文:篆书是最早产生的字体,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篆书是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其中更多的是殷代甲骨,它是刻在龟甲(主要是腹甲)和兽骨(多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殷代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为甲骨文提供了锋利的刻刀。所刻文字笔画直劲、纤丽。从已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中看,除直接刀刻外,也有先书后刻的痕迹,说明那时已经产生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并从漏刻的笔画中得知当时甲骨上刻字是先直后横。从其文字内容来看属于古卜文字,所以甲骨文又称“卜文”。因为是刀刻的,所以也称。“契文”或“殷契”。因为它首先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小屯村),所以又叫“殷墟文字”虽然它是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已成体系的汉文字,但出土却最晚;1899年才开始发现。其后又在陕西周原、山西洪赵坊堆等地发现了周代甲骨。
甲骨文是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已形成汉字体系的实物资料,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和古代书法史的一部分重要依据。
(2)金文(又称钟·鼎文):殷商是继夏之后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不仅农业、畜牧业有很大发展,青铜器的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当时由铜、锡、铅按一定比例配合冶炼出来的青铜比纯铜更为坚实耐用。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很少。所以研究“金文”一般以西周为代表,因周代不仅青铜器制造技术更臻完善,装饰花纹精于商代,一般铭文字数一也大大增加。多者如《毛公鼎》达497字,《散氏盘》达357字。二者皆属西周后期的青铜器,从其书法艺术水平来看,也较商代甲骨、金文有了明显进步。如《毛公鼎》上的金文不仅笔法精严,且行气流畅磅礴。《散氏盘》上的金文,体势瑰丽,茂美厚重,粗放质朴,变化丰富。总的来看,金文因经过范铸,比甲骨文的笔画浑厚粗壮,且有日趋规范整齐的倾向。
(3)籀文:是周代大篆规范化的产物,鉴于殷甲骨和周金文,一直存在着写法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周宣王中兴之际,搞了我国书法史的第一次文字规范化,并有史籀大篆十五篇传世,后人已不得见,只能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见其遗文。多因过于追求均衡、对称而不避笔画、结构的繁复。在传世的青铜器中,《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等铭文近之。论大篆者,也有的籀文、金文不分,统称为“古籀”。
(4)石鼓文:秦以前的大篆石刻,只有石鼓文可信。从书体来看,属于籀文体系,也可以视为籀文和秦小篆之间承先启后的书体,从其文字内容来看,为记载秦之先世游猎之四言诗,因此又名“猎碣”。该鼓共十面,唐初在陕西雍县之三畴原发现。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面,文字已剥落殆尽,其他鼓也多有残损。但因是我国现存之最早文字石刻,至为珍贵,又因其遒丽端朴,学篆书者,也往往兼习或专攻。
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
(5)六国古文:为战国时期异于籀文体系的文字。尽管周王室想统一大篆搞了籀文,一度使用过籀文的仅限于成周一带或尚能尊周的某些诸侯王国及曾占领成周地区的先秦。至于齐、楚、吴等地区的书风,则多与籀文迥异,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异政,文字更不统一。这种既不同于籀文、又不同于后来秦小篆的战国文字,后人称之为“六国古文”或简称“古文”。
篆书额·赵之谦
(6)小篆:是秦代篆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适应其政治经济集中统一的局面,还实行了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所谓“书同文”,即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字改革,也是篆书的第二次规范化和统一化。但这次更突出的特点是简化,即以周代的籀文为基础,保留其笔划、结构较为简单的字,简化其笔划和结构繁复的字,正如《说文解字·叙》所说:“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从小篆的审美原则来看,与籀文、石鼓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笔划遒劲、圆转、婉丽、平稳、端正、均衡、对称为主,其传世的代表作是《泰山》、《峰山》、《琅琊台》等刻石,传为李斯所书。唐代继李斯之风格者有李阳冰,其代表作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碑》。清代邓石如、吴熙载等人在此基础上略有风格变化。
