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全书2-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才不外露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会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是绝对不行的,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方法。

    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所占据的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一起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勣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如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缞经,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大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如同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士”,都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

    从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采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自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与人平等

    个性是一个人之本,人有个性始有魅力。个性表现得越充分,个人魅力越大。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生就的眉毛、长就的相),也有后天的因素(学习、教育、训练)。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社会众生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测。

    社会是个什么地方?社会是一片是非之地,虎狼出没的地方。人际关系微妙、复杂,社会灾险不可穷估。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个性,即是与社会和他人为敌。试想,你行你素,你率性潇洒,人家怎么会痛快呢?对你的亲人、朋友或那些较宽容的人来说,也许他们还能接受你的这种个性和行为,但是对社会大众来说,你无疑是犯众了。

    在人群中富有个性,这样不好。你把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中,赤裸裸地毫无遮掩,这无异是把肉放在了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这不愚蠢无比了?是的,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你把自己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等面前,你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不知道他们在怎么想,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做,你毫无遮掩,使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面埋伏之中。

    如果你知道他们是些拿枪使刀的人、耍弄权谋的人、心怀叵测的人、小人、蠢人、宰狗杀猪的人、街上耍赖的人、心很黑的人,你的感觉又将如何呢?难道不会汗毛倒竖,内心发虚吗?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凶险和厉害,青年人尤甚。他们爱我行我素,我讲我话,率性而为,极力标榜自己的个性,欲与他人不同,而且似乎深怕别人不知道他们那些很个人化的东西。这样,他们便把自己张扬成了诸如嬉皮士、卡通一代这样的人物,个人很过瘾,有时还能成为文化和艺术,不亦美哉!不过,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个性十足而吃亏上当,遭人宰杀的更比比皆是。三国时的才子祢衡就是一例。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来岁时便跻身在名士权贵之中。而且祢衡很瞧不起那些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祢衡眼下,举世无才。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举荐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此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

    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让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刘表。刘表也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

    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顶对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啰嗦!”

    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二十六岁。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人生。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终被人杀。这是极使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

    从祢衡只知个人使性,不知顾念他人来看,祢衡的所谓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至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大,最终横遭不测。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站在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欲怎样做,这样才不致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记住,别人都站着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坐着!不过,这样成熟而富有城府地处世为人,也会失去了很多性情上的乐事和人生的潇洒,这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要讲城府

    为人处世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韬光养晦来自于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像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样兀立于世人的视线内,让人摸不透,却又不可小觑之宏伟、高大,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小人难以进犯。要做之事莫轻易讲出,等到事情成熟之后再公之于众,使人无法掌握透视你的线索。

    汉景帝时,郎中令中有个叫周文的人。最初,他是文帝的御医,后来被任命为太子的私人医生。太子即位,即汉景帝,周文被升为郎中令。

    周文办事很有“韬晦”之策,他言谈十分谨慎,每当景帝问他对于臣子们的意见时,他总是说:“请你自己判断吧。”从不说牵扯大臣们命运的话。

    周文衣着十分朴素,虽身为郎中令,却总是穿些补丁衣服,肮脏的裤子,故意弄得很邋遢,让人对他既怜悯又信任。景帝连寝宫都让他随便出入,甚至做房事时也让他在旁边侍候。

    后来,他从长安迁居到阳陵,景帝送给他不少东西,他都一一辞谢,以防别人看了对自己眼红。诸侯和群臣送去的东西,他也一概未收。

    因为如此的“憨厚”,武帝即位后,仍把他作为先帝的宠臣而加以器重。不久后,他因病告老还乡,带着俸禄隐居起来,直到寿终正寝。

    在那个风雨时代,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能像他那样经历三朝而不倒,又能平安地颐养天年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与人打交道,各种凶险和变数难以预料,多些城府才能处世老道,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示弱并非弱者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呢!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们。示弱能表现一个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上给积极进取者以鼓励。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诉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它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如果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愿事业上的强者都能学会示弱!

