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书法详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书体类别

    书体是文字在书写中,具有某种共同特点或风格的系统表现形式。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丰富起来的。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五种书体。每一种书体还包含几种不同的文体,如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总称;草书是章草、狂草、今草的总称,楷书则有魏碑、唐楷等区别,唐楷中又有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等。

    不同历史时期对书体的分类是不同的,于是就产生了“三体”说、“四体”说,乃至“一百二十体”说、“三百六十体”说。“三体”说见于《后汉书》记:“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谈到的是古文、篆、隶、草为四体。当时这样划分是在楷书形成以前。至唐代以后,随着字体的发展,书体也趋繁荣。书体的归类又流于繁杂的弊病,所谓“百体”说、“一百二十体”说和“三百六十体”说便相继出现。还巧立名目,有什么“风书”、“月书”、“牛书”、“兔书”等,因难以使人琢磨,所以近代书法理论就很少涉及。

    大篆——甲骨文的演变

    大篆,又称籀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称金文和钟鼎文,是与其当时文字基本使用形式有关。周朝时,大量铸造青铜器,如敦、篮、簋、鬲、意、彝、钟、鼎等。这些青铜器上铸有铭文。据《周礼》所记,铭文的主要内容为;“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

    青铜器中,钟与鼎不仅数量多,而且铭文的规模也大,钟鼎文便由此得名。如著名的西周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古代金属统称金,于是大篆亦称金文。周宣王时,太史籀著有大篆十五篇,即所谓史官教学童子的字书《史籀篇》。这也就是大篆称籀文的由来。

    大篆是甲骨文至小篆之间的文字,跨越近千年。所以大篆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西周时期的大篆与甲骨文十分相似,如周成王时期的《矢令簋》、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的结体,与帝辛时期的书契就十分相似。战国时期的秦国《石鼓文》,则与秦国统一中国后的小篆相近似。秦代的小篆与战国时期秦国的大篆本是一脉相承,所以有人将《石鼓文》视为小篆。

    战国时期的大篆,随着诸侯国的蜂起,各诸侯国独立的经济、文化体系的建立,文字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大篆出现了地域特性,如西方的秦系、南方的楚系、北方的晋系。大篆发展到最后阶段,便是一个旁杂纷错的局面,这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统一文字的根本原因。

    首种规范书体——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全国统一使用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谈到:“七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秦始皇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小篆刻石。其中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砑台刻石》、《之罘刻石》、《之罘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小篆是我国文字史上第一种规范书体。它把原来尚未固定形式的各种文字偏旁统一了起来。每一种偏旁只有一个固定的形体,同时,每个偏旁都有一个基本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迁动。小篆线条圆转流畅,间距均匀,富有装饰性,摆脱了象形文字的形态特征。

    由于应用场合不同,小篆的形体也产生变化,如用于瓦当、印章、钱币等等的文字都有其各自不同特色。其中,印章文字被称为“缪篆”。

    汉代时期,小篆逐步被隶书所取代而成为一种装饰性应用文字,如碑额篆书。形体也由秦代时期的长方形变为方形,趋于隶化,如《娄山刻石》;有的处于非篆非隶,两体相间而为之,如《三公山碑》。

    小篆作为一种书法书体,一直延续至今。代有书写篆书的杰出书家,如唐代有李阳冰,宋代有“二徐”:徐铉、徐锴,元代有赵孟。清代随着碑学的兴起,习书篆书蔚然成风,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等大家相继涌现。小篆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篆书的基本运笔方法

    书法艺术的笔法,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篆书的基本笔法,可以用“玉箸纵横”来比喻,意思是篆书的各种笔画,就是由像筷子一样的线条组合而成的。

    虽然只有这么一笔,但要写好它也是不容易的。一笔决不是随便地画一下,应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

    起笔,是一画的开始。起笔要逆势落笔,横画做到“欲右先左”,竖画做到“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迹之中。

    行笔,是笔迹的延伸。行笔时,笔管稍带逆势;笔锋需中正,笔毫均匀铺开,切勿使其偏于一边。这样才能笔锋着力,产生凝重浑厚的线条。

    收笔,是行笔终止收锋。收笔时不能将笔锋轻易画出,如果锋毫外露,线条就会显得轻薄。收笔时应注意回锋,即所谓写横画时要做到“无往不收”,竖画时“无垂不缩”。这种藏锋收笔,也叫“护锋”。

    篆书除了横竖线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方向、长短的弧线。

    不同方向圆弧线的运笔的基本原理,和横、竖线是基本相同,只是起笔、行笔、收笔要随弧势的变化而变化,基本弧线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是左右半圆线。

    在这直线与弧线的基础上,可以引申出各种直线与弧线组合变化的线条。如篆书“凰”字,就是由横线、竖线和不同弧度、不同方向的弧线组合而成的。

    楷书的笔顺适用于篆书

    楷书为一般初学者所悉知,楷书的笔顺也是人们所普遍掌握的。是否可以把楷书的笔顺应用到篆书的书写中呢?如果是可能的话,那么理解篆书的笔顺就方便得多了。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楷书是由篆书、隶书发展过来的。楷书的笔顺也具有继承性。同时,目前楷书笔顺的基本原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最后封底”等,也符合篆书的书写实际。如书写“焉”、“随”、“家”、“囿”字,都遵循这些原则。

    篆书的对称结构

    篆书中大多数的结构是左右对称,如何才能把这类结构表现好,是每一个作篆书的书家所悉心研究的课题。这是篆书与其他书体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篆书基本技巧集中体现的方面。

    实践证明,写好对称结构的关键是:中轴定位。对称结构的特征,是以中心轴为准,左右形象对应相同。所以先写好对称结构的中间一笔或结构,然后再写左右,这是最科学的顺序。例如书写“小”、“火”、“大”、“羊”等。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相似对称结构的书写,如“止”、“之”等字。

    有相当一部分的对称篆书的中轴部分,不仅仅是一笔或两笔构成,而是一个多笔画的结构,也可由中间部分写起,如“索”字。

    篆书笔顺具有灵活性

    任何一种法则都是相对而言的,篆书笔顺的基本原则,也具有灵活性。每个初学者的习惯手势不同,可在坚持笔顺基本顺序的同时,采取灵活变化的手法表现篆书的造型。

    例如,书写“口”、“宀”等部首时,就可以采取三种顺序不同的方法。

    篆书笔顺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变化复杂的线条,化一笔为多笔。如“己”字,在篆书中是由一根折曲的线条构成,如果要一笔写成,则是比较困难的,将其化为三笔,书写起来就简易得多了。如吴让之书“西”字的上部,就以接笔写成。吴昌硕书“回”字,接笔就更多了。

    篆书笔画的顿挫较平稳

    篆书笔画是否有顿挫?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问题。相对于起伏顿挫比较大的行书、楷书而言,篆书的线条就显得婉转平静,看不到显著的起伏变化,于是就产生了“篆书无顿挫”的说法。但是要掌握篆书的书写技巧,如果片面地理解这一点,那么即使练得很刻苦,写出来的篆书还将是无精打采的。这是因为就篆书自身而言,还是有明显的起伏顿挫的,这从清代篆书大家的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清代的吴让之书唐人王勃的《寒夜思友》诗时,其中“清尊湛芳渌”句的“渌”字,起笔和转折处的提按、顿挫变化都十分明显。至于吴昌硕的篆书就更强烈了,这可从他书临的《石鼓文》中体会到。

    小篆的形式美表现于多方面

    小篆能流行至今,这与它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是分不开的,而且这种形式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篆书的命名,便是篆书形式美的体现。“篆”,本是古代车轮毂约上所作的圆转装饰的纹样。如同与“彖”部有关的文字一样,体现了一种圆势的概念。如玉器圭璋上的花纹,称“缘”;房顶圆形的木榱,称“椽”。篆书所以称“篆”,正是因为篆书的线条经营具有均匀整齐、圆润流转的特点。

    同时,篆书在从象形文字大篆演化到小篆的过程中,保存并强化了对称结构。对称,是人类对形式美的最早发现。这是由人自己的身体结构以及动物身体的结构所决定的,所以,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便是小篆对称结构颇多的根本原因。

    小篆与楷书、隶书的区别还表现在外轮廓的形态上。隶书横扁,楷书正方,小篆窄长。窄长的形态所表现出的美感,与“芭蕾舞”为什么要把足踮起的道理是相同的。作为长形的艺术造型,则总是把刻画的重点放在上部,这种上密下松的布局,正可从人体的结构中找到启示。

    归纳起来,左右对称、圆转流畅、字形长方、均匀整齐便是小篆形式美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的字例,就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如:

    一、左右对称

    1.部分对称;

    2.全部对称。

    二、圆转流畅

    三、字形长方

    四、均匀整齐

    五、上紧下松

    “米字格”、“九宫格”有助于习篆

    “米字格”和“九宫格”,是初学楷书的有效方法。采取这两种方法,有利于把握所临书迹的笔画位置和整体字形。所以“米字格”、“九宫格”,长期以来,普遍应用于楷书入门。

    其实,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书体,特别是篆书。篆书结构严谨,对初学者来说,既要考虑到用笔,又要考虑到结构,确实是比较困难的。采取“米字格”、“九宫格”,正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处。而且许多清代书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大家所创作的篆书墨迹,都是写在整齐划一的格子中间。它与楷书的差别是,楷书是置于方格之中,篆书是置于长方格之中。然而,“米字格”、“九宫格”,也可规划在长方形的格子中间,同样具有按比例分割的功能。如练写篆书“武”字,先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划出“米字格”或“九宫格”,并在“武”字的格子里添上“米”字或“九宫”格子。练写时,只要把握好“戈”部的下部交笔正处在“米”字的交点;“武”字的主笔长斜钩的四分之三部分是沿着“米”字的对角线。这样,“武”字字形便能不失大体练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石鼓文——篆书的鼻祖

    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一种篆文。每鼓有一首四言韵文,记叙当时渔狩等情况。十鼓分别称为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济殴、田车、銮车、灵雨,计有六百余字。

