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致辞偏老气 校长致辞太时尚
《东方早报》: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辞,这一传统始于何时?
陈平原:这是跟目前的学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学位制度是恢复高考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早期也并没有颁发学位典礼的形式。至少我1987年博士毕业,是北大第一届文学博士,没有毕业典礼,只是口头通知我去未名湖畔的研究生院领毕业证书。
其实以前没有授予学位的时候,校长开学会演讲,平时有兴趣的话也演讲。晚清以来,演说就成为在公共场合发表见解、阐明事理、说服听众的方式,梁启超将演说与学校、报章并列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中国人开始以这种新的方式传播知识,演说也有各种不同用途,比如政治选举、文化普及以及典礼致辞。
《东方早报》:您曾经批评过当下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汇的校长致辞。
陈平原:我曾经撰文评论过“根叔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使用了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等当年网络热词,被称作“根叔体”,编者注)。这是一种风潮,是风潮自然会来也会去,我相信校长们也都会反省这种方式。校长致辞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学生,也都经过了认真的准备,虽然讲稿多数是秘书处理的,但校长肯定是参与拿主意的。
《东方早报》:您提到致辞应注重场合与文体。
陈平原:什么样人讲什么样话,如果一场毕业典礼,校长、教授、学生致辞的风格都一样,那就是失败的。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表达风格,也有自己的尊严。为了下面的欢呼而采取甚至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使用的语言,并不恰当。其实演讲者是容易受台下气氛影响的,如果为了掌声热烈就刻意朝那个方向走,我觉得是违背教育传统的,不符合校长的角色。一般来说,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当讲究仪式感:典雅、庄严、得体、立意高深。但现在大家对“大话”不感兴趣,毕业典礼也像一场娱乐演出一样,学生为自己兴奋的地方鼓掌,但校长致辞并不是为了要大家鼓掌的。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
《东方早报》:能否举隅?
陈平原:像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9年《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以及两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梅贻琦在1928年、1931年的就职演说,我觉得不仅在其后的10年、20年,乃至到今天都能为人接受。而现在的“根叔体”,可能现场很热烈,像一场明星演出,但当时被叫好的那些词,很可能两年后就没有人用了。
《东方早报》:有个现象似乎是学生致辞偏老气,校长致辞时尚化?
陈平原:我听过几个学生致辞,觉得都太正经,反而校长致辞倒“太不正经”,这个状况蛮拧的。学生可能是好不容易被选中,战战兢兢,不敢放开,可能也不大会写文章,爱用四个字四个字的,在典礼状态下,特别不好听。校长致辞太时尚,是想尽可能贴近学生,但贴近学生未必就只有这样的方式。
需要仪式感来提升精神境界
《东方早报》:这跟整个文化环境的娱乐化有关吧。
陈平原:但大风潮下有的人挺住了,有的人则随波逐流。学生需要娱乐,他们毕业时的心情我可以体会,但典礼、聚餐或者晚会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毕业聚餐,致辞结束我就离开,让学生好好玩,因为我在他们会拘谨的。但典礼不是演唱会,校长也不是娱乐明星。校长的角色定位,跟隔壁阿叔不一样,不需要你唱歌跳舞地亲民,校长应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风格、风雅……给学生带来影响。传统中国人认为说话写文章,“得体”很重要,得体谓之“雅”,不得体谓之“俗”。所谓说话得体,涉及你对听众的判断,对自己的定位,对传播手段的把握等。把时尚的网络语言用到校长演说中,让毕业典礼变成了娱乐加狂欢,在我看来很好笑,也有损校长的尊严。
《东方早报》:风格化的演讲形式可否看作对某类固有僵化的讲话方式的反驳?
陈平原:但校长致辞是毕业典礼中最重要的,目的是提振精神,凸显境界,因此,不妨文体典雅一点,篇幅短一点,平时已经讲了这么多,没必要再啰唆。明白这只是一种仪式,公众对校长致辞的期待不要那么高,校长对掌声的期待也不要那么高。
《东方早报》: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国外大学的校长致辞?
陈平原:不必这么具体。所有重要仪式,被感动的是参与者你自己,如果以娱乐心态处之,那是兴奋,不会感动。只要参加过国外这一类毕业典礼的,就明白这个场合的庄严与肃穆。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要穿学士袍,而不能穿背心短裤?因为人的行为、心情是会受到环境布置,乃至衣着、音乐等影响的。这样的场合,需要给人庄严感,成为日后不断追怀的对象。这种庄严感,一直保持着,会累死的;但一辈子从未体验过,那也太可惜了。必须有这么个场合,有这么个人来扮演这么一个角色,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及教育的神圣。所以,我反对校长扮演没有威严只有笑脸、变着法子逗你乐的邻居大叔。
(初刊2012年7月4日《东方早报》,原题《“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谈“毕业致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