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因曾为太子率更令,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询书法小楷书称最,被誉为唐人楷法第一。《唐书》说:“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动过人,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宣和书谱》评曰:“询之正书,为翰墨之冠。”
欧阳询的楷书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欧阳询楷书影响最大的《九成宫醴泉铭》,为欧氏晚年奉敕之作。此碑笔力苍劲遒丽,腴润有致,高华庄重,法度森严。世人认为它的影响不下于王羲之《兰亭序》,被推为唐代楷书之冠。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笔画方直。如欧字的“俯”、“居”、“重”、“疾”、“犹”、“涧”等字,最强调的是横画与竖画都保持在水平和垂直线上。“疾”字的撇出,表现为竖钩;“犹”字的圆弧钩,也表现为斜弯转为竖钩,“俯”字之长撇,也作竖画的处理。此外“涧”字的左右竖画作相背弧势竖下,左竖笔向右弯,右竖笔向左弯,更突出了欧字的方峻体势。又如“涧”字的“水”部,第一、第二点,作垂势直下点出,第三点也作垂直挑出,三点贯联,处理成一竖笔的空间之中。
二、取势窄长。欧字的基本体势窄长,如“阁”、“舜”、“葛”、“膺”、“黄”等字。“阁”字的“门”部两竖笔为相背弧势竖下;“舜”字左下“夕”部,点作弯竖点,顶部的中间一点,也作长竖;“葛”字的上、中、下各部,都紧靠中心轴紧收;“膺”字的左撇,既短又不展出;“黄”字的上部,两竖偏长,中部和下部也向中间收紧等等,都表现为紧缩左右,开张上下的架势。
三、大小参差。把欧楷《九成宫》中最大最小这部分楷书对照,就可一目了然。形体小的如“有”、“云”、“生”等,只是体形大的“龟(龟)”、“凿(凿)”、“职(职)”等字的几分之一。欧字的大小是随字的笔画多寡而定的,大的一组字在20多笔,小的一组则在5笔至6笔之间。这样处理,就能使笔画多的大字从容不迫,笔画少的小字也没有故意造作的感觉。
四、右纵左收。欧字稳静中寓险峻,“右纵左收”就是成功的一招。“霞”、“寔”、“宫”、“藉”、“应(应)”等字的共同特点,都是右边大大宽于左边。如“霞”、“寔”字的捺脚,“高”、“宫”的下部和“藉”字的上下各部都强调了右侧的舒展,“应(应)”字的“心”部,向右更是放纵;“霞”字的“雨”部右纵左收尤为突出,中间的横画,左右比例达1∶2。
五、强调主笔。“年”、“武”、“针”、“求”、“堕”、“差”等字,表现了不同笔画在文字中的主次之分。“年”字,强调横画的末笔;“武”字,强调戈钩,“针”字,强调竖画,“求”字和“坠”字,分别强调了中间和左侧的竖笔,“差”字,则强调撇笔。这些主笔或中流砥柱,或长袖起舞,使文字的笔画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楷书的简介
颜真卿,字清臣。唐中宗景龙三年(709)生,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自署琅砑郡(今山东东南部)人,唐代宗时被封为鲁郡公,故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书法早年取法褚遂良,35岁后取法张旭,雄秀独出,一变古法,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丰肥高古。颜真卿书法若与欧阳询比较,即表现在方与圆的区别,“欧以方胜,颜以圆胜”,这是历来书家的一致看法。颜体书法历来被视为学书者之楷模。颜真卿不但字写得好,而且为人也深受人们的称道,宋欧阳修《六一题跋》有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人足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体楷书在用笔和结体方面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起笔和收笔都强调圆转回锋,很少见方笔,如“士”、“三”。
二、强调横画和竖画的粗细变化,表现为竖画粗重而横画细劲,特别是中间的竖画更为粗壮,如“曾”、“荦”。
三、长的横画多为左低右高,向右上取势,收笔回锋呈点状,以使左右平衡;同时笔画中间略带上拱,如“二”、“千”。
四、长的左右竖画相向取弧势,如“甫”、“同”。
五、捺笔浑重,起笔处圆如“蚕头”,捺出时先顿挫然后提锋捺出,形如“燕尾”,如“延”、“逆”。
六、钩笔也先驻锋顿挫,然后转换笔锋,最后再作提锋勾出,所以颜体钩笔多呈“鸟嘴状”,如“侍”、“沈”。
颜真卿的结体也不袭前人,主要表现在体势开张,强调框架宏伟,舒展开阔,形趋方长。初学颜体要正确把握其特点,不要片面强调,否则会将粗壮浑厚写成臃肿肥软。
颜真卿的传世作品较多,主要有《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等。
柳公权楷书的简介
柳公权,字诚悬,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神策军碑·柳公权
柳公权书法是在继承欧阳询、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唐代的一位楷书大家。他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并有“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宋·周必大《平园集》)。他的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体现在:笔法方圆并用,遒媚劲健,瘦不露骨,气象雍容。在他的笔画间可以感受到欧体和颜体的逸韵,如他的横画总是以方笔起收,采用的是欧法;直画的起收则用笔浑圆,主要运用的是颜法。柳公权传世作品很多,楷书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柳字的楷书用笔和结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画采取方圆并用,“宝盖头”的点,以竖点的表现,点下后再作竖下,然后收笔,如“空”、“室”,
