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千米,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我国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端则是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喀拉湖,跨经度约62度,间距为5200千米,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最南端是南海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最北端在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千米。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千米。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千米。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千米;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千米。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千米。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我国的五大山系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较大的山脉有210多条。这些山脉、山地常常是一些江河的源地或分水岭,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形成中国高原、盆地、平原地形轮廓的骨架。中国的山脉,大小相连,绵延不断,各成体系,呈网格状,分布于整个大陆,从山脉的排列和走向,可归纳为五个大的体系:
1.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最北一列是天山一阴山一燕山山脉,是中国北方最长的东西走向的山系,主要分布在北纬40°~43°之间;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一秦岭一大别山山系,构成中部地区最长的东西走向山系,多分布在北纬23.5°~35°之间;南列是处于北纬24°~25.5°之间的南岭山系。
2.三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是位于内陆的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它们分别被阴山一燕山和秦岭一大别山地所分隔;中列由北起长白山,经东北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东列是位于海上的台湾山脉,它是亚洲东部岛屿山系中的一部分。
3.两列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北列是地处西北部边境的阿尔泰山脉;还有绵亘在青藏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脉,是由儿条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的。
4.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中部自北向南有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等。
5.弧形山脉主要为喜马拉雅山系。
青藏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青藏高原有许多世界之最。它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而且是世界地质历史上最年轻的高原。假如用人的一生做比喻,它还处在婴儿期。在这片神秘的处女地上,既有绵延千里的冰峰雪岭,又有坦荡开阔的谷地;既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又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既有繁星点点的湖泊,又有一泻千里的江河。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上,是怎样从海洋中拔“海”而起的呢?
青藏高原是如此年轻。如果把它脱离海洋的大约4000万年与地球年龄的46亿年相比,仅仅是1/115。假如只考虑最近强烈隆升的二三百万年,则只有地球年龄的1/1500。好像一年之中,她一直沉睡在茫茫无际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一年的最后几天,才突然苏醒过来,及至除夕的最后几小时,猛然崛起成为地球之巅。
根据现有的了解,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的强烈上升,发生在早更新世时期,距今200万年前,平均上升了1000米左右,高原面平均海拔为2000米。其结果是原始高原地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原边缘河流切割作用加强,河流流向发生变化,一些古湖被切割变干,外流水系的主要河道基本形成。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中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前,高原面的平均高度达到3000米左右,同时高原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的断裂活动不断产生;旧断裂得以复发;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以往的环流形势被打乱,广大地区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各地域间的差异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晚更新世,这期间又升高了约1000米。约在10000年前,高原面的平均高度已达到了4000米左右,一些大山岭超过了6000米。这次抬升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高原边缘受到强烈切割。此时,已有人类出现。在定日热久乡河流阶地上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已成为古人类生活谋生的工具,他们群居在一起,靠捕猎和采摘野果为生。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1万年前),高原抬升的速度更快了,它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了约700米,使高原面的平均高度达到现在的4700米,成为当今的“世界屋脊”。
现代冰川的类型
现代冰川有很多独特的景观,如冰蘑菇、冰塔林、冰桥、冰针、冰芽,还有迷人的冰川湖泊、阴森可怕的冰隧道以及绚丽壮观的冰水喷泉和幽胜迷人的冰洞。
