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学·中文系-远离热闹,不离人间——答《贵阳日报》记者郑文丰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采访手记】8月2日七夕节,陈平原、夏晓虹这对著名的“学术伉俪”是在贵阳度过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书博会”期间,夫妻俩应邀在孔学堂分会场举行讲座。讲座期间,陈平原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因“书博会”而来的陈平原夫妇,今年恰好有新书面世。但他们并没有顺便在“书博会”上签名售书的打算。“我们写的不是畅销书,是专业性的研究,不适合在热闹的场合签名售书。最适合我们的还是大学。”陈平原在刊物、媒体上就当今大学、教育、城市等热门公共问题的深入发言,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为何在避开热闹的同时,又在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呢?对写过《学者的人间情怀》《千古文人侠客梦》等著作的陈平原而言,他的书名本身就是对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的最好回答。

    发言三原则:懂得,相信,做得到——“许多学者进入媒介发声后,养成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媒体人趣味。尤其是在拥有一定话语权后,往往自我膨胀得很厉害,觉得可以对一切公共事件发言,且发言一定要与众不同。这样一来,‘声音’就容易失真、变形,具有表演性。民间社会的戾气与撕裂,在一定程度上与温和、理性声音的缺乏有关。”陈平原说,在众声喧哗中,我们需要冷眼热肠、中道而行。

    《贵阳日报》:您在就公共事件发言时,会有哪些注意事项?

    陈平原:就公共事务发言,我有三个原则。首先是懂得。读了几十年书,深知自己真懂的东西其实很有限。所以,对公众发言的领域,和自己在书斋里的研究有很大的重合性。要说就得说到位,不懂得的、知之不多的、很难说到位的,不轻易开口。其次,说自己相信的话,不考虑潮流,更不委曲求全;再次,不唱高调,考虑可操作性。这样,我可以畅快地表达所思所想,而不是绕着弯子、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读书必须学会拒绝——自称“职业读书人”的陈平原教授,多年来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读书心得”。和他就公共问题发言一样,他不从自己爱书的角度谈读书,而是分析读书的利与弊。

    《贵阳日报》:对现在的年轻人,您有一些读书建议吗?

    陈平原: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但必须学会拒绝。现在很多人不是不读书,而是太受潮流影响,东摸摸西看看,这也想读,那也想读,尤其是不敢不读大家都说好的书。为什么?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怕跟不上当下的热点话题,怕落伍。其结果很可能是被潮流裹挟,无法形成自己的阅读视野。我想说的是,没有必要读这么多的书,也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的事。找到自己真心喜欢且适合阅读的书,这就够了。

    本土文化的活力在于与其他文明的对话性——此次来贵州,陈平原夫妇打算去安顺看一看。他说:“老钱经常在我们面前‘吹牛’,说安顺的文化有多么了不起。我们就想去一探究竟。”陈平原口中的“老钱”指的是钱理群教授。钱教授视安顺为“第二故乡”,他和一批贵州文化人编写《贵州读本》,倡议“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构建地方文化的知识谱系”。

    《贵阳日报》:这些年来,贵州也试图构建“黔学”,凸显本土区域文化的主体性。您怎么看这种做法?

    陈平原:很多地方的学者都会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民俗等,构建某种特殊研究领域,比如我的老家潮汕就有“潮学”。谈论“黔学”,当然是可行的,我关注的是怎么谈。在构建“黔学”的过程中,请注意几点:首先,一门学科不能仅仅按行政区域划分;其次,不能以某个历史阶段的辉煌成就代替整个历史发展趋势;再次,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献很丰富,要寻找和其他主流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如此,才有可能在学术体系中为“黔学”找到合适的位置。

    (初刊2014年8月4日《贵阳日报》,原题《陈平原:远离热闹,不离人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