二、横画表现为长画瘦劲,短横粗壮,如“赤”、“平”。其中短横总是略带上仰,以此增加横画的变化。
三、竖画较粗,也体现了颜字的遗韵,如“土”、“焦”。
四、撇、捺也与众不同,长撇表现为细而短,如“唐”、“虔”等字的长撇;短撇表现则较为粗重,如“德”、“相”。捺笔也都粗重,有的还依稀能见到“蚕头燕尾”的形态,如“迷”、“趣”。
五、转折采用提笔圆转的方法,这也显示了与颜体运笔的相仿之处,如“固”、“宫”。
六、钩笔总先作回锋顿挫,然后再将笔锋提起,沉着痛快地勾出,如“宗”、“初”。
柳字的特点还表现在结体上有自己的处理特色:
一、“宝盖头”取势开长,作左窄右宽的架式,而将宝盖下部的结构处理得比较紧小,这样自上盖下显得十分宽绰,如“家”、“灵(灵)”。
二、书写“口”部结构时,根据“口”部结构内有笔画与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如没有笔画的“口”部,左竖笔较长,如“欲”、“器”;如果框中有笔画时,最后的一横画处理成较长,如“凉”、“恩”。
三、整个字的结构表现为内紧外松,如“惊(惊)”、“集”等字。
为了便于初学者掌握柳字的特点,书法家郑诵先编了《柳字歌诀》,诀云:“中宫收紧,横竖舒长。笔笔顿挫,筋骨开长,撇轻捺重,并重圆方。点圆波短,横弱竖强。短撇粗壮,短横上扬。回锋起踢,挫衄相当。折需提笔,颜柳同行。”这一歌诀将柳字的基本特点都概括进去了。
赵孟楷书的简介
赵孟初名孟俯,字子昂,晚年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元朝入仕,官至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时称“赵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年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书法、绘画尤其突出,篆、隶、正、草,无不妙绝古今,山水、人物无不博采精研,他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画家之一。他的行、楷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他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楷法易化,使之易学易书,大大提高了楷书的表现力。赵孟楷书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易笔法。赵体楷书用笔纯正,避难从易,逆锋落笔,回锋收笔,意到即行,并没有过多的回旋,这样书写起来就简捷得多了,如“三”、“下”。以往的晋唐楷书,都注重起笔和收笔的笔锋转折顿挫,赵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应用,省略了锋颖的萦绕盘回而干净利索,削繁就简。
二、字形方整。赵体字形方整,如“纵(纵)”、“密”等字,“纵(纵)”字为左中右结构式,这三部分的长短相仿,上下整齐,排列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密”字为上中下结构式,上下排列紧密而向左右扩张,使字保持正方。即使有的字字形趋长,如“慧”、“昆”等,但依然结构方整。
三、略参行法。赵体楷书由于行笔简捷,所以有些笔画不再是以“标准”的楷书作一一交待,“等”、“依”、“兴(兴)”等字都已明显地展示行书的风采。“等”字的“竹”部六笔已经成为带笔表现;“依”字的“衣”部捺笔已衍化成长点,“兴(兴)”字的“同”部,也都作行书的两竖和两点表现。
四、线条浑厚。赵体楷书行笔粗重,如“石”、“武”等字。所有笔画凝重丰厚,无论是横画还是竖画都是一样的粗细,甚至撇画也没有提按。减少提按也是赵体提高书写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阳询《九成宫泉铭》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欧阳询七十六岁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征撰文,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
书丹。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书碑刻中最著名、流传最广远的一种,简称《九成宫》或《醴泉铭》。
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天台山,原为隋文帝杨坚的避暑行宫,依山而建,豪华壮观。杨坚在此宫内为其子杨广所弑。隋亡后,唐太宗下令复修,并因山有九重,而改隋时的原名“仁寿宫”为“九成宫”。其宏大壮丽为唐代离宫之首,魏征的描绘是:“冠山抗殿,绝谷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但宫内缺水。贞观二年唐太宗在宫中“西城之阴,高阁之下”见一块地方显得潮湿,遂以手杖敲地命掘之,竟得一眼甘泉,“引为一渠,其清如镜,味甘如醴”,于是名为“醴泉”,并命时任秘书监的魏征撰文纪事,命欧阳询书写立碑。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正值高宗第八次驾幸九成宫避暑时,天台山山洪暴发,九成宫被毁坏,此后再未修复,现仅有遗址残迹。但《九成宫》碑尚完好保存,系黑石所镌,石质细腻坚润,弥足珍贵,今已砌碑亭围保护之。碑高7.4尺,宽3.6尺,楷书24行,每行50字。其书法度森严,点画工妙,丰腴有致,钩、捺颇直且隶意,润洁而沉雄,结体多呈纵势,点画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并于紧凑中见疏朗,于严谨中见洒脱。楷法严谨峭劲,浑厚沉稳,不作姿媚之态。可谓是炉火纯青,为欧书之代表作,历被认为是楷书之极轨。
北魏书体的峻严方整,孕育了欧阳询的风格体势。欧字如力士挥拳,意态上却不失浑穆高简;笔画坚劲而不僵枯;结体险峭而重心放定;规矩至严而深邃古雅;密丽潇洒而气韵高华。
