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博览1-海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半岛环抱的内海——渤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大津三省一市之间。具体位置在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1°10′。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窄不等的水道,扼守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渤海的面积较小,大概只有9万平方千米。渤海平均水深25米,渤海的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仪儿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严冬来临,除秦皇岛和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所以渤海海水中的盐度是最低的(仅30%0)。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混浊之海——黄海

    出了渤海海峡,海面骤然开阔,深度逐渐加大,这就是黄海。黄海因为古时黄河水流入,江河搬运来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悬浮物质增多,海水透明度变小,故呈现黄色,黄海之名因此而得。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

    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黄海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海洋学家按照黄海的自然地理等特征,习惯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较低,为32‰。

    黄海寒暖流交汇,水产丰富,特别是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势平坦,面积宽广,适宜晒盐。例如:著名的长芦盐区,烟台以西的山东盐区以及辽东湾一带都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地。

    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万里长江的归宿——东海

    浪涛万顷、一望无际的东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海洋。古时人们对它生畏,传说那里有东海龙王;现在人们对它迷恋,因为那里有明媚风光。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东海南北长约1300千米,东西宽约740千米。东海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东海海水透明度较大,能见到水下二三十米。东海海域比较开阔,大陆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我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这里。

    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千米的河流有40多条,其中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因而,东海形成了一支巨大的低盐水系,成为我国近海营养盐比较丰富的水域,其盐度在34‰以上。因东海位于亚热带,年平均水温20℃~24℃,年温差7℃~9℃。与渤海和黄海相比,东海有较高的水温和较大的盐度,潮差6~8米,水呈蓝色。又因东海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是各种鱼虾繁殖和栖息的良好场所,也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东海有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盛产大、小黄鱼和墨鱼、带鱼。东海的优良港湾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口,这里航道深阔,水量充沛,江内风平浪静,宜于巨轮停泊。

    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鸾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渤海、黄海和东海处在中国大陆的东边,所以又统称东中国海。

    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

    从东海往南穿过狭长的台湾海峡,就进入汹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南海北边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浩瀚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等,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它的面积最广,约有35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6个广东省那么大。我国最南边的曾母暗沙距大陆达2000千米以上,这比广州到北京的路程还远。南海也是邻接我国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比大陆上西藏高原的高度还要大。

    南海四周大部分是半岛和岛屿,陆地面积与海洋相比,显得很小。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于北部,主要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于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阔水深的南海总是呈现碧绿或深蓝色。南海地处低纬度地域,是我国海区中气候最暖和的热带深海。南海海水表层水温高(25℃~28%),年温差小(3℃~4℃),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南海盐度最高(35‰),潮差2米。

    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诸岛很早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发现与开发,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海水产丰富,盛产海龟、海参、牡蛎、马蹄螺、金枪鱼、红鱼、鲨鱼、大龙虾、梭子鱼、墨鱼、鱿鱼等热带名贵水产。

    舟山群岛

    在长江口东南海面,坐落着我国最大的岛群,它就是舟山群岛。舟山群岛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1339个,约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分布海域面积22000平方千米,陆域面积1371平方千米。其中1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58个,占该群岛总面积的96.9%。整个岛群呈北东走向依次排列。

    南部大岛较多,海拔较高,排列密集,北部多为小岛,地势较低,分布较散:主要岛屿有舟山岛、岱山岛、朱家尖岛、六横岛、金塘岛等,其中舟山岛最大,面积为502平方千米,为我国第四大岛。

    舟山群岛是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在1万至8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将山体淹没才形成今天的岛群。群岛的最高峰在桃花岛的对峙山,海拔544.4米。整个群岛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海平面的升降,长期的海浪冲蚀,群岛发育着海蚀阶地、洞穴。舟山岛上10米高的海蚀阶地到处可见,30米高的阶地更为清晰。普陀山岛的潮音洞都属海蚀洞穴。潮流像一个大搬运工一样把大量泥沙搬运到群岛的隐蔽地带沉积,把几个岛屿连接起来,形成岛上的堆积平原。舟山岛、朱家尖、岱山岛都是由于海积平原的扩展形成的大岛。

    在大地构造上,舟山群岛属于华夏大陆的一部分,地层与浙东陆地相同,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还有片麻岩、大理岩等古老的变质岩和新生代的玄武岩。第四纪以来,伴随着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又沉积了海相砂砾层和淤泥滩堆积。