    石鼓文于唐初时期,在岐州雍县南20里之三畴原被发现,长期以来,关于它的确切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以为周文王、宣王时期的产物,也有的认为是秦制,总之众说纷纭。如今认为是秦制已无异议,但依然有秦文公、穆公、襄公、献公等不同的说法。目前十鼓文字已漫漶残损,其中一鼓无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历来被众多书家所重视,素有“小篆之祖”的美誉。唐韩愈作有《石鼓歌》:“鸾翔风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状,古鼎跃水龙腾棱。”康有为评石鼓有云:“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

    隶书波磔的启用

    隶书创于秦,盛行于汉,经历三国及晋代,后逐渐被楷书所取代。隶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书体一直被书家所重视,并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隶书在秦代以前已经出现,至秦代就广泛地被采用了。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所创,实际上可能是他在被秦始皇囚禁云阳监狱时,对已流行的隶书加以整理。隶书的出现是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汉书·艺文志》谈道:“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卫恒《四体书势》也言及:“秦即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隶书经秦汉发展,逐步成熟,至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的隶书已逐步为楷书所取代。早期的隶书,笔画平直没有波磔,晚期的隶书趋于楷化,出现了点、掠、钩、撇等楷书笔势。

    隶书的基本特点是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直,结构由繁复变为简捷,并出现了波磔的笔画。最能体现隶书特点的汉代碑刻有:《礼器》、《乙瑛》、《史晨》、《华山》、《石门颂》、《张迁》、《曹全》、《衡方》、《西狭》等。

    帛书与简书

    帛书和简书,即是书写在布帛和竹简或木简上的书法。这是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存世的早期书迹之一。

    帛书最著名的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易经》等,共12多万字。简为窄长的竹片或木片,宽的木片又称“札”或“牍”,将若干简用两道绳编起来便成“册”,也称“策”。木简仅出土于西北边远地区。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云梦,四川青川,山东临沂,甘肃敦煌、居延、武威等地,出土了数十万字的简书。

    帛书和简书是研究古代书体演变和学习书法艺术最好的材料。在帛书、简书出土之前,人们只能在刻石上见到秦汉书法,但这并不是手书的第一手材料。正如宋代米芾所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帛书和简书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墨迹。通过马王堆帛书分析,我们能发现隶书并不是由一人创造的,而是有一个亦篆亦隶的渐变的过程,如“争”、“惠”与小篆比较,相差无几;“风”、“地”,又能见到“蚕头”、“波磔”,笔势的牵连,笔画的简省,书写十分娴熟,“相”、“移”则反映了早期隶书草化现象已十分明显。

    隶书的基本笔画

    隶书的基本笔法为三笔,即直画、掠画、波画,如隶书的“大”字。这较楷书而言要简单得多,但较篆书则要复杂了。

    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不究于篆,无由得篆”。所以篆书的基本笔画,依然是隶书的基本笔画,只是使圆转变为方直。直画书写时,仍然坚持篆书的基本运笔的原则“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同时,还应注意着力均匀,勿使头重尾轻,或头轻尾重;注意笔势平直和间距匀称。

    隶书的第二种基本笔画是掠笔,掠笔的书写也要坚持中锋运行以及起笔的藏头,收笔的护尾。转折时,要稍注意提笔以调整笔锋。收笔也应有不同方向的回锋,使其增加笔形的变化。隶书的掠笔,不同于楷书的掠笔。楷书掠笔是先重后轻,略带变势。隶书的掠出则用力均匀,甚至左出时由按顿而使其凝重。隶书掠画,除具有楷书掠画的表现形式之外,还包括钩画和左竖笔。如“大”、“李”、“门”等。

    隶书的第三种笔法是波画。这是隶书的基本特征。波画的完整表现形式是蚕头、燕尾,中间略细。蚕头是指波画起笔时,逆势落笔、经笔锋转折而“塑造”成的蚕头“形象”。“燕尾”又称“雁尾”,是随着行笔至中途以后,通过驻、磔、收等步骤而“塑造”成的形如半只燕子或一个雁鹅尾部的“形象”。波画是楷书捺画的前身,但波画的表现范围比楷书捺画要广,隶书最完整的波画是横画“一”字,它在一个字中起到承载全体的作用,如“王”字。同时,也是捺画和横折钩、戈钩等笔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如“史”、“孔”、“感”。波面是隶书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波笔在一个隶书文字中只能有一笔,决不能同时出现两笔。

    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的结体与篆书有根本的不同。篆书是纵向取势,强调线条的纵势。隶书的结构是以线条的横向走势为笔画的基本特征。从“之”、“元”等字的隶、篆对比中,就不难发现上述的差异。

    由于线条走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字形也就绝然不同。篆书的字形为长形,而隶书则为扁形,以左右开张为外形特征。同时,我们还能发现,隶书的结构也有与楷书相一致的,已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体系。如独体字:“夫”,上下结构:“惠”等。所以认识楷书,一般也认识隶书。

    隶书的全盛时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全盛、衰落的过程。隶书也是这样。秦隶比较方直,尚没有波磔,西汉时,趋于成熟,波捺已经明显,至东汉时期,隶书才脱尽篆意,波磔优美生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147~189)是隶书的全盛时期。关于这一点,可从所存著名碑帖中得到证明。如:

    曹全碑(局部)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

    《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

    《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164)

    《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

    《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168)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

    《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

    《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

    《郁阁碑》东汉建宁五年(172)

    《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

    《长迁碑》东汉中平三年(186)

    习隶的要诀

    习练隶书,也有规律可循,书家曾把如何写好隶书的基本要领编成口诀,这样就便于人们掌握。其中现代书法家任政根据自己书写隶书的体会编成口诀,传授初学者,得到了普遍良好的反应。现摘录如下:

    蚕头燕尾(隶书波画特征)。

    藏锋逆入(隶书每一起笔都要这样)。

    波磔分明(捺脚轻重起落,要交待清楚,不可含糊)。

    横平竖直(横画要如水之平,直画要如绳之直,又要有起伏动宕,向背仰复,不可僵硬)。

    中锋浑厚(这是隶书用笔的基本原则。笔锋沿笔画中线运行,有提有按,一往一复,自然浑厚)。

    淹留专刂截(运笔顿挫,留得住,拓得开,涩而不滑,往而能收,沉着痛快,斩钉截铁)。

    绵里藏针(筋骨健,血肉厚,既柔和,又刚劲)。

    漏痕坼壁(行笔圆融,起止自然,如屋漏痕,如坼壁缝)。

    燕不双飞(捺脚荽避免重复)。

    蚕无二头(横画并列时,不可有两个以上的蚕头出现)。

    左右分驰(笔势向左右发展,是隶书的特征)。

    上下紧密(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密,以防松散)。

    落点星垂(每作一点如高空陨石,落笔轻,入纸重,取势远,收锋急,圆满精到,浑厚有力)。

    横波三折(写一捺时,开头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波尾要拓得开,一笔之中要有三个以上的起落转折)。

    气淳质朴(气味要清雅,风神要洒落,筋骨要坚实)。

    遒丽雄逸(劲健、秀丽、雄强、超逸,各极其致)。

    金农所创造的隶体漆书

    隶体漆书,是“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金农所创造。

    “王笔活鸾凤,谢诗生芙蓉”五言联,集中体现了金农漆书横粗直细的基本特点,这是以往的隶书中从未见过的。关于金农这种漆书的形成和书写方法,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曾有论述:“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截毫端作擘窠大字甚奇。”原来金农把《天发神谶碑》的方笔篆书取过来经营隶书,又将“截毫端”的笔用来书写。也有人认为仅是将笔锋掭扁。总之,他的笔仿佛是漆刷,漆书也就由此得名。还需补充的是:金农曾对硬笔书写的横粗直细梵文作过研究,这无疑对他漆书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漆书,也是金农主张“独诣”所酿成的美酒。金农在《画竹题记》中写道:“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独诣。”又曰:“众毁不如独赏。独诣可求于己,独赏罕逢其人。予于画竹亦然。不趋时流,不干名誉,丛篁一枝,出之灵府,清风满林,惟许白练雀飞来相对也。”

    如何选择隶书碑帖

    初学隶书一定要选择东汉时期的上乘碑帖。由于汉隶碑帖众多,所以选择碑帖,一是要选择确当的艺术基调,二是要结合实际恰当地安排好临帖的顺序。

    汉隶的风格多样,主要的碑帖可以分成以下的几个基本大类:

    一、法度谨严,遒丽精密一路的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

    二、秀逸工整、圆静多姿一路的主要有:《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

    三、方整宽厚、峻宕雄强一路的主要有:《张迁碑》、《西狭颂》、《衡方碑》、《华山庙碑》;

    四、风神纵逸、恣肆奔放一路的主要有:《石门颂》、《郁阁颂》。

    选择碑帖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如初学入门,宜选择法度严谨,工整精密的一路,有了基础发展开去也就容易了。或选择方笔,如《张迁碑》、《西狭颂》;或选择恣肆,如《石门颂》等,书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端庄工整的楷书

    楷书端庄工整,所以又叫真书和正书。它产生于汉代末期,成型于北魏,流行于东晋和南北朝,繁荣于唐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从隶书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比隶书更便于书写,形态更丰富,用笔变化更多。楷书结构比隶书精密严谨,点画更加细腻生动,形成了楷书体势的外在美和情态的内在美。

    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魏晋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钟繇和王羲之是产生过大影响的书家。他们集古隶之方正,汉隶之遒美,章草之简捷,从而使楷书不断完美,开创了端庄工整的楷书体,揭开了中国书法史新的一页。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又有创新,各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至今人们学习楷书,还是以唐楷为典范,因为唐楷的笔法,起迄分明,结构停匀,形体方正,应规人矩。

    唐代著名的楷书碑帖主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练字从楷书起

    习字宜从楷书着手,这是因为楷书的笔法丰富,也最为规范。分析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我们便能发现书法的笔法是不断丰富的,篆书笔法基本为一笔,隶书出现了撇笔和波磔,就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笔法。至于楷书又增加了钩笔和捺笔等,所谓“永字八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而实际上的笔法变化则还要丰富得多。