我国是世界上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国家,青藏高原地区分布最为集中,面积达3.4万多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0%。青藏高原的冰川可分为两大类,以丁青—嘉黎—工布江达—措美为界,东侧属海洋性冰川,西侧属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靠丰富的降水而存在,冰川运动速度快,冰川进退幅度大。而大海螺沟冰川奇观陆性冰川主要依赖于低温而存在,冰川运动速度缓慢。
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冰川表面局部的小气候差异,造成冰面差别消融,‘形成许多奇丽的景色。其中,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有的可高达5米。冰桥像条晶莹的纽带,连接着两个陡坎。冰墙陡峭直立,像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冰芽、冰针则作为奇异美景的点缀,处处可见。最令人迷惑的还要数那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了。珠峰北坡绒布冰川上,发育有5.5千米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连一座,高达几十米。有的像威严的金字塔;有的像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像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像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日。难怪人们都说,进入冰塔林,就把自己置于上苍的仙境了。
在冰川发育的地区,多姿的冰川湖泊景色更是迷人。有在冰川表面如蜂窝状的冰杯群;有呈长条状的冰面湖;有冰川末端的终碛堰塞湖。冰川湖泊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乳白色的,有蔚蓝色的,也有褐黄色的。随着气候的冷暖变化,冰川湖小时地打扮着自己,或大或小,或是碧水粼粼的湖面,或是明镜般的冰层。民间传说,冰川湖的水是圣洁的,仙女在冰川湖里洗澡,天马在冰川湖里饮水。在一些大的冰川湖里,还有着丰富的鱼产资源,这些鱼也被藏民尊为“圣鱼”。
除上述冰川类型外,青藏高原上还有冰帽和平顶冰川。这种冰川像个盖子,覆于平顶山或冰碛平台上,其面积有大有小。祁连山脉特贴拉山的果青古尔班冰川,面积达55平方千米,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大平顶冰川。
高原冰川的分布
我国高原地区的冰川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和西喀喇昆仑山区、喜马拉雅山区、横断山区、祁连山区等地。西昆仑、西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最多,规模最大。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侧的音苏盖堤冰川长约42千米,为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大冰川。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南北坡发育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冰川,南坡为海洋性冰川,现代雪线高度低达海拔4500米,冰舌末端可伸至海拔3000米;北坡的冰川属大陆性,雪线最高达海拔6000米,冰舌末端可伸至海拔5100米。横断山区、念青唐占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东段是海洋性冰川发育最集中的地区,冰川分布的最南界为北纬27度。另外,在祁连山地和唐古拉山地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
珠穆朗玛峰地区悬冰川最多,其规模较小,面积一般不超过1平方千米,冰的厚度为一二十米。顾名思义,这种冰川的特征是冰川的末端悬挂在陡坡上。远远望去,成排的悬冰川就像一块块白色的盾牌挂在陡峭的山坡上。悬冰川一般是在古冰川残留地形上发育起来的。古冰期时,支流冰川向主流冰川汇集,由于主、支流冰层厚度、运行速度、冰蚀能力的差异,冰川主谷被强烈下切,支谷不得不悬于山腰上。现在,由于冰川规模缩小,冰川主流得不到足够的供给而退缩或消失,支流冰川仅能依贴于陡坡上,并时常因下端崩落而发生冰崩。珠峰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就是冰斗冰川,它们分布在山顶附近或分水岭两侧。在风化作用和冰蚀作用下,山地被切割,山岭被削成尖利的角峰、刃脊。角峰刃脊间则为斗状的山坳,像把巨大的座椅,冰川就发育在座椅中。冰川的形状近于卵圆形,有的近似于三角形,冰川表面出进,向冰川出口处缓缓倾斜,有些冰斗冰川向山谷推进,呈条带状伸展,成为山谷冰川。在冰川集中的地区,往往是几条山谷冰川相连,像条条玉龙盘绕于山间。
在冰雪消融的暖季,冰川表面的河流遇到冰裂隙,就潜入地下变成冰下河流。冰川融水穿凿冰层,塑出深不可测的冰井、冰漏斗、阴森可怕的冰隧道、绚丽壮观的冰水喷泉和幽胜迷人的冰洞。冰洞一般出现在冰舌末端,洞口像古城的拱门,它是冰下河流的出水口。在冰雪消融旺盛的季节,洞口水流汹涌,使人难以接近。只有在断流时,人们才能去欣赏那“水晶宫”。这里冰钟乳、冰笋、冰柱比比皆是。冰洞内光怪陆离,有些地方洞中有洞,大小不一;有些地方枝枝权权,像个迷阵;有些地方深不可测,无尽无头。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高原地区冰川冰的储量约1800立方千米,是巨大的固体水库。高原上的冰川融水是大江大河湖泊的重要补给水源。我国西北干旱区的河西走廊就是利用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浇灌农田的。
上海是怎么诞生的
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国际大都市,它坐落在长江口的南岸,1万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五六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滩,它是怎样变成陆地的呢?
约在1亿8千万年前,上海就是古老的大陆架——扬子台地的一部分。到了6千万年前,上海和我国东部其他地区一样都经受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地下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破裂处涌出地面,形成了一些山丘,这就是今天的佘山、天马山等九峰。以后,上海地区地壳的趋势是逐渐沉降,于是长江带来的泥沙就一层又一层地淤积在这块陆地上,形成了多层重叠的古三角洲。距今1万年前的大理冰期结束后,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古三角洲的大部分又沦为浅海。其后,海面的上升速度渐渐减缓,而泥沙的淤积速度超过了海面上升和地体下降的速度,于是开始了新三角洲的发育。