    等待时机

    任何一位薪水阶层人士,都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如何能尽快获得晋升?但近年来,注重家庭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已开始不注重公司里的升迁问题,认为家庭能够美满、快乐最重要,其实这种想法更有助于补贴人生的幸福。

    另一方面,目前的时代和过去不相同,由于僧多粥少,使得升迁的机会大大降低。前些时候,只要是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便可以保证升迁到某种职位。但最近则不可能如此简单,一般的情况,无论是否是一流大学毕业,顶多只能升到部门经理,何况是二流大学毕业的当然更不容易获得升迁。于是,原先抱着满腔热忱指望升迁的人也开始觉悟,即使努力奋发向上,也常常是徒劳无功。

    虽然有一些公司视学历如敝屣,只是注重实力,不注重学历,但这种方法多少也有一些弊端,容易使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使公司对个人能力的评判变得更加不合理。

    云锋是一个有想法的薪水阶层人士,他信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训诫,经常很有决心地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董事长的宝座。”

    他这种想法很重要,因为,每一个人想在将来达到什么愿望,都应该先有坚强的决心,然后树立绝对的信心,并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

    虽然说他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人,不过他也很努力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当然,他更不会忘记对上司的奉承与服务。但因为云锋过早地暴露了野心,冒犯了同事之间相处和竞争的辩证关系,把自己树成了每位同事的对手,因而也就成了众矢之的。

    有人问他:“你对于当董事长,果真如此有信心?”

    “是的,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当上董事长!”他挺起胸说。

    “可是,要当董事长必须获得足够的选票,也必须有那种命运!”

    “选票?命运?”他很怀疑地问。于是朋友告诉他,有位很熟悉财经界的餐厅女老板所说过的话,她说,有能力和有人缘,这是升迁的基本条件;但人的命运很难预测,有时候认为这个人顶多只能当上部门经理,但结果当上董事长,这种例子相当多。有一次她指着前面的啤酒上端说:“很多人一旦爬到这般境地,便无法再爬上去。这必须要看当事者有没有那个命,看同事们是不是抬举他,上司是否提拔他。”

    他说这些话时,真是感慨万千。

    “命运与同事的支持和上司的提拔?”他若有所思地说。

    朋友最后又真诚地告诉他:“年轻的时候不要太贪心、太急躁。同时,年轻就成名,也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注目而遭到嫉妒,反而对自己不利。还是暂时将雄心大志隐蔽起来,等待时机再行施展。”

    “我懂了。”自从那一次之后,他就完全改变态度,不再把“我一定要……”这句话挂在嘴边,结果使得过去疏远他的同事,渐渐对他表示好感。这是因为,在他努力想获得升迁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激进,缺乏一份缓冲的幽默感,故使人对他敬而远之。

    此后朋友又问他:“你仍然决心当董事长吗?”

    他只是笑而不答。朋友发现,经受一段挫折之后,他果然学乖了。

    锋芒太露易遭暗算

    古人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就是说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

    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与别的鸟相比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它所奉行的就是明哲保身术。

    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汉朝兴起的时候,功臣受到封爵的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初定,所以大城名都散失的户籍、逃亡的人口很多,可以计算到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侯只有五六百户。经过几代以后,人民都回到故乡,户口增多。

    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之辈,有的增到四万户,小侯的封邑也增加一倍,定足和大侯一样。他们的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创业精神,专门干淫邪的事情。到武帝太初年间,只过了百来年,后来仍然为侯的只有五人,其余的都犯了法,丧了性命,亡了国家。这是因为他们都不认真地遵守法令,因此,无论你有多大成就、势力,守法是唯一能使你保证平安的方法。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没有这份智谋。在小利面前,贪心过剩,结果被别人牵住了鼻子。特别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功的人,由于权力和影响超出常人,人们对你一般都是有所求的。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当然会对你曲意逢迎,投你所好。如果贪图小利,成了别人的工具,那么违法乱纪之事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必将丧失以前所有的一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一切有志者对唾手可得的名和利都要慎之又慎。