    楷书笔法的丰富性,还表现在楷书风格的多样性。北魏时期的楷书,体现了北碑强悍的书风:“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妙。”(《广艺舟双楫》)唐代的楷书更是登峰造极。如欧体,法度森严,险中求稳,虞体,点画圆润,外柔内刚,褚体,俊逸秀美,体势宽博,薛体,用笔纤瘦,结体疏通。此后的颜体、柳体又开创了新的面目。同时,楷书也是最规范的一种书体。古代政治文化发达,但是印刷技术还没有普及,所以楷书是应用最广的文字形式,大量文件、书籍都是抄写的。这都推动了唐代楷书艺术的发展。所以唐代的楷书,是学习书法技巧的最佳范本。

    楷书点画的表现形式

    点画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它强调的是侧锋峻落,如高峰坠石。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图法》中论及,“侧,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笔。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柳叶,鼠矢、蹲鸱、栗子等。”

    点的运笔方法是:笔锋逆势向左上方落笔,然而向右侧势转折而下,稍顿锋,复向左上回锋,最后向左提笔收锋。笔锋着纸笔势转换时弧度的大小决定了点的基本形态。同时,点具有全方位取势的特点,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下,或向上。所以笔势的转换总是与出锋的方向相背,如向左出锋,笔势则向右转换,如向右出锋,笔势则向左转换。

    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采,在一个字中,有的只有一笔点画,如“主”字;也有纵向的两点如“荘(庄)”字,三点如“洞”字;和有横向的两点如“霄”字、三点如“采”字、四点如“然”字;还有左右呼应的四点如“霄”字。点画在一个字中出现比率最高的要数简化字“兴”字,六画中却有五笔点画。

    楷书横画的表现形式

    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勒”。它是取意横画如勒马之用缰,强仰力制。宋陈思《书苑苫华》中谈道:“勒者超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横画的书写方法分为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锋落笔,转折回锋;行笔,中锋逆势运笔;收笔,笔锋回转,稍驻收锋。“护头藏尾”,“中锋行笔”,便是写好横画的要领。

    在平行运笔书写横画的过程中,要有垂直用锋,那就是笔锋的上下提按,起笔收笔在转折时,笔锋要按下,行笔时稍提,这样一横笔画就有粗细的变化。

    书写横画还要注意笔势,横出时为左低右高,它与水平线呈20°的夹角。线条两侧的上下形势也不同,为上平、中仰、下偃。这样的横画就能显示出神态奕奕的风采。

    横画最忌的是平画而过,头尾露锋。

    一笔完整的横画,在一个字的结体中通常表现为主笔,如“赤”字的长横。横画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是多样的,如“盖”、“载”、“昼”等字中的横画的形态差异就很大。不同书法家在表现横画时,虽然运笔的原则相一致,但形态却各异,如欧阳询笔迹趋方,颜真卿笔迹趋圆。这可从他们所写的“千”字横画中感受到。古人对不同形态的横画,取了各种生动的名称,“玉案”、“铁城”、“石榍”、“舞鹤”、“驼头”等,如果千篇一律地将横画写成一个形态,那么也就称不上书法艺术了。

    楷书竖画的表现形式

    竖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努”、“弩”。它意在作竖画时,要直中寓曲,这样有利于显示力度。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称“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就是说,写竖画时,略带弯行曲扭,便能产生如挺千斤的力感。

    竖画的表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垂露,一种是悬针。垂露法,起笔时笔锋逆势向上着纸,稍驻,复引锋而下行,至收笔时,稍驻,回锋收笔,微呈露珠状,如“院”字竖画。悬针法,起笔、行笔与垂露法相同,收笔相异,提锋收笔,锋微露,似悬针,如“都”字的长竖。完整的竖笔通常也表现为一字的主笔,一字中多笔竖画出现时,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竖画表现形式。古人概括竖画,除了垂露、悬针之外,还有向势、背势、曲头、铁柱、象笏,这都是因其形态、取势的不同而产生的。赵孟所书“非”、“并”、“门”、“贞”、“王”等字,体现了竖画的多姿多态。

    楷书钩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钩画,“永字八法”中称“趯”。意思是笔锋勾出时,驻锋提笔,突然趣起。用“超”字,强调的是勾画的速度和力度。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谈道:“钩为趯者,如人之超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超之义也。”

    钩笔的表现方法为,行笔至钩处,顿挫回锋向上,即向左上方提超。如宋陈思《书苑菁华》谈到“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钩笔勾出的方向是全方位的,是与下一笔的起笔贯连。可向左,也可向右、向上、向下。于是也就产生了左钩称“趯”,右钩称“挑”的说法。如“永”字的钩画为向左略带上势出锋,与“永”字的“策”笔形断意连。

    钩的形态也呈多样性,常见的有“戈钩”、“狮口钩”、“弯笋钩”、“背抛钩”、“外掠钩”、“浮鹅钩”等等。欧体的钩(求)呈方,颜体钩(行)呈圆,体现了方钩圆钩的不同形态。

    楷书的钩笔有时也不是简单地采取勾出写成。邓散木所著《怎洋临帖》,列举了各家的特征和写法。其中作魏碑的钩时,就采取回锋的方法勾成。如他所列举的《始平公造像》中的“则”字的竖钩,“代”字的戈钩,“元”字的抛钩等都是如此表现的。

    楷书挑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中的挑画在“永字八法”中称“策”。意思是:如鞭之策马。挑画与横画有相同之处,唐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所不同的是横出时取势有异,如清冯武《书法正传》所云:“(策)异于勒者,勒则两头下,中高。策则两头高,中下。”

    楷书挑画的表现方法为,先作向右点,逆锋起笔,折锋向下,笔锋由左转向右;顿笔,然后向右上角超锋。仰横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谈道:“仰画为策者,如以策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

    古人总结挑画的表现,主要有“虎牙”、“金锥”、“所钩”、“散水”、“横爻”等。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谈道:“虎牙之法,‘金’、‘王’等旁用之。力贵迟涩,勿使轻薄,轻薄则字之全体皆虚矣。”又云:“金锥之法,‘扌’、‘氵’等处用之,力贵劲捷,勿使漫缓,漫缓则字之筋节不灵矣。”

    楷书撇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撇画在“永字八法”中称“掠”。意思是在利速。唐张怀瓘《玉堂禁经》谈道:“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掠者拂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古人把撇出之势,生动地比作为“篦之掠发”。还有把“掠”的锐利比作能截断犀角象牙的利剑锋锷,如晋卫夫人《笔阵图》云:“撇,陆断犀象。”唐代欧阳询《八诀》中也谈道:“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楷书撇画的表现方法是;起笔为逆锋向上,藏锋转下,左转行笔,最后掠出。撇出时意欲舒畅。

    撇画的变化也很丰富,常见的有“向背撇”、“新月撇”、“直撇”、“悬戈撇”、“钩镰撇”、“长曲撇”、“曲抱撇”、“曲头撇”、“回锋撇”、“兰叶撇”、“平撇”等等。

    楷书短撇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短撇在“永字八法”中称“啄”。意为短撇的形态为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啄之啄物”。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啄者如翕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

    楷书短撇的表现为,先逆势落笔,回锋作点,然后即转锋向左下撇出。撇出时宜锐而速,形削如鸟啄。

    楷书的短撇与一般的撇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永字八法”将两种长短不同的撇画,称之为“掠”、“啄”,则是强调了不同笔势的特征。

    楷书中短撇的应用很广,尤其多见于一字的首笔,如“爱”、“白”、“勿”、“人”、“佥”、“八”、“竹”等字。古人称不同短撇的势态为“掠拂”、“鸟啄”、“斗鹑”、“双竹”、“戏蝶”等。

    楷书捺画的表现形式

    楷书的捺画在“永字八法”中称“磔”,亦称“波”。意思是战笔右出。宋陈思《书苑菁华》中谈道:“磔者不徐不疾,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趣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捺画称“波”,则因捺出时,一笔中应有波折的变化,即所谓“一波三折”,或“三折”。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每作一波常三折笔。”元李溥光《雪庵八法》云,“磔之妙法,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

    楷书捺画的表现方法为:逆锋落笔,徐下,折锋铺毫缓行;至捺出时,稍驻,向右折提笔捺出。捺出时略带卷起之意。

    楷书的捺画是继续了隶书的“波”画,捺出时“一波三折”,在隶书中已经形成。“永字八法”,除了捺画之外,其他笔画都可重复出现,如“昼(昼)”字,有九笔横画,“多”字,有四笔撇画,但捺画通常只有一笔捺出,如“森”字。这也是继续了隶书的书写原则“燕不双飞”。

    捺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由于捺出时的位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姿态变化。常见的捺画有“横波”、“纵波”、“金刀波”、“鸣鸭波”、“兰叶波”、“小波”、“短波”等等。

    赵佶所创造的瘦金体

    瘦金体,为宋代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楷书书体。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19岁即位,在位25年。靖康二年被金兵所掳,绍兴五年(1135)病死于五国城。赵佶虽无帝王的才略,但书画的精妙却是古今首屈一指的。他的书法能自成一体,陶宗仪《书史会要》谈道:“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体。”叶昌炽《语石》也谈道:“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现从实际记载和书体来看,赵佶不仅学褚、薛和早年黄庭坚的书法,而且还更多地从唐代薛曜的《封祀坛》、《夏日游石淙诗》、《秋日宴石淙序》三碑取法。如将薛曜的书法和赵佶的瘦金体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赵佶的瘦金体,笔势劲逸,外拓宽畅,笔迹犀利,如画兰竹,轻落重收,形瘦细而韵腴润。赵佶善作工笔画,他的瘦金体,与工笔画的勾勒相一致,富有诗情画意。赵佶瘦金体书迹主要有:《真书千字文卷》、《欲借·风霜诗帖》、《秾芳依翠萼诗帖》、《神霄玉清宫碑》等。

    隋唐楷书的主要碑帖

    智永:《千字文》、《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

    虞世南:《夫子庙堂碑》。

    褚遂良:《孟法师碑》、《倪宽赞墨迹》、《伊阙佛龛碑》、《唐梁公碑》。

    薛稷:《信行禅师碑》。

    李邕:《岳麓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鲜于氏离堆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灵活多变的字体——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如果说楷书好比人的端坐,那么行书就好比人的行走,显得生动活泼,自由自在。