南朝书体的清雅秀丽,孕育了欧阳询的内在情韵。刚柔相济,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宣和书谱》称他的楷书为“翰黑之冠”,“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或比之草里惊蛇,云间电发,至其笔书功巧,意态精密雄逸外,后人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明王世贞《珣州山人稿》说:“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宋人评此碑“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
欧阳询自己在其书名篇《传授诀》和《用笔论》中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妙处。”“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珣吻而噶珣,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往来,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浓或淡,或浸、或燥,逐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撇捩窈绍,备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即错落而灿烂,复珣连而埽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郭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可乎古道。”
回观欧氏之言,乃是学书写经验之谈,对照《九成宫醴泉铭》可谓通幽洞微之论。
欧阳询险颈瘦硬的《张翰帖》《张翰帖》亦称《季鹰帖》,行书,白麻纸本,为唐人摹本。此帖与欧阳询其他书迹有明显不同,重心偏左,易方为长,但仍险劲瘦硬,似其早期风格,其子欧阳通书法得家法者,以此帖风格为多。曾经宋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收藏,《宣和书谱》、《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都有著录。
欧阳询有史记载的《房彦谦碑》
房彦谦碑·欧阳询
根据著录所载,欧阳询的隶书碑有《段文振碑》、《窦抗墓志》、《杜如晦碑》、《昭陵刻石文》、《昭陵六马图赞》等等,现在看得见的只剩下《房彦谦碑》(《房彦谦碑》贞观五年(631),山东章邱)和《宗圣观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陕西周至)了。《房彦谦碑》是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篆额“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个字,阳文,刻成3行。碑文是隶书36行,一行78个字,碑阴也有隶书15行,一行13个字。碑侧也是隶书,3行,一行12个字。
从隋代到唐代,是隶书碑比较少见的时代,而欧阳询这样多地书写隶书碑,这可以说是了解其作书态度的一个宝贵资料。
这个碑的隶书虽与楷书相去不远,但是忠实于汉魏的隶法,将汉魏隶法风格保存下来。从此可知欧阳询是崇拜汉魏古法的,由此也可以了解其楷书的基础所在。
欧阳询的传世之作——《道因法师碑》
《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十月刻立。碑石纵312厘米,横103厘米。碑额正楷大书:“故大德因法师碑”。碑文楷刻34行,每行73字。李俨撰文,欧阳通作书,范素镌刻。原碑现存陕西省西安市碑林。拓本传世,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翁方纲跋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王良常跋本等宋人旧拓为最佳拓本。
道因法师碑·欧阳询
碑文的书写者欧阳通,字通师,是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宋人朱长文《续书断》说:“(欧阳询)子通蚤(早)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惰,常遗给钱使市(购买)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遂继父名,号大、小欧阳……体晚节自贵重,以狸(野猫)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用象犀(象牙、犀角),非是未尝书也。”传世书迹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道因法师碑》是一件写得“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而又带有浓重隶法的楷书杰作。明朝王世贞《州山人稿》评论此碑书法,说是:“此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清人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则说:“兰台(指欧阳通)善承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刘熙载《书概》并评为:“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又说:“率更《化度寺碑》笔短意长,雄健弥复深雅,评者但谓是直木曲铁法,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未尽也。或移以评兰台《道因》,则近耳。”