    舟山群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这里秀岩嶙峋,奇石林立,异礁遍布,拥有两个国家海上一级风景区。著名岛景有海天佛国普陀山、海上雁荡朱家尖、海上蓬莱岱山等。东海观音山峰峦叠翠,山上山下美景相连,人称东海第二佛教名山。岛上奇岩异洞处处,山峰终年云雾笼罩。枸杞山岛巨石耸立,摩崖石刻处处可见。黄龙岛上有两块奇石,如同两块元宝落在山崖。大洋山岛溪流穿洞而过,水声潺潺,美丽的景点数不胜数。

    舟山群岛素有千岛之乡的美称。舟山群岛是我国沿海航线中途的必经之地。现在的舟山群岛港口发展迅速,已成为上海、宁波水运中转的卫星港。

    天涯海角

    碧海蓝天,烟波浩淼,椰林婆娑,帆影点点。大自然是如此慷慨,把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赐予了人间仙境:三亚。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海南的第二大城市,那里聚居着汉、黎、苗、回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4.2%。三亚的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境内仍保有中国最南端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迹。秦时始皇帝设南方三郡,三亚便天涯海角是其中之一,当时被称为“象郡”,后称“崖洲”,便是古代著名的天涯海角。

    三亚自古本为蛮荒之地,“飞鸟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向来便是历代君王贬谪罪臣的去处。被贬来此处的官吏与文人,但见沧海茫茫,无边无际,进固然不能,退却也无路,难免悲从中来,望洋兴叹。天涯海角之称,便由此而来。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在此处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倾吐着他们的颠沛流离与悲惨命运。唐朝宰相李德裕感慨此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宋朝名臣胡诠哀叹“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大文豪苏轼也曾被贬戍至此,至今仍有“怀苏亭”古迹留在天涯海角作为历史的见证。

    如今的“天涯海角”,已成为三亚一个著名的景点,位于三亚市西约26千米处。景区内那些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字样的巨石,已成为南海著名的人文景观。据记载,“天涯”题刻,是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所书。“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府范云梯所书。“南天一柱”的来历还有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安海域恶浪滔天,人民生活困苦。王母娘娘手下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渔民指航打鱼。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雷母抓他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到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300多千米处,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自东北向西南伸展,漂浮在5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古代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之时,就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经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也都取道此处,因而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永兴岛位于西沙群岛中央,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1.85平方千米,是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人民政府所在地。永兴岛得名于1946年11月29日接收西沙群岛的军舰的名字。永兴岛又名“林岛”,因岛上林木深密而得名。

    全岛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地势平坦,平均高约5米。这里终年皆夏,岛上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椰树成行,风光旖旎,盛产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每月补给船到达永兴岛的时候,全岛居民都会放假2天,去码头卸鸡、鸭、猪、土豆、黄瓜、邮件等物资。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南部,由64个岛屿组成,面积约127平方千米,域内岛屿罗列,港湾交错,地势险要,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澎湖列岛中的岛屿,按其位置可分南、北两个岛群:南岛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岛(八罩岛)、七美屿、花屿、猫屿、东吉屿等,几乎所有岛都为火山岛,组成的岩石均为第四纪玄武岩,北岛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积最大的澎湖岛和渔翁岛(西屿)、白沙岛、吉贝屿、鸟屿、姑婆屿等岛屿。

    澎湖列岛澎湖列岛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集中在夏季。由于岛上地形较为平坦,没有山川河谷,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因此岛上严重缺水。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吹拂的东北风,也是澎湖列岛上的另一自然地理特征。东北风时速最高可达每秒三四十米,相当于中等强度的台风,因此,冬天的澎湖列岛就像一只“风柜”,这种强劲的风挟带着海水泡沫,呈咸味,当地人称为“火烧风”,其威力不亚于台风,火烧风过处,树木植物无不焦枯。许多商店此间均闭门停止营业。妇女们则以布蒙面,避免风沙吹打。当然,这种澎湖列岛特有的景观,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特地前来观赏体验一番。因此,澎湖早年就有“风岛”之名了。澎湖列岛的自然景观是十分优美的,著名的有“风柜涛声”、“鲸鱼洞”、“望安玄武岩”、“虎井沈城”、“将军屿帆船石”、“桶盘屿石柱”等。

