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类喜欢被奉承的本性并不是他第一个发现的。许多圣哲、名流都认同这个观点。
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赞扬必须真实可信,如果明摆着并非出自真心,那么不是对他人的讽刺,就是阿谀。
弗顿·谢恩大主教曾如是说:“赞扬就像薄薄的腊肠片,清爽可口,恰到好处;而阿谀则又肥又厚,令人无法接受。”
恭维话人人爱听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恐怕只有子路才有这样的雅量,一般自命为贤者的人,哪里容得下你的批评!普通人更不用说了,试看古时犯颜直谏的忠臣,有几个不吃苦头的?
汲黯是汉朝有名的憨人,武帝是汉朝有名的贤君,汲黯说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武帝听后深觉不欢,汲黯也因此终生不得志。所以说善讲恭维话,是处世的本领,更是今后有所发展的重要因素。
恭维话人人爱听,你对人所说的恭维话,如果恰如其分,适言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便有好感。
最令人奇怪的是,越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欢接受别人的恭维。有的人义正严辞地说自己不喜欢听恭维话,愿听批评,其实这只是他表面上说的话。如果你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率批评他的缺点,他心里一定不痛快,表面上虽然未必有所表示,内心却是十分不安,这对于你与他的关系来说,只有削弱,不会有任何增进。
每个人都有希望,年轻人寄希望于自身,年老人寄希望于子孙。年轻人自以为前途无量,你如果举出几点,证明他的将来大有成就,他一定十分高兴,引你为知己;你如说他父亲如何了不得,他未必感到多少兴趣,至少你说他是将门虎子,把他与他的老子一齐称赞,才配上他的胃口。但是,年老人则不然,他自己历尽沧桑,几十年的光阴,并未曾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对自己,不十分自信,不复有十分希望,他所希望的,是他的子孙。你如果说他的儿子,无论学问能力,都胜过他,真是个跨灶之才,虽然你是抑父扬子,当面批评他,他不但不会怪你,而且十分感激你,口头上虽连连表示不敢当,内心却认为你是慧眼识英雄。可见说恭维话时对于对方的年龄,应该要特别注意。
对于商人,你如果说他学问好、道德好、清廉自守、安贫乐道,他一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才能出众、头脑灵活,现在红光满面,发财就在眼前,他听了才高兴。对于官吏,你如果说他生财有道,定发大财,他一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为国为民,一身清正,为官廉洁,他才听得高兴。对于做学问的人,你如果说他学有根底,妙笔生花,思维敏捷,宁静淡泊,他听了一定高兴。说恭维话,也要针对不同职业、不同种类的人。
捧捧别人又何妨
捧人的办法,自古有之,叫做互相标榜。有句老话,休要长他人志气,减自己威风,所以普通人对于自己,总是拼命抬高身价,对于别人,总是吹毛求疵。互相求疵,结果是各自打消了自抬身价的成绩,所以大家都长他人志气,就是大家长自己的志气,绝不会减你的威风。认清了这一点,才可以谈捧捧人家的问题。
所谓捧,并不是瞎吹,并不是胡说,也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形来看。每个人都有所短,也都有所长。普通人对于别人,只看见短处,不看见长处,把短处看得很重大,把长处看得很平凡,所以往往有觉得欲捧而无可捧之处,其实只要你先存着“三代以下无完人”的思想,原谅他的短处,看重他的长处,可捧的资料多着呢!而且你捧某甲,并不欺骗大众,只是使大众注意某甲的长处,也使某甲因为大众的注意,对于自己的长处格外爱惜格外努力,养成比目前更为优越的长处。所以你捧人家是成物,人家也来捧你,那么成物正所以成己,可见捧是成己成物的工具,绝不是卑下的行为。俗话说:人捧人,越捧越高。你也高,他也高,这不是人己两利的事吗?