不过,自古以来,对此碑在肯定中抱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明人杨士奇《东里续集》就说:“(此碑)矩矱森严,意度飘逸,但少含蓄之趣耳。”清代梁山献《承晋斋积闻录》则说:“欧阳兰台《道因法师碑》结构多不稳当,而力量精刻,几欲突过其父,此乃学《化度》,非学《九成》诸碑也。”“《道因》、《圭峰》如此结体,何尝非唐碑中之赫赫者,一较大欧,丑态百出,并无稳当处,可知古人作书之难也。”又说:“《道因碑》结体虽无稳适,而其险劲沉厚处,自非《圭峰》所及。”叶昌炽《语石》也别有论述道:“《道因法师碑》戈戟森森,锋颖四出,六朝醇古之气,浇漓尽矣,盖能得之《皇甫碑》之险峻,而无《化度》之淳蓄,非善学率更者也。余谓小欧,但传其父分隶法。”
卜商读书帖·欧阳询
欧阳询的《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的异同点《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二帖均为欧阳询《史事帖》之一。《卜商读书帖》以“卜商读书”始6六行。有宣和印及宋徽宗题签。《张翰帖》有“张翰字季鹰”云云,10行,历来续于《卜商帖》。二帖宋时均藏内府,清初归冯铨所有,刻于《快雪堂帖》。此后转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又摹刻于杨氏《邻苏园帖》。《卜商帖》字体是楷书而兼有行书结体,墨色浓重,行气贯通,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凝重有力,帖中多数字画结构紧凑,个别字较松散。《张翰帖》笔画较为丰腴,结体不失严整,合乎法度,接近欧书《千字文》一路。二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清劲绝尘的《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史事帖》之一,为“仲尼梦奠”云云始9行,行书78字。收入《星凤楼帖》、
仲尼梦奠帖·欧阳询
《玉虹鉴真帖》、《唐宋名人帖》等。其中《玉虹鉴真帖》称最佳。有真迹印本。书法清劲绝尘,评为一时之绝。
欧阳询骨气劲峭的《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欧阳询
《皇甫诞碑》,又称《皇甫》或《皇甫君碑》,于志宁撰文。碑上未书年月,故何时立碑不可考,宋赵明诚,清顾炎武、王澍、翁方纲等人认为立于高祖武德年间或太宗贞观年间。由书风的傲劲观之,恐比上述三碑均早。碑主皇甫诞为隋文帝重臣,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举兵叛乱,皇甫诞不从,为杨谅所杀;后皇甫之子归于唐,遂为之树碑立传,以颂其节。此碑原在陕西蓝田鸣犊镇皇甫诞墓所,后移至西安学府,即今西安碑林,现存。明嘉靖年间曾专修碑亭加以保护,但万历四十四年关中地震,碑亭倾毁,碑被压断,断处失20余字。碑文正书28行,每行59字,现有北宋时的未断全拓本传世。晚近拓本和翻刻本亦不少,但均于欧书韵致有变。较之他碑,此碑于法度精严之外,更有骨气劲峭的特点。明王世贞《州山人书稿》说:“率更书《皇甫诞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故若以险劲论,此碑堪称欧书最。唐张怀瓘《书断》云:“皇甫诞如训兵精练,猛锐长驱,武库矛戟,此等是也。”宋人《宝刻类编》云:“是碑则初由隶成楷,因险劲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正楷第一必由之先路也。”明杨士奇云:“骨力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规矩,观此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乎”。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
从感觉而言,《皇甫诞》有别于其他三碑,更接近于欧之行书《梦奠》、《张翰》、《卜商》三帖,较为率意。有学者认为,《醴泉铭》处处敛锋,用笔特别慎重,达到完美的境界,笔法难度太高,必须参酌《皇甫诞》的“露锋”,避免笔画的刻板,流入馆阁的窠臼,这不失为学书的经验之谈。
颜真卿的传世善本《多宝塔碑》
自署立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二日。宋拓本。楷书,文一首。凡34行,行66字。额隶书2行6字。260.3×140厘米。碑藏西安碑林。拓本藏故宫博物院。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颜真卿书,时年四十四岁。
多宝塔,在长安东面兴平县(今陕西兴平)千福寺内,天宝四年(745)建成。始建之时(天宝元年),曾惊动四方,轰动一时,有“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之说。天宝十一年(752)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俗姓程)请岑勋撰写《多宝塔碑》文,并由颜真卿正书,镌刻入石立于多宝塔下。碑文记叙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文中所叙大都光怪梦寐云物感应,且修饰浮夸不可致诘,惟借颜真卿名存世。
多宝塔碑感应碑·颜真卿
是碑为迄今所见颜真卿传世书法最早的一件,极为世人所重,故学颜书未有不习此碑者。是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又因石质坚润,剥落甚少,所以传世善本,锋芒犹新。且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结体匀称秀丽,谨严多姿,与他以后所书风貌迥异。大抵书法自陈隋以来,渐趋匀整,入唐则更加严谨规范,是碑书风实乃时代使之然。后世评述此碑有“以浑劲吐风神”之誉,也有“近世椽吏家鼻祖”之贬,诚理解之不同也。
是碑撰文者岑勋,生平事迹已无从查考。
题额者徐浩,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时官检校都官郎中,与颜真卿同为尚书省官员。颜、徐并为书家,且同值台省,或当有所过从,惟史不载,甚为可惜。
