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聊斋狐魅妖魅之谜(三)——智谋超人狐狸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红玉:力挽狂澜狐亦侠

    2.辛十四娘:“正德嫖院”讨公道

    3.封三娘:女人之间的伟大友谊

    4.狐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狐谐:舌战群儒女诸葛

    6.九山王:《基督山伯爵》中国版

    7.青凤:狐狸精的道德理想

    1.红玉:力挽狂澜狐亦侠

    狐狸狡猾、聪明、善变,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狐狸也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句西方谚语说:“狐狸知道许多事,刺猬只知道一件事。”意思是狐狸机变百出,刺猬只知道防御。

    英国思想家以塞亚·伯林在《刺猬与狐狸》里说,思想家分刺猬和狐狸两种。前者偏重理性,存一大智;后者偏重经验,足智多谋。女人要打消做刺猬式人物的观念,树立做狐狸的观念,而且要修炼成精。

    蒲松龄写狐狸精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狐狸精的形象跟“狡猾的狐狸”本身特点挂上钩。《聊斋》中的狐狸精智谋过人,靠过人的才智在社会和家庭中安身立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这些狐狸精有三个共同特点:第一,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一旦认准,矢志不移;第二,对人生困境有深刻的认识,根据这个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审时度势,机谋权变,善于把握局面,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性格反而发出璀璨光芒;第三,头脑极其冷静,擅长应对复杂局面,擅长有针对性地对待各色人等,所谓“看人下菜碟”。

    《聊斋》里的狐狸精是些公关好手,是处理难题的能手。这些才智过人的狐狸精如何渡过人生难关,如何处理棘手问题,对今天的读者仍然有参考价值。

    我们先看一类杰出的《聊斋》狐狸精,她们是家庭的顶梁柱。

    在封建家庭中,夫为妻纲,男人是当然的顶梁柱。丈夫如果出了事,妻子常常只能以泪洗面,只能眼看着家庭一天天破败。女人的名字是弱者,这个法则到《聊斋》狐狸精那里,被彻底打破了,并且是诗意化地打破了。在男人面临困境一筹莫展时,在家庭面临危难时,美丽的狐狸精挽狂澜于既倒,救男人出困境,使家庭重新复兴。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红玉》和《辛十四娘》。

    红玉在小说里出现时,带有一般狐狸精的特点,甚至有青楼色彩,对男女间的事比较随便。冯相如坐在自家院子里,“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

    红玉和冯生的事,被耿直的冯翁发现,把儿子臭骂一通,又当面训斥红玉:女人不守闺戒,既玷污自己,又玷污他人,给人知道了,丢人的不仅是我们家!

    冯生想继续跟红玉“含垢为好”,也就是继续暗地相好。红玉却因为受到冯老头的教训,感到羞愧,对冯生说,缘分已尽,坚决离开。她不是一走了之,而是精心安排好了冯生的生活。她拿出四十两银子,帮冯生娶到美丽的良家女子卫氏。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红玉多么的善良,也看出她作为狐狸精未卜先知的神通。

    冯生和卫氏夫妻和美,生了儿子。但是,黑暗的社会容不得穷苦书生的美满婚姻。卫氏扫墓时被退休的御史看上,被抢走后不屈而死,冯翁为此吐血而死,冯相如惟一的儿子也丢了。冯生家破人亡,秀才被除名,穷到极点,还没了儿子,根本没了活路。怎么样改变这“半生贫彻骨”又“宗支不续”的处境呢?冯生只知道一天到晚啼哭,一点儿办法没有,甚至一点儿想法也没有。

    这时,红玉再次来到他身边,不仅救回了他的独生子,还夙兴夜寐,亲自动手整理破败不堪的家。红玉告诉冯生,你只管认真读书,家里种田、补屋、雇工、耕作,一切劳作的事,都不要管。半年工夫,冯家“人烟腾茂”,成了小康之家。冯生这才想起来,考试期限马上到了,自己的秀才功名还没恢复。红玉说,我早就寄了四两银子给学官,你的功名已经恢复了。

    红玉为什么要冯生只管读书?为什么思绪周密地给学官寄钱恢复冯生的功名?因为冯家受够了当官的压迫,冯生只有通过读书做官爬上去,才能永远彻底地改变命运。闺中少妇红玉把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看得明明白白,理得清清楚楚,身为男子汉大丈夫的冯生却似乎没有想到。结果,冯生乡试考了第一,冯家很快“腴田连阡,夏屋渠渠”——肥沃的土地大片大片,高大的房屋一座一座。

    红玉是被冯相如父亲赶走的,但她不讲个人恩怨,只讲对所爱者的奉献,她用辛勤的劳动和超人的心计,完全改变了冯生的命运。红玉是狐狸精,但不是一般的狐狸精,是蒲松龄所说的“狐亦侠”。在传统观念里,害人的狐狸精、祟人的狐狸精,成了“侠”,真是振聋发聩。

