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博览1-江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长江源头考察记

    俗话说,河有头,江有源,长江这条举世闻名的大川,源头究竟在哪里?

    清朝康熙后期,为了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曾多次派人探测青藏地区,包括江源在内。因此,在朝廷内府地图《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示金沙江上源为“木鲁乌苏河”不过,使臣在1720年到达江源地区时,面对密如鱼网的众多河流:不知所以,只有望洋兴叹,他在奏章里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就是说那里的河流多得就像扫帚一样,千头万绪,百支千条,不知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可见,对江源地区河流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大肆侵华的同时,也觊觎长江这块宝地,不同国籍的所谓探险家们,曾经多次踏上青藏高原。沙皇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67~1885年的18年间,曾5次率领武装“探险队”窜入我国新疆、青藏地区活动,其中两次到达通大河上游。1889年和1908年,沙俄又派科兹洛夫率人两次经过柴达木盆地,翻越巴颜喀拉山,来到通天河北岸。1892年,美国人洛克希尔更深入剑现在青藏公路西侧的尕尔曲。他们虽然都已到达了江源地区,但都未能到达长江源头。

    晚清及民国年间,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虽然很多,但其详尽程度没有超出《水道提纲》的。1946年初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千米,为我国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日木鲁乌苏,北源日楚玛尔。”既然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而长江又源出该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当时,中小学地理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并且介绍5800千米长的长江为世界第四大河,因而谬传甚广,影响极深,以至于直到解放以后。这种观念仍然盛行于世。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曾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结果证实:长江上源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这里有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3条,即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这3条河中,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干涸,不能成为长江正源:要论流域面积和水量,都以当曲为最大;但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以水量比当曲小五六倍而长度比当曲还要长18千米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沱沱河的最上源,有东、西二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的西南侧,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的西侧,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是东支。东支的上段是一条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便是万里长江的开始。

    新华社于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千米,而是6300千米,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第二天,美联社从日本东京发了一则电讯:“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直到那个时候,才揭开了“万里长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这个千古之谜,纠正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对江源情况的错误记述。

    万里长江第一弯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它和怒江、澜沧江等大河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发源,然后几乎彼此平行地一齐向南流淌,在青藏高原的东侧切成几列深邃的平行河谷。而在河谷与河谷之间,就是一条条大致平行的高山,这就是我国有名的横断山脉。在这3条河流中,金沙江最靠东边。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金沙江风光是当流到云南省境内的石鼓村北时,江流突然折转向东,而后又转而向北,在只有几千米路的距离内,差不多来了一个180度的大拐弯。金沙江流过石鼓村以后,坡度骤然加大,江水在只有几十米宽的深谷中呼啸奔腾。江两岸,一边是玉龙雪山,一边是哈巴雪山,从江底到峰顶高差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这段峡谷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跳峡”。

    千百年来,万里长江第一弯曾使许多到过这里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边的居民们也弄不清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河流弯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不同造成的,因此河流总是在地球大地上划出一条条十分平滑和缓的曲线。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的河流在它的流程中,可能会产生十分突然的拐弯,金沙江上的大拐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因此有“万里长江第一弯”之称。

    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金沙江的河流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面的推断:从前金沙江并没有今天的大拐弯,而是和怒江、澜沧江等一起并肩南流。就在金沙江与它的伙伴们一起南流的时候,在它东面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不停地流淌着,我们不妨叫它“古长江”。急湍的古长江水不断地侵蚀着脚下的岩石,也不断地向听伸展着。时间一长,终于有那么一天,占长江与古金沙江相遇了。它们相遇的地点就在石鼓村附近。

    想想看,两条大河相遇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长江地势比起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自然掉头向东。于是,金沙江就成了长江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河流袭夺”。河流袭夺这个词起得非常生动。一条本来流得好好的河流,竟然被另一条毫不相干的河拦腰斩断,把它掠夺到自己的怀抱里。

    河流袭夺说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今天的金沙江石鼓大拐弯的南方,也就是人们认为的当年金沙江流过的地方,还真的有一条小小河流——漾濞江。漾濞江的源头与石鼓的距离也不很远,那里还有一条宽阔的低地。这里虽然没有河流,可是仍然是一种河谷的形态。袭夺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古金沙江被古长江袭夺以后,江水虽然被古长江袭夺而去,但是,当年的河谷还在,并且在古金沙江的下方,仍然残存着一条小河——漾濞江,那也是古金沙江的遗迹。