    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所以,行书从产生到现在,上下一千多年,一直盛行不衰。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长于行书而名垂书史,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艺术中,篆、隶、楷、草各种书体,都各有一定的规则,惟独行书没有一定的写法。行书是一种可以灵活多变的字体,在书写中含楷书的成分多一些,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俗称“行楷”;含草书的成分多一些,如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等,俗称“行草”。行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下笔收笔处多露锋、少藏锋;笔画转换处多圆转、少方折。

    行书,相传是汉末书家刘德升所创,但从来没有他的行书流传。晋代是行书最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行书大家,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外,还有王询、谢安等数十人。

    继晋代以后,凡是善书者无不工行书,善行书的大家也层出不穷。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鲜于枢、王铎、傅山等,尤其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

    易书易认的行书

    俗语说:“楷如立,行如走。”这一说法表明了行书的书写要比楷书疾速得多。楷书每一笔都要把起笔、收笔作明确的交待,各种笔画表示完整的规范形态。行书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务从简易”,每一笔没有一定的规范形态,也不需完整地交待起笔、收笔过程,所以书写起来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同时,行书又能保持楷书的基本结构,所以识别行书与识别楷书并没有什么差异。我们将《兰亭序》中的“类(类)”、“怀(怀)”、“为(为)”、“清”等字,与楷书《九成宫》有关的字相比较,就能发现,行书的结体并没有发生变化,既便于认识,又便于书写。

    关于行书的这一特点,还可以从与草书的比较中加以认识。草书就不那么便于识别,这里刊出的两组书法:“观(观)”、“年”、“岁(岁)”、“事”,都是从王羲之的作品选出来的,行书选自《兰亭序》、草书选自《十七帖》。行书这四字的书写方法,基本上与楷书的笔顺、结体是相同的。而草书这四字就“面目全非”了。“觏”字,由原来的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年”字,是由上而下地写下来,最后才以竖画将其贯连成字,草字的“年”字,则先撇出后,即竖下再作相连接的三笔横画。不仅改变了原来的结构,而且也改变了笔顺。“岁(岁)”字,也都改变了原来的笔顺和结体。“事”便更加简省了。草书的这些变化,便增加了识别它的困难程度,由此正表明了行书便于书写和识别的特点。

    行书独特的体势变化

    行书的体势,比较楷书而言要明显得多。楷书的基本形势是在正方形中体现出来的,但是行书则没有方形的“外框”的约束,所以体势就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行书的体势首先基于笔势。楷书的笔画之间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虚连的笔势,并没有留下实际的笔痕,而行书在笔与笔之间则体现出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兰亭序》中的“是”、“能”、“流”、“时”等字,笔与笔之间的笔锋转折、翻腾,都可以从笔锋的丝缕中表现得十分清楚,真如“行云流水,脓纤问出”。

    同时,行书的体势还表现在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方面。如《兰亭序》中的“之外”两字,笔势连绵贯一,不仅体现了行书“贵其承蹑不绝,气候通流”的意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势变化。这便是书法的艺术真谛之所在。后汉书法家蔡邕谈及:“凡欲结构字体,皆欲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正是这种婀娜多姿的体势变化,《兰亭序》更显得耐人寻味。例如:《兰亭序》中的“足以畅叙幽情”、“带左右引以为”两行文字,我们采取四线框形的方法,就可了解到每一个文字都不是方正平直,大小一律,而是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左倾右斜的体势,其中“带”字上大下小,为倒三角形,极富有动感;“左”字为上小下大,正与“带”字相承接,使奇险寓稳定之中;“右”字丰实,居倾右侧,又与“左”迎合;“引”字中虚,又与“右”字之实相映衬……不同的体势展现了一种万千气象。同时,我们还发现,这些多姿多态的文字,却又是被一根无形的线串连了起来,既统一了行气,又避免了杂乱无章的可能性。

    《兰亭序》的“之”字体势丰富多姿

    行书《兰亭序》体现了丰富的体势变化,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体势变化,表现在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方面,其中“之”字就十分典型。《兰亭序》中共有“之”字27个,然而没有一个体势是相同的,这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书法技巧。

    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中“之”字变化的丰富多姿,早就受到历代书家的重视。唐代何延之《兰亭记》中谈道:“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宋代米芾题《兰亭序》诗中有云:“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正由于《兰亭序》点画精到,行气逸畅,神韵清秀,所以一直被人视为行书的范本。

    行书点画的表现方法

    一切笔画都是由点开始的,点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由于点的位置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取势。

    长点:

    1向右按笔,直势书下;

    2收笔驻锋,逆向左回提锋收起。

    圆点:

    1落笔迅捷按顿;

    2即取逆势左转提笔收。

    直向连点:

    1露锋落笔,右按即转锋提笔启下;

    2承上露锋,右向落笔,即左折竖下;

    3逆向回锋,向右上逆钩挑出。

    横向连点:

    1承上笔带下,逆锋向左按下,即向右转锋,完成第一点;

    2向右按顿,然而向右上挑提,完成第二点;

    3转向右下按下,即向右上挑出,完成第三点。

    顾盼点:

    1承上露锋着纸,向右转按顿,即速向右上挑出,完成左侧点;

    2承左露锋落笔,按顿中向左回锋勾出,完成右侧点。

    行书横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虽然只有300余字,但是横画的表现却是最丰富的。有的强调欲右先左的藏锋、无往不收的回锋;有的略带波势,有的凝重短粗……,所有横画都随形取势,神韵洋溢。

    上挑横:

    1承接上字的末笔,露锋落笔;

    2落笔即向右上方行笔;

    3笔锋左转提起收笔。

    下钩横:

    1直下落笔,稍顿转锋,向右略取斜上势行笔;

    2先提后顿,笔势转为右下,速回锋逆向,取左横向勾出。

    细腰笔:

    1笔锋随右向露锋落笔,由轻及重,向左上行笔,边行边提;

    2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锋微转,取势平下,边行边按。最后顿笔回锋,提笔收锋。

    行书撇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中的撇笔,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有的如利剑出鞘,峭秀俊拔;有的如长袖轻拂,舞姿翩翩。撇笔在行书中常被视为最为潇洒的笔画。

    粗腰撇:

    1逆笔藏锋落笔,转向左下,取弧势撇出。先按后提,然后边行边按;

    2撇至二分之一处,笔锋逐步提起,最后露锋掠出。

    长直撇:

    1横侧逆锋落笔,转笔藏锋,向左下撇出,取势平直;

    2迅速提笔掠出。

    回锋撇:

    1右侧逆锋落笔,向左下沉着运笔;

    2略顿,转笔藏锋,向右上方收笔。

    钩撇:

    1由提策折锋转为撇;

    2由轻及重,收笔时稍驻,然后折锋向上提笔勾出。

    折锋撇:

    1由提策转锋为撇;

    2收笔稍顿,笔锋逆转向上提锋收笔。

    弧撇:

    1逆锋落笔,转锋向左作弧圆撇出;

    2撇出着力均匀,收笔迅速提笔。

    行书撩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的捺笔变化丰富,形式多样,随意中却很精到,在流畅的笔势中体现出一波三折的变化。

    波折捺:

    1顺势落笔,起笔轻微,然即折锋撩下,笔锋逐渐按下;

    2至捺笔三分之二处,取右向斜平势捺出,提笔中锋收笔。

    回锋捺:

    1顺势落笔,一波三折捺下,由轻及重,沉着凝重;

    2略按,提笔回锋收笔。

    出锋捺:

    1顺势露锋落笔,直势捺下;

    2由重及轻,将笔提起出笔收笔,使之成柳叶状。

    钩捺:

    1露锋落笔,向右平横捺出;

    2顿笔转锋,向左下迅速勾出。

    横捺:

    1逆锋落笔,取平横笔势捺;

    2稍顿,回锋收笔,捺笔作横画处理。

    行书竖画的表现方法

    《兰亭序》中的竖笔,最显得轻松活泼,形态各异的竖笔不少于悬针竖:

    1逆锋落笔,回锋转笔竖下;

    2中锋悬针收笔。

    钩竖:

    1露锋落笔直下;

    2回锋向右上勾出收笔。

    曲头竖:

    1露锋横侧落笔,转笔竖下;

    2顿笔、回锋向左勾出。

    粗尾竖:

    1逆势轻锋落笔竖下;

    2稍顿,回锋勾出收笔。

    弯弧竖:

    1露锋横侧落笔,取弧势向左竖下;

    2回锋收笔。

    行书钩画的表现方法

    在所有的书体中,行书的钩笔表现最丰富。除了楷书中的钩笔之外,各种笔画之间的笔势绵联,便产生了广义的钩笔,这在前面的笔画介绍中已有反映。钩画是笔势贯连的一种表现,所以练习好钩画就显得更有特殊的意义。

    直钩:

    1横向侧入落笔,转锋竖下;

    2略顿,向左勾出。

    圆曲钩:

    1横侧露锋,按顿成点,然后圆转竖下;

    2圆转向左提笔勾出。

    背抛钩:

    1露锋落笔,取斜横经折勾而下;

    2略顿,稍带逆势向上勾出。

    戈钩:

    1逆锋落笔,转势向右下弧势行笔;

    2回锋向右上方勾出。

    浮鹅钩:

    1逆锋落笔,向右斜竖下,略带方折转锋,向右平画;

    2逐渐按笔,向右上取弧势勾出。

    回锋钩:

    1横斜势落笔,竖下,圆转向右平画;

    2顿锋,逆势收笔。

    行书中的楷草相间互用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于是就产生行书中相间楷书和草书的情况。这在晋唐的行书中是常见的。如唐陆柬之的作品《陆机文赋》,就十分典型。其中“可”、“得”、“而”、“言”等字,是十分典型的小草;而“蚩”、“好”、“恶”等字,施笔精到,又是十分完美的楷书。

    行书中楷、草相间的现象,还表现在某一些文字中,如作品中的“难”字,左侧的“”部,作草书处理,右侧的“隹”则为行书。这种情况在明文征明的行书中也是很突出的。如《滕王阁》中的“耸”、“腾”等字。“耸”字的上部和“腾”字的右部等,都以草书处理。