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口还在今天的镇江、扬州一带,海湾北岸沙嘴从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连接,形成了里下河低洼地区;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向东南方向延伸,与钱塘江北岸沙嘴连接,使海湾封闭形成泻湖,最后积淤成太湖平原。当时的海面已经接近目前的水平,但是海岸线只在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外岗、黄渡、盘龙镇、漕泾一线。
1969年冬天,上海农民在马桥境内开挖俞塘河,挖到2米深的地方发现了大片堆积得很厚的贝壳沙层,一般有40厘米,最厚处达1.5米,越向东去,贝壳沙层越薄,这条南北向的贝壳沙堤就是当年的海岸线。由于长江泥沙的淤积和波浪、潮汐的顶托作用,沿着海岸线形成了几道平行的沙与贝壳混合构成的堤岸,在有些地段,这些堤岸已被埋人地下,有些地段现在还高出地面1~2米,民间俗称“冈身”。冈身在松江故道的北面并列有五条,最西边的一条在太仓、外岗、方泰一线,最东边的一条在娄塘、嘉定、马陆、南翔一线,东西相距6~8千米;冈身在松江故道的南面并列有三条,分别称为沙冈、竹冈和紫冈,最西边的一条在马桥、邬桥、漕泾一线,最东边的一条在诸翟、新市、柘林一线,东西相距1.5~2千米。
冈身上的马桥遗址年代约为距今4000年左右,冈身以西则分布着许多距今6000~4000年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而冈身以东从未发现过东晋以前的文物,这说明冈身在五、六千年前已经形成,而且一直维持到公元3世纪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它意味着在这一个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的生态非常良好,植被茂盛,水量丰富,江水含沙量少,所以水下三角洲尚未堆积,河口三角洲也没有发育。
但是从公元4世纪东晋南渡以后,长江流域逐步得到开发,于是森林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长江口泥沙沉积速度也加快了,长江南岸沙嘴也就不断地向东推进,东晋时修筑的沪渎垒已在冈身以东约10千米的地方了。
唐代的时候在北起宝山的盛桥、月浦、江湾,中经川沙的北蔡,南至南汇的周浦、下沙、航头一线,形成了一条与冈身平行的沙带,在北蔡西南、沙带内侧的严桥发现了唐代遗址,这说明到公元10世纪的唐代,今天上海市区的大部分都已经成为陆地了。
北京曾经是个大海湾吗
如果打开北京地区的地形图,或者登上北京的西山之巅,就会清楚地看到,北京周围的地形很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它的西面、北面群山环抱,状若围屏,只有东南一面,平坦辽阔的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如果把这些蜿蜒起伏的群山想像成海边的陆地,广阔无垠的平原是碧波万顷的大海,那么在平原之上矗立的座座孤独的山丘,则酷似突兀在碧波之中的小岛。这种情景,在雾霭笼罩着原野的时候,尤其显得逼真。北京真的曾经是个海湾吗?
根据在顺义县打的钻孔里发现了有孔虫化石,可以推知大约在200万年前,也就是在地质历史最新一“章”——第四纪开始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海进”,即海水面大规模上升而侵入陆地,古渤海湾曾一度扩展到了北京地区。后来海水又退走了。在最近200万年内,这样的海水进退又发生过好几次,范围有大有小。例如2.5万年前的一次“海进”,海水只不过到了京津之间的一带地方而已。所以,北京是不是形成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海湾”还有待继续考察研究。
经历了地质的沧桑巨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北京小平原。在小平原的西部,是沿着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延伸过来的巍巍太行山北段,从北京房山县西南的拒马河到昌平县南口关沟这一段,通称为北京的西山。它的山势是由东北走向西南,西北高峻,层峦叠嶂,耸立云天。例如北京市最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峰。但山势向东南逐渐降低,在西山与北京小平原的接壤之处,则是海拔高度不大的低山和丘陵。近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万寿山,只不过是孤立在平原边际上的断岗残丘而已。
北京地处亚欧大陆东岸的一隅,虽然东南距离渤海仅仅145千米,但是海洋对北京的气候影响并不大,终年的气流多来自西北方向,因而北京的气候是标准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北京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40毫米,而其中的70%多集中在夏季。夏季的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显然是十分有利的。这是由于夏季东南海洋上的温暖而潮湿的气流吹向陆地带来的。当然,由于北京地区地形复杂,山地占总面积的3/5,平原只占2/5,因而形成山区与平原气候的明显差别。
就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北京孕育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原始人群——周口店北京人,缔造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和恢弘灿烂的东方文明。
黄土高原为什么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北起长城,南达秦岭,东至太行山,西抵祁连山,横跨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1000~2000米。在这块面积近60万平方千米的高原上,有70%的地面为黄土覆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地。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一直在探讨黄土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立论达几十种。概括起来,有风成、水成及风化残积成三大类。不少学者认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经过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再经受水流等其他外力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黄土,逐步堆积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面是广阔的亚洲内陆,这里有寸草不生的戈壁,有流沙滚滚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等。这些沙石分布的不毛之地,温差较大,大的岩石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先是由大块崩解成小块,由小块再变成粉末,长年累月之后,遍地散布着粗细不分的岩石碎屑,这就是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强烈的西北气流,将亚洲干旱内陆岩屑物质挟带运移,粗粒的重量大,掉在戈壁东南外围而成沙漠、沙地;细粒的重量小,被挟带落在沙地的东南地区,即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面沟壑纵横,这是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黄土为颗粒细小的土壤,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属于粉沙壤土,有机质和粘粒的含量较低,因此,胶结土粒的作用大部分依靠黄土中的碳酸钙质。碳酸钙质又极易溶解于雨水,因为雨水中含有碳酸,碳酸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碳酸钙质溶解,失去粘结土粒的作用,因而造成黄土在雨水中容易分散和冲失的特性。