    对《红玉》,大文学家王渔洋有重要评语:“程婴、杵臼,未尝闻诸巾帼,况狐耶?”意思是说,像搜孤救孤的程婴、公孙杵臼那样侠肝义胆的人物,很少能从女性中找到,何况是狐仙?红玉就是这样一个“狐亦侠”的奇绝人物。

    2.辛十四娘:“正德嫖院”讨公道

    另一个狐狸精辛十四娘跟红玉异中有同,这也是个很有名的故事:一个狐狸精挽救丈夫、挽救家庭的伟大故事。

    蒲松龄故意把故事背景安排到明代正德年间,这是有深层次考虑的:两千年来,以皇帝身份做嫖客的顶尖人物,就是正德皇帝,即所谓“正德嫖院”。《聊斋》狐狸精偏偏就能利用风流的皇帝来对付横行的恶霸和贪赃的官吏,把冤沉海底的血案翻过来。

    辛十四娘是个美丽聪明又特别自重的少女,小说里的鬼郡主把她叫做“作意弄媚巧”的“野狐精”。小说里描绘她:“娉娉而立,红袖低垂”,“刻莲瓣为高履,实以香屑,蒙纱而步”,既风度翩翩,又妩媚可爱。

    辛十四娘遇到的书生也姓冯,轻浮酗酒。冯生外出游玩时遇到美丽的辛十四娘,当即狂热追求,向辛翁求婚,被断然拒绝后还因为撒酒疯被打了出来。他恰好遇到冯生祖父的情人,老太太是主管一方鬼狐的“郡君”,硬是乱点鸳鸯谱,逼辛十四娘跟冯生成亲。辛十四娘不得不屈从,她知道冯生不是个好伴侣,就尽量改造他。

    纨袴子弟楚公子跟冯生是同学,听说冯生娶了狐仙妻子,登堂祝贺。十四娘对冯生说,楚公子“猿睛而鹰隼,不可与久居也”。就是说,这个人有猴眼睛、鹰钩鼻,对于这样相貌的人你不能长期与之交往。

    事实证明,辛十四娘的判断非常准确。这里边既有狐仙的特异功能,也有闺中少妇过人的洞察力。冯生虽然答应了,但轻浮习气不改。

    学政给秀才们岁考,楚公子考第一,冯生考第二。楚公子沾沾自喜,请冯生喝酒,把试卷拿出来说:“小生之所以能够忝列你之上,就是因为我文章开头几句写得比你好啊。”冯生喝醉了,不能忍耐,大笑说:“你到今天还认为是因为你文章写得好而考了第一吗?”楚公子又气又愧,张口结舌。

    冯生酒醒后把这件事告诉十四娘,十四娘很不高兴地说:“你真是个轻佻的乡巴佬儿!你用这种态度对待小人,会惹来杀身之祸。你的祸事不远了,我不忍心看你倒霉,现在就跟你辞别。”冯生表示改悔,十四娘说:“想让我留下,得约定:从今后,不出去交游,不许多喝酒。”

    不久,冯生被楚公子硬拉到家里,灌了个酩酊大醉。原来,楚公子对冯生怀恨在心,天天琢磨着如何报复。他把冯生灌醉了,诬陷他杀人:楚公子的妻子打死了丫鬟,楚公子把尸体放到喝醉的冯生身边,说是冯生杀的。

    冯生给官府打得皮开肉绽。辛十四娘知道,楚公子这个陷阱很深,不容易跳出,就劝冯生先屈招了罪名,免得受刑,然后,她立即派狐丫鬟进京。冯生认了杀人罪名,判绞刑,老管家回家报告,泣不成声。十四娘听了,神情坦然,好像根本不放在心上。

    丈夫被判死刑,对一个弱女子来说,简直是塌天大祸,辛十四娘却平静如水,冷静果敢地应对。她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胆大心细,紧锣密鼓,像大军事家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她让冯生屈招,是为了让他少受苦;她派狐丫鬟进京,是针对好色皇帝走的一步险棋,果然险中取胜。

    在秋决前夕,皇帝特旨给冯生翻案。原来,十四娘派出的狐丫鬟扮做流动的妓女,取得微服外出来嫖妓的正德皇帝欢心,申诉了冯生的冤情。蒲松龄说,像冯生这样的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几乎带来杀身之祸,如果不是室有仙人,怎么能摆脱监狱之苦呢?