    富贵本是身外之物,不仅带不来拿不走,而且会惹来横祸。因此,真正精通世事的人都懂得在最关键的时候弃财保命。

    汉朝末年,群臣叛乱,诸侯割据,汉室已名存实亡。一次,汉献帝被叛军软禁在长安。

    后来,在一帮大臣的帮助策划之下,汉献帝找准一个机会逃了出来。可是叛军不久就发现了他,并且马上派兵紧追不舍。

    眼看叛军即将追上来了,怎么办呢?献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随身老臣董承建议献帝及其随从将随身所带之金银财宝全撒到路上。献帝依照董承的建议行事,让车上所有的人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珠宝等物统统扔到路上,最后连皇后的首饰等都扔掉了。

    追赶献帝的士兵看到一路上金银财宝纷纷跳下马来,发疯般地一哄而上,抢夺财宝,而将追赶献帝的事扔在了一边,随行军官们的大声斥责也丝毫没能吓住他们。

    就这样,汉献帝保住了性命,安全地逃到了洛阳。

    枪打出头鸟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智士,因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

    周公因谤而离朝,韩信遭诽受竹刀。于是,避招风雨就成为一些智仁之人处世的技法之一。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意思是说,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与人交往,也要谨以安身,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避招风雨的处世方法,初看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过少招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国苟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善于谨以安身,避招风雨。

    曹操曾高度地评价苟攸:“公外忌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对曹操、对同僚,他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荀攸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誉之为“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功勋却守口如瓶、讳莫如深。

    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

    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伐吴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姜是老的辣

    “有些人在谈话方式上,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盛气凌人之程度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上面是培根讲过的一席话,他是就谈话艺术问题而言的。如果我们细加品味,培根所抨击的“有些人”很难把老人包括进去。若用年龄来圈定一下,划在里面的大约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未到“不惑”之年的人。血气方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言过其实,这是某些青年的“常见病”。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种场合下,听众中反应最强烈的首先是老年人。有时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年人这种“常见病”,简直深恶痛绝,不可容忍。

    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话题:在老人面前,青年人如何抑制自己特点中那些属于缺点的部分,以及与老人特点完全相悖的方面,不至于使这些令老人难以接受的“特点”,毫无顾忌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一点,对于我们主动与老人搞好关系十分重要。

    从青年人这一方来说,要让老年人喜欢自己,日常交往就应避免引起老人反感,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事实上,生活中让老人引起反感的现象却很多。有些青年的无礼、恶作剧、狂妄自大等,使“耳闻目睹”的老人恼怒,甚至在事后很久还议论纷纷。所以,青年人必须从理智上发出警告,严格检查和医治自己的“常见病”,不然,就很难和老人处好关系。

    在青年人容易引起老年人反感的常见病中,最有害的是狂妄自大。少年壮志,敢想、敢说、敢做,这可以说不是缺点,而是青年人性格中积极和闪光的一面。但在少数青年身上,人为地把这“光”闪得过于耀人眼目,以致少年壮志成了狂妄自大。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说来很典型。

    据传,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屋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的反问,明显地透出对陈蕃的自命不凡产生了反感。是的,一个懒于或不屑于去“扫地”的人,他真的会去“扫天下”吗?即使他真有这样的“意愿”与“壮志”,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在今天,像陈蕃这样在长辈面前故出惊人之语的青年人并不鲜见,这怎么能使老人不反感,又怎么能沟通两代人的思想感情呢?因此说,“少年狂”最好不要“狂”到长辈的眼皮底下。

    不要自视清高

    爱当别人的老师是人的通病。有知识的人,所谓才子,更喜欢这样,喜欢对人评头论足,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喜欢揭人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就是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场合不适的情况下,人也敢僭上冒犯他人。

    除了知识分子、才子如此,寻常百姓也不例外。稍有这样表现自己的地方,便会大加夸张,毫不放过。如我们老爱抓住别人的口误,大肆张扬,在书中发现了一两个印刷错别字,也会十分自豪地把它们标示出来,以显示我们的才学,对于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地方,我们也许一窍不通,可是我们对之却能安之若素,不致脸红,独独对我们能够发现的他人的一点瑕疵,肆意批评。这种难得律己,好为人师的德行十分不好,既容易开罪于人,又学不到任何东西。