    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古长江与金沙江相互连通的河流袭夺事件,今天的金沙江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只不过与当地地壳断裂有关。他们发现,在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是沿着一条很大的断层发育起来的。金沙江在它流淌的过程中,碰巧遇到这条断层,河流不得不来了一个大拐弯。

    可是,金沙江的大拐弯是发生在几十万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质现象,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是怎样把金沙江袭夺而去的。另外,年代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也好,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所以,这两种意见争论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三江并流的奇观

    在“彩云之南”的云南省西北部,存在着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三条大江与山脉互相夹持,平行地奔流了400千米,相隔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只有66千米,这就是美丽而神奇的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指的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三条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行而流的独特地理现象。三江同发源于青藏高原,并肩在云南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并行流经云南境内约170余千米,整个区域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由于三江并流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文资源、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使该地区成为一处独特的世界奇观。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集了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名列17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的第一位,也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和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

    三江并流的形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在发生于大约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构成了在150千米内相间排列的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等巨大山脉和大江形成的横断山脉的主体。“三江并流”就是这次远古地球陆地漂移碰撞的产物。“三江并流”地处横断山脉,是欧亚大陆生物南北交错、东西会合的通道。第四纪冰期曾给欧亚大陆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但“三江并流”地区独特的地形却为生物的存活提供了庇护,并成了这些孑遗生物的主要避难所。在三江并流地区生存着包括孑遗植物领春木、水青树、秃杉、桫椤、长苞冷杉、光叶珙桐、独叶草、红豆杉、云南榧树等在内的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而小熊猫、针尾鼹、林跳鼠等原始孑遗动物也得以躲过冰期,在此处繁衍生息。这里是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滇金丝猴的故乡,还有珍稀濒危动物羚牛、雪豹、黑仰鼻猴、戴帽叶猴、孟加拉虎、藏马鸡、黑颈鹤等栖息。

    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参差多态的生物资源使三江地区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壮丽奇观。4000万年前沧海桑田的变迁,造就了今日三江并流的宏伟与神奇。雄奇、险峻、幽深、秀丽、神秘……这片造物主精心缔造的净土,带给人梦境般的独特感受,仿佛是千万年苍茫岁月留给后人的无声诉说。

    黄河源自何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留下的著名诗句。它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雄伟的风姿,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横贯中华大地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

    黄河源地究竟在哪里?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曾对黄河的发源地进行了多次探索。然而,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一般都只到达星宿海一带。历史文献中记载有星宿海“小泉亿万,不可胜数,如天上的星”。星宿海,藏语叫“错岔”,意为花海子,即大片沼泽及许多小湖组成的低洼滩地。这里密密的短草成堆形块状,散布水中,枯叶烂根年年积累,形如表面松软的沮洳地带,行经其上,极易下陷。“星宿海”并不是真正的黄河源。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派出河源查勘队,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河源。

    青海南部高原有“江河源”之称,水系错综,河流纵横。长江和黄河仅巴颜喀拉山一脉之隔,直线距离200余米。究竟黄河河源在哪里?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50年代初期,认为黄河源出约古宗列曲。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黄河多源,其源头分别是扎曲、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另一种意见认为,卡日曲全长201.9千米,是上述3条河流中最长的,应定为正源。

    黄河的河源地区没有龙门激浪洪波喷流的气势,没有壶口飞瀑巨灵咆哮的声威,只有潺潺细流蜿蜒逶迤,穿越坡地、草滩和沼泽,绕行于巴颜喀拉山的群峰之间,河水散乱,难以辨认主河道。黄河的藏语名称叫“玛曲”,即孔雀河之意。当地人民根据黄河河源周围有众多小湖的地理景观,命以孔雀河的美名,的确恰如其分。每当登高远眺,数不清的大小湖泊宛如繁星落地,恰似孔雀开屏时尾羽上彩斑点点的样子。