篆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篆书的章法格式和行、草书相比,相对地要简单些,尤其是小篆,和楷书、隶书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平整匀齐,横竖成行。但甲骨、大篆则不尽然,要丰富复杂些,因为它们的年代太久远,字形太古老,又是刻在或铸在不同形状的骨片或铜器上的,不像平正的纸上好安排,因此,章法布局也不尽相同。
①字距与行距一致。这种格式形成较早,主要是唐以前至秦代的作品,它与楷书的章法相近,即平正整齐,横竖成行,行距与间距基本相等。这种章法,又分有界格和无界格两种。无界格的篆书章法在书写时一般将纸轻轻折出相等的间距或在纸下衬格即可,但有界格这种章法则必须在书写前在纸上打出大小相等的规范格子,使格与字融为一体,它的特点是茂密厚重。
②字距宽,行距相对小,这种章法特点是潇洒清丽。
③字距与行距均等。这种章法布局的特点,在排列上比较松散,但整个布局却能给人一种字稳疏朗的感觉。
(2)布局要求
由于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布局要求也不一样。小篆基本上以排列整齐为主要要求,大篆除了可以排列整齐外,更多的是采用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因此,错落参差是其主要的布局方法。
①量格定字,平整一致
小篆要求美观整洁,写小篆最好折格式打格、衬格。因为任何高明的书家,书写字数较多的作品,如无格线限制,是很难做到绝对横竖成行的。小篆一般是长方形(也有少数写方篆或扁篆的),所以打长方格较好,可根据各个人的喜好及追求的风格流派,选定长短的比例,一般为三分之二,也有拉长为二分之一的,上下之间的距离稍宽一些,可打成或折成双线,写熟了单线也可以。
②参差错落,统一自然
小篆中的草篆采用这种布局方法,有行而无列,通篇布局讲究自然生动,错落有致,这在大篆特别是在甲骨文、金文字中表现得更为痛快淋漓。大篆字体不像小篆那样齐整匀称,而是较为放纵,金文的字形,大小错落,繁简悬殊。因此,大篆书写起来更加自由,可以像行草那样根据字的形体特点和字的关系随意抒发,布局也要求以疏放自然、参差错落为主,但这种错落是在一定的规矩范围中进行的,整幅作品的布局要做到统一,有呼应,有顾盼。如果一味地放纵,就会忽略统一的整体效果,那就只会使布局显得杂乱无章。
③长短得宜,庄重严肃
篆书作品的书写时,一般要注意将短形字拉长,把长形字缩短,否则就容易使作品失去美的平衡和严肃性。在书写篆书作品时,一定不能大篆小篆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中。
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唐隶”之分。
前人有“大小二篆生八分”之说。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呢?从出土的战国文物、秦简、汉简及东汉碑刻来看,隶书实滥觞于周,产生于秦,发展于西汉,成熟并盛行于东汉。
周代通行大篆的时候,无论铸于钟鼎、刻于石鼓,或手抄经书,都是比较规范的。但应当承认,还有在民间或下层官吏(徒隶)中流行着的另外一种手写体大篆,写起来比较随意便捷,多用于竹帛。所谓程邈造隶书,可能是他首先受这种手写体大篆的启发,整理了3000隶书字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认为可以辅佐小篆用于一般行文,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佐书”或“左书”。而这时的隶书仍带有浓厚的篆意,后人称之为秦隶。西汉时隶书应用更为广泛,后人可见于大量出土之竹木简,除仍有不同程度的篆意外,其布势更趋方匾,圆转笔势也多为方折所代替,偏旁部首已部分楷化,并逐渐出现了极为随意的波磔。它们与秦隶一脉相承,都可移之为古隶。至东汉时期,进一步形成了典型的汉隶风格;尽管流派纷呈,其共同特点是蚕头雁尾和八分相背之势。
传世的著名汉碑有《礼器》《史晨》《华山》、《乙瑛》、《张迁》、《衡方》、《石门颂》等碑或摩崖石刻。它们各有风格,都可作为学习隶书的范本。
“唐隶”虽也不乏精品,但一般认为过于整齐一致,乃属隶书之末流。清人如郑篮、邓石如、伊秉绶之隶书,能入古出新,还较有艺术价值。
隶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隶书的章法格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纵有行、横有列,第二类是纵有行、横无列。根据其字距和行距的特点可分为三种:
①纵向字距较大,横向排列紧密。这种章法在整体上感觉是一排排的,上下整齐,字多向左右伸展,多波磔,由于字形长短不一,横向串连似波浪起伏,富于韵律。书写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点画避就。这种章法是隶书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疏朗而秀丽。
②横竖行均匀排列,疏密有变化。通常见于字迹较大和体势方正的汉碑中,如《张迁碑》,这种章法给人一种气象森严,宽博浑厚的感觉。字的结构不太多波磔,字距松动,布局整齐美观。由于它横竖成行,字形又因地制宜,结构自然,疏密相称,富有变化,无迟滞呆板之弊。
③纵向排列,横无列。常在摩崖画像、石题记和汉碑的碑阴、碑侧见到。这需要书写者具有较深的基础才能达到,主要是在全篇章法、墨法上下功夫。忌安排做作,重感情表达。
(2)布局要求
①量纸定字,重在平整
一般来讲,隶书大多比较整齐,字形大致相等,分布要求规整。书写之前可根据内容字数,计算好地位,或用另纸打格衬在创作纸之下;或直接用创作纸折格。如果书写行距紧、字距松的格式,一般应以略带长方形格为宜。如果书写行距相等的形式,则可用正方形或略扁方形的格子。古隶字形有大小参差变化,采用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因此,只需衬直行格或折直行格即可。
②脉络分明,内含生机
隶书的行列大体上是由几条平行的线条组成的,而这些线条是由隶书稳重、均衡和特点平整的字形造成的。为了避免这些机械呆板的几条直线破坏整体布局,因此,字与字上下左右不必非常齐平,而要使这些线条自然,略有起伏,从平整中显出不平整来,这样的章法布局才美观大方,富有节奏感。
③四面留白,呼应中心
四面留白几乎是各种书体章法布局的共同要求,但隶书有其特殊的地方,四面的留白必须与中心布局形式相适应,排列较为疏朗的布局,四面留白要略多些;排列茂密的布局,四面留白相对地要少些,以求得通篇布局的统一和谐。
草书
一般说法,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也有的把行草列入,即为四种。其中以章草为最早。
草书《千字文》
“简化”和“草化”是汉字字体发展的基本倾向之一。论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为了便捷、急就。如东汉赵壹《非草书》所谓“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这里所谈到的“隶草”,当是章草的前身,如“秦简”中较潦草的一类。至于草书产生的时间,历代众说纷纭,需要具体分析。许慎《说文解字·叙》“汉兴有草书”的说法,极近赵壹的“秦末”说,或指西汉简书之较潦草的一类。张怀瓘瑶认为始于战国,乃指行文起稿的草篆。宋张拭所谓“笔札以来便有之”,则又指汉字产生以来,就有一种潦草的写法,都不是指我们所说的草书字体。
作为最早的草书字体——章草的形成,从已见有章草法度的汉简来看,当在西汉后期。到东汉章帝时,章草已极为成熟,并出现了著名的章草书家杜度及稍后的崔瑗,并一直流行到晋代。章草的特点,是相当一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结构不仅章符化,而且统一化。写法严谨,一字万同,又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波磔鲜明,深具隶意,故有“解散隶体而粗书之”的说法。
传世的代表作品有后人临摹皇象之写本《急就章》,一般评论,以宋克的写本为最好。此外,还有索靖的《月仪》、《出师颂》等帖。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有张芝创今草之说,但无可靠的书迹流传,所以米芾、黄伯思等都本欧阳询所谓“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皆然”,主张王羲之和王洽变章草为今草的说法。从出土的汉简来看,应当说由章草到今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汉末张芝时期已经开始了这种演变。张芝当时是擅长章草的大家,专攻草书,有“池水尽墨”之说,因而能“转精其巧”,渐开今草之风,是可能的。到了东晋,今草就已非常成熟。从现存可信的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也可以看出这个演变的痕迹。
今草与章草不同的地方,是去掉了有隶意特征的“隼尾波”,加强了“使转”,并进一步草符化。晋唐以来,著名的今草书家及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都可用作初学草书的范本。
“狂草”是在今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最为放纵的书体,不但行笔较今草更为流畅、奔放,且点画结构也更为简化,用笔纵横驰骋,极为迅疾、自由、并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便于抒发豪放的情怀。一般把唐代张旭、怀素作为狂草派的代表,书史上有“颠张狂素”之称。
