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学·中文系-不是把前面的拉下来而是让后面的往上拱——答《南方日报》记者达海军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采访手记】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中国内地高校的发展历程上,出现了诸多热门话题。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4月,清华大学决定不再续聘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后方艳华与校方达成一致,转岗为职员;2014年末,网上传出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的消息,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不断发酵,但随后,教育部官员表示“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高校发展的话题,从来都惹人关注。日前,《南方日报》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陈平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

    谈大学精神——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某种理想性

    《南方日报》:您以前说过,“当前中国大学不缺钱、不缺学问、但缺精神”,您说的这个精神,在现在这个语境下具体是什么?

    陈平原:任何一个大学校长都会很认真地告诉你,他很缺钱。因为钱越多,就意味着可聘请更多好教授,购置更好的实验设备,给学生更优厚的奖学金,以及改善学校的办公条件等。但钱多钱少是相对而言的。举个例子,1993年我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题为《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按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北大教师薪水在北京市职工收入平均线以下;至于出租车司机收入,通常更是北大教师的八到十倍。”这不是空口说白话,我是做了认真调查的。现在当然倒过来了。这一切,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我说不缺钱,是指相对于此前的穷困与窘迫,今天中国大学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想做点正经的学术活动不会特别困难。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某种理想性。因为,在学生眼中,你就是成人世界的代表,有义务更多地展现人生及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教师的品德、文化、修养应该比社会上普通人高。所谓“师道尊严”,很大程度靠这个来落实。而眼下,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理想性似乎有所丧失,工具性在增长,这是我所忧虑的。

    《南方日报》:所以您说的这个精神主要还是指作为教师的理想和坚守?

    陈平原:教师的理想与操守是一方面,制度建设又是另一方面。所谓“大学精神”,跟整个制度设计有关系,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比如说,我们都在批评大学过分行政化、官场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给予校长书记副部或正厅的行政级别。这么做,本意是便于开展工作,可实际效果却是很多本来走行政道路的人,为了级别而进入高校。

    中国大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是综合性的,不是谁登高一呼就能解决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过于理想性的设计不仅做不到,而且很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办教育的大都是理想主义者,希望理想主义者尽力往前赶,能走多远算多远。

    谈高校对比——内地高校师生有更强的认同感

    《南方日报》:作为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聘教授,您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在香港,对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前老听到一种声音,内地高校不如香港高校。您怎么看?

    陈平原:要是有兴趣的话,请读我刚出版的《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今天关心教育的人,开口就是哈佛耶鲁,其实美国大学跟我们有很大的文化隔阂。香港的大学借用西方的教育制度,但又是中国人办的,大部分教授是中国人(或华裔),这样的大学之道,或许更容易借鉴。但总的来说,内地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发展模式各有利弊。

    单就用人制度而言,以前我们受到最猛烈的批评是“近亲繁殖”。各大学都用自己的毕业生,一代一代传下去,人际关系很复杂,学问的格局则越来越小。美国大学的规矩是不留自己的毕业生,一律送走,若干年后,如果你闯出名堂了,再把你请回来。此举保证大学教授的来源多样,形成了某种差异与竞争。香港及台湾的大学也是这么做的。北大10年前开始实行此制度。

    此外,香港及澳门的大学在延揽人才方面比内地高校有优势。除了财力雄厚,制度灵活也是一个原因。据说澳门大学校长到特区政府去申请经费时,政府抱怨招聘教授的薪水太高了,以致本地官员不服气。校长给他们解释:官员是本地市场,教授是全球市场;官员离开澳门这个地方谁要?而好教授则“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南方日报》:与内地高校比,香港高校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陈平原:香港的教授对大学的认同感没有我们这么强。教授是校长的雇员,雇主给你很好的条件,你必须圆满完成任务。合同期一到,可能你炒我,也可能我炒你。而从退休的那一刻起,你就与大学没有关系了。

    要说专业意识,香港高校的教授很突出;要说知识分子的承担精神,内地高校的更强烈。香港的教授来自五湖四海,居港期间,可以跟香港社会毫无关系。我的专业做得很好,你聘我,我出色地完成任务,这就行了。而北大等内地高校的教授则觉得,我不仅要讲好课,还要对中国负责,还要影响社会。这么说吧,内地高校的教授保留了较多传统读书人的家国情怀。

    《南方日报》: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一度被寄予高校改革蹚新路的厚望,您对其关注多不多?

    陈平原:大学改革牵涉的面很广,不是一所大学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南方科技大学被过分强烈关注,这对它很不利。某种意义上,南科大是被舆论推着走的。朱清时校长是有理想的,我钦佩他。他为全社会讨论中国大学命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其实,让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浮出水面,以便公众思考、质疑、争辩,也是一种贡献。

    谈学校差距——集中财力办大学的机制要调整

    《南方日报》:前段时间,有关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废除的消息沸沸扬扬了好一阵,最后证实说国家没有明确有这个说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平原: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在中国财力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为了较快提升中国大学的水准而创立的制度。客观来说,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支持的大学,这些年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升。问题在于,对于非211工程的大学来说,这种做法不是很公平。这些年,我走访了好些原本很不错的大学,就因为没进入211工程,普遍士气低迷,发展缓慢。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这两大工程是指挥棒,不仅涉及拨款机制、科研项目、教授待遇、学生就业,就连民间捐款也都挑985或211.这样一来,中国大学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我看来,这种集中财力办大学的机制需要调整。

    但是,完全取消这两大工程,技术上有一定难度,更有一点,我们不能因追求公平而丢掉效率。中国2000多所高校本就高低不平,不该重新回到大锅饭时代。不妨用增量的办法逐渐抹平这个鸿沟:不是把前面的拉下来,而是让后面的往上拱。比如说,让211或985动态化,把一些学风正且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好学校往上推。若干年评一次,往上推一批,让后来者有奋进的动力。用增量的办法来解决不同大学之间巨大的差距,这样方能使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得到较好的提升。

    《南方日报》:今年有几个新闻报道,说有些大学老师上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最后因为没有研究成果而被解聘。

    陈平原:如果是研究型大学的老师,确实必须兼做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老师可以教学为主,不强调研究成果。我记得北大曾做了明确规定,教师分教学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三类。香港中文大学更明确,若是教授职位(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必须有科研成果,每年都得填报;若是讲师(以前叫导师),则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你的任务就是教好书。

    这个话题之所以被热炒,是因为大学在考核教师时往往重科研而轻教学。这倒是个真问题。至于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目前仍找不到万全之计。

    (初刊2015年1月15日《南方日报》,原题《如何抹平高校间发展差距?北大中文系原主任陈平原:不是把前面的拉下来?而是让后面的往上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