    行书中的楷、草相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行书的表现形式,也能最充分地调节作者的创作情绪。作者的情感,随着楷、行、草的相间表现而充分地显露出来,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米芾行书的艺术特色

    米芾作行书,最反对的是整齐平直的排列,认为这是“印版排算”。他以正侧、俯仰、背合的强烈变化,体现飘逸超迈的气概和沉着痛快的风姿,被人誉为“米颠”。米芾的行书体势,有他的强烈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苕溪诗》中有“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句,稍加分析,“修竹三时看”等字,就能发现,这些文字都是向左倾斜的。这种倾斜,显示出舒展大度,跌荡险峻的动势。然而又不觉失去重心,这是因为米芾的行书十分强调上下贯连的行气,字字紧扣,构成的无形的行气“线”的贯一,便化险为夷,起到了统一的作用。

    就具体的字来说,有些字的左倾斜度还是非常大的。如《苕溪诗》中的“点”、“转”等字,“点”字的四点排列左低右高,构成与水平线的夹角有20度“转”字的斜度与垂直的夹角也达20度。米芾行书的艺术特色,正是与这种强烈的倾斜度分不开的。

    王羲之所创造的“蟹爪钩”

    “蟹爪钩”是行书竖钩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在笔锋勾出时,有一个转折的过程。

    “蟹爪钩”是由晋代王羲之所创,这在《兰亭序》中可以找到见证,如“殊”、“不”等便是。

    “蟹爪钩”的出现,是书法用笔强调“疾”、“涩”两字的结果。冯武《书法正传》记载了蔡邕的主张:“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疾”是指行笔快迅,“涩”是指笔在运行过程中不要在纸上滑过,而要使笔锋在运行时与纸增加磨擦,以增强线条的力度。

    “蟹爪钩”的表现形式到了宋代,在米芾的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如《苕溪诗》中的“将”、“转”、“浮”、“宁”、“成”、“赓”、“度”等字的钩笔,勾出时的转折过程特别明显。由于米芾在书法中“蟹爪钩”应用得特别多,而且典型,影响也就特别的大,所以一般的人们都以为“蟹爪钩”是米芾的“发明”。

    米芾善用“刷笔”

    《海岳名言》记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曰:‘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所谓排字、描字、画字和刷字,都是书法家各不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和艺术特色。米芾曾这样说过:“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周。”可以理解为运锋的灵活性、多样性,在坚持“中锋用笔”的同时,加以侧锋的辅助,并以四面出锋,这样笔法的变化就丰富得多了。

    这里集米芾的行书“宫”、“襄”、“为”、“流”、“松”、“我”、“彼”、“集”等字,便能看到强烈的顿挫提按所产生的节奏感。同时,以米芾的行书与其他书家的行书作比较的话,便能发现,他善于将笔毫铺开,以此表现浓重宽厚的“点”、“横”、“竖”、“撇”、“捺”。从这些灵活的笔法变化中,可以体会到“刷字”的滋味。

    现代大书法家邓散木对米芾的“刷字”曾有专门的论述,他谈道:“竹叶有背复偏侧,竹子有长短粗细,一丛竹子,从枝到叶绝不相同,所以画家当画竹,也运用不同的笔法来画出它的不同姿态。米南宫的字,就跟画家画竹一样,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笔法,使整幅字里呈现正背偏侧,长短粗细,姿态万千,各得其宜。这样就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的‘刷字’。”

    文征明行书的结结体化

    文征明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研究行书的结体美。随之,日趋严谨的行书,便产生了结体的固定化。这种固定化的结体,便是文征明行书楷化的一种表现。关于这一点,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今我们只要分析以下这几部分字组,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阎”、“阍”、“阁”、“关(关)”的“,门”部,“雅”、“雕”、“睢”、“难(难)”的“隹”部,“潦”、“流”、“江”、“清”的“水”部,结体都是完全相同,而且用笔的轻重、转折、顿挫等情况也是完全相同的。特别是这些部首,并没有因结字的另一部的笔画多寡,结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种固定化的结体方式在历来其他书法家的作品里则是很少有的。

    此外,文征明的书法中即使同一个字,几次在作品中出现,但结体形式,用笔方法也都保持不变。如“路”字,“家”字,“车”字都反映了这个情况。

    在一篇作品中,同一个字,几次出现,写法却各不相同,一般认为是高明的处理,如《兰亭序》中的“之”字,那么文征明行书的楷化现象是否可取呢?就文征明行书而言,这种楷化现象有其可取之处。这是因为文征明的行书,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逐步形成的,每一部分体现了形式美的佳构,仿佛是良珠,虽没有过多的外形变化,但其圆润光洁之文质足为世人所珍。

    行书的主要碑帖集录

    王羲之:《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圣教序》。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欧阳询:《卜商读书帖》、《张翰思鲈帖》。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陆柬之:《文赋》。

    李邕:《云麾李思训碑》。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杜牧:《张好好帖》。

    杨凝式:《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寒食诗题跋》。

    米芾:《蜀素帖》、《苕溪帖》、《研山铭帖》。

    蔡襄:《尺牍》。

    赵孟:《仇公墓志铭》。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

    文征明:《滕王阁序》。

    龙飞凤舞的草书

    草书,最初只是为了书写得快,能认识就可以,“草”字含有草率的意思。以后在使用中脱颖出了草书艺术,成为中国五大书体之一。

    草书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在汉代隶书定型的同时产生的,是隶书的解散和简便草率的写法。从历来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帛书,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流沙坠简》、《可以殄灭简》、《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都是带有很浓重隶书笔意的章草作品。这些草写的隶书,经过草法的条理化和规范化,在不完全失掉隶书用笔的情况下,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同时生成了章草的书法艺术。传世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师颂》等。

    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比章草更为灵活多变,字体可以大小不同,粗细杂糅,正斜相倚。如果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那么今草也可以说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书史上被誉为“草圣”的张芝(伯英),就是善写今草的大家,相传今草也是他创造的。还有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都是善写今草的大家,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作品,历来被书家们所推崇和效法。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狂放的书体。狂草虽然看起来狂放,但它也有规律和标准,绝不是胡涂乱写。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千字文》和怀素的《自叙帖》,就是狂草的典型代表。用笔奔放,大气磅礴,笔势连绵回绕,纵横开合,变化无穷,真好似一首雄壮的交响乐,气势非凡。

    草书因较难识别,也较难掌握,平时应用不多,但在书法艺术史上却有很高的地位。因草书冲破了其他各种书体的局限和束缚,把篆隶楷行书体熔为一炉,以高度的概括和变化多端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形式。

    急就章·史游

    学草书如果没有楷书、行书的深厚功底,不懂得草法,就很难学好。

    章草的起源

    章草,是草书中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章草是在秦代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书体。据《书苑》记载“羲之书初不胜庾亮,尝以章草答亮”。章草的定名是在章草出现后,是为了有别于“今草”而产生的。为何定章草,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说与汉章帝倡导有关。一说汉代的杜度以此种书体书写奏章。一说与汉元帝时史游所作《急就章》采用此体有关。

    章草的出现,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后汉赵壹作《非草书》谈道:“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唐张怀瓘《书断》中也谈道:章草“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都说明了章草产生的原因。

    章草与今草、狂草虽同属草书,但它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章草用笔沿袭隶书,结字中保留隶书的“燕尾”波磔。故宋黄伯思云:“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

    古代有不少善章草的书法家,主要有杜度、史游、崔瑗、崔寔、罗晖、赵袭、皇象、索靖等。传世作品主要有,《急就章》、《秋凉平善帖》、《平复帖》、《月仪》等。

    小草由章草演化而来

    小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化产生的。唐张怀瓘《书断》谈道:“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小草发展了章草的笔势流转顺畅的特点,取消了“捺”笔,脱离了隶意。小草比章草更为简洁,意态也显得更加活泼。“草贵流而转”,“草多用转”等,都是前人对小草特点的总结。

    小草相传始于张芝(伯英),后经王羲之、王献之的艺术实践,成为历代书家普遍爱好的一种书体。王羲之的《十七帖》便是小草的典范。《十七帖》共27帖,134行,1160字,内中楷书4行20字。因第一帖以“十七”两字启首,故名。

    历来小草杰作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特别是孙过庭的《书谱》,共350行,3500余字,为书坛巨制。清刘熙载《艺概》论及:“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孙过庭《书谱》谓‘古质而今妍’,而自家书却是妍之分数居多,试以旭、素之质比之自见。”

    恣意放纵的狂草

    狂草,又称大狂,是草书中最恣肆放纵的一种。狂草最基本的特点是一笔书下,飞走流注,气候不断,常常是一笔数字。狂草是最能表现作者性情的一种书体。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对此曾作充分的叙述:“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狂草是继小草之后,于唐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形式。张旭、怀素是善作狂草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张旭《千字文》、《肚痛帖》,怀素《千字文》、《自叙帖》、《苦笋帖》。

    草书的基本特点

    草书运笔的基本特点是:简约、圆转、贯连。

    简约,就是把原来繁杂的笔画简括成一笔书。如“为(为)”字,楷书作“为(为)”字需要11笔,草书则简约为一根弧线加一个点。如今简化字“为”,就是由草书“楷化”而成的。

    圆转,就是把原有繁杂的文字结构、转折,经简约后,以不同的圆弧线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如“穷”、“寺”、“于”、“谢”等字。

    贯连,就是采取一笔连续书写的方式,表现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线条。如“堂”、“林”、“飘”等字,都是以贯连的笔法一笔书成。张旭《古诗四帖》中“难之以万年”等字,则是字与字之间采取一笔书成的方式。

    草书的笔顺规律有序可循

    由于草书的结体,与楷书、隶书比较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草书便形成了它特有的笔顺规律。

    如楷书“村”字,是由“木”和“寸”组成。在草书中,已面目全非了。“木”部的撇、点和“寸”部的横、竖、钩,已不复存在了,由横“S”形一笔所取代,“寸”部的点则移到了右上角,只是先左后右的顺序还没有改变罢了。有些草字不仅笔画省略,而且连笔也改变了。如“华(华)”字,原来在文字中间的“艹”部已移到了下部。又如“年”字,原来是先作三笔横画,最后才竖下,而草书则先竖下再作三横画。类似的还有“禾”、“手”等。又如“犬”字,在省略点的时候,横画变成了自右向左的走向。部分草字,如“等”,“幸”则很难说清它是如何从楷书或隶书演变过来的。