    渔业观光历来是台湾旅游的观赏重点,而澎湖渔港占台湾全省的1/3,居民60%以上以捕鱼为生。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入夜时分,万点渔火,闪烁海面,宛若星汉落地,蔚为奇观。“澎湖渔火”乃被列入台湾八景之一。

    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鼓浪屿变为了“公共租界”。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此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了100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鼓浪屿楼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热带、亚热带林木里,日光岩奇峰突起,群鸥腾飞……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鼓浪屿是“建筑博览馆”,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古希腊的三大柱式陶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的浮雕,争相斗妍,异彩纷呈,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耸峙于鼓浪屿中南部,与厦门的虎头山隔鹭江相望,史称“龙虎守江”。日光岩海拔92.7米,是鼓浪屿的最高峰。山间磴道盘旋,迂回曲折,随处有诗联题刻,以明万历元年(1573)丁一中所题“鼓浪洞天”为最早,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日光岩顶就是天风台,是鼓浪屿的最佳观景点。放眼四顾,厦门市区、鼓浪屿全岛、环鼓浪屿的大海,厦门大学、海沧大桥,九龙江人海口、南太武屿仔尾漳州港,或远或近,尽人眼底。游厦门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

    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80多处,有张瑞图、何绍基、郑成功、丁一中、许世英、蔡元培、蔡廷锴、蒋鼎文等人的诗文题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天风海涛”等尤为著名;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观。

    亚龙湾

    亚龙湾位于海南三亚市东南面25千米处,面积141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7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3平方千米。亚龙湾三面青山相拥,南面呈月牙形向大海敞开。海水能见度达20米以上,海湾近10千米长,沙滩好似一条环绕海湾的白色玉带,湾内风平浪静,海水湛蓝,被誉为“天下第一湾”。

    1992年10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中国惟一具有热带风情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亚龙湾气候宜人,冬可避寒、夏可消暑,自然风光优美,青山连绵起伏,海湾波平浪静,湛蓝的海水清澈如镜,柔软的沙滩洁白如银。“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这是游人对亚龙湾由衷的赞誉。亚龙湾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国家级珊瑚礁重点保护区。海湾面积66平方千米,町同时容纳10万人嬉水畅游、数千只游艇游弋追逐,可以说这里不仅是滨海浴场,而且也是难得的潜水胜地。锦母角、亚龙角,激浪拍崖、怪石嶙峋,是攀崖探险活动的良好场所。此外尚有奇石、怪滩、田园风光等构成各具特色的风景。

    亚龙湾中心广场是度假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度假区中心,占地7万平方米。广场中心的图腾柱高26.8米,围绕图腾柱是三圈反映中国占代神话传说和文化的雕塑群。广场上,4个白色风帆式的尖顶帐篷,给具有占老文化意蕴的广场增添了现代气息。度假区内还有贝壳馆、蝴蝶谷等供参观。

    野柳风景区

    野柳风景区位于台湾北部基隆市西北方约15千米处的基金公路,位于北海岸金山与万里之间,是一个突出海面的狭长海岬,长约1700米,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受造山运动的影响,深埋海底的沉积岩上升至海面,产生了附近海岸的单面山、海蚀崖、海蚀洞等地形,海蚀、风蚀等在不同硬度的岩层上作用,形成蜂窝岩、豆腐岩、蕈状岩、姜状岩,风化窗等世界级的岩层景观,造就了千奇百怪的瑰丽景象。

    进入野柳风景区,沿着步道而行,一路可尽览奇特的地质景观,如女王头蕈岩、仙女鞋、象石、玛玲鸟石等,造型各异其趣,行至岬角尖端,即为白色的野柳灯塔,在此展望海天一色,最是令人心旷神怡。除了奇特的地质和石头以外,野柳亦是众多候鸟休憩的驿站,是赏鸟人士眼中的宝地。野柳长约1700米,宽仅250米,有丰富的海蚀地形,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一层层地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形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人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接下来,在海浪、雨水和风的侵蚀下,及地壳不断的抬升下,造成野柳的奇岩怪石。

    位于风景区入口右侧的野柳海洋世界,是台湾惟一的海豚、海狮表演馆,可容纳3500位观众,表演重点在海豚的20余项动作上,小朋友还有机会与海豚和海狮亲近。表演中也穿插引自国外的高空花式跳水及高空弹跳等花絮。野柳海洋世界也是台湾第一座海洋动物表演馆,各种有趣的动物表演,令人捧腹大笑。