是碑侧刻有金莲峰真逸题名及金明昌五年刘仲游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此碑康熙年间泐一片石,共损泐18字。北宋拓本,14行“归功帝力”之“力”字,15行“凿井见泥”之“凿”字笔画完好。南宋拓本“凿”字渐漫漶。明时拓本,14行“塔事”之“事”字右上无石花,24行“方寸千名”之“千”字右上完好,25行“克嗣其业”之“克”字“口“部完好。此碑北宋拓与明、清拓字体差别很大,宋拓精本颜原书凡三点水多连丝笔细画,或两点间,拓本随年代近,而多不显连笔。宋拓字肥方,字口棱角锋芒完好,其次字渐细瘦秃,全失原体,近拓更不足观。
参考:明王澍《竹云题跋》,明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释文: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罢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岐嶷绝于荤茹,髻龇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插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橐,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欢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
颜真卿千古绝调的《祭侄文稿》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九月三日。麻纸本。行草书,文稿一篇。凡25行,计334字。纵28.16×72.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颜真卿书,时年五十。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当年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正是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正当英年,且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所以,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迸,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祭侄文稿·颜真卿
此文稿书法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千古绝调,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是帖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现已不见。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芨”、“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项龄、徐乾学等跋。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参考: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宋《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朱关田《颜真卿传》。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彀,何图逆贼闲,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颜真卿顿挫郁渤的《祭伯文稿》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肃宗至德三年)。甲秀堂帖本。行草书,文1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故宫博物院藏。《祭伯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是书为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十月被酷吏唐之诬,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10月21日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鹞店高村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所书评者谓:“与争座帖大略相似,予未敢以伯仲评之也”(陈敬宗),“祭伯父文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渤,小似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小似不及也。”(王世贞)故与《争座位稿》、《祭侄文稿》合称“三稿”,声传遐迩。但因真迹早佚,精刻流传亦少。首见宋《博古堂帖》(又名《越州石氏帖》)收入,拓本似已不传。今见最早刻帖为宋《甲秀堂帖》,后明《郁冈斋帖》《丛帖》等亦收入,惜均不精。
今所收为《甲秀堂帖》本,模刻尤存颜书神彩,反观《祭侄稿》墨迹,觉一气相通也。两行年月部分的书法与《祭侄文稿》墨迹本首行相互参看,自可印证,且较《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尤见和雅。
参考:容庚《丛帖目》,杨震方《碑帖叙录》,马宗霍《书林藻鉴》,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朱关田《颜真卿年表》。