捧字好像有些不顺眼,其实这是无所谓的。捧说是宣传,宣传是政治家的捧就是广告,广告是商人的捧,不过商人的广告是自己捧自己,政治家的宣传,是雇了人来捧自己,与这里的捧人家有些分别。
捧有几种捧法,最要不得的,是当某甲一个人面前来捧他自己,有些人,也许不领受你这一套。当着大众来捧某甲,把他的长处做一次义务宣传,他一定非常高兴,只要捧得不过火,大众也不会觉得你在有意地捧。或者在某甲的背后,宣扬他的长处,把几件具体的事实加几分渲染,使听到的人对于某甲产生良好印象,事后再传到某甲,他的高兴比当面捧他更是有力,一有机会,他也会还敬你,把你大捧一场。俗语说:有钱难买背后好,足见重视背后捧是人之常情。如果你会写文章,那么写文章也是捧人的一法,一有机会就把某甲的长处作为你文章的举例,说出他的真实姓名。你的文章,有一百人读,被你捧的某甲会是多么高兴、多么得意,对你的感情,也一定大有进步。联络感情,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捧来联络感情,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就道德论,还正与古人扬善之旨相合。
从前也有人以不轻易认可人为正直的表示,其实其人正直与否是另一问题,而眼界太高、胸襟太狭,却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眼界高、胸襟狭,他自己必不十分得意,因为不得意,对于一般人多少有些仇视的成分,所以越发不肯轻易认可人了。年轻人的不肯捧人,第一是误以捧人就是谄媚,有损自己的人格;第二是自视太高,觉得一般人都比不上他;第三是怕别人胜过自己,弄得相形见绌。希望你从根本上铲除这种不健全的心理,而用心研究如何捧人的方法,必然能领略到其中的好处。
美观、得体、高贵的高帽
给人戴高帽,可不是夯活,是个巧活,必须有一个度方可。高帽尽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赞扬如致荣誉心,荣誉心产生满足感,但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因此感到他们受到了愚弄。所以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
过于粗浅的溢美之词同时会毁坏了你的名声和品味。不论用传统交际的眼光看,还是用现代交际的眼光看,阿谀谄媚都是一种卑鄙的行为。正人君子鄙弃它,小人之辈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孔老夫子有话:“巧言令色鲜矣仁。”毛泽东生前也多次批评过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可见,阿谀谄媚者,无仁无义、俗不可耐。
过度的恭维,就会沦为谄媚。在现实的交往中,大凡向别人敬献谄媚之词的人,总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表现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好采取一种不花力气又有效益的途径——谄媚。
如何做好高帽呢?
1.量体裁衣,突出优点
人总是喜欢被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乱扔高帽,必然贬值
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高帽就是美丽的谎言,首先,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便不能像把傻孩子说成天才一样的离谱;其次,是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糟蹋自己也让别人倒胃口;再者,便是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不动脑子。
一则寓言说:小偷看见狗从旁边走过,便不停地把小块面包扔给他,狗对小偷说:“你这家伙,给我滚开!你这种好意使我感到非常害怕。”
小偷简直丢尽了恭维者的脸,连狗都骗不了。
能干加忠诚,等于成功
我们总会对同事中爱对上司“拍马屁”者不满。而且,这种不满几乎不存在文化层次的障碍,总是充斥于形形色色的人群组合中,尤其充斥在职业空间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不满并非因为有“马屁精”存在,而是不满者对于自己的某种缺陷的最可张扬的一块“遮羞布”,你相信吗?
有位先生,从军队转业以后做了一家公司的行政办公室一般办事员。我总是听他喋喋不休地对周围的同事爱向上司“拍马屁”抱怨个没完。不到1年,他被调离办公室,被安排做了清洁工。他大为恼火,说是遭遇了一群“小人”。他说他的“失败”就是不会“拍马屁”。
事实上,他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不只没向上司就具体工作提出过一条可行的建议,而且在他负责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多次放过他已经发现的有偷公物行为的员工。甚至,他接受这些人的“酬谢”,在一起喝酒时还散布某某爱“拍马屁”,对这种人要加点小心云云的议论。
总之,他确实极不受上司的垂青,不受信任。但这一切是被他自己的平庸、渎职造成的,他没因此被炒鱿鱼就算幸运。我后来和他谈起这些,他极不以为然。他认为上级和下级、老板和员工之间的隔阂是天经地义的,把屁股坐到老板或上司一边,不给自己的弟兄们网开一面才是人格的大缺陷。
在职业范围内,财富、权力、地位及其职业责任是不可能平均,甚至说是不可能平等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突出了因为产权、能力、工作效率一直到利益分配方面的区别而形成的不平等。
不少人不是不承认这种不平等,而是不能平衡自己因此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落。就像这个转业军人,他对这种不平等不满,却又不能够去改变这种不平等,最可平衡心理失落的“法宝”,就是为这不平等的双方涂抹上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色彩。站在不平等的一方把对方说成不道德的对象,这是最能轻易获胜的“精神战胜法”。然而,这也是最庸俗的职业态度。
一位朋友从旅游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应聘去了珠海。也是不到一年,他跑了回来。他愤愤说因为不会“拍马屁”,受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湖南打工仔排挤,夺了他在一家四星级饭店的预订部经理的位置,老板打发他去做客房部的领班,结果他愤然辞职,打道回府。他不屑地说:“那个湖南死尸会什么呀?不就是会瞧着老板的眼色行事吗。”
和他深谈以后知道,那个湖南仔是从“门童”一步步做到预订部经理的,他确实是“瞧着老板的眼色行事”,每一件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颇合老板的心意。当这个湖南讶子做到了预订部的领班以后,向老板列举了预订部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水到渠成夺了经理的位置,由“门童”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白领”。
当问及一位老板,员工中有没有对他宠用“马屁精”的议论。他淡然一笑说:“有,当然有。但是,我不会去理会。因为种种原因在个人收益上明显少于别人的人,工作能力明显低于别人的人,心理上会失去平衡。骂比他人收入高、能力强的人拍我的‘马屁’、他们把自己的缺陷反而打扮成人格的一种‘高尚’,是平衡心理失重的最好的最合算的办法。但是,他们忘了一点,我自私能够用自己的企业利益去交换‘马屁精’的讨好呢?我不会蠢到掏自己腰包里的钱去供养只会‘拍马屁’的无能之辈。我奖励,甚至重奖的是肯于为我做事的人,其中包括把有些员工中的真实情况向我据实反映的人。别人把这看成是‘拍马屁’,而我认为这是他对企业负责,对老板负责,这种表现叫做敬业!”