    从人的心性上来看,人都自视甚高。据此可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老师。

    你硬要当他们的老师,只会让人生厌,别无他益。但是我们却天生喜欢让自己尴尬,喜欢扮着老师的面孔吓唬他人,教育他人,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的事,我们却偏要做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却要强加于人呢?老祖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老师。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他人更讨厌和嫉恨你冒充他们的老师。

    ①我们很浅薄,却自以为很高明,结果,浅薄的人自告奋勇地批评高明的人,让人且怒且好笑。

    ②我们是对的,但在那种场合,不合适指出别人的短处。如对方是领导,正在作报告,又如,我们是客方,对方是东家。

    ③我们是高明的,但因身份的差异,不能指出对方的错处,如下级对上级,臣民对皇帝。

    ④他人极需要荣耀的时候,如在女朋友面前,等等。

    如果在上述情况下,我们不明情理,冲撞他人,他人定会异常恼怒,会视我们为仇敌。糟糕的是,好多人都难明这种事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因此而得罪他人。树敌生怨,结果惹下乱子或敌怨,我们还不知道咎由何取,谁是祸首,糊里糊涂地在人际关系中失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爱当别人的老师,不仅不讨人喜欢,更会制造敌怨。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几乎没有目的和没有必要的闲言碎语而敌怨于人,遭惹杀身大祸和积年仇怨。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就因为改了两句襄阳才子牛僧孺的文章而让后者嫉恨了若干年,当上唐朝宰相后还耿耿于怀。这件事,让刘禹锡大为震惊自己早年的轻率。看来好为人师并不是一般的小错或坏事。

    可是凡人无论年幼的,年长的,聪明的,愚蠢的,有才干的,没才干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有身份的,没身份的,却偏有这种心理缺憾,爱自视高明,率身为师。这样确实贻害颇多。不如降格虚心,旁观看人,犹如看戏看电影,欣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不必和他们费口舌之争,这样不仅显得清闲许多,也显得境界颇高,又不产生敌怨,不亦洒脱而超然世外?

    的确,爱当他人的老师,即使他人不喜欢,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因此开罪于人,这样两头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做它干什么?

    聪明人把锋芒藏起来

    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可是很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失败呢?实际上,这种人不仅仅事业要失败,有时连自家的性命都会丢掉。

    《孟子·尽心下》记载:盆成括刚在齐国做了官,孟子就断言他的死期到了。没多久盆成括果然被杀掉了。孟子的学生惊问其故,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不知道谦恭,处处锋芒毕露。这样,小聪明也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

    “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中的凤姐不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真正的聪明可使人伸展自如,也只有真正的聪明才是人生的依凭。

    同时,以不聪明的人对付聪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谓为人处世的绝妙手段。

    人际交往中,有若干种层次、类型。因此交往时的言行举止、方式方法都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孔子周游列国时,马跑脱缰吃了庄稼,庄稼的主人很生气,扣留了马。孔子弟子子贡能言善辩,主动前去说情,可是他费尽口舌,庄稼主仍不放马。孔子说:“你拿人家听不懂的大道理去说服人,就好像是用马牛羊三牲去祭奠野兽,用悦耳的音乐去娱乐飞鸟,怎能行得通呢?”

    孔子派马夫去对庄稼主说:“你不在东海种地,我不往西海旅行,我的马哪能一点也不碰你的庄稼呢?”庄稼人便接上了茬,两人谈的很高兴,也放了马。

    子贡“对牛弹琴”,结果事与愿违,孔子圣明,人尽其用,使马夫可成子贡不成之事。

    “以愚困智”运用得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历史上宋太祖巧选陪伴的故事便是典例。

    “南唐三徐”皆以知识渊博在江东颇有名气,其中尤以徐铉知名度最高。南唐派徐铉到宋朝谈判朝贡之事,宋朝派差官做陪同。当朝臣相都担心差官辞令不及徐铉,十分为难。

    宋太祖见状,思考片刻便传旨:“命将殿侍当中不识字者录名十人,进呈。”下面照办,持名册于太祖,太祖大笔一挥道:“此人便可。”文武大臣都愕然,但见太祖主意已定,不敢再谏。