    草书的基本笔法固定不变

    虽然草书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是书写草书的基本笔法则保持不变。坚持中锋运笔,通过提按,顿挫垂直变化,以显示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其他书体始终是保持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笔势更为强烈。我们可以通过具体草字的判析中,了解草书笔法的实际情况。

    “滞”字选自孙过庭《书谱》。楷书中的“滞”字,共有14笔,也就是说有14个起笔和收笔;然而草书作“滞”,只有一个起笔和收笔。但这一笔不是简单的曲折线条,而是体现了丰富的笔法变化。首先,在左右上下复杂的线条运行中,坚持了中锋运笔的基本原则,同时,又体现了转、折、顺、逆、留、纵、提、按等笔法变化。

    转——是逐步改变笔锋运动方向的运笔方式,草书中圆转的线条是富有塑造能力的线条,大小、形态各异的笔画都可以通过圆转的线条来表现。

    折——是一种突然改变笔锋方向的运笔方式。在笔迹形成夹角的部分称“折”。

    顺——是笔锋在点画运动的中节,笔毫开张顺行。同时也有笔锋走向的涵义,一般称向下、向右为顺笔。

    逆——与顺笔相反,多数表现在入笔和出笔处。在行笔的过程中,随着腕部的运动,顺笔与逆笔经常是交替出现的。

    纵——指的是运笔时放笔疾行的表现形式,显示出恣肆放纵的姿态。这种运笔的方式在狂草中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在小草的“滞”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竖笔纵情直下,无拘无束,露锋而出。

    留——是在书写过程中,改变行笔方向,或驻锋收笔时,笔锋的停顿称之为“留”。留笔时笔锋在稍等中提锋、转向。

    提——是通过笔锋提起,笔毫着纸轻而浅,产生较细瘦的笔迹,在纤细的笔颖变化中,往往最能体现书家的功力。

    按——“按”与“提”是相对而言的。按是将笔毫按下,着纸重而多,产生较粗肥的点画。

    转折、顺逆、提按等,是草书运笔的基本技巧。这种笔法变化的技巧,也称“换笔”。有了换笔的功夫,就能熟练地驭使笔管。包世臣对草书的“换笔”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谈道:“‘草书’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又谈道:“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折皆成偏锋笔,故须取势转换笔心。”

    草书点画的表现形式

    草书的点除了楷书中点的基本表现形式之外,还具有楷书中横、竖、撇、捺的作用。如草书“不”字,由不同方向的四个点组成,四个点代表了楷书“不”字的“横”、“撇”、“竖”、“长点”。草书“未”字,以左右呼应点,代表了楷书“未”字的“撇”、“捺”。

    草书中的点还能取代文字的结构,如草书“告”呼应的两点代表了“口”部,草书“为(为)”一点代表了“灬”部,草书“令”字,上下两点代表了“寺”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好草书的点要比楷书的点意义更大。以下是点的表现形式:

    一、圆转点:未、词、察、将。

    二、方折点:分、澜、不、下。

    三、顿点:外、告、为、哀。

    四、呼应点:容、次、辈、令。

    五、横向连点:所、邕、似、无。

    六、竖向连点:言、乍、信、三。

    草书横画的表现手法

    由于草书一笔书下,数笔贯连,乃至数字贯连,充分体现了纵向取势的行笔特征。所以横画在草书中,与竖笔比较起来,就不那么放纵。同时又由于笔势的贯连性强,所以起笔、收笔,经常采取简入、简出的表现手法,不像楷书那样取得精到的藏锋、护尾的完整效果。如果写草书时,笔画也像写楷书那样周到的话,就会显得很不自然,产生矫揉造作之感。草书中的大部分横画随着笔势的连贯,和其他的笔画相接,形成草书特有的贯连笔画,如常见的横折组合笔:“”,可以作为多种以横画为主的结体表现形式。

    “了”形的圆转笔,是横画为主的笔画贯连组合表现形式,不同的转势,分别表现了“得”字的“”部、“事”字的“”部。

    草书竖画的表现形式

    强调气势的草书,在书写竖笔时显得特别的放纵。在急促的聚点和盘缠的圆线交杂中竖笔的书出,仿佛是音乐节奏中的长音。所以竖画在草书中得到了强调。草书中的竖笔除了楷书中的竖笔之外,而且还能代表文字中的部分结构,如“亻”、“彳”等偏旁,在草书中就由一竖来表示了。其他,如“撇”笔也常用斜竖来表现。由于笔势的贯连,独立的竖笔则比较少,经常是与其他笔画贯连组合,这也是草书的竖画与楷书不同的地方。圆转笔为“则”字“贝”部的部分与“刂”的表现形式,波势的圆转笔,为“门”字的表现形式,所以,草书竖画是多种结构的表现形式。

    草书撇画的表现手法

    草书的撇画,亦可视为应用比较广的笔画。这是因为草书中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撇画,由于用笔的提按、涩疾、方圆、迟速的变化以及斜直圆折势不同,草书中的撇笔变化较楷书显得更为随意一些。同时,草书的特点是笔势连绵,前一笔带接下一笔,上一字带接下一字便是常见的现象。这种带下的笔势中,有一部分便形成不是撇画的“撇”。如孙过庭《书谱》中书及“安辄”两字时,“安”的“女”部原有的撇笔,随着与横画连接,即转变为环形的线条而失去了撇笔的特征。而本来是末笔的横画,却因急转直下,在与“辄”字的连接中,形成了不是撇笔的带下“撇”。从这一意义上讲,掌握草书的撇笔,更有特殊的意义。

    草书笔画的连续表现手法

    由于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贯连,所以在草书单个整笔画比较少,贯连的组合笔画就特别的多,这也就形成了草书笔法的基本特点。

    尽管草书的笔法变化气象万千,但是,以形象归纳的原理加以分析,所有的组合线条总离不开方、圆和方圆的结合这样几个基本的类型。

    一、曲转画:

    曲转画,是一种连接笔画的表现形式。转换笔画时,笔势圆顺,没有显著的折角。曲转笔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如:略、事、得、豪、过、有、辞。

    二、直折画:

    直折画,是一种连接笔画的表现形式。转换笔画时,笔势方折,有明显的折角。直折画以横势线条作直向折叠为主。如:摹、然、真、迟。

    三、曲直相间画:

    曲直相间画,是一种由直折画与曲转画综合组合的表现形式,或曲转中寓直折,或直折中寓曲转,或先直折后曲转,或先曲转后直折,或直折与曲转交替。如:务、搜、虽、谓、焉、故、术、追等字。正是这种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才使草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草书偏旁的书写形式

    草书虽然与楷、行、隶、篆,有非常大的差异,龙飞凤舞的线条使人难以识别。但是草书的结字决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也是有自身的规律。草书结体的规范性,表现在每一个偏旁都是按固定的结构进行书写。如:“解”字的“角”字旁,“疾”字的“疒”字头。

    草书,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原有的一种偏旁,经过简约,连接等演变,逐渐形成了两种不相同的偏旁结体形式。

    同时,也有一部分偏旁,由原来几种不同的结构,演变成相同的草书偏旁结构形成。

    注意草书中结体相似的字

    有些文字在楷书中结体完全不同,但由于草书特殊的书写方法,便成为结体十分相近似的文字。这类字形相似的文字,最容易识别错误,所以相似字形的草书识别,对于掌握草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掌握草书中的同字异写

    同字异写是中国文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各种书体中都能见到的。在草书中有一部分文字,由于简约,连接方式有差异,于是就产生了同字异写的情况。

    如何掌握草书

    多看多写虽有利于草字的掌握,但仅仅这样做还缺少规律性和系统性。如何才能尽快地掌握草字,前人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明代的韩道亨撰写的《草诀百韵歌》是草书入门的理想参考书。《草诀百韵歌》把一些草字说得十分形象,如“玉出头为武”、“羞为羊踏田”。又善于把相似草字的微妙差异提请人们注意,如“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同时,《草诀》把相似的草字加以归类,以便于人们掌握。如“恩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

    此外查阅草字汇编等工具书也是必不可少的。清代石梁摹编有《草字汇》,曾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出版的由洪钧陶编的《草字编》,规模更为宏伟。此书收集了自汉至明历代书家130余人的作品,共收入了7900余汉字,草字重文达97800余字。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历来出版的有关书籍。经常翻阅草字汇编类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草字,同时,也是品味古代书家草书艺术的重要过程。

    狂草的篆意笔法的运用笔

    狂草的篆意笔法,就是以篆书的笔意书写狂草,唐怀素《自叙帖》就是这样表现的。

    不同书体的笔法差异虽然很大,然而由于运笔中锋的原则是不变的,所以各种书体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这就是篆书与草书笔意相似现象的本质原因。怀素狂草《自叙帖》,一笔书下,气势连绵。在高速运行的过程中,笔锋平行运行的方式得到了强化的表现,而笔锋垂直顿挫的运行方式则没有显示出来。《自叙帖》中的“激”、“切”、“敢”、“当”等连体书法的笔意,与篆书婉转圆顺,粗细一致的线条表现形式相一致,而与其他书体的笔意则相背。以篆意的笔法表现狂草,也体现了狂草的难度,使笔锋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运行,而没有顿挫加以调节,实在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篆书与狂草线条的根本差异是静与动的不同。篆书的线条体现的是一种安静,狂草体现的是一种躁动。显然如果没有篆书运笔的根基,要作篆意笔法的狂草是难以为之的。由此也表明,掌握篆书的基本技巧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篆书的自身,也有利于书写草书。

    值得学习草书的碑帖

    学习草书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也必须是从临摹着手。

    郑文公碑

    自汉至今,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草书名作。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以及实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范本。可供学习的草书碑帖主要有:

    一、章草:

    史游《急就章》、张芝《秋凉平善帖》、皇象《文武帖》、索靖《出师颂》、赵孟《急就章》。

    二、小草:

    王羲之《十七帖》,《淳化阁帖》六、七、八卷。王献之《淳化阁帖》九、十卷,《送梨帖》。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杨凝式《夏热帖》。蔡襄《入春以来帖》。苏轼《黄茅岗诗》。黄庭坚《诸上座帖》。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二诗帖》。祝允明《赤壁赋》、《洛神赋》。文征明《感怀诗》。王铎《杜甫诗卷》、《王铎草书诗卷》。黄道周《草书五言律诗》、《草书诗轴》。张瑞图《草书诗轴》。

    三、狂草:

    怀素《苦笋帖》、《自叙帖》。张旭《古诗四帖》。

    棱角分明的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志造像刻石文字等书法。

    爨宝子碑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动荡的时代,文化、艺术比较自由,佛教广泛流行和传播,兴建了许多佛教石窟,如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等;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碑刻铭文;其中北魏石窟中的书法艺术成就最高,成了魏碑书法艺术的主流。

    北魏时期留存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极多,且各具特色,在书法史上有着上承两晋、下启隋唐的重要地位。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最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的文字雄奇,书法秀拔,锋芒森森,自然天成,是魏碑的上乘之作。墓志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志比前代都多,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之祖,要算《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这三碑,笔画平直,结体宽舒,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具有古拙自然、高浑雄大的风格,是魏碑初期的代表作。

    在魏碑中棱角分明、有斩钉截铁之势的,要数《龙门二十品》中的“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孙秋生”等四品。而饶有蕴藉风趣的,则首推《郑文公碑》。此碑书法,具有篆书的气势,隶书的古雅。《张猛龙碑》则以结构内紧外松、变化多端为特点,笔力浑厚,字体安排巧妙,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平稳之内,姿态秀逸多趣。

    云南“二”碑冠古今

    过去有人认为:“滇南无汉碑。”其实不然,云南不但自汉以来碑刻很多,大小有200余块,而且还有南北朝的《孟孝琚碑》、《二爨》、《石城碑》等名碑。

    “二爨”,指的是《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东汉时立碑风气盛行,曹魏时期曾下令禁碑,至晋代仍禁碑尚帖。此时,地处边陲的云南碑刻则正处在崛起之时,“二爨”的出现,体现了滇南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作为我国书法从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变革时期的刻石,则在晋碑中难以找到同体,故“二爨”碑具有“冠古今”的地位。这也是“二爨”碑如此受到书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爨宝子碑》(405)的书法古拙奇姿,“端朴若古佛之容”。楷化的笔法中依然能见到隶笔的飞动。康有为评此云:“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

    《爨龙颜碑》(458)较《爨宝于碑》隽逸,有“浑金璞玉”之称。康有为谈到《爨龙颜碑》有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爨龙颜碑

    “二爨”碑,虽立于滇南,却开了北魏碑刻的先河,笔势气度与北碑息息相通。试与《孙秋生二百人等造像》(483)等比较,遥遥耸峙,仿佛同出一辙。这也表明书法分南北两派的理论,并不是绝对的。研习“二爨”,足能管领北魏刻石。

    魏碑的“十美十三宗”举世无双

    魏碑书法不仅在隶楷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清代包世臣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曾将魏碑归纳为“十美十三宗”,这对我们理解魏碑的艺术性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十三宗:

    宗上三:《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石门铭》为飞动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吊比干文》为瘦硬峭拔之宗,《隽修罗》、《灵塔铭》辅之。宗上四:《张猛龙》为正体变态之宗,《贾思伯》、《杨晕》辅之。《始兴王碑》为峻美严整之宗,《李仲璇》辅之。《敬显俊》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晖福寺》为丰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辅之。宗下六:《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马鸣寺》辅之。《高植》为浑劲质拙之宗,《王偃》、《王僧》、《臧质》辅之。《李超》为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鳞》辅之。《杨大眼》为峻健丰伟之宗,《魏灵臧》、《广川王》、《曹子健》辅之。《刁遵》为虚和圆静之宗,《高湛》、《刘懿》辅之。《吴平忠信神通》为平整坤净之宗,《苏慈》、《舍利塔》辅之。

    摩崖刻石有别于碑石

    摩崖刻石,为书法刻石的一种,即冯云剜《金石索》所云:“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因摩崖刻石多为大字,所以又称擘窠书和榜书。

    摩崖与碑石有根本的区别。碑石是经过加工后具有一定的形态,或方形或长方形,受实际需要的限制。而摩崖则直接书刻在较为平整的山坡、山壁上,不受一定的形态和大小的限制。正如叶昌炽《语石》云:“山巅水涯,人足迹不到。且壁立千仞,非如断碑之可磨为柱础,斩为阶甃,故其传较碑为寿。”

    摩崖刻石是中国书法规模最大的表现形式。如《泰山经石峪摩崖》,在泰山南麓方圆数亩的花岗岩石坪上镌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草情篆韵,气势雄奇,有“云鹤海鸥之态”,其字径约有50厘米,堪称翰墨奇观,一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杨守敬《学书迩言》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此外,还有山东邹县的铁山、冈山、葛山、尘山四山,也皆有摩崖刻石,称“四山刻石”。由于规模大,椎拓不易,故罕为人知。

    著名的摩崖刻石还有汉碑中的《开通褒斜道石刻》、《石门颂》,唐碑中的《泰山铭》、《伊阙佛龛碑》、《大道中兴碑》等。

    尖山佛经题额

    独树一帜的魏碑行书

    魏碑行书,是清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家赵之谦的代表书体。赵之谦不仅开创了清代篆刻艺术和国画大写意的新的流派,而且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创造了魏碑行书。

    赵之谦早年潜心研习的是颜体,30岁以后,将精力转到了魏碑方面。特别对《始平公碑》等,更能得其精髓。“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便是他书写魏碑的准则。这不仅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而且从他的双刀阳文边款“悲庵为稼孙制”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同时,他不墨守陈规,一改前人行书只取“二王”的老路,大胆革新,开创了以魏碑体势、笔法作行书的途径。横画舒展,转折跌宕,侧锋取势,妩媚多姿,形成了将魏碑和行书熔于一炉的别具一格的行书风貌。刘熙载有论:“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我们正可以从赵之谦的魏碑行书中,体会到他超凡的艺术才华。

    讲究写字身法

    练字的身法就是指正确的身体姿势,身体姿势的正确与否,与写好书法有密切的关系。身法分“坐势”、“立势”:

    一、坐势,即坐着练字的姿势,一般写小字,字径在四分之三寸以下的。坐势的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即书写时,头部要端正,勿歪勿斜,稍微向前俯。头正就能保持视线的正直,下笔的丝毫变化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头与桌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过近容易伤目;过远则看不清楚,也会影响视力。

    身直,就是书写时身子要保持正直,两肩平齐,腰部挺起。注意胸部不要紧靠桌沿。初学者通常出现将身子紧贴桌沿的现象,认为这样才能把稳笔毫,使得上劲,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臂开,就是两臂要自然开张,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均衡不偏。这样挥毫便能信手自如,特别是撇、捺易于舒展。

    足安,就是两足自然地安放在地面,放平踏稳,切不要两足交叉,踮起脚尖或搁腿。

    二、立势,就是站着书写的姿势。一般书写大一些的字或大幅的作品都采取立势。此外将纸悬在板壁上进行书写,即所谓题壁书,也是采取立势。

    立势的要求是:“头俯”、“身躬”、“足开”、“臂悬”。

    头俯,就是头部要正直俯首,面向桌面,保持视线正直,视角适度,既能统观全局,又能使下笔稳准。

    身躬,身子应略向前俯弯,使之与手臂的趋势相一致。如果腰过于挺直,身子就与手臂的趋势相背,书写就不自然了。

    足开,两足要自然地开张,足间的距离约为肩宽,并可使左脚略为趋前。这样不仅使双足稳健,而且也便于笔毫大范围的运行。

    臂悬,两臂应自然地向前垂下,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初学者常常将身子低俯,依靠左臂肘支住上身,而手的肘、腕也紧靠桌面,这样把上身的重量都压在两手臂上了,手臂就难以动弹。

    题壁书虽然也是站立作书,但与此是有区别的,因为纸张设置的位置不同,一在桌面上,一在墙上,作书的姿态也随之而变化,就应是仰首、挺腰、抬手的身势。所以,身法的体势应是随写书的规模、纸张的位置而定,只要能使身子站得稳,手臂能挥洒自如,视线能看得清楚就可以了。同时书法身法与绘画的身法是相一致的。把握了练字的身法,那么绘画的身法也自然掌握了。

    执笔方法

    书画都用毛笔,这就涉及到如何运用手指将笔杆执住的问题,于是也就产生了多种执笔的方法。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执笔法:

    一、撮管法。运用大拇指的指面顶部,由笔的内侧向前外按住笔杆,食指与中指平行,由前外侧,略带钩势,使之与大拇指相对将笔杆钳住。

    二、扌族管法。五个手指与笔杆垂直向下,以笔杆为中心,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由四周向内钳住笔杆的上部。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谈到,扌族管法宜于“就地书大幅屏幛”。

    三、捻管法。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钳住笔杆的顶部。这种执笔的方法主要用于写草书大字。

    四、单钩法。用大拇指的指面,上左向前侧按住笔杆,食指由前外侧向内勾入,用中指由右内侧格住笔杆。无名指与小指卷缩于手心。单钩法与如今执钢笔的姿势是相同的。

    五、握管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平行,勾抱住笔杆,拇指相对复抱于外,作握状将笔杆握住。这种执笔的方法沉着有力,宜作特别大的字。

    六、揸管法,也称提斗法。用五个手指自上而下抓住笔杆,大拇指由内侧向外钩抓笔杆,其他四指满握前方,与大拇指配合将笔揸住。这种执笔方法也适宜作特大的字。

    七、回腕法。其执笔用指的方法与撮管法本似,主要用拇指、食指、中指将笔杆钳住,然后高悬手臂的肘、腕,将手掌向内回转。相传清代的何绍基便采用这种执笔的方法,据说这种执笔的方法是从“猿臂善身”中悟出来的。

    八、五指执笔法,又称“拨镫法”。用大拇指上端指面斜向仰起,紧贴笔管,由左内侧向右外方推出,用食指的第二关节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与拇指相对押住笔杆。中指由左前侧向右内侧勾入,然后无名指的指甲由内向左前格挡,同时小指紧贴无名指以辅助。用五个手指同时发挥作用将笔钳住,所以对笔的控制就更有力了。

