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积极心理学与生活:让积极心理伴随我们每一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积极心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够让积极的心理状态伴随我们每一天、每一刻。试着畅游于书的世界、试着用耳朵去亲吻音乐、与自然约会……当我们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一一实践后,积极的心理便会翩然而至。

    在知识的汪洋中完善自我

    哈佛大学前校长A.劳伦斯·洛威尔博士曾经说过,大学教育或教育培训制度所能教给我们的只是如何帮助自己,我们必须学会教育自己。教育贯穿成长的全过程,是一种心灵所需的自发的运动,是一个扩充心灵发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途径。

    1956年2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对依萨克·普莱斯勒的专访:普莱斯勒先生白天在一家百货公司做售货员,晚上读夜校。他用4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夜校教育之后,又进入布鲁克林学院夜校,准备完成大学课程,然后继续研读法律。在大学一年级的一篇题为《快乐是什么》的作文中,普莱斯勒先生写道:

    “拿下高中文凭,进入大学,然后期待着做一名律师——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这种期待能增添我内心的快乐,”普莱斯勒先生说,“大学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这要看我努力的程度,然后法律学院的学习又需要5年。”

    在年轻人看来,这个计划充满了抱负,不是吗?但依萨克·普莱斯勒是在他刚刚度过60岁生日之后进入大学的。他懂得,对于一个成熟的人,学习应该是任何年龄都可以继续的快乐体验。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校园内,自己必须有一套正规的课程。

    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些,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便成了无论我们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可以追求的令人兴奋的体验了。

    某一位律师的妻子,同时也是5个儿子的母亲,在儿子们受过大学教育和技术培训,成为自己所在公司的负责人之后,这个五十多岁、做了祖母的女士入读大学,并在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现在,她七十多岁,已成为寡妇,但她机敏、可爱,整日为社区工作忙个不停,她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每一个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说她能给人以激励和启发。

    她的儿孙们都非常敬爱她,都很珍惜与她在一起的每一次机会,虽然这种机会少之又少。她为自己培养出成熟的心灵,如今她享受的是丰硕的成果。

    那些没上过大学或夜校,却渴望完善自我的人又该怎么办呢?没错——他可以自修。

    英国工党的杰出领袖赫伯特·莫瑞生说起他得到的最好忠告是他15岁时在伦敦一家杂货店工作时的事。

    一个街头的骨相师为莫瑞生摸过骨后,问他都看些什么书。“大部分是写恐怖谋杀案的书和短篇故事。”莫瑞生回答。他说的就是书报摊上一个硬币一本的恐怖故事。

    “看无聊的书倒是比什么都不看要好,”骨相师说,“但是你有这么聪明的头脑,应该看些历史、传记方面的书。随自己的喜好去看,但要养成一个严肃的阅读习惯。”

    骨相师的话成为莫瑞生人生的转折点。他从此明白即使只有小学文化,也能通过阅读来完善自己。莫瑞生开始频繁地往图书馆跑,终于有一天,他进入了英国下议院。“过去,我曾每天浪费几个小时听广播、看电视,”他说,“但是从没有哪个节目的价值能与一本好书相提并论。”知识拥有巨大的力量,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转机。

    然而,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灵都是荒芜的,尽管浩瀚的知识海洋任每个人遨游,图书馆的大门永远为每个人开放,但是,我们却在忍受心灵的饥饿。

    在物质上,我们过着高水准的生活,在知识上,我们却堕入无比贫乏的空洞中。当然,除了读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我完善,只要我们愿意抽出自己放纵到各种无聊小事当中的时间。

    心理启示录

    书是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而读书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曾在瘫痪后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自我完善,从而沉淀了浮躁,开阔了眼界。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来丰富内心,当内心的丰富程度达到一定量以后,我们的内心就会有质的提升。为了实现这种心灵的积极提升,请从此刻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吧!