    殿侍接旨,不知为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去南唐迎使。开始徐铉口若悬河,旁观者惊讶不已,殿侍无法应对,只好哼哈答应。徐铉不知宋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还是侃侃而谈,试图从差官口中得到点什么。可是几天过去了,差官只是“守口如瓶”,徐铉无奈,只好无言。

    太祖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用之于政治,可见太祖的大智大勇。

    以愚应愚,容易沟通;以愚应智,智者无计可施,真乃处世之妙法也。

    位居第二的好处

    许多高智商者往往无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在某一领域显露出的才华并不能确保你在其它方面也成功。

    维克多·加姆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靠推销小电器挣了百万之巨。1988年,加姆买下了“新英格兰爱国者球队”,可要经营一个人事纷纭的足球队与推销电动剃须刀完全是两码事。果然,加姆接手后球队就频频失利,随后又因球员对一名女记者的性骚扰而闹得沸沸扬扬,球队因此声名大跌。等到加姆从中脱身时,他已经赔进了几百万。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士和真正聪明的成功者都能明了在这些失误中所蕴涵的教训。

    他们乐于倾听他人意见,绝不自以为是;他们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绝不画地为牢;他们遇事深思熟虑,也深知自己才智的限度。

    山姆·沃尔特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商业才子,这位以5美元起家而到如今拥有550亿美元的沃尔特王国的商界大亨,从不满足于待在他的公司总部里,而是坐着他的飞机到各地去考察他的那些为数众多的连锁店。他能耐心倾听各种各样的“同事”(他称雇员为“同事”)们的意见,甚至常常亲自站柜台将商品装在购物袋里递给顾客。

    沃尔特的谦卑即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那些竞争者往往因此而低估了他,而他自己的雇员对他则无比信任,能与之畅所欲言。“我们并不精明,我们只是能根据意见善于变化而已。”这是老沃尔特留下的一句箴言。

    哈罗特·丁克尔在他长达39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最有成就者几乎都不是那些智力顶尖的学生。这些人往往明白这样一条道理:“当你位居第二时,你会更加努力。”

    神龙见首不见尾

    我们知道,龙可称得上天地之间威力较大的动物了,但龙如此强大,还是经常的隐藏自己。所以龙在日常的活动中,根据情况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其实就是韬晦之计。

    韬晦之计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丰、战机尚未到时,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免对手发现自己和谋害自己,从而保存自己,以待今后再战的计谋。

    韬晦之计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丰富多彩,特别是那些面对君王之威,深陷官场险恶之中的官吏来说,他们如果不懂得一两种韬晦之计的话,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下面就拣取历史上的几种加以举例说明:

    (1)装疯卖傻可以保身

    燕王部属葛诚被建文帝收买,骗朱棣入京(南京),建文帝本想将他扣留,但一时找不到借口,便又放他回了燕京。燕王一回,立刻装疯卖傻。有一次出门几天不回,后来有人找到他,见他睡在泥淖里,把他扶起来,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扶我出去?”他在暑天穿着皮袍围着火炉还浑身打抖,说天气太冷了。以此瓦解了建文帝对他的猜忌。

    (2)自伤避祸

    在国民党抓壮丁时,有一位青年农民将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掉,抓兵的见他没有食指,无法扣动枪的扳机,便没有抓他,从而躲避了战死的厄运。

    (3)安睡保身

    宋神宗年间,苏轼被人诬陷而下狱。一天夜里他正要入眠,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苏轼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

    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假如苏轼没有狱中安睡的胆魄,真不知将会怎样。

    (4)巧为避祸

    中国古代有个叫周玄素的画家,一天皇帝高兴命令他在宫殿的墙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说:“我还没有游遍全中国,不敢接受你的命令。只有请你先勾勒一个草图,我好加工润色。”于是皇帝就亲自拿起笔,画出了规模宏大的模样,让周玄素加工。然而此时周玄素又说:“皇上山河已经确定,哪能稍作更改呢?”皇帝听他这样说,也只好笑着作罢了。就这样,周玄素巧妙地违抗上命,躲避了可能因不合旨意而招来的灾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