草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草书的章法格式与行书基本上相似,但字距和行距的变化比之行书,变化更大。因而草书的章法格式比之行书更加自由活泼;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溶进了作者的个性、气质、修养等因素。在点画的长短、疏密,字形的大小、正侧,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但这种随意性并不等于随意想象,杂乱无章,而是作者艺术手法高度娴熟的表现。由于草书的章法格式与行书的章法格式基本一致,考虑到篇幅的关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主要结合布局就草书的字距和行距的特点作一些介绍。
①草书的字距和布白。与行书比较,草书的字距和布白变化更加多样。但草书无论是小章法还是大章法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因此,草书布白时要求每一个单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之间的空隙和整篇字与字之间,作“计黑当白”的艺术构思,做到黑白相间,彼此衬托,参差变化,以显示飞动透气的特点。
②草书的行距与通篇布局。草书的行距特点基本与行书相似,所不同的是随意性更大些,宽窄、曲折的变化也更大些。因此,分行时一定要根据篇幅的大小和字数的多少、内容的特点、字形的自然特征等统一地进行设计,大小、长短、宽窄要相间,或左或右,或徐或疾,曲折盘旋,既要显出变化,又要显得自然流畅,行文如流水,淋漓而酣畅,飘逸而自然,无丝毫做作之感。
(2)布局要求
草书章法布局的要求基本上与行书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流动性和作者的随意性更为突出。因此,草书作品布局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设置矛盾和统一矛盾
设置矛盾,是为了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强烈的对比。即所谓的疏密、迟速、轻重、偏正、浓淡、虚实、起伏、纵横等关系。统一矛盾就是将上述这些对立的两方面和谐地统一在美的范围中,使其黑白得当,浓淡适宜,燥润相杂,虚实相生,首尾相顾,大小适度……。
②草书字体布局不可密密麻麻写满一纸,这同样会给人一种压抑感。
字与字、行与行要疏密有致,初学者一定要切记:疏不是散,密不是聚。线条与点画要有节奏,有动势,有变化,形成一种造型美。
行书
广义地说,在章草形成以前的草隶或草篆都有行意。狭义地或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书”,是指汉末以来形成的介于楷、草(今草)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字体。它兼具楷草的写法,既比楷书草率,又比草书规矩,因而易写易知,较其他字体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源于日常行文 、书信往来和文书契约上的花押,所以又称之为“相闻书”或“行押书”。张怀瓘所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书谱》所谓“趋便适时,行书为要”,都是从其实用性之角度而言的。
相传行书为汉末刘德异所创。钟繇、胡昭继传之,到晋未王羲之父子把它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行书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由于楷草之间,体势变化较大。后人把近于楷书的叫作“行楷”或“真行”,把近于草书的叫作“行草”或“草行”。二者各有特点。有所谓“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
王羲之在“行楷”方面成就比较突出,一般认为其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是《兰亭序》。王献之在行草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故张怀瓘《书议》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然从王羲之传世之唐摹行草墨迹看,不在《兰亭》之下。
历代行书名家甚多,流派纷呈,以二王行书对后世影响最大,尤其是大王。学王羲之的书家,或重《兰亭》,或重《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其实,还应结合唐摹王羲之行草墨迹之佳者如《姨母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等参临之,方可得大王之部分神髓。
在唐代,颜真卿的行书能力破右军,别开生面。后人对其行书的评价,比对其楷书的评价还要高,有“真不如草,草不如稿”的说法。所谓“稿”,即指颜真卿的行草三稿(《争座位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因颜行特点从其楷书而来,故学颜行充当先学颜楷。颜真卿的行书《刘中使贴》、《蔡明远贴》,字形较大,由于是墨迹影印,其中部分行楷字、点画清晰,波磔鲜明,起收自然,参之以学颜楷,也有好处。
宋四家中,苏、黄、米的行书,各有特点。虽都受二王、颜真卿及五代杨凝式的影响,但皆追求个人意趣,自成流派,对后世也都有一定的影响。