    用音乐陶冶心灵

    在美国专门为著名音乐家马友友举行的露天音乐会中,人们或坐或卧,或相拥相抱,或面带微笑,或含着泪水,以各种姿势和表情静静地聆听他的音乐,恨不得在他的音乐中安然逝去。他用音乐融合了不同肤色人种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那些平庸人的人格在那一瞬间得以升华。

    的确,音乐能够影响人的心理,甚至能够在人未察觉的情况下,对潜意识产生影响。好音乐对人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利的。罗杰·诺斯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是的,好音乐拥有让心灵永不疲惫的魔力。闭上眼睛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很快就又变得精力充沛了。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我就能更明确、更高度地集中思想从事我心灵要求的写作。”科学家达尔文也曾万分感叹地说:“要是我拥有一次重新安排生活的机会,我一定会读一些诗篇,听相当数量的音乐,这样我的脑子就不会衰退得那么快。对诗篇和音乐缺乏感情,就等于丧失幸福。”

    此外,音乐不仅能鼓舞斗志、给人力量,还能陶冶人的心灵。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把各种音调融合在一起,能使各种莫名其妙的妒忌、冲动等转化为美德。”

    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看上去总是意气风发、气质出众。然而,这都要归功于她爱听音乐的习惯。梅加瓦蒂在为印度尼西亚音乐界人士的一次会议揭幕时透露说,她会在疲倦时,听古典音乐;在高兴时,听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在愤怒时,听摇滚乐。

    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外,最擅长的就是音乐。爱因斯坦从6岁开始就正式学习小提琴。与音乐结缘,让他的生命更加美丽、和谐。爱因斯坦将小提琴比作他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正是音乐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让他在科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如此。看书和听音乐是袁隆平的两大爱好,有时候听音乐不过瘾,还要来一段激情的小提琴演奏,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舒曼的《梦幻曲》,每每兴致所至,夫人邓哲也会与他合奏。在这样的过程中,袁隆平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他说:“闲下来的时候,在音乐的旋律中游走,并陶醉其间,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对于音乐,袁隆平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大学里,受几位好友的影响,喜欢上了小提琴。却没有想到,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正是小提琴一次次抚慰了他落寞的心。

    袁隆平本来生在都市里,后来却被分配到安江那个穷山沟里工作,当时心里有着难以言状的痛苦。于是,他常常在皓月高悬或繁星闪烁的夜晚,拉上一首《梦幻曲》、《蓝色多瑙河》、《小夜曲》……以此来抚慰自己。他就是这样度过了三十载的人生,并在这落寞的岁月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人们用音乐陶冶情操,从音乐中吸取力量。音乐,是声音的诗歌;音乐,是人生的补药。音乐不仅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享受,而且带着我们的心一起去畅游、翱翔。

    听音乐吧,听好的音乐,这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平静。

    心理启示录

    哈佛学子朱世达曾写道:“在哈佛大学作研究时,业余时间除了在剑桥镇和弗兰西塘散步以外,就是去听音乐会。哈佛大学的音乐会很多,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并且,在哈佛大学听西方音乐,跟在国内听西方音乐的感觉不一样。”显然,哈佛学子的音乐生活非常丰富,并且,哈佛学子们也热爱、享受于这种生活,因为,音乐带给他们积极的心理体验。而这种生活,我们也值得一试。

    与大自然有个约会

    在哈佛,贾伊·耶库马尔是深得学子尊重的导师,他一直酷爱户外运动,尤其是登山。

    1966年,酷爱登山运动的耶库马尔在和好友征服喜马拉雅山主峰的过程中,遭遇了意外,从雪山上滑了下来。他沿着斜坡整整翻滚了至少1.5英里,伤势严重,他努力地想要走到有人的地方去求助。他忍受着令人恐怖的孤寂和绝望,还有那无以复加的痛苦和寒冷,在冰天雪地里行进着。后来他幸运地被一位藏族妇女所救。

    然而,这次大自然遇险的经历,并未改变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仍然时常登山,享受大自然的险峻与伟大。

    其实,耶库马尔如此热爱大自然,皆与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心境分不开。在大自然中,人总能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而轻易地从日常烦琐的事务中脱身出来,让心灵变得轻松、开阔。简单地说,大自然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开放式的心理,让心理呈现积极状态。在大自然中人们体会到的是自由、无拘无束,这让生命与人生如此美好。

    走向大自然能够带给我们如此积极的心理体验,那么,生活中的我们为什么不效仿这种生活方式呢?