另一方面,黄土高原土壤疏松,坡度较大,植被稀少,夏季又多暴雨,故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烈,只要一出现哪怕极为细小的小沟,也会很快加深、加宽,沟谷会不断发展延长。一道一道的沟像无数利剑把黄土高原不断地切割、肢解。同时,黄土高原地壳还在不断地上升,河、沟还在不断地下切,这更加剧了这片高原的高低起伏。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除了上述黄土本身的特性,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夏季多暴雨以及地壳抬升等自然原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人为的原因,与人类的活动如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历史记载,古代黄土高原本来有着茂密的森林和草地。在西周时,森林覆盖率达到53%左右。后来历代统治阶级发生的频繁战争,使森林大面积毁于兵火之祸。历代帝王贵族修宫室、造陵墓、筑城障,都要大量耗用木材,大量砍伐森林,又使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但是,大面积破坏森林的最重要原因则是毁林开荒,扩大耕地以及过度放牧。古代开垦土地是用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即刀耕火种法。烧垦之后头一两年土壤较肥,但过两三年就会水土流失,肥力大减,只得撂荒,于是又另垦新地,不断毁林,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于黄土高原高低起伏,沟谷纵横。同时,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土壤,把黄河变成了泥浆翻滚的浊流,每年东海流人海的泥沙达几十亿吨。黄河出三门峡,流经下游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使黄河成为悬河,水位高于地面几米,遇到暴雨即有决堤危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已采取了治理措施,主要是发动广大人民植树造林、种草,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为什么我国南方土壤多红色
我国长江以南,特别是湖南、江西、浙江中部、福建、安徽南部、湖北南部等地,分布着一片红土。
红土的形成是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逐渐破碎变成了风化壳,加上微生物的进一步参与发育成为土壤。分布在长江、湘江、沅江、赣江、钱塘江等几条大河谷地里的风化壳,是以红色砂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及砂砾岩为主的“红色岩系”,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距今1.95亿~1.4亿年前的“火山岩系”,它们都含有较多分量的铁质矿物。
由于南方地处亚热带,这里的气候环境高温多雨,风化壳中的钾、钠、钙、镁等活泼的元素,很容易被雨水溶入而带走,而那些铁、铝之类的不活泼元素,随水流的渗透,会沉淀在土壤中。再进一步氧化时,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铝就会在土壤中渲染。又由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大于氧化铝,所以红的色彩占了上风,但因受氧化铝的影响,红中略带灰色,成为砖红色,土壤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土了。
红土是一种酸性土壤,板结,贫瘠,一般不宜种植农作物,必须经过改造,增加土壤中的碱性元素和有机物质,才可以使红土转变为耕作土。另一种方法,就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适宜在酸性土中生长的植物进行栽培,如茶叶等。
台湾海峡是怎样诞生的
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的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它北起福建省闽江口和台湾省富贵角,南界福建省官口港和台湾省鹅銮鼻,呈东北一台湾海峡一角西南走向。南北长约333千米,东西平均宽230千米。最窄处的福建平潭岛与台湾省的新竹市,更是隔海相望。每当风和日丽,登上福州鼓山大顶峰,极目远眺,隐约可见高耸在台湾北部基隆附近的鸡笼山。在狂风恶浪的天气中,暴风甚至可把对岸居民驾驶的独木舟吹到大陆岸边来。
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连成一片,目前分隔着大陆与台湾的台湾海峡的形成,经过了无数次的海陆变迁。
早在远古时代,即古生代和中生代,台湾海峡曾经是大陆东缘的一条海槽。大约在距今4000万年左右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开始了一次新的大规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受这次造山运动影响,台湾海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处在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与大陆相隔的海槽时有时无,台湾岛与大陆时断时连。
距今15000年前,由于大理冰期的影响,海面下降,海峡又一次变成陆地,并持续了近5000年。5000年前,这里的山巅沟壑间森林密布、荒草丛生,许多原本生活于大陆的普通象、剑齿象、犀牛、野牛、大角鹿及中国特产四不像等大型哺乳类动物纷纷来此“谋生”,进而又迁移到台湾。
距今10000年前,世界气候再次变暖,海洋水面因冰川消融上升了100多米,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陆地再次被海水吞没,昔日的沟壑平原变成了鱼游虾息的大海,而往日的山峰则化作点缀于海峡间的几多岛屿。
沼泽地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四川西部有一大片草地,那里水草纵横茫无边际,丛密的草茎和腐草下面,是淤黑的积水,表面十分松软,这就是沼泽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就是通过这片沼泽地而北上抗日的。
沼泽地的形成,有各种原因。我们先来谈谈湖泊是怎样演变成沼泽地的。