这番话很引人回味。
改革,拓展了每个人利用可能的渠道改变自己职业状态的空间。而参与,并且是取得“上边”认可和授权的参与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就不可回避“拍马屁”之嫌。因为,这种参与从职业身份的就必须使自己要从“治人”、“创业”的角度参与到管理层次中,否则,就不会改变自己的职业状态,也不可能开拓出自己如鱼得水的施展才干的职业空间。
有出息的从业者不可为回避自己被人说成“拍马屁”而有意疏远上司,而缩回自己参与“治人”的头角,而躲闪自己可以去依附的施展才能的职业舞台,而使自己也陷入职业状态的平庸。
赞同他唱的反调,使其不能得逞
有位日语教师不受学生欢迎,时常令学生感到难堪。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点小差错,当场被一位学生发现,这位学生于是逮住了报复的机会,毫不客气地站出来指正,不料那位老师却以温和的语气赞同道:
“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时在打瞌睡?”
老师给那位同学戴了顶高帽,接着说:
“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酿成大错,各位同学一定要小心才是。”
然后继续上正课。
这位学生本来是以报复心向老师发起攻击的,不料竟得到称赞,心里更是高兴万分。
许多人在受了指责后,通常都会板着脸孔以爆发的气势相对,这样反而是火上加油,使攻击的对方情绪更加激昂,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由于受到指责的一方无视其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反而将这件事变为人与人之间因面子对峙的局面。所以此刻最要注意方式,就是从消除对方怒气方面着手。
本来乙方打算以正面驳斥来攻击甲方,不料甲方的态度反而使乙方无法达到他原来的目的。
当你在推销商品时,如果对方说:“你们的机器真贵”,此时,你不妨同意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你先听取了对方的意见,然后移开对方的攻击目标,接着再说:“我们所生产的机器不但省油、省电、故障少、性能高,而且还有售后服务。”
如果被人指出了错误,最好是赞同对方的论点,即可使对方的怒气消失许多。
使对方的“不”变为“是”
有一位杂志社编辑,他对说服那些作家们很有一套。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他也有办法使他们答应为他写稿。本来他的口才并不属一流,但奇怪的是,那些作家在他面前,都无法拒绝他的要求。
“当然我知道你很忙,就是因为你很忙,我才无论如何也要请你帮忙,那些过于空闲的作家写出来的书稿也不见得会比你好。”
据他说,这种说法从未曾失败,一般来说,当对方已有很充分的拒绝理由时,想让他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你事先也知道他们会用这些理由来拒绝你,你反而裹足不前的话,则更增强了他对抗的意念,于是当时的气氛就更加紧张,也别说什么说服了。但若能运用前述那位编辑先生说的那套,先给对方来个高帽子,会使他无法拒绝,也就巧妙地使对方的“不”成为“是”的一种技巧。
这种心理技巧最适合于用在化妆品的促销上。当推销员在拜访一位顾客之前,他们早有被对方拒绝的准备。有些顾客可能说“你的东西我已经有了,现在暂时不需要。”来个婉言拒绝,此时你若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惹怒对方,如果你说:“你说得对,况且你的皮肤一看就知道无需化妆也好看!”