释文:祭伯父豪州刺史文,维乾元元年岁在次戊戌,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第十三侄男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饶州诸军事、饶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敢昭告于亡伯,故朝议大夫豪州刺史府君之灵。日者羯胡禄山,扰河洛,生灵涂炭,兵甲靡夷。二兄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忠义愤发。首开土门,擒斩逆竖、挫其凶慝。(先蒙授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孤援绝,身陷贼庭,(圣朝哀荣,褒赠太子太保,甥侄季明卢逖等被贼害者八人并赠五品京官。)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于贼手,并得归京。真卿比在平原遭罹凶逆,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二圣悯焉,授户部侍郎河北采访招讨使,又迁工部宪部二尚书,再兼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三州刺史。圣恩锡类。大门赠华州刺史。兄弟儿侄,尽蒙国恩。允南授膳部郎中,允臧授侍御史。威明试太仆丞。真卿男颇授太子洗马。诸侄男等,顶授协律郎,授秘书省校书郎,赐绯鱼袋。袁衡华亭丞,泉明颢颖等并蒙迁改。一门之内,生死哀荣。真卿将赴饶州至东京,得申拜扫,又伏增感咽,谨以清酌遮羞之奠以伯母河南县君元氏配。尚飨。
颜真卿自撰题《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十月初九。拓本。楷书,自撰题记一则。凡4行,计22字。早期拓本藏故宫博物院。
唐肃宗至德三年(758)三月,颜真卿自同州刺史改任蒲州(州治在今山西永济),由于御史唐诬告,同年十月左迁饶州(州治在今江西鄱阳)。此篇题记即是颜真卿赴饶州之任,途经华阴,与监察御史王延昌等同游华山华岳庙时所题记,时铭刻于北周《华岳颂碑》右侧,时年五十岁。
是记保存完好,清代中期拓本,字体基本未损。碑原存华山华岳庙内。
参考:朱关田《颜真卿年谱》。
释文:皇唐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冬十月戊申,真卿自蒲州刺史蒙……
颜真卿问道向禅的《麻姑仙坛记》
书于大历六年(771)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曾于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麻姑仙坛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事,时年63岁。此时正值鲁公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所以他撰书这样的碑记是体现了某种特殊心境的。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传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22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此帖传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摹刻又多,故佳制难觅。《善本碑帖录》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之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原石在抚州南城,今佚。现存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据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称:“有翻刻本,文中‘历’字缺笔,为清人所作,笔法亦劣于益王重刻本”。今收入者系原戴熙跋本(藏上海博物馆)的影印本。凡183行。点画清晰,极少漫漶。察其中“历”字无缺笔,显非翻刻本。后有巴达生、徐仲繇、禀达受、戴熙等人跋语。禀跋称此本是“宋库裱”,亦正与张彦生所记相合。戴跋谓“此本与何(子贞)无二”,可见清时宋刻本数种并传于世,故此拓为保存较好的佳刻拓本无疑。张彦生所记其余数种,不见流传,尚待察考。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于宋忠义堂留元刚刻本,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但历来金石家著录此记者,均言及大、小字本而不及于中字本,不知何故。清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故颜真卿当时是否有大、中、小三种字本之书写,犹有疑问。按说留元刚本刻于宋代嘉定年间,为传世最早鲁公集刻,当较可靠,但也不能排除宋人在推重鲁公的时代风气下,做些手脚。何以《忠义堂帖》收入以后,元明时期中字本未见受到重视?此迷只好存疑待考。
又据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称:馆藏有宋拓,拓片前题:“咸丰辛酉三月廿七得于吴山子先生之孙寿年,时同避寇上海,光绪壬午重装四叶,天放楼记。”此本未见,录以备考。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计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刻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原刻在江西抚州南城县,但宋、明记载已异。最早拓本为所见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后有明李日华、陈万言等跋,并有万盖卿上款。未见。故宫博物院藏。
又据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称:小字本,宋景祐年间出土,出土时已缺一角。至明正德年间又一次出土,故有宋、明拓之别。故此本真伪之辨,各家见解不同。有疑其为宋一学佛者陈无已所书一说。欧阳修始疑终信,记入《集古录》。北图藏有宋拓本,未见,录以待考。因徐说异于张说,尚难结论,有待研究。