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挟带着泥沙流人湖泊,由于水面突然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在湖边沉积下来,形成浅滩。一部分细小的物质,随着水流漂到湖泊开敞的地方,沉淀到湖底。这样年深月久,就使湖泊变得越来越浅。并且随着湖水深浅的不同,各种水生植物逐渐繁殖起来。在沿岸浅水区,生长着芦苇、香蒲;在较深的地带,往往生长着睡莲、浮萍、水浮莲;在湖泊的深处,生长着眼子菜等各种藻类。这些植物不断生长、死亡,大量腐烂的植物残体,不断地在湖底堆积,逐渐形成泥炭。随着湖底的逐渐淤浅,又有新的植物出现,并从四周向湖心发展,湖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浅。当湖泊中的沉淀物增大到一定的限度时,原来水面宽广的湖泊就变成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沼泽了。
沼泽除了是由湖泊演变而成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低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浅、流速慢的情况下,可以生长水草而逐渐形成了沼泽。在沿海的低地,反复被海水淹没,海滩上杂草、芦苇丛生,也可形成盐沼泽。有些高原、高山地区,由于冬季地面积雪,到次年春夏季节冰雪融化,地面积水,短草和苔藓植物杂生,也可形成沼泽。
在森林地区,枯枝落叶在林下不断堆积,好像给地面盖了一层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土壤蒸发,保持着过度湿润的状态。又因为碳化过程的进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矿物养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藓植物。苔属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减慢,泥炭开始堆积,逐渐形成沼泽。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森林沼泽化的现象。
在有些过于湿润的地区,杂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实的草层,使土壤通气状况变坏,碳分逐渐减少,原有植物渐趋衰亡,生长莎草、水藓等植物。这些喜湿性植物,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强了湿润状况,草甸沼泽化得以迅速发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形成的。
石林奇观
石林,位于昆明市东南的彝族自治县境,亦称路南石林,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石林面积广阔,约40多万亩。在世界同类型石林中,路南石林为最大。
石林地貌石林之奇在于石,到处怪石嶙岣,奇峰似林,矮的儿米,高的儿十米甚至超过百米,千姿百态,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在这里,几乎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其中像负盛名的有莲花峰、剑峰池、母子借游、万年灵芝、象踞石台、凤凰挠翅等等。
海内闻名的“阿诗玛”就在这里。她头戴围巾,身背背篓,头略仰,面西而立,好像采撷归来。这些千奇百怪的石头群,或密集重叠,或稀疏独耸,或错落有致,或成行成片,有的似塔似柱,有的似笋似树,有的似人似兽,更有的神似花鸟虫鱼,简直像一片大森林。
石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当然,它决不是神话所说的那样,从天而降,来自仙人之力,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据地质学家分析,在27000万年以前,云南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的石灰质沉积物。路南石林就是由古生代二迭纪石灰岩组成,当它遇到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后,岩石被溶蚀。又加上这里的岩石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厚度大,岩层多被切割成20厘米左右的菱形块体,这就十分有利于水溶液在裂隙中进行溶解作用。而石林地区又恰巧位于牛首山隆起的南端,是一个宽阔平缓的背斜构造,地壳活动只表现为一种缓慢的大面积上升运动。从第四纪开始,约上升了100米。这样,使得地下水能沿着垂直节理向下不断进行溶解,岩层就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很多峰、柱、笋、壁错落群簇的壮丽奇景。
海面是平的吗
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其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澎湃激荡的波浪,有周期性涨落的潮汐,还有规模宏大首尾相连的洋流。海水同时进行着上述各种形式的运动。
由于受风、地壳运动、气压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水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沿某一方向或向四周传播而形成波浪。所以,我们所说的海平面是指多年平均海平面,而实际上海面并非是平的。因为波浪使海面变得起伏不平。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的涨落运动现象。它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潮汐在一个周期内,在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升降。于是海面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而且,潮汐现象在不同海区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强度不一样,这样海面显得高低不一。
洋流是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不管是风海流还是密度流或者补偿流,海水辐射的海区海面增高,海水辐散的海区海面降低。而补偿流本身就是由于海水流走而由其他海区海水来补偿的一种洋流。正是由于有洋流存在,西太平洋海面平均要高出东太平洋许多。
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海洋中存在着许多中尺度涡旋。反时针旋转的中尺度涡旋海区海面上升,而顺时针旋转的中尺度涡旋海区海面则下降。
另外由于地球的自转,海水受到的惯性离心力向赤道方向有一个分量,这样整个海洋中海水有一种向赤道辐聚的趋势。
上述各种因素同时对海水发生作用,使得海面凸凹、高低、起伏不平。因而实际应用的基准海平面,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取多年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
地壳断裂形成的奇观
华山是矗立在华山山脉脊岭北坡上的一座孤立柱形山体。从峰顶到两侧谷地,高差大且十分陡峭,花岗岩岩壁裸露光滑,无法开路。因此,自古以来,登华山只有一条路可走。华山为什么如此险峻呢?