行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与楷书比较,行书的章法格式要灵活得多,它冲破了楷书章法“纵横皆成行”的单一格局,具有“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由于“横无列”,作品的字距比楷书要自由得多,其“纵有行”也没有楷书严格。总起来,行书章法格式有四种:
①横竖成行。这种形式是传统的表现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整齐、清楚、大方,看上去富有装饰性。既可打格子,也可不打格子,通常从右写到左,第一行顶格写。竖成行,横成列,竖行之间空白稍大一些,字距小于行距。笔画少的独体字要适当写小些,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凑些,太长的合体字,要写得紧缩一些,过宽的合体字,要写得略窄些。这样,整幅作品既整齐又不呆板,疏密相间,布局合理。
②竖成行,横无列。这种格式最为常见,其特点是:美观大方,整齐多变,富有自然意趣。竖行距大体相同,字距则不等,书写时也是顶格写,单独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整个字的布局,特别是对那些主要笔画是悬针或者较长的字要把握好长短,既不过多地占用其它字的位置,又不可在整篇里出现多次拉长悬针。行与行距离大体相等,字距却有宽有窄,前呼后应,字体依据笔画的多少,或紧或松,大小互补,给人一种气紧神凝之感。
③横竖既无行,又无列。这种格式,就是不论是横还是竖都不成行成列,上下左右打成一片,错错落落,浑然天成,其特点是自然有神,多有妙趣。
④横有行,纵无列。这就是现在多见的横写法。其特点是可变性大,如改变它的左右两边(而不是天地),就会出现不同的风格。
(2)布局要求
①整篇布局要心中有数
俗话说:“意在笔先,字居笔后。”先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向背、布置、呼应等要求,对整幅字的位置作出大致的估计和安排,注意天头(作品上端留出的空白)要留得稍大于地脚(作品的下端留出的空白),左右两边的空白大小要相等,同时要小于或等于地脚。上下左右的空白均要大于行距,字距则要小于行距。
②字与字要有行气
所谓行气,就是指字的点画结构和布置、字与字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到这一点,一是上一字的末笔与下一字的起笔要气血相通;二是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凑些,笔画少的字可以写得稍小一些,点画之间要有呼应;三是长形字要写得稍短一些,过宽的字要写得稍窄些。这样字的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小适宜,紧凑充实,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参差起伏、跌宕流动的行气美。
③行与行之间要承先启后
首先,前一行的末笔与后一行的起笔要形成有机联系。其次,行与行中间的字,要从美学角度作总体的艺术安排,使之浑然一体,形成统一的气韵和格调,以达到整幅作品相互呼应的效果。
④整篇字要清晰、整洁
一幅成功的作品,必须通篇字形清晰,卷面干净整洁,为此,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用墨浓淡相宜;二是字距、行距清朗;三是天头、地脚要平整;四是通篇疏密安排要妥当;五是字的大小不宜过于悬殊。
楷书
楷书的“楷”字,就是楷模、有法度的意思,古人又称之为“真书”或“正书”,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与“草化”相反,从篆到隶、到楷,是汉字字体发展的另一种趋势,都是由开始的不够规范而逐渐趋于规范,甚至都曾经过书家有意地加工。楷书萌发于汉魏,发展于晋代南北朝,成熟并盛行于隋唐。南北朝时的楷书以魏碑为代表,诸如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山东平度、掖县之云峰山、天柱山石刻以及四川(冈山、兴山、铁山、葛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以北齐为好)。河南等地之魏墓志,还包括少数南朝碑刻(如《晋爨宝子碑》、宋《爨龙颜碑》等)风格多样,方圆不一,在不同程度上有隶书的遗意。唐代楷书则融合了南北之长,法度更趋于严谨,名家辈出,璨然成观,是楷书更加成熟的表现。
学习魏碑多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经石峪》二爨及《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等。其中墓志,字形虽然较小,写刻多精良者,点划少雕渐之迹,初学魏碑可从此类入手。
唐楷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为欧、虞、褚、李、颜、柳六家。
欧阳询的代表作品为《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皇甫诞》、《化度寺》等碑。
虞世南的代表作品为《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的代表作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等碑。