    面对大自然,我们不用进行有形的思考,仅仅做一种感情的沟通就够了。从这种交流中,你不仅能体会到一股无形的力量潜入你的身体里,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信心和力量。

    星期六的上午,朋友突然来电话,想约袁枚一起去过一个清凉的周末。袁枚答应了。

    星期天早上10点的时候,他们一行12人便准备好行李,准时出发了。沿着新城区上高速公路,没用两个小时,他们就抵达了景区。

    由于抵达景区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他们先在景区大门口品尝了那里的特色农家饭。吃过饭,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登山。

    这个景区位于他们城市的最西边,朋友中已经有人事先探过路,“这里不仅保存着大量原生态的山水美景,而且还十分凉爽。别看市区的温度这么高,上了山保准你不想回来……”“谁要是留在那儿,我每星期都去看他……”一位朋友打趣地说。

    他们步行着进入了景区。沿途开满了各种色泽艳丽的花朵。

    在上山的途中,他们能看到矗立在溪边的巨石,有的像巨蜥,有的像贵妇。穿越景区水帘洞景观的时候,大家都一个个惊奇不已,纷纷伸出手,来感受沿巨石顺流而下的一帘清泉。

    下午4点的时候,他们便走在了下山的路上。由于天空中飘起了细雨,他们没能感受到景区新建好的滑道。一个小时后,他们到达了山脚,感受到了凉凉的秋意。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你早已了解的事物,比如:树木、植物、海洋、山峦和沙漠。大自然中,也有许多你可以通过旅游书籍、影片去学习了解的事物。但是,在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是你既不了解,也永远不能亲身体验的事物。

    追求精神生活的人,首先一定要拥抱大自然。如果每天散步是你的养生之道,就不要忘了户外的美景与新鲜的空气,它们会提升我们的心灵美感。

    每天都先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会让自己活力无限。仔细感受一下今天的天气,不管它是阴是晴、是寒是暑,都会让你有一种别样的心情。

    在散步途中,我们可以看到青翠的树、唱歌的鸟、盛开的花……这些神奇的大自然力量,不仅能激发出你的活力,而且还能滋养你的心灵、提升你的精神。

    如果你没有外出运动的习惯,至少,每天应该花点时间来欣赏一下户外的大自然,让大自然赐给你能量。

    如果你要出去办事,在你搭车之前,可以利用一点时间,观赏一下天空中的云彩、草地上的露珠。

    下班之后,你也可以在户外驻足5分钟,感谢又过了美好的一天。这时候,你的心情都会是愉快的。

    晚上睡觉之前,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走到阳台上。即使是只做一个深呼吸,也会让你享受到自然的清新。

    如果你住在被水泥建筑包围的大城市,更要抽出时间到附近的公园或草地散散心。而且,在节假日的时候,一定要到有自然美景的地方“理疗”,这样就可以让你在美妙的大自然中“疗伤”。

    大自然能给予我们人类的激励、启发和想象不仅是数不胜数的,更是难以言传的。需要知道的是,人类是从大自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根在大自然里。

    当你心存烦恼的时候,当你身体感到疲倦的时候,就将自己交给大自然吧!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一定会洗去你所有的烦恼和疲倦。

    让我们走向原野吧!看,一片片绿盈盈的草地,在一朵朵美丽的野花的点缀之下,散发着勃勃生机。原野上的小草,就像是千万个绿色的卫士一样,守护着花朵。不管人们怎样压它们、踩它们,它们都誓不低头。

    让我们走向大山吧!远远看去,山并不高。可是,当你来到山脚下的时候,抬头一看,就可以体会到山的雄壮威武了。高山就像是一个个的巨人,任凭风吹雷打、日晒雨淋,永远都是那样坚定不拔地挺立着。它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让我们走向大海吧!海水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就像在呼唤着我们。赤着脚,走在沙滩上,就能体会到一种美好的感觉!如果你将一个贝壳捡起来,放在耳边,似乎还能够听到海浪的声音。

    让我们走向森林吧!一旦踏进森林,茂密的树叶就会将我们保护。有时候,甚至还能听到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演奏着美妙的乐曲。如果你是友善的,就会有许多的小动物出来迎接你。

    大地滋润着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使它们茁壮成长,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如果有时间,我们很应该与它亲密接触。

    心理启示录

    那些深谙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似乎都很注重自己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不止是耶库马尔教授,大名鼎鼎的西奥多·罗斯福也是如此。他在卸任以后,到大自然中探险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那著名的非洲探险与南美探险,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而现实中的我们,不妨也跟随他们的步伐走向大自然,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