大约在1.2亿年之前,华山地区地壳发生强烈活动,华山山脉地区持续上升,而华山山脉北侧的渭河地带却向下凹陷,从而形成大断层。在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与东西向断层斜交的断层,从而形成多个断块。这些断块还相互上升或下降,加上日晒、雨淋,大自然的各种力量综合起来塑造了雄伟险峻的华山。如此陡峭的山崖使人无法攀登,所以自古以来,只有一条南北逶迤曲折、艰险崎岖的小道可供人攀登,可谓“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属于岩体沿断裂层上升而形成的山,那么,倘若岩体沿断裂层下陷,则会形成谷地或湖泊。例如,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就是由于两个断层之间的岩体深深下陷而形成的。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在东西伯利亚的南部,长600多千米,最宽处将近80千米,像一轮弯月镶嵌在绿树环抱的崇山峻岭之中。贝加尔湖平均水深730米,最大深度达到1620米。因此,贝加尔湖不仅深度居全球各湖之首,而且它也是全球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有人推算,贝加尔湖之水可供全球人口饮用几十年。贝加尔湖湖水清澈,透明度达到40米。碧水在绿树环抱之中,景色也十分秀丽。更令人称奇的是,该湖生物种类繁多,还生活着海豹、海螺、龙虾等海洋生物。海豹数量较多,经常成群活动。这些海洋生物是怎样出现在贝加尔湖的,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我国也有一些由于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泊,如云南的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等,这些湖泊深度较大,湖边常有陡崖。
在非洲东部,有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裂谷底部比两侧的高原表面低几百米,分布着不少湖泊。如坦噶尼喀湖形态狭长,湖岸为悬崖峭壁,湖水波光粼粼。裂谷附近的高原上分布着众多火山。这一切,形成了非洲东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什么会形成东非大裂谷呢?原来,这里的地壳活动强烈,出现了两条大致平行的大断层,断层中间的岩层向下陷落,故形成了这长达几千千米的巨大裂谷,有人把它叫做“地球的伤疤”。
地壳的断裂活动会造成陡峻的高山,也会形成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在这些地方,我们再一次见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力量。
奇特的石灰岩地貌
桂林以其绮丽多彩的山水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里许多山峰拔地而起,姿态万千,山间树木青翠,碧水环绕。人们泛舟漫游,穿梭于绿水青山之间,享受着这恬美秀丽的景色,感叹大自然造就了如此山青水秀的地方。桂林还有许多大小岩洞,洞内幽深曲折,奇幻迷离。自古以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
为什么桂林景色如此秀美呢?
桂林一带石灰岩分布很广。这一带气候比较湿热,溶于水中的碳酸对石灰岩有溶蚀作用。这些水有时沿地表沟谷平流,有时随岩石中裂隙下渗,从而形成各种溶沟、石芽、峰丛、峰林、洞穴等地上和地下石灰岩地貌。在溶洞里,含CO2较多的水从岩石裂隙出露到洞顶时,水滴失去一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有碳酸钙残留下来,并随水不断下滴,碳酸钙不断往下延伸而形成细长的石钟乳。当水滴从石钟乳滴落至洞底时,同样道理会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形成锥状的堆积物,叫做石笋。若石钟乳和石笋不断增大,相互对接,便形成石柱。一些地方地下水量很大,形成地下河,所以在一些溶洞中,可以坐船游览。
广西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多雨的环境一方面促进植物生长,使生物成因的CO2增加,植物根系还分泌出有机酸渗入水中;另一方面多雨的气候使水循环加快,加上气温较高也使化学反应较快,所以广西比处于暖温带的河北溶蚀量大6~10倍,气候因素也促进桂林石灰岩地貌的发育。
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气候又比较湿热,因此,不少地方均有一些石灰岩地形的分布。例如,云南路南的石林便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石灰岩地形。这里奇峰众多,有的如玉笋丛生,有的如刀剑插地,更有一些石柱、石锥一一排成队,宛如雕塑而成一队军士。奇峰怪石重重叠叠,人行其中犹如穿梭在石头组成的“森林”中一般。这是千万年来,富含二氧化碳的流水对裂隙众多的石灰岩不断溶蚀的结果。
在四川省南部边缘的兴文县,广泛分布大大小小的溶洞,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溶洞就有20多个。洞内弯曲幽深,洞中有洞。有些地方有几个足球场大小,有的地方只容一人侧身而过。一排排的钟乳石从洞顶垂挂下来,敲打它们几下,则会发出清幽的声响,给寂静的山洞带来几分生机。这些地下洞穴,也是地下流水多少年来不断溶蚀的“杰作”。
据报导,人们发现在云贵高原东坡的广西乐业有世界罕见的天坑群,这里天坑有17座之多,且类型多样。其中一座叫做“大石围”的天坑深达613米,坑口南北长420米,东西长约600米,容积约有0.8亿立方米。天坑四周峭壁陡立,科学考察队员身系绳索,小心翼翼沿峭壁下探。现已初步探明,大石围天坑底部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这原始森林内植物种类繁多,而且大多与坑外植物不同,其中有一种植物叫做桫椤,属我国一级保护植物,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坑内还发现了一种人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蕨类植物,更是十分珍贵。大石围底部连着地下暗河,河里有鱼。因坑底终年黑暗,这些鱼的视觉器官已退化,成了盲鱼。
这巨大的天坑是怎么形成的呢?乐业位于石灰岩地区。这里石灰岩分布广,厚度也大。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不断溶蚀,这些地区形成不少溶洞。随着溶蚀的不断进行,这些溶洞顶部越来越薄,最后,溶洞顶部坍塌,从而形成了这些天坑。专家推测,乐业天坑群大约形成于300万至400万年之前。
由此可见,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师,早在人类历史以前,大自然就一直不停地对地上和地下进行着雕塑。今天我们见到的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林、溶洞等,正是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的它的“杰作”。