《善本碑帖录》谓:小字本十行登山之“登”字首多一笔,而大中字本均作登,不多笔。察今所收故宫博物院藏小字本之十行“登”字,首确多一笔,当为小字本无疑。但据徐自强《石刻叙录》说:(大字本)有一翻刻本,文中“历”字为缺笔,书作“万”,乃清人所作。不解何以故宫藏小字本“历”亦作“万”为缺笔字?是否此小字本亦为清人仿大字翻刻本又翻刻的?或者是别有原因,不详所以,姑置疑。
参考:赵明诚《金石录》,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容庚《丛帖目》。
释文: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蛇)蝉(蜕)也。经去十余年忽远,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行民遵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久不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年余,遵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原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即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垂之至要(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廿(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子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痒)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耶。”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爆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字真仪,侍从云鹤之类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华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华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六年夏四月也。
颜真卿古雅遒劲的《大唐中兴颂摩崖》
约书于大历六年(771)六月。拓本。楷书,元结文1篇。凡21行,行25字。摩崖高416.6厘米,宽422.3厘米。刻于湖南祁阳浯滞溪崖璧。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大唐中兴颂摩崖》,简称《中兴颂》。碑文系元结上元二年(761)所撰,文辞古雅遒劲。颜真卿书时,年63岁。是摩崖书法,据钱邦芑《浯溪记》:“为平原第一得意之书,亦次山(元结)之文有以助其笔力,故与山水相映。”摩崖后部刻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三月黄庭坚诗跋。
此摩崖在“颂”字后有字形稍小的“有序”二字,清王昶《金石萃编》录文缺。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模打既多,石也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以前崖石真本也。”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后又有许多字被剜凿,且有补足本或在拓本中涂墨描清的伪拓本出现。北宋晚年又有多处翻刻,见欧阳修本记:“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基本失去颜书面目。
大唐中兴颂摩崖·颜真卿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极为难得,为世所重,惜只存半部,即从“大唐”至“奉贼称臣”为止,计168字。
参考:宋欧阳修《集古录》,钱邦芑《浯溪记》,清王昶《金石萃编》。
释文:大唐中兴颂有序。尚书水部郎兼殿中侍御南节度判官元结撰金紫光禄大夫前行员外……
颜真卿独为腴润的《送刘太冲序》
约书于大历七年(772)。宋拓《忠义堂帖》本。行书,序文一篇。凡22行,计159字。纵35.6×16.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宋留元刚本。
送刘太冲序·颜真卿
《送刘太冲序》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系颜真卿为刘太冲所作:“无书写年月,末署‘鲁郡公’三字。”刘太冲,宣城陈留人,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盖颜真卿天宝末年平原旧友,广德元年吏部属吏。此帖系颜真卿送其西游时所作,时在大历七年春季客次上元之日,年64。末款“鲁郡公”者,参首句“刘太冲者彭”5字磨损,所夺“开国”二字,非颜真卿误题。
此帖现存《忠义堂帖》。王澍《竹云题跋》:“此叙碧版书。碧版宜墨,故在颜书中独为腴润。”又宋米芾《书史》:原为王钦臣故物,后为唐所得,将其中“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等字剪去。而《忠义堂帖》却依旧留存。此序首末皆有缺字,可见当时真迹就已经损泐。起首所缺“刘太冲者彭”五字,朱笔小字校补,序末也有朱笔题跋六行;并为孙承泽手笔。
参考:宋米芾《书史》,明王澍《竹云题跋》。
释文:(刘太冲者彭)城之华望者也,自开府垂明于宋室,泽州考绩于国朝,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尚矣。夫其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鄂不照乎华,龙骥骧夫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昔余作郡平原,拒胡羯而请与从事;掌铨吏部,第甲乙而超升等夷。尔来蹉跎,犹屑卑位,虽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故冲之西游,斯有望矣。江月弦魄,秦淮顶潮,君行句溪,正及春水,勖哉囗之子,道在何居。鲁郡公颜真卿序。