    红玉和辛十四娘,用蒲松龄的话来说,一个是“侠”,一个是“仙”,已经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狐狸精了。她们实际上都是弱女子,她们都在风雨如磐的社会里,面对强横的势力,救助无能的男人,既有大将风度,又智谋超群,传统的狐狸精在她们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即便是一般的男子汉在她们面前,也相形见绌。

    3.封三娘:女人之间的伟大友谊

    《封三娘》写了两个女性。范十一娘是大家闺秀,出身官宦人家,蒲松龄形容她是相貌艳美又骚雅尤绝,长得极其美丽又很有文化。但她却以平等身份同贫家少女封三娘交朋友,“订为姐妹”,甚至为封三娘的离去而“伏床悲惋,如失伉俪”。

    范十一娘对贫士孟安仁一见钟情,克服了“闺训”和内心矛盾,抛弃了以财富、门第论嫁娶的传统观念,勇敢地拒绝父母为自己接受的豪绅家求婚,公开宣布“非孟生,死不嫁”,直到以死殉情。

    一个官宦小姐有这样的胆识、胸襟、志气,确实难得。但是,范十一娘这个深闺少女何以能有这样的光辉性格?一个贵家少女又如何跟贫士孟安仁产生联系?归根结底,和她的女友狐女封三娘有关。

    封三娘慧眼识人,一见孟安仁就判断他是“翰苑才”——具备做大官的能力,便马上去了解情况——“物色甚详”,然后她要女友范十一娘当机立断,许以终身。范十一娘还在犹豫,封三娘竟然“以所赠金钗,矫命赠之”——拿着范十一娘送给自己的金钗,假装是范十一娘的意思去送给孟安仁。

    为了女友的爱情幸福,封三娘竟然以二八红颜身份,夜闯孟宅,去为女友做媒。孟安仁以为封三娘是夜奔之女,前来拥抱,封三娘说:“妾非毛遂,乃曹丘生。”——我自己不是夜奔之女,是来替女友传情的。说得光明磊落,坦荡无私。

    当范十一娘以死反抗父母乱点鸳鸯谱时,封三娘又用异药救活了范十一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封三娘是个美丽的少女,但她在小说中出现时,并不是传统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也不是“抱衾红娘”,而是为朋友终生幸福奔波劳碌、殚精竭虑的奇特女性。

    谢德林说过,文学不遵守凋弊的法则。中国古代作家写男性友谊很多,男性间的友谊彼此影响人生道路的也很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传户诵,“范张鸡黍”的旧闻人们也耳熟能详。而《封三娘》写狐女和人间少女生死不渝的友情,这友情又决定了人间少女的命运,这是从来没有人写过的。

    4.狐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狐妾》,顾名思义,即狐狸精小老婆,用现在时髦的话,该叫“狐狸精二奶”。实际上,狐妾亦鬼亦狐,她本来是汾州令的女儿,受官衙内的狐狸精蛊惑而死,狐狸精教给她各种法术,结果她也“飘然若狐”,变成法术超常的狐狸精。

    她在小说中出现时,是个“垂髫者”,梳着少女发型。成了汾州官员刘洞九的小妾后,丫鬟老妈子来参拜,她给很多的赏赐,很大方,很有派头。

    接着,狐妾的能力在应对一个一个困难时表现出来。第一件事,她的情人刘洞九要办三十几桌酒席,掌勺的厨师不够,她说,不用担心,把厨师都打发走,我来办。鱼肉作料都备好,家里的人只听到刀板不断地响,转眼工夫,菜都齐了,十几个人轮流上菜,络绎不绝。

    最后,要上汤饼,即面条,狐妾说,预先并没要求,这么急促,怎么办?先借吧。转眼间,三十几碗汤饼热气腾腾地端了上来。客人走了,狐妾对刘洞九说,拿钱还某某家的汤饼。原来,汤饼是她从别的地方摄取来的。

    第二件事,刘洞九的夫人派两个仆人来看他,其中一个仆人在路上说,听说狐夫人给仆人犒赏不少,这次我也可能得到几两银子,买件皮袄穿。狐妾立即知道仆人在路上说的话,说,这个奴才无礼,得教训。结果仆人进城就头疼,只好膝行向狐夫人求饶。狐妾说:“你说是夫人,倒真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还得加个‘狐’字?你想得件皮袄,为什么这样无礼?”说完丢下件东西,里边包着五两银子,恰好可以买件羊羔皮袄。

    第三件事,刘洞九的上级提学使死乞白赖地要走了狐妾的画像,对着画像说下流话。结果,正说着,脑袋上像是被界方击中,非常疼痛,不得不把画像还回去。

    第四件事,刘洞九的女婿想看看岳父小妾的真容,也暗存不轨之心。狐妾没让他头疼,却在他一再回头时,发出一阵阵像夜猫子叫一样的笑声,女婿被吓得胫股皆软,魂都几乎丢了。

    第五件,也是最神奇的事,狐妾未卜先知,救了刘洞九一命。她预先知道汾州将要变成战场,就让刘洞九找个公差离开汾州。结果,不久汾州发生兵变,除了刘洞九之外,所有官员全部罹难。

    最后一件事,狐妾预知刘洞九的死期,留下丧家挂在门上的旗子后离去。没有多久,刘洞九果然死了。

    《狐妾》里边的狐女,有较多怪异成分,“狐性”突出。但蒲松龄描写她的神奇“狐性”正是为了创造一个特异的、富有挑战性与应对能力,又忠心耿耿的人物,因而这种“狐性”带有明显的、惩恶扬善的道德倾向。

    狐妾能摄取远处的物品应