什么是雅丹地貌
当走进荒无人烟的西北戈壁,只见漫漫大漠无边无际,连根草也不长。偶尔遇到山峦,也如钢铁一般,或赤红、或靛黑,还是岩石凹凸,惟有斑斑雨痕而已。所以柴达木人编了几句顺口溜说:这里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是的,秋冬的狂风呼啸着刮过原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风吹过的沙漠如同水面一样,平柔而带有涟纹。而一些小山丘则被风削得奇形怪状,有的如楼房,有的似骆驼,有的像雕像……这神工鬼斧般造出的大自然奇观,就是“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风化土堆群。而“雅丹地貌”是地质工作者命名的维汉合璧的名字。在柴达木戈壁里,到处可以看到这些奇妙的雅丹,就像草原上的大花、大海里的浪花点缀着沙碛。凡来到戈壁的人,都无不为这些自然奇景所吸引。有不少柴达木戈壁雅丹的彩色照片发表后,许多人认为是油画而不是照片,他们不相信荒原上还有如此神奇的景观。
雅丹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一开始在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构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暴雨的冲刷使得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就开始起作用了,由于大风不断剥蚀,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旅游者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就像到了一个颓废了的古城:纵横交错的风蚀沟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楼群,地面形成似条条龙脊,座座城堡的景状。这样的“城”称“魔鬼城”,古书中又称为“龙城”。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部有魔鬼城,有的规模还不小,令人惊叹不已。
如果组成石柱的岩石下软上硬,兼之低处的风携带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处的风携带的沙少且沙粒细小,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结果:下部变得很细,像磨菇把,上段则成了蘑菇伞,形成蘑菇石。最后的结果,蘑菇把也剥蚀掉了,蘑菇伞只靠着很小的一点接触面积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摇摇晃晃的,称摇摆石。
石柱继续遭受风的吹蚀而变成各种形状。如果岩层近于水平且硬、软岩层相间,软岩层容易被剥蚀掉,硬岩层相对突出,像屋檐那样,称石檐。如果软、硬层相间的岩层是倾斜的,那么就形成锯齿状的雅丹地形。
什么是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广东丹霞山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千米。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290平方千米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除广东丹霞山以外,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玄妙的泉水
你见过泉水吗?在山麓一带,我们有时会发现一股清水从岩石的裂隙中不断涌出,实际上,这就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叫做泉。那么,这些清澈的泉水来自何方?它们为什么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呢?在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各地形形色色的泉。
在杭州,有一著名的泉,叫做虎跑泉。相传杭州一带曾连年大旱。为使广大老百姓能够早日摆脱旱灾的折磨,有两兄弟化成两只虎在地上拼命刨坑,最后,一股清泉从坑底涌出。老百姓欢欣万分,然而这两只虎却悄然离去。人们为感激此二虎,便把此泉叫做虎跑泉。该泉水清甜可口,四季不断。用此水泡龙井茶,茶水清香诱人,故有“龙井茶叶虎跑泉”一说。
济南有泉城之称。据记载,历史上济南城里有一百多处天然涌泉,其中最著名的叫做趵突泉。此泉水量大,水质好,泉水上涌犹如波涛翻滚。据《水经注》记载,此泉“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有人经观测后认为,趵突泉每昼夜大约涌出15万多立方米的清澈泉水。
在广州北面有一著名的温泉,叫做从化温泉。温泉四面群山环抱,层峦叠翠,空气清新,环境幽美而宁静。该泉水中有钙、镁、钠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从化温泉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在西安附近的骊山脚下,有另一知名度很高的温泉,叫做“华清池”。相传远在西周时期,周幽王在此地建了宫殿,叫做骊宫。后来,该宫殿经多个朝代的续建。在唐玄宗天宝六载,此宫殿再经扩建,并改名为“华清官”。宫殿下的温泉,也就被称为“华清池”了。此泉水每小时流量达到25吨,水温一直保持在43℃左右,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人有良好的疗养作用。相传这里的贵妃池曾经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诗人自居易在《长恨歌》中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现在,“华清池”三字为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所题,苍劲有力,飘逸洒脱,更显示该池之不凡。
黄山的“四绝”,为石、松、云、泉。为什么说黄山的泉为“四绝”之一呢?黄山的泉水又有何妙处呢?原来,黄山温泉不仅水温常年稳定在42℃左右,且泉水终年不断,天气久旱也不干涸。更有奇者,在温泉边上,还有天然寒泉一股。它冬涸而夏盈,盛暑时,泉水清冽,用此水洗脸,令人神清气爽。隔若干年,此泉水色会变红,令人称奇,有诗曰:“朱砂常饮愁能化,浴过灵泉骨自香。”
据报导,辽宁本溪某地有一奇特的“间歇泉”,泉水每隔7分钟喷发一次,水柱直冲半空。喷发之后,泉水又渗入地下。有人估算,该泉每天喷出的水量有120吨之多。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温泉的国家。温泉水中常含有多种矿物质,它们对好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因此,去温泉疗养成为许多日本人外出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希望通过洗温泉澡来治愈疾病。日本人还喜欢用温泉水煮鸡蛋吃,有人开玩笑说:“吃一个用温泉水煮的鸡蛋,可以多活7年。”