李邕的代表作品有《麓山寺》、《李思训》等碑。
颜真卿的代表作品有《多宝塔》、《东方画赞》、《颜勤礼》、《颜家庙》;大字《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碑。
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金刚经》等碑。
此外,元代赵孟的楷书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为我国四大家(颜、柳、欧、赵)之一。其传世的作品有《妙严寺碑》、《胆巴碑》、《三门记》等,与李北海的传世碑刻同属行楷。
楷书属于静的字体,由点、横、竖、撇、捺、提、钩、折等基本笔画及其在组合形态变化中的复合笔划(如横折竖钩、竖弯钩、横折撇……)组成独体字,或与偏旁部首结合而成合体字结构,更重视平衡、对称、谐调、统一等形式审美因素。但又要求静中有动、整齐中见参差,端稳中见笔势、字势的斜正、俯仰、顾盼、呼应。忌点画中无筋骨及僵板、刻削。多数人主张初学书法者应从楷书入手,有利于实用及基本功的练习,也便于以后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可以上追篆隶,下探行草。
楷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楷书的行列格式及行距、字距的特点总体上比较规矩,纵有行、横有列,字与宇、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几乎处处相等。主要有以下三种格式:
①字距与行距均等。这种章法多见于碑铭、题记、经帖中,其特点是方正稳重,端庄平整。
②行距宽于字距。在小楷作品中几乎都采用这一章法,字距与行距疏密有致,清秀俊雅。
③行距窄于字距。这种格式多为字趋扁势风格的作者的喜欢。用这种章法书写的作品虽是竖写,但看上去却像横写似的。
(2)布局要求
①量纸定字
楷书作品的书写,一般应先按纸幅的尺寸大小、开式、形状,写多少字,行距和字距的要求以及怎样题款,怎样钤印等都要作总体设计,然后将纸幅按比例要求折成相应的小方格,或用铅笔轻轻地打上方格。
②黑白相间
黑白相间,是指一幅作品中不可满纸被墨迹占满。墨迹占满,会给人密不透风的沉闷感,而必须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留有空白,上下两边也要留出适当的空白,如此才能使整幅作品气息相通,给人以透气、明快之感。
③粗细一致
楷书作品书写时,要粗细一致。粗细在于笔,提则细,按则粗。粗细的变化要根据字的形体结构而变化。一般要求,笔划少者宜粗,笔划多者宜细,这样才能突出楷书端庄稳重、平整一致的特点。
笔
我国书法中所使用的笔是中国特有的圆锥形毛笔,为了把字写得符合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毛笔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中国毛笔制作的原料、性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多种。
(1)按性质分类依性质的不同,毛笔可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三种。
①硬毫笔。硬毫笔往往用狼毫、猪鬃、兔毫等兽毛制成,狼毫、兔毫(紫毫)最为常见。硬毫笔富有弹性,尖利挺劲,出线挺拔刚健,适合写小字。
②软毫笔。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兔毫、鸡毫等制成,以羊毫最常见。软毫笔柔软、肥硕,含水量大,落笔饱满,适合写大字。
③兼毫笔。这种笔中间用狼毫、紫毫之类的硬毫,周围用羊毫,弹性介乎硬毫与软毫之间,所以它软硬兼备。如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等,适合各种书体的表现。
(2)按大小分类毛笔除了有大楷、中楷、小楷的分别外,依书写的对象,还有写对联用的大对笔、写条幅用的屏笔、写匾额用的大斗笔等不同。
在选购毛笔时,应以笔毛顺而有光泽,笔尖内外整齐,笔身浑圆饱满者为佳。如将笔浸入水中,然后取出在手指上画圈,若笔身旋转自如,笔锋挺直如初者为好笔。在笔杆方面,直而较重者,书写时易中正、沉稳。写大字宜用大笔,表现出“大行不护细谨”之气概;写小字宜用小笔,表现出“一笔不苟”之精神,因此大、中、小楷至少各备一支。
墨
墨是用烟料加胶制成,呈长条状,使用时再在砚台里加水研成液状。依制作的原料一般可将墨分为三种。
(1)松烟墨用松炱和胶制成,色暗重而无光,缺少胶质,容易溶于水,价格便宜,适合粗用。
(2)油烟墨以桐油、猪油炼烟和胶制成,乌黑发亮,胶质较重,质地细致,浓淡变化细腻丰富,适合书法、绘画创作。
(3)漆烟以漆烧制而成,墨黑如漆,为墨中最黑者。适合书法、绘画创作。
好的墨,质地细致,色泽光洁,胶质不重,墨身着水后,四边平正而不变形,研磨时不会嗝吱作声。凡色灰而有气孔,浸水后四边膨胀者,即非好墨。不过,现代人多以墨汁取代磨墨写字,各地生产的书画墨汁,如北京的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上海的曹书功墨汁等,质量较好,效果与好墨不相上下,可用于书法创作,且用时方便省时。但平时练习时可用普通墨汁即可。