    黄河上游最著名的还要算龙羊峡。在这里,黄河劈开近百里长的峡谷,两岸壁立千仞,悬崖耸立高达700米。河谷深窄,水面宽仅四五十米,峡谷内天然水面落差225米。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水力发电梯级电站的龙头。高原峡谷人烟稀少,在这里建电站淹没损失小,工程量小。而且,黄河愈往上游,水土流失愈轻微,河水泥沙含量小,不会出现由于泥沙严重淤积不能蓄水的问题。

    黄河泥沙来自哪里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据多年观察测得的平均值,进入下游河道的年输沙量为16亿吨左右,也就是说,每年要有16亿吨泥沙流入黄河下游。这样多的泥沙,要想把它全部冲人大海,需要有丰沛的水流,可是与泥沙相比,黄河的水量却并不充裕,它的年径流量仅有468亿立方米,照这样下去,黄河有“河清海晏”的希望吗?

    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现象由来已久,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强烈的土壤侵蚀,就已经把黄土高原切割成了千沟万壑,而冲积到下游地区的泥沙,则堆积形成了华北平原。这完全是自然的造化,其间的功过也无从评说。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有增无减,从而,黄河中下游干流的泥沙也就从史前时期起一直居高不下。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表明,黄河自古就是一条充满泥沙的混浊河流,“黄河”这一名称就得自它水中饱含黄土泥沙,致使水色混黄,因此说,黄河的名称本身就带着黄土地的烙印。

    夕阳下的黄河景色西周时有一句谚语叫“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说,人要活到不知多高的年龄,才能等到“河水”(即今黄河)清澈的现象出现,用来比喻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显然,当时黄河水已相当混浊,水色澄清已是人们的一种极难实现的愿望。

    龙羊峡以上河段,为黄河的源头段,河网密度小,地表侵蚀轻微,水流清澈,含沙量很小。到兰州附近后进入黄土区域,这才开始打上黄土地的烙印,含沙量明显增加,逐渐呈现出浑黄的水色。随着含沙量较大的大夏河和洮河等支流的汇人,黄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增至每立方米3千克,年输沙量1亿吨。

    兰州以下,除祖厉河外,其余支流泥沙含量均不太高,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水渠又分流出一部分泥沙,所以在进入中游河段时,含沙量的增加有限,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6千克,年输沙量不到2亿吨。

    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地区。黄河中游流经侵蚀强烈的晋、陕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结构疏松,本来就极易流失,黄河中游的干支流河网又比较稠密,所以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河口镇到陕西潼关的黄河转折处这一段干流上,集中汇入了许多泥沙含量很高的支流,于是黄河干流中的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大。

    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中游河段,大多穿行于峡谷之中,到山西河津县附近的禹门口始豁然开朗,河水的流势也由急变缓。由于水文状况变化显著,很早人们就把这里称之为龙门。在龙门以上河段,汇有红河、皇甫川、窟野河、三川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等支流,这些河流流经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使黄河干流的泥沙含量急剧增加。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到潼关之间的中游河段,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这一地段内有许多支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大高于干流。例如黄河的二级支流泾河(渭河支流),年水流量约1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却高达2.6亿吨;无定河的情况与泾河相差不多;窟野河年水量不到泾河的一半,年输沙量也接近泾河的一半,含沙量仍与泾河不相上下;延河年水量不过2.3亿立方米,可是年输沙量却高达6000万吨;祖厉河年水量更小,只有1.6亿立方米,可是年输沙量却比延河更高,达8000多万吨,等等。这些支流的含沙量都在每立方米100千克以上,有的支流的含沙量超过干流10倍以上,而且这里所讲的都是平均状况,若以某一时段的具体数值而论,那么,当夏秋之际洪水到来时,含沙量时常会出现每立方米600千克以上的峰值。

    黄河过去没有清过,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如果没有大范围、大幅度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它也不可能清澈,因为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相当严重,这一自然侵蚀过程目前还远远看不到结束,所以黄河水清依旧遥遥无期,所谓“河清海晏”仍然还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长江洪水是由什么引起的

    长江流域内洪水发生的时间,一般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干流大洪水多集中在7月份、8月份,一般年份干支流洪水发生时间先后不一,洪峰相互错开,不致造成很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的大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而上游的洪水则涨势较猛,历时相对较短。