听到这句话,相信没有一个女人是无动于衷的,接着你又说:“但是为了防止日晒……”不待你说完,对方的钱包已启开了一半。
如果对方用繁忙来婉言拒绝,你也以繁忙为由来拜托他。
找准被赞美者的“穴位”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哪一种赞美最有效呢?依笔者之见,最好避免以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而称赞他过去的成就、行为或所属物等看得见的具体事物。如果赞美对方“你真是个好人”,即使是由衷之言,对方也容易产生“才第一次见面,你怎么知道我是好人”的疑念及戒备心。
如果赞美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如果对方是女性,则她的服装和装饰品将是间接奉承的最佳对象。
我和不少朋友的全家都相处得很好,其中与一个朋友夫人的友谊甚至比和他的友谊更为深厚,当然我们之间的关系绝不会使人产生误会。本来我只认识她的丈夫,那么我怎么成了她全家的朋友呢?我想起因可能是在与她初次见面的那次宴会上我随便说出的一句话。
当时,我被介绍给这位朋友的夫人,由于当时没有适当的话题,就顺口说了一句“你配戴的这个坠子很少见,非常特别”,企图以此掩饰当时的尴尬。我说这句话完全是无意的。因为我根本不懂女人的装饰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坠子果然很特别,只有在巴黎圣母院才买得到,这是她的心爱之物。随便说出的这句话,使夫人联想起有关坠子的种种往事,从此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训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为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也就是要赞美对方引为自豪的地方。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为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试想,一位原来已经为身材消瘦而苦恼的女性,听到别人赞美她苗条、纤细,又怎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另外,从第三者口中得到的情报有时在初次见到对方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所得到的情报当面夸奖对方,当然也是为了自己方便。但是,如果你将这些情报、传言直接转述给对方,恐怕只会遭到轻蔑。因为满街飞舞的有关他的传言就是人们对他公认的名声。对此他已经听腻了,甚至麻木了,如果你旧事重提,对方表面上也许付之一笑,内心却十分厌烦,甚至会说:“看!又来了!老一套!”而将你打入他以前认识的很多平庸者的行列。
有关对方的传言,对你来说即使十分新鲜,也应避开这些陈旧的赞美之词,而大大赞美他较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正如出现在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著作《不道德教育演讲》中的将军,一听到别人称赞他美丽的胡须便大为高兴,但对于有关他作战方式的赞誉却不放在心上。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大概不少人赞美过这位将军的英勇善战及富于谋略的军事才干,但是他作为一个军人,不论在这方面怎样赞美他,也只是赞歌中的同一支曲子,不会使他产生自我扩大感。然而,如果你对他军事才能以外的地方加以赞赏,等于在赞词中增加了新的条目,他便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肯定的口气最有效
一位水果商谈起生意的趣事时说:有很多水果很难从外表去判断它是不是很甜,所以有些客人就问老板:“这个西瓜到底甜不甜呀?”“你的橘子甜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暧昧不明的语气回答说:“大概很甜吧!”或“我想不会酸吧!”那么十个客人中定有七八个掉头就走。
但是,同样的货物,如果改用这样的语气表示:“如果我这儿的西瓜不甜,哪里还能买到甜西瓜呢?”“我这里绝对不卖不甜的西瓜!”奇怪得很,这些货品就能很顺利地脱手。这虽然是商场上的推销口才,事实上如果能运用心理学上的原理,使顾客相信这些西瓜或橘子是甜的,以增加对方的信心,必能达到畅销的目的。所以,我们如想在自己的内心培植自信,首先得用肯定的方式,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只要说“一定不会酸”,而不说:“大概不会酸吧”。运用肯定的语气,无疑是获取成功的第一步。
有些女人,面对着镜子,当她看见自己的形影或肤色时,忍不住产生某种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则被自卑感所困扰。虽然彼此的肤色都很黝黑,但有自信的女人会以为:“我的皮肤呈小麦色,几乎可跟黑发相媲美。”而她的内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女人因此痛苦不堪而呻吟起来:“怎么搞的,我的肤色这么黑?”两个人的心情完全不同。有的女人看镜子就完全丧失了信心,甚而在一气之下,把镜子摔破。
所以说,否定意味的语言,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如果此时你采取肯定的语气对肤色黝黑的女人说:“你的肤色如同胡桃般迷人。”只要不断如此赞赏对方,这位女人即使再三对镜梳妆,或明知自己的皮肤黝黑,但是她也会毫不在乎。这样一来,她就能专心于化妆,而且总觉得自己不失为迷人的女性。
因此,专家常奉劝我们不妨将“骨瘦如柴”改说成“可爱的羚羊”,将“喋喋不休”改说成“雄辩的才华”。不同语言可将相同的事实完全改观,而且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总之,运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辞,可将同一件事实,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别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常用这样的措词或叙述法,则可将同一个事实完全改观,当然也能驱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