纸
在纸发明之前,汉字被契刻于甲骨上,铭铸于青铜器上,书写于竹简、木牍、帛书上。过去,长期流传着东汉蔡伦造纸的说法(见《后汉书·蔡伦传》)。一九三三年,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4×10厘米的变质白纸,其年代在西汉宣帝黄龙元年。但因是孤证,未曾引起对蔡伦造纸说的修正。一九五七年五月,西安灞桥又出土了米黄色的西汉纸碎片,其年代当不晚于汉武帝。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甘肃肩水金关出土了两张西汉麻纸,其中一张为白色,另一张暗黄色,现代的考古发现确证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有一定水准的造纸术。
西汉虽然已经有了麻纸,但产量还不大,质量还有待提高,所以作为实用书写材料,尚不能代替简牍帛书。迄今也尚未看到西汉的字纸。根据文献记载,东汉蔡伦在元兴元年(105)造出一批佳纸献给朝廷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应是较大范围用纸书写的开始。本世纪以来,在内蒙、新疆、甘肃等地,曾经先后发现了东汉字纸残片。
到了隋唐五代,中国的造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印度。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除麻类外,扩大到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竹类。产地和品种也日益增多。据《唐六典》卷二十李林甫注,全国各地进贡的纸有益州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细黄状纸,均州大模纸,宣州、衢州案纸、次纸,蒲州细薄白纸。又《国史补》卷下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韶之竹笺,蒲之白蒲重抄,临川之滑薄”。大规模的生产使纸成本降低,用途增广。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大中三年(849),集贤书院在一年之内“计用小麻纸一万一千七百七张”。同时由于加工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品种纸。如唐代出现了用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拖胶矾等方法制成的“熟纸”。还有黄纸、加蜡黄纸(硬黄)、白蜡纸、粉腊笺纸、洒金银纸、冷金纸等名贵品种,以及著名的桃红小幅诗笺——薛涛笺被文人骚客传诵一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令造“澄心堂纸”供宫中御用。宋诗人梅尧臣曾咏澄心堂纸“滑如春冰密如茧”,“一幅百金曾不疑。”可知其制作之妙,价值之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驰名中外的宣纸,在唐代开始崭露头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榻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宣纸以产地安徽宣城得名,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宋末元初,造纸工人曹大三迁到安徽泾县西乡小岭,利用当地盛产青檀,泉水洁净的自然条件,安居造纸,世代为业。虽然在晋唐时的主要书画用纸还是麻纸。如今见西晋陆机《平复帖》和唐杜牧《张好好诗》。但宣纸以优良品质和长久的寿命,终于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在明清时,宣纸已作为宫廷及官府公文用纸和高级书画用纸,至今盛誉不衰。
总之,唐宋以来的各种纸张美不胜收,成为中国特有的别具一格的工艺品。详细的介绍请参见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
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除选用一般的宣纸和皮纸外,练习时用竹纤维纸即可。竹纸大致是在宋代开始大量生产的,今天竹纸的品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毛边纸、毛太纸。竹纸的特点是纸质疏松韧性差,色泽黄。还有稻草纤维纸如元书纸,质地和竹纸相仿。这些对于初学书法者练字来说,是比较经济实用的。
砚
砚由土、陶、玉和石等不同材料制成,有的因造型精美、价格昂贵而被视为艺术珍藏品。书法用砚,以石砚为最好,如广东肇庆县羚羊峡出产的端砚、江西婺源县龙尾山(古届安徽歙州)的歙砚,均名闻遐迩。
好的砚台石质坚硬、细腻、磨墨时发墨细、润、快而不下泥,用完后要洗净,免得积下墨渣,影响以后使用,砚台不论形状如何,均以具备匣和盖者为好,前端设有凹槽,以便储藏墨汁。初学者准备一块普通的石砚即可,如使用书画墨汁,可用一小碟盛墨,但用完后同样要洗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