    让心在宁静中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提摩太·卢克说:“一个人要想获得积极的心理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守住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卢克认为,一间心灵的静室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以让人不受干扰,就如同地球的中心点一样。当人回归宁静时,就能够寻回积极的心理状态。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就提到过“宁静以致远”。诸葛亮在文中阐述了这种观点:宁静的心境更加有利于人们思考,它让人看得更远更广,让人见解更深刻,让人学习事半功倍。心情浮躁不是人该有的好性情。

    是的,唯有“宁静”才能“致远”,只有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有可能使自己走得更远。

    9岁时,艾伦到居住在南达科他州的祖父的农场里去过暑假。在这里,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赤手去捡牧场上被晒干的牛粪。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做这份苦差事,但艾伦做得好极了,既没有抱怨,也没有暴躁地要求祖父给他换一份工作。整个假期,艾伦都安静地做着这份工作,即使这看上去实在不算一份好工作,也没有任何报酬。

    很快,一年已经过去了,暑假时,艾伦又到了祖父的农场。这次祖父告诉他,因为他去年夏天工作表现极为出色,因此决定把他一直想要的那份工作给他。于是,这个假期艾伦每天都开心地做着自己钟爱的工作——放马。

    从升职初体验中,艾伦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以宁静的心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能够摆脱困境,就能够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艾伦从学校毕业后,在南达科他州的一个肉铺当帮工,每个星期1美元的薪水。这仍然是一份令人感到恶心、很难静下心来做的工作,但艾伦仍然将它做得很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提升,就能摆脱掉这个工作了。这份心态伴随他多年,最终,他成了年薪150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

    人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往往很容易放弃,也不容易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自然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也不可能做最优秀的自己。

    还记得鲁迅在《故乡》中描述捕鸟的情景吗?

    先在一个地方撒些小米或稻谷之类的粮食,在上方罩一个筛子,再用一根系着绳子的木棒把筛子支起,然后远远地牵着绳子安静地等待,一直等到鸟放心地进入筛子下面吃食物的时候,远远地一拉绳子,就把小鸟罩在筛子里了。整个过程中,安静等待的环节是最关键的。如果太浮躁就会把鸟儿吓坏,让它们不敢放心地进去吃东西,自然也就捉不住鸟儿了。

    人生有时候就是一个捕鸟的过程。只有拥有了宁静的心境、善于等待,才能够抱得“鸟儿”归。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热爱剑术。于是,他走遍了五湖四海,终于找到了一位剑术无人能及的老人拜师学艺。

    老人传授给他一套剑法,并叮嘱他要每日刻苦练习。

    年轻人问师父:“多久以后我的剑术能够有成呢?”

    师父回答:“三个月。”

    听了师父的回答,年轻人开始每天练习。

    几日后,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很小,就跑去问师父:“如果我练习到晚一点,需要多久才能够有成呢?”

    师父答:“三年。”

    年轻人大吃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久才能成功?”

    师父摇了摇头,微微笑着回答:“三十年。”

    徒弟练剑有成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是因为他的心越来越浮躁。由此可见,浮躁、缺少宁静的心态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生活中,有的人缺乏宁静之心,他们做事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往往是想到了、兴趣来了就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蹴而就,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心理学研究发现,缺乏宁静之心,便容易浮躁,而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交织的综合型不良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见异思迁、不安分、焦躁、急功近利等。

    一个成功的人、一个被他人认可的人、一个受他人褒扬的人往往都拥有宁静的心境,这种心境让他们远离浮躁,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去做事情。

    心理启示录

    那些深谙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大都具有并且推崇宁静之心。如美国心理学家、文学学者米娜·汉密尔顿在其著作中就曾多次强调宁静之心的重要,并介绍了许多达到宁静之心的方法。的确,宁静之心意义重大,当我们置身其中时,便能轻松享受每一天!