冰岛的首都叫做雷克雅未克,是世界上有名的“无烟城市”。为什么把它叫做“无烟城市”呢?因为,冰岛有许多地热温泉。为利用这些源源不断的泉水,冰岛人在市内建起了多个热水站,铺设了几百千米长的热水管道,把热水和暖气送到工厂和居民家中。因此,在雷克雅未克,人们看不到冒黑烟的烟囱,整个城市也因而显得十分干净。这里,天空蔚蓝,空气清新。市中心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好一派恬静优美的景色。
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泉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地下的岩石常常是成层分布的。有的岩层是透水的,有的则不然。于是,地表水在某地渗入地下之后,形成了地下水,它存在于透水层中,并会沿着不透水层的上界面,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在山麓地带,地下水会出露而成为泉。有时候,透水层位于两个不透水层之间,地下水在透水层中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压力,当它沿岩层裂隙涌出地表时,会涌动着喷出地表,这便形成了泉。
在火山地区,地底下的岩石往往温度较高。当地下水流经这种岩石时,会被加热,露出地表后,就成了水温较高的温泉。地下水长时间与地下岩石相接触,岩石中的一些物质会进入水中,故水中往往会有比较多的矿物质。这种泉水往往是理想的沐浴用水,其中有些洁净的,还可以制成口感好、保健作用强的优质饮用矿泉水。
瀑布是怎么形成的
瀑布是指从河流岩坎上倾泻而下的水流。大瀑布水量巨大,气势磅礴,吸引众多游人前去观赏。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大瀑布,它们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在非洲赞比西河的上游,有一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叫做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其落差超过100米,宽度达到1800米。河水咆哮着从峭壁落下,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这水涛的声响。河水汹涌奔流而下,激起浓密的水雾,远远看去犹如白云飘荡,有时人们只能看到茫茫的水雾而无法见到瀑布的真面目。“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居民的语言中就是“水烟”的意思。赞比西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干湿季分明。在湿季,河流水量大增,流经瀑布的河水可达到每秒8000立方米的流量,更是一派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景象。到了千季,河流水量大减,瀑布因水量小而被岩石隔成一些小瀑布。因此,要领略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游客应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期问去该处,因为这一段时间是南半球的湿季,河流水量大。
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交界处,又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叫做尼亚加拉瀑布。这个瀑布离美国和加拿大人口稠密的地区不远,因此它吸引众多游客,是吸引游客最多的一个大瀑布。这瀑布被一小岛分成两部分。在美国部分,瀑布宽305米,落差51米。在加拿大部分,瀑布宽793米,落差49米,95%的河水流经此处奔腾而下。这瀑布水量大而稳定,全年平均流经水量达每秒6740立方米,比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要大得多。汹涌的河水从50米左右的空中奔流而下,发出巨雷般的轰鸣,使观赏瀑布的游客无不为这大自然巨大的力量而折服。古代印第安人把这瀑布叫做“尼亚加拉”,意思是“雷神之水”。
若要说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那我们又把目光转向南美洲。在南美洲委内瑞拉有一个叫做安赫尔的瀑布,它的落差竟达979米,无疑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如果说“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说法,那么对安赫尔瀑布而言,这样说倒是相当贴切的。
安赫尔瀑布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人们很难到达瀑布所在地。有人乘坐飞机前往,见到安赫尔瀑布犹如一条银链从天空直挂下来直到深渊。尽管安赫尔瀑布水量不大,看起来并不壮观,但巨大的落差使它名声大振。
南美洲还有一个叫做伊瓜苏的瀑布,它位于伊瓜苏河上。这个瀑布有4000米宽,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这个瀑布的宽度约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的4倍。滚滚河水奔腾而下,直落到深渊。激流撞击在岩石上,震耳欲聋,此乃世界又一奇观矣。
我国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我国贵州省西南部,宽约20米,从57米高的悬崖上直泻至一个大水潭中,蔚为壮观。我国广西与越南边界线上的德天瀑布规模更大,它宽120米,与越南境内的板约瀑布相连,全宽达到208米。瀑布垂直高度有60米,分三级飞泻而下。其年平均水量大约是黄果树瀑布的3倍。
自然界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气势雄伟、轰鸣而下的诸多瀑布呢?
一些河流的岩层是上层较坚硬,下层较松软。当水流冲泻下来时,水流比较容易把下层松软的岩层侵蚀掉,于是,瀑布流经的崖壁会变得更陡。一定时间之后,上层较硬的岩层因缺乏下层岩层的支撑,会崩落下来,于是,瀑布向上游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使瀑布的高度有所增加。这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小瀑布会逐渐发育成大瀑布。另外,大片山体发生崩落会形成陡崖,断层也往往形成悬崖峭壁,它们都可能形成瀑布。在有火山爆发的地区,熔岩流会阻塞水道,形成峭立的石壁,也可能形成瀑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