柳公权《神策军碑》简介
会昌三年(843)书。宋拓本。楷书。帖心高26.1厘米。北京图书馆藏。
神策军碑·柳公权
《神策军碑》全称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崔铉奉敕撰文,柳公权奉敕书碑。
神策军初为玄宗时哥舒翰所置。安史之乱时,神策军将卫伯玉率兵千人赴难,屯驻陕州(今河南陕县)诏以卫伯玉所部兵为神策军,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神策军由是成为禁军。代宗广德元年(763)吐番攻陷长安,代宗避难陕州,后由神策军护卫归京,即为宫中禁卫军,势力渐盛。永泰元年(765)分为左右厢,居诸禁军之上。德宗贞元二年(786)改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是为左神策军之始。贞元十二年(796)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此后,神策军即由宦官统率,直至唐亡。
神策军由宦官辖制,势力益盛,宦官亦日益专横。文宗病笃之时,诏立敬宗之子陈王成美为皇太子。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立颖王为皇太弟,文宗崩,瀍即位,是为武宗,陈王成美等被杀。仇士良因拥戴武宗有功,会昌元年(841)正月赐纪功碑,八月加观军容使。约会昌三年,武宗巡幸左神策军,仇士良欲借以自重,请立纪圣德碑。
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载,此碑立于会昌三年,因立在宫内,拓本极少流传。《金石录》所记拓本为上下两册,今所见仅为上册,有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翰林国史院官书”、明“晋府图书”及清系承泽、梁清标、安岐、陈仁涛等收藏印。据安岐《墨缘汇观》记载,此册为“墨拓本。宋装裱。正书。计56页,后文至‘嘉其诚’止。”安氏之后,在流传中又遗失2页,故今所见仅存54页。每页3行,每行5字。
《神策军碑》是柳公权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孙承泽在题跋中赞其“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庚子销夏记》中又曰:“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诚是。
柳公权《司徒刘沔碑》简介
大中三年(849)书。清拓本。楷书。帖心高21.7厘米。北京图书馆藏。
《刘沔碑》又名《司徒刘沔碑》、《唐赠太子太傅刘沔碑》,宋赵明诚《金石录》、佚名《宝刻丛编》等著录。赵明诚记为:“韩博撰。柳公权正书。”“韩博”为“韦博”之误。盖宋后碑石已佚,至道光年间复出土于永寿县(见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故明人未得见。清人李宗莲《怀岷精舍金石跋尾》、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欧阳辅《集古求真》、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陆增祥《八琼石金石补正》及王昶《金石萃编补遗》中均有著录。陆增祥记此碑“高五尺七寸二分,广二尺八寸五分。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盖据出土的碑石所记。今传拓本残缺,仅存千余字,当为道光出土以后所拓。
由于拓本残缺,碑的镌立年月已不可见。
碑文有“□(字残)中二年十一月七日遘疾薨于升平里,享年六十五”之句。《旧唐书·刘沔传》记载刘沔会昌四年(844)由太原节度使移为郑滑节度使,进位检校司空。“既而以疾求归洛阳,授太子太保,卒。”又载“五年(即会昌五年)李德裕出镇,罢沔为太子太保。明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卒。”《新唐书》本传谓“以病改太子太保,不任谒,拜太子太傅致士,卒年六十五,赠司徒。”碑文与旧史不合,而“新史所书,悉与碑合,疑史官尝得此碑以订旧史之失云”(赵明诚《金石录》)。依本传,会昌之后即大中纪年。故此碑“□中二年”前当为“大”字。柳公权大中二年正是“左散骑常侍”,与碑的署衔相同,故此碑当镌立于大中二年末或大中三年初。赵明诚记为“大中二年十二月”,不过,赵所见碑石恐已残泐,不然不会把撰者“韦博”误为“韩博”,其所记时间恐亦是推断。唐王公大臣丧葬动辄逾数月始就,故书碑立碑时间当以大中三年为是。
柳公权《十六日帖》简介
宋拓《大观帖》。行楷书。帖心高30.5厘米。凡2行,共19字。故宫博物院藏。
书写年月不详,曾刻入《淳化合法帖》。从文意和形制上看,似有残缺。虽寥寥19字,但用笔含润,对理解柳公权楷书作品甚有帮助。
释文:至十六日专到崇贤,惟昭察。谨状。十五日,公权状。
柳公权《奉荣帖》简介
宋拓《大观帖》。行草书。帖心高30.5厘米。凡5行,共50字。故宫博物院藏。
书写年月无记载,曾刻入《淳化阁法帖》。此帖中有“倘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盖即宋周必大所评之《赤箭帖》。周必大曾评柳公权《赤箭帖》曰:“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公权《赤箭帖》,字瘦而不骨露,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进焉”(见《益公题跋》)。评价甚高。
释文:奉荣示,承上讫,惟增庆悦。下情但多欣恹。垂情问以所要,悚荷难任。傥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以扶衰病,便是厚惠。不具。公权状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