    长江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川江的四大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四川屏山至湖北宜昌区间承纳川江各支流和干流金沙江的来水,其年径流量占宜昌的68%,汛期所占的比重更大。长江历史上许多洪水的形成多与川江洪水有关,川江几条大支流由于处于暴雨集中地区,猛涨的洪水常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每当川江支流洪水与金沙江洪水相遇,或前者洪峰特大,后者底水偏丰,宜昌河段就会出现特大洪峰,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严重威胁。

    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的。长江流域暴雨区较多,特大禹治水像。大的有5个。第一大暴雨区是赣北、皖南、鄂南暴雨区。该区以江西省环玉山为中心,向东扩展到安徽省贫山一带,向西扩展到赣鄂交界的幕阜山地。其中有两个暴雨中心区:一个位于黄山;多年平均暴雨日数达到8.9天,1973年出现过17天暴雨;另一个位于幕阜山地。第二大暴雨区是川西暴雨区,在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从雅安、峨眉到涪江上游的北川、安县一带。也有两个暴雨中心区:一个是峨眉山到雅安一带;另一个是北川、安县一带。第三大暴雨区是湘西、鄂西南暴雨区。该区位于长江支流清江流域到洞庭湖水系澧水中上游一带。第四大暴雨区是大巴山暴雨区,在大巴山南坡四川万源至巫溪一带。第五大暴雨区是大别山暴雨区,在大别山的西南坡。在天气反常的情况下,上游雨季提前,中、下游雨季延后,干支流洪水遭遇,易发生范围很大的暴雨,如1931、1945、1949年洪水。若局部地区发生强度很大的暴雨,也会形成地区性大洪水,如1935年汉江、清江洪水,1981年四川盆地洪水,及历史上的1860、1870年特大洪水。这两类洪水均可造成巨大灾害。

    长江会不会变成黄河第二

    黄河上游及中游的水土流失是众所周知的,黄河每年的输沙量达16亿吨,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每年使河床升高23厘米,现在河道已高出地面3一10米。历史上黄河已先后决口1593次,重要改道46次。黄河上游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曾是“林木葱郁”的地带,因后来烧山毁林,造成现在的赤地千里,秃岭连绵,林木很少,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害河”。

    流经青、川、藏、鄂、湘、赣、苏、皖等十余省区的长江如何呢?有人担心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这不是没有根据的。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现状令人担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31%,年侵蚀土壤达22.4亿吨,每年流人河口的泥沙达5亿立方米。由于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量增加,河床抬高,削弱了泄洪能力。湖北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地面8米左右。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上世纪50年代约有2.2万平方千米,80年代已缩小到1.2 7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被泥沙淤积333平方千米。

    造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违反了自然规律,使覆盖地面的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以四川省为例,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达20%,现下降到9%,而川中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3%。乱砍滥伐造成森林大面积消失,使长江流域内生态恶化,水、旱、泥石流灾害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长江中上游10度以上坡耕地有1.2亿亩,毁林开荒面积不断扩大,这些耕地长年耕作,土质疏松,也造成了流域内的大面积水土流失。

    长江中上游的森林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如果再继续乱砍滥伐,长江的泥沙含量就会继续增加,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我们再也不能使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必须采取措施保护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并营造水源林和各种防护林,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治理好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使长江变成一条清澈的河流。

    黄河凌汛的成因

    黄河浩浩荡荡流在北方大地上,在中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下游山东境内,黄河干流流向为由西南向东北。这两段是黄河凌汛最为集中的地段。

    凌汛是发生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因冰坝阻塞水流引起水位上涨甚至带来洪灾的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

    纬度差异是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黄河从兰州到河套,南北纬差达4°37′,冬季月平均温度相差5℃以上,北部比南部结冰封冻的时间长,冬季封冻早,春季解冻晚。山东境内黄河南北纬度差为3°20′,封冻期南北也不一样长,间隔也比较长。秋末冬初,北部河水首先封冻,南来的未结冰的水流受阻排泄不畅,于是抬高水位,引起凌汛。冬末春初,南部的河水先解冻,而北部河面依然冰层很厚,上游大量的水流夹带冰凌一齐下泄,不仅无法破坏下游的冰层,甚至浮冰还会增进冰层的加厚,极易形成冰坝或冰桥,阻塞水流,抬高水位,发生凌汛。如果凌汛与黄河春季的洪汛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当然,凌汛的发生也有赖于其他一些原因,如内蒙古境内黄河河道宽浅、平缓,浅滩、河湾众多,山东境内河道上宽下窄,都不利于水流下泄,极易阻塞流冰,造成凌汛的危险。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黄河凌汛的发生,在上游和中游兴建了许多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同时加强了凌汛的监测工作,防止凌汛泛滥成灾。