    表演馆为半圆形看台,并设有遮雨篷。外墙由象征大海的深浅蓝色粉刷而成,体现出野柳海洋世界的亲水特色,外观的湛蓝色彩正好和海天呈一色,与大自然景观融合为一体。园区另一主题为长约400米的海底隧道,集中了世界各地的稀有名贵海洋水族,走入隧道中,上千尾各式各样的鱼儿在身边穿梭,十分有趣。

    海洋世界右边有一处称为“天外天”的小平台,沿渔村小道步行10分钟,顺石阶拾级而上,可登上岩石构成的山顶平台,游目四望,优美的野柳胜景尽收眼底。

    野柳一带的潜礁地形,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海洋资源,位于海洋世界旁的海王星乐园顺势推出了玻璃底游艇,不用潜水即可欣赏美不胜收的海底世界,另外还有飞鱼特快艇,让游客驰聘海上,从不同角度欣赏野柳海岸之美。

    东寨港的红树林

    在琼山市东南部一带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片密密匝匝的树林,宛如一位绿色仙女,飘逸潇洒,在浅绿色的海水中泳浴。涨潮时,只看到她部分婀娜的树冠,饶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趣;退潮时,她那带有海泥芳香的树干含羞姗姗地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树林,人们昵称“海底森林”。

    海边红树林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植物群落,它具有很多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生命力。红树林属红树科常绿灌木,树皮呈红褐色,树叶墨绿,其根、枝像交错的蛛网,十分发达。红树林有个奇特的功能,它的根、叶可以滤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长于热带地区的沿海滩泥和海水中的绿色灌木。全世界的红树林有24科82种,其中16种是胎生植物,也是植物世界仪有以胎生方式繁衍生息的植物。由于胎生红树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几个先进国家都把红树林区列为生态保护区,把红树林当作可贵的自然资源来保护。国际上现已成立红树林学会,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促进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

    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红树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一边将胎根暴长发育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为一棵幼树。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由于茎和根较重,幼根很好地插人海滩泥土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从种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红树的这一系列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适应海水,胎生幼树,红树的这两种特性是植物中独一无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琼山市红树林生长历史久远,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对于红树林的价值,海南人民早有认识。早在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琼岛清朝地方政府已采取措施禁伐红树林,曾在今演丰镇上山村立碑铭文立戒。1980年,当地政府在今琼山市东寨港海域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绵延50多千米,总面积6万多亩。成千上万棵红树,根交错着根,枝攀缘着枝,叶覆盖着叶,摆出了扑朔迷离的阵式来。我国红树共有16科29种,东寨港就分布着10科18种,占国内红树种类的60%以上。

    东寨港红树品种主要有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秋茄、白榄、海漆、海骨根、桐花树、老鼠勒、水柳、王蕊、海芒果等。

    东寨港红树林千姿百态,风光旖旎。从海岸上举目远望,只见广袤无垠的绿海中,显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这些红树林长得枝繁叶茂,高低有致,色彩层次分明。若沿港叉迂回观赏,可以清楚地看见每棵树头的四周都长着数十条扭曲的气根,达一米方圆,交叉地插入淤泥之中,形似鸡笼,当地人叫它“鸡笼罩”。红树的气根,其状令人惊叹!有的如龙头猴首,活灵活现;有的像神话中的仙翁,老态龙钟,颇具诗情画意。观看红树林景观的最佳时间是大海涨潮以后,划上一只小船驶入红树林区。四周全是一丛丛形态奇特而秀丽的绿树冠,中问是一长条迂回曲折的林间水道。涌动的海潮推着船儿沿水道幽然荡漾,忽左忽右,游人只见蓝海水和绿树冠,只感觉到神奇的魅力像红树丛中的雾一样一团团涌过来,弥漫海面。

    东寨港红树林不但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红树林如同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有效地防止海潮大风对农田和村舍的侵袭,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既可以保护泥土不被海潮冲走,又可以阻挡被雨水自陆地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它的落叶掉入海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就转化成养份丰富的食料,供鱼、虾、螃蟹和贝类动物食用。在东寨港红树林中就生长着多种鱼虾、贝类,可供人们捕捞食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