    给自己一个身心愉悦的生活环境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的环境能带给人积极的心理,进而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已经明确指出,像天气、声音等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15~18℃是最佳的温度,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阳光明媚的天气总能够给人带来好心情。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阳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如果让自闭症患者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生活,其自闭行为就会减少很多,并且还会有积极参与互动的行为;而长期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则会使人变得孤僻、忧郁,且伴随着头痛、反胃等不适反应。

    此外,人口密度也是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个体之间距离太近,彼此感到拥挤,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从而扰乱了主体正常的行为。由于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扰,不受别人的监督,不用提防别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状态让人很放松。但如果周围的人过多,就会使人们无法实现这样的需求,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不适的感觉。

    在人口高密度区,人们为了保持心灵上的这种空间和自由,只能用冷漠来排斥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比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次数与方式,要比郊区居民少得多。有的人不愿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说话,在别人危难时,也不太愿意伸出援手,甚至在发生命案时,路人或邻居也不会在一定距离之外或自己的家里向警察报案。

    专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已经证实,人口密度越高,人类患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的比率也越高。

    另外,心理学观点还认为,噪声也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所谓噪声是指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超过85分贝的不规则声音。但在现实中,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欢快的锣鼓声、口号声、大喊大叫、鞭炮声,尽管有时也超过85分贝,甚至有的也无规律,但却并不会引起参与者与欣赏者的心理烦躁。这是因为参与者和欣赏者当时有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从而喜欢或能够接受这种声音。

    反过来,即使低于85分贝的声音,如果不成规律,对某些人来说,也形成了噪声。有人爱养蝈蝈,其阵发性的叫声对某些人来说是噪声,对另一些人却像催眠曲。

    噪声会导致身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它可以引起人们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噪声定律。噪声有时会形成对别人强烈的情绪干扰,甚至使人方寸大乱。许多作家之所以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去写作,就是为了躲避城里密集的噪声。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人们获得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良好的环境甚至已经被提上了人们的消费日程。比如,德国设计师Rimkus计划在上海推出“上海寂静驿站(Shanghai ArtStation of Silence)”(简称SASOS),人们可以通过投币来享用SASOS所提供的“绝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唯一能够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能够看到柔和的黄光,嗅到令人放松的森林气息。若在SASOS里安静地待上5~10分钟,疲惫的心灵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

    今天,科技高速发展,人们也享受到了高度文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是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却在不动声色地夺走我们的健康。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合理地设置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对于室内温度而言,冬天宜保持在18~25℃,相对湿度为30%~80%;夏天则应调控在23~28℃,相对湿度在30%~60%为佳。

    其次,绿色植物是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不能缺少的,它们能够净化空气,而且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让我们心情愉悦。一般来说,绿色植物摆放密度要适度,就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而言,摆放两盆1.5米高的植物比较合适。需要注意的是:晚上,卧室内不宜摆放植物,因为植物夜间呼吸作用旺盛,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人体健康。

    再次,为生活环境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能产生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来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促使腺体分泌激素,有效调节人的心理和机体。

    绿色:能够镇静神经、缓解视疲劳,对烦躁、心理疲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长时间处于绿色的环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进而减退食欲。

    蓝色:具有调节神经、镇静安神的作用,但对于精神衰弱或忧郁的人而言,蓝色的生活环境会加重心理问题。

    黄色:对健康者能起到稳定情绪、增进食欲的作用,对情绪压抑、悲观失望者,却会加重情绪的消极程度。

    白色:使人不容易暴躁、动怒,能缓解冲动情绪,但不利于孤独症、抑郁症患者。

    粉色:和白色一样能够稳定人的情绪,但是它不会给孤独、精神压抑的人带来负面影响。

    黑色:有清热、镇静、安定的效果,能显著改善人激动、烦躁、失眠、惊恐的心理状态。

    为自己的生活环境配置合适的颜色,可以起到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身心状况的效果。

    最后,让生活的环境中时刻洋溢着美妙的声音。

    与噪声不同,美妙的音乐能够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听觉和心灵享受,比如莫扎特的音乐就是我们调节心理的最佳选择。伊利诺伊大学的神经科专家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30秒钟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时间相一致。因此能够很好地调节人的身心状态。

    给自己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让自己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充分放松、愉悦身心,享受宁静的生活,让健康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

    心理启示录

    如果你去过哈佛,就会感叹其环境的美丽,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人的心情似乎立刻就好了起来。绿树成荫,没有高楼大厦,图书馆、宿舍的空间都足够开阔,街道干净整齐,没有太多的汽车,非常宁静……整个哈佛的环境洋溢着宁静、舒爽的气息,为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的状态创造了条件。然而,置身于城市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同样懂得走到积极、舒适的环境中去,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