    “地上悬河”是怎么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所有河流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泥沙,而对于一条河流的某一具体河段来说,泥沙是否会在河床中淤积下来,则取决于泥沙数量与河流挟带泥沙能力的对比关系:当后者胜过前者时,河床中就会出现冲刷现象,不仅不会淤积,还要把自身的泥沙冲向下游河段;当二者基本相当时,就会出现一种准平衡状态,世界上许多冲积性河流,经过长期的冲淤调节过程,都已进入了这一状态,河道相对比较稳定;而当前者胜过后者时,就要发生泥沙淤积现象,泥沙淤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决堤泛滥,黄河下游河床就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黄河下游多年平均含沙量与淤积量的关系:黄河下游多年冲淤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6千克。这样,当含沙量小于每立方米16千克时,下游河道就要发生冲刷;当含沙量大于16时,下游河道就要持续淤积下去。由于黄河下游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4千克左右,因而泥沙的大量淤积也就不可避免了。近40多年来经利津海口排放到大海里的泥沙近10亿吨,占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显然还有三分之一亦即6亿吨上下的泥沙沉淤在下游河道中。

    淤积在下游河道中的大量泥沙,当然是从上、中游地区冲刷下来的,但是在上、中游流域的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不同河段的含沙量和输沙量也都变化很大。

    钱塘江大潮

    世界上的大河中,很多都有汹涌的潮涌,如南美的亚马逊河、北美的科罗拉多河、法国的塞纳河、英国的塞文河、印度的呼格里河。我国有潮涌的河流也为数不少,但浙江省的钱塘江涌潮却以其浩淼壮观而闻名于世。在涌潮的强度上,亚马逊河兴许可以和钱塘江潮一比,但钱塘江潮景的变化万千,是其他任何河流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当涌潮在天边出现的时候,如同素练横江,等潮涌长驱直人来到眼前的时候,又有万马奔腾的气势,那种雷霆万钧、锐不可当的力量给人无比强烈的冲击。

    自古以来,就有“一年一度钱江潮”的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它给不了解情况的人一个错觉,以为钱塘江潮一年只有一度。其实每个月都有两次大潮汛,每次大潮汛又有三五天可以观赏涌潮。潮汐是有“信”的,到了该来的时候就一定来,不会失误。

    阴历每月有两次大潮汛,分别在朔(初一)日之后两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后两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后的两三天则分别为小潮汛。每年阳历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阳偏向北半球时,朔汛大潮大于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间日潮总是大于夜潮;而在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阳偏向南半球时,情况刚好相反,朔汛大潮小于望汛大潮,大潮期间的日潮也总是小于夜潮。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越接近春分和秋分,这种差异越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这种差异愈大。就全年而言,则以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大潮较大。至于这两个时期的大潮哪个大,则有19.6年的周期变化,其中一半时间春分大潮大,另一半时间秋分大潮大,两者的差别也由小逐渐增大,然后又由大逐渐减小。潮涌为什么会这么有规律呢?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海洋潮汐是海洋水体受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潮汐既然是海洋水体受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那它应该是周而复始、永不误期的。钱塘江涌潮为海洋潮波在钱塘江河口这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当然也应遵守这种规律,可是唐代的孙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诗中却写道:“休嫁弄潮儿,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车,去向钱塘问。”所谓失信,也称失期,就是该有涌潮的时候,看不见涌潮,让人莫名其妙。

    汹涌壮观的钱塘江潮究竟有没有失信?早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就曾有“钱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记载。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初到杭州,因不知涌潮的厉害,扎营在江干沙滩上,杭州百姓和宋朝军队暗喜,急切盼望涌潮到来,将元军连营卷去,不料江潮三日不至,百姓无不为之大惊,以为天助元军,宋皇朝天数已尽。潮水为什么该涨的时候不涨,不该涨的时候反而巨浪滔天呢?这里恐怕跟钱塘江河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