    由于所书的书体不同,应用不同,加上各书家的习惯的不同,所以各种执笔的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如宋朝的苏东坡运用了单钩法创作了《寒食诗帖》等惊世作品;清代的何绍基则运用回腕法形成了他的苍劲圆朴的风格。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同的方法也存在相对的局限性。如捻管法,用它来书写小字就肯定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那么对于初学者说来,选择哪一种方法最有利呢?我们认为五指执笔法较各种执笔法而言,显得更科学一些。首先,五指执笔法使五个手指各司其职,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侧面合力将笔杆执住,又能前后、左右相对配合,灵活运动,如此五指齐力掌笔杆是其他执笔的方法及不上的。同时,五指执笔法又能调节执笔的高低,写大的字可以执得高一些,写小的字可以执得低一些,所以适应性也特别的强。这就是历来大都书法家极力提倡的根本原因。

    毛笔运行方法

    有了正确的身法和执笔的姿势,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毛笔运行方法。要使毛笔在最大的范围中灵活运行,关键在于腕、掌、指的相互配合,运笔的实质就是运腕,要做到“指实”、“掌虚”、“掌竖”、“腕平”。

    指实,就是五个手指执笔要着实。相传王羲之观察儿子王献之写字时,从后面冷不防地抽夺他手中的毛笔,但没有夺下。指实,才能稳实地下笔。

    掌虚,就是在指实执笔的同时,手掌心应是虚空的。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谈到掌心应像“蒙古包似穹窿”、“从外面看是实的,从里面看是虚的”。苏东坡虽然强调“执笔无定法”,但他同时也强调“但使虚而宽”。如果掌心紧缩团实,那么手指就无法灵活地活动了。

    掌竖,就是要将手掌竖起来。因为只有手掌竖起来了,笔锋才能正直。也只有笔正,才能四面取势时保持笔锋的中正,避免笔锋的偏斜。

    腕平,就是使手腕与桌面相平。掌竖与腕平是相辅相成的,掌竖有利于腕平,腕平也便于掌竖。毛笔运动的关键在于运腕。运腕就是腕部的左右摆动。腕部有两个隆起的骨节,两个骨节的交替与桌面相接触,笔锋便能左右灵活地运动起来。运笔实际是运腕,而不是运指。姜夔在《续书谱》中指出:“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悬腕”及应用

    悬腕,就是将执笔的右手悬空,使手腕能最大限度地运动。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曾谈到下笔所以能有千仞之势,“此必高手腕,而后能之”。当你还没有完全掌握悬腕的方法时,可以采取“枕腕法”和“提腕法”,达到相似的效果。

    枕腕法。就是用左手枕在右手腕部的下面,使腕虚悬。明代徐渭《论执笔管法》中谈道:“近来又以左手搭桌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背上,则来往也通利,腕亦自觉能悬,此则今日之悬腕也。”初学者可以通过枕腕的方法逐步使腕肘全部悬起。

    提腕法。就是仅仅把腕部提起,而肘部则依然按在桌面上。这样在较小的范围里,也能达到悬腕的效果。

    悬腕作书,右臂的各部分肌肉都在起作用,尽管毛笔很轻,但时间练得一长,还是会感到酸痛难忍。同时,手一酸痛,笔就难以掌稳,笔画就会出现颤抖,以致所写的字显得很糟。其实,这些现象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每个习书的人都会遇到的。初学者常常有一些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就放弃了悬臂作书的训练,不能坚持下来,半途而废,这一关不能过,那么即使今后写上一辈子的字,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就一定要过好这一关。过好这一关,其实也不难,只要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出现手臂酸痛时,就不会惊慌失措,也不会望而生畏。这样坚持练习,经过两、三个月继续不断的努力,那么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中锋行笔的科学性

    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毛笔的笔锋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落在纸面上呢?科学的用笔方法,是用笔锋行于纸上,而且笔锋应保持在点画线条的中间。后汉蔡邕在《九势》中谈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所以“中锋行笔”是我国书法技法的基本原则。中锋行笔,所写出来的笔墨线条,显得饱满厚重,富有立体感。因为中锋行笔时,笔锋中墨的渗出是左右两侧保持均匀的。同时,中锋行笔时,线条可以随着笔锋的提按,灵活地表现出粗细的变化。我国的书法艺术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而产生气象万千的风貌。

    中锋行笔的科学性,还可以从与偏锋行笔的比较中看到它的正确性。偏锋行笔就是笔锋的毫毛偏于一边,笔根则屈折于另一边。偏锋行笔时,墨水的流出就不均匀,不能均匀地向两侧渗出。因为笔锋的毫端单薄,蓄墨量少,渗出的也少,而笔肚的墨蓄含得多,渗出的量也大。同时,在行笔的过程中,笔的提按,对于笔锋来说并不敏感,甚至没有变化,而对于笔根来说,稍有起伏的变化,就会马上显示出来。所以偏锋行笔所产生的线条,不仅显得单薄,而且会出现笔锋处光平,笔根处毛糙的现象,犹如凹凸不平的锯齿形,没有立体感,变得扁平枯薄。

    两种不同的行笔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绝然不同,我们不妨试验一下,通过实际比较,就能很快明白这个道理。

    “藏头”与“护尾”

    “藏头”、“护尾”,即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部分,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行笔过程。在笔画的起、收时同样要注意中锋运行,避免偏出。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坚持起笔“藏头”,收笔“护尾”。所谓藏头,就是笔落纸上时,笔锋要藏在线条的里面。具体书写时就是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可以是“竖画横下”,“横画竖下”。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坚持把笔锋藏起来。

    护尾,就是笔画将结束时,不要使笔锋外露,收笔时也应该将笔锋护藏起来;在书写时要做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通过笔锋的收、缩,就把“尾”护起来了。

    藏头和护锋,都是使笔锋不要外露,保持笔锋的中正。为的是使笔迹浑厚沉着,圆润含蓄。

    为何说“藏头护尾”是笔势的体现

    藏头护尾,虽然是行笔的基本原则,但是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看待它,如果每一笔都“各自为政”地处理,即使把藏头护尾表现得很好,那么也很难取得整个字的完美书写效果。这是因为藏头护尾实际上是书写笔顺的规律的反映。

    我们都知道,除了“一”字之外,所有的汉字都是由数笔乃至数十笔组成的。每一笔都有它一定的书写顺序,所有的笔画都是笔势贯连,一气呵成的。藏头护尾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笔顺书写时,笔势所留下的轨迹。我们分析一下“书”和“州”字,就能充分地了解到这一点。“书”字以横画为主,在横画接连书下的过程中,不正体现了“欲右先左”,“无往不收”的笔锋变化吗?正是笔势的贯连,才把每一横画的“头”藏了起来,每一横画的“尾”护了起来。同样,“州”字以竖画为主,在横向上下连续的行笔过程中,也体现了“欲下先上”、“无垂不缩”的笔势轨迹。

    当我们理解“藏头护尾”是笔顺规律的体现之后,就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地、孤立地对这一行笔原则进行表现,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字中去加以认识。这样不仅便于理解,而且也便于掌握,更重要的还在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书法的艺术性。

    “藏头护尾”因地制宜

    书法艺术坚持“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无疑是首要的前提,这是艺术的需要,也是书写过程中的实践的需要。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也不能一概否认书法中的露锋现象及其作用。藏头、护尾首先是对楷书而言的,同时也包括隶书、篆书。但对于行书,特别是草书,要求其每一笔都做到藏头护尾那就不现实了。如黄山谷所书的“谷”字,左长撇犹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体现了黄山谷纵横奇崛、气势开张的书风。又如孙过庭的草书“因”、“则”等字,起笔和收笔都干净利索,简捷明快,是小草欹侧多姿、牵丝更露的体现。

    不仅如此,楷书也不是每一笔都是藏锋的。如颜真卿《勤礼碑》中的“十”、“度”等字,“十”字的竖笔,“度”的两撇,便是采取了“露锋”的处理。有藏有露,就能取得凝重稳健而又神采飞扬的效果。正如古人所云的“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

    善用垂妆用锋

    书法艺术的笔法变化是丰富多彩的,笔锋的运动形式还包括垂直运动。垂直用锋,就是指随着笔杆的上下升降,笔锋着纸所产生的轻重变化。笔杆上提,笔锋着纸就少,笔尖留下的痕迹就细。笔杆按下,笔锋着纸就多,留下的痕迹就粗。笔的提按就产生笔画粗细的变化。如颜真卿所书的“乃”字,其每一笔都有提与按的笔法垂直变化。提笔时,笔锋收紧,笔迹趋细;按笔时,笔锋铺开,笔迹趋粗。从中还可以看到提按在行笔转折中的作用。在笔锋提起的情况下转折,就能妥善地调整笔锋,使不同方向的运行始终保持中锋。如果不经提笔,那么本来的中锋行笔,在转折时就变成偏锋。“乃”字,就是在提按的变化中显示了它的艺术性。刘熙载《艺概》谈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这正把笔法运行中垂直变化的重复性提示给了大家。

    讲究笔势

    笔势,就是指笔画的体态形势。每一笔点画都是各自顺从着特殊的姿势书写的。

    平时我们常说横平竖直是书法笔法的基本功,但事实上书法并不就是横平竖直。因为除了小篆、隶书之外,楷书、行书、草书都并非是横平竖直。点画中的不同斜度曲势,以及笔与笔之间的呼应等,形成了不同的笔画和笔势。就点而言,宋陈思在《书苑菁华·永字八法》中曾论述到:“问:‘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可见,将“点”改称为“侧”,就是对笔势的强调。元代的李溥光编著《永字八法三十二势》中将点称之为:“怪石”、“悬珠”、“垂珠”、“龙爪”、“瓜子”等,也是强调点的形势。又如楷书中的横画,一般的取势都是左低右高,将横画称为“勒”,喻之为马的缰绳,正是以此塑造横画的形势,从中可以体会到强抑力制的力度。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对笔势曾有精辟的见解,他论道:“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同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古今、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一致而不可变易。因此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分开来理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