    钱塘江涌潮既然是东海潮波在钱塘江河口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就必然要受河口地形条件变化的左右。上述涌潮失期现象全部发生在杭州。唐宋年代,钱塘江江道顺直,潮头直冲杭州,故而杭州上下,潮势强劲。后因杭州湾北岸逐渐北退,南岸则向北淤涨;而杭州至海宁问江道又由南北移,河道由直变弯,长度增加,涌潮也随之下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江道的演变,杭州的潮势便有所衰退。另外,钱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来自大海,涨潮流中挟带着大量泥沙,落潮时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游来的山水将泥沙往下冲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江道淤塞,妨碍潮波传播。当江道淤塞较严重时,涌潮便不能到达杭州。所以,涌潮失期并不是没有产生涌潮,而是传播受阻,到不了杭州。

    一般说来,涌潮总是有规律地在钱塘江上出现,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会“失信”于人,这也是钱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所在。

    如诗如画的漓江

    漓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流经桂林市、阳朔县,在梧州市汇入西江。上游称大溶江,从灵渠在溶江镇与漓江汇合口至平乐县恭城河口的一段,称为漓江,全长160千米。这160千米的山水,历来被人们誉为是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是集山水之灵气于一体的奇迹。这里两岸青山连绵不绝,奇峰林立,漓江沿岸,翠竹、茂林、田野、山庄、渔村随处可见,充满了恬静的田园气息,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上绝美的点缀,为漓江更增添几分秀色。

    桂林山水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喀斯特山水旅游区。“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在水流作用下,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不断产生侵蚀作用,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悬谷等奇观。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往往奇峰林立,溶洞遍布。

    漓江沿岸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孤峰、峰林、峰丛、喀斯特泉、暗河、反复泉、周期性泉与涌泉等等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风景区内岩溶发育完善,地面奇石遍布,有的峰林簇拥,有的一山独秀,姿态万千。地下更是溶洞密布,多达2000余个,人称“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犹如神仙洞府。

    漓江最著名的山是画山,最美的景是黄布倒影。画山高416米,临江绝壁上有藻类等低等生物死亡后的钙化产物,因而呈现出了颜色不同、深浅有别的山崖色彩带,鲜艳如画,堪称天下奇观。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画山更加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亮丽景观,见者无不称奇。

    说不尽的漓江景,道不完的漓江情。漓江之美,如诗如画,如烟如梦,那绿水、青山、翠竹、奇石,仿佛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令人见之而忘俗。“漓江神秀天下无”,我们只能说,漓江是一个大自然的奇迹,是集造物主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奇迹。

    塔里木河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历史上就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却也同时拥有新疆地区的生命之源,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全长2179千米,流域面积达19.8万平方千米。塔里木河的主源为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由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转向东行、在阿拉尔以上48千米处的肖夹克附近,接纳了北下的阿克苏河和南上的和田河后,始称塔里木河,在维吾尔语里,塔里木意为“无缰之马”。这个名字对于塔里木河来说,名副其实。它的河道含沙量大,冲淤变化频繁,河流经常改道,在中游地区造成南北宽达数百千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河道曲折,支流众多,芦苇水草丛生,浩浩荡荡地形成一派“水上迷宫”景象。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浓荫蔽日,形成了天然的绿色长廊,是新疆重要的棉、粮、蚕桑和瓜果的生产基地。

    塔里木河对地处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新疆来说,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河流。其宝贵的河水及其所维系的以世界上最集中的胡杨林带为主的生态环境,决定着沙漠的进退和绿洲的存亡,也决定着新疆广大地区的生存条件。古代丝路上许多城邦的兴废,都与塔里木河的变迁关系紧密。

    但近年来,由于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条源流区大规模地开荒造田,筑坝蓄水,引水灌溉,致使塔里木河来水量锐减,下游断流,陷入了生态恶化的境地,以胡杨林为主的“绿色走廊”告急。目前,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建设水利工程、流域内五地州实行用水限额、退耕还林四项治理措施已经陆续在塔里木河流域展开。随着各项整治和保护措施的到位,这条新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终将会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淡水河

    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长的河流。从台湾省地形图上看,淡水河流域处在群山环抱的台北盆地之中。淡水河犹如一条银色飘带,将台北盆地装点得分外妖娆。

    淡水河全长159千米,流域面积约2726平方千米。在历史上,它曾是台湾省惟一可以通航的河道。当时的淡水河上,帆樯林立,“淡水风帆”是当时台湾北部的一处著名风景。在清朝乾隆初年,乘帆船渡海来台者,多溯淡水河而上,至道光年间,盛极一时,这里成为台湾北部与福建往来帆船汇集之地。那时帆船可以从淡水上溯至台北市以及台北县的新庄、板桥直至桃园县的大溪镇一带。19世纪中期一19世纪末期,位于淡水河河口处的淡水镇,已发展成为台湾省北部最繁华的港口,淡水与台北市之间的河道可通小型汽轮,小木船则可溯至大溪,因而也促使大溪镇由一个山区集散地迅速发展成为商港。当地丰富的物产,如稻米、茶叶、樟脑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据1892年~1897年的统计,在这一段时期内,约有300多艘帆船来往于淡水沿岸各码头之间,这些帆船中的1/3都要在大溪码头停泊。因而,在19世纪以前,淡水河是台湾眢睢一的水运航道,也是台湾全省惟一被称为“河”而不叫“溪”的河流。后来,由于人们在淡水河流域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以及在淡水河沿岸山坡开辟茶园,引起淡水河流域内土壤被侵蚀和自然环境生态变化,致使淡水河夹带的泥沙冲积物越来越多,堆积在下游和出海口一带,航道逐渐淤塞,淡水港再也不适宜停泊轮船,往昔的舟楫之利,再不复见,“淡水风帆”成为历史。如今,人们在淡水河上看到的,只有水上人家的点点渔帆。

    淡水河两岸山清水秀。下游的台北盆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台湾省北部重要的农业区。著名的农业灌溉系统石门大圳等均取自于大汉溪石门附近的水源,并利用这些水源灌溉着中坜、桃园、新庄一带的农田;瑶公大圳的水源引自新店溪,这座大圳主要负责灌溉台北市、松山一带以及台北县中和、板桥一带的农田。

    那一块块整齐的稻田,一条条灌溉引水渠道,纵横交错,展示出一幅秀丽恬静的田园画面。几百年来,淡水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了千百万人民,使流域内三县一市的城镇得到发展。

    德天瀑布

    在中越边境广西大新县硕龙乡德天村,有一条气势雄伟的大型瀑布,横跨了中国与越南两个国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它那雄浑的气势、壮美的景观,一直都吸引着游人们的目光。这就是著名的德天瀑布。

    德天瀑布距离县城78千米,距南宁市仅140多千米,是国家特级景点。它源起于广西靖西县归春河。归春河一路流入越南,而后又流回广西,这条流经两个国家的河流忽急忽缓,时分时合,迂回曲折于丛林之中,在经过德天村的时候,河流遇到断崖跌落,那巨大的落差便形成了大瀑布的奇观。

    德天瀑布银瀑飞泻、洪流滚滚,蔚为壮观。瀑布的面宽达120米,那一条条水帘,从高山之上奔流而下,仿佛一幅幅银绸挂在悬崖前。仰望瀑顶,群峰恍若浮动,巨瀑仿佛海倾,令人叹为观止。瀑布声势浩大,千米之外都能听到滔滔的水声轰鸣于山问,慑人心魄。瀑布与山石撞击,水花飞溅,犹如千万颗璀璨的明珠。水汽形成了白蒙蒙的一片,如雨如雾,长年累月飘忽不散。遇到天气晴好、阳光灿烂之日,但见飞溅的水珠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使人如人仙境。有的时候,瀑布之上还会出现彩虹,犹如横跨瀑布的彩练,为雄奇的德天瀑布增添了几分娇媚。

    德天瀑布的景致随四季变化,每一季节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春季之时,春暖花开,木棉如火如荼,其色调与银白的瀑流搭配起来,自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夏季河水猛涨,瀑布也相应变得愈加雄壮,激流以排山倒海之势由断崖飞泻而下,使人备感两袖清风,心旷神怡;秋高气爽之时,碧水清流,渲染于金黄的丰收景致之中,注满了丰收的喜悦;冬季枯水季节,流水略显涓细,不复夏季之霸气,但是悠然而下,令人感受到一种和缓轻柔之美。

    瀑布周围的景观也是秀丽动人,与瀑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德天瀑布附近,峰峦叠嶂,郁郁葱葱。群山之上有层层梯田,湖光山色,绿水梯田,红棉翠竹,小桥流水,好一派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梯田旁边,是中越边界的石山。石山上,大树苍翠挺拔,特别是那主干笔直、绿荫盖地的大木棉树,更显雄伟壮观。

    德天景区名胜众多,明仕田园风光、沙屯的多级叠瀑、黑水河、雷平石林和水上石林、恩城山水及自然保护区,都是值得一游的绝美风景。当然,最动人的景致,无疑还是德天瀑布。无论春夏秋冬,德天瀑布的恢宏气势与壮丽景观,都会让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黄果树瀑布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这副对联传神地勾勒出了中国第一瀑布——黄果树大瀑布的雄浑气势。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北盘江支流的白水河上,是当地的石灰岩地层长期受侵蚀、导致河床断落而形成的。黄果树瀑布气势恢宏,74米的落差、81米的宽度以及100立方米/秒的流量,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为壮观的瀑布之一。在大瀑布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之下,黄果树瀑布周围地貌奇特,形成了有山必有洞、有水必有瀑的奇特景观。

    黄果树瀑布一泻千里,气势非凡,古来闻名。早在300多年前,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就描述其“水由溪上石,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厉,所渭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奔腾的河水自7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犀牛潭,发出震天巨响,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声似雷鸣,远震数里之外,令人惊心动魄。有时瀑布激起的雪沫烟雾,高达数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其周围经常处于纷飞的细雨之中。

    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素以“雄伟、壮观”而名扬四海,而其最神奇之处在于隐藏于大瀑布半腰上的水帘洞。水帘洞位于大瀑布40米~47米的高度上,走近大瀑布本身就足以使人惊心动魄了,进入大瀑布中穿行,更加令人心悸不已。但到了黄果树瀑布,而不进水帘洞,就不会真正领略到黄果树瀑布的雄奇和壮观。

    黄果树瀑布附近奇峰林立,溶洞密布,河流纵横,还分布着18个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瀑布群,即“九级十八瀑”。著名的有陡坡塘瀑布、螺丝滩瀑布、银练坠潭瀑布、星峡飞瀑、滴水滩瀑布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形成,还有着动人的传说。传说白水河是一对私逃的苗族情人用白练变成的,为了阻止追兵,他们又在黄果树下用剪刀剪断河水,于是出现了一泻千里的黄果树大瀑布和周围的小瀑布群。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西南,地处九曲黄河中游,与陕西省宜川县相邻。瀑布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明代诗人陈维藩在其《壶口秋风》中有云:“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是壶口瀑布的真实写照。

    黄河流至壶口,巨流从宽300余米的两山之间奔泻而下,在吉县与陕西宜川交界的龙王一带,河槽猛缩为30余米,聚拢的河水坠入深潭,落差达20米,有如茶壶注水。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在此断裂陷落,河水从高处横面泻下,浪涛滚滚,水花飞溅,声如雷鸣。一团团水雾烟云,慢慢上升,由黄变灰,由灰变蓝,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圈圈彩虹。

    更为神奇的是,黄河流入壶口以后,在流经一个长1000米、深30米的龙壕后,似乎隐身匿迹了。这个龙壕其实是一个弯弯曲曲的石峡,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噬巨流,孟门是龙尾,腹泄黄河水向下游。

    在壶口瀑布正中、黄水跌宕的地方,有一块油光闪亮的石头,在急流中上下浮动,这就是“龟石”。这块石头能随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远远望去,两侧的黄水滚滚扑来,掀起重重浪花,犹如二龙戏珠。

    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至壶口,都是,人在岸畔拉纤绕行,飞鸟也因瀑布呼啸四震、云烟迷漫,惊吓得不敢飞过。因此,当地从古至今就传承着一种奇特的航运习俗——“旱地行船”,而且,一直流传着“飞鸟难渡关”的奇谈。

    壶口瀑布风景区除了瀑布奇观外,还有清代长城、圪针滩古渡、盈门山石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衣锦村”和“姑夫庙”、“鲤鱼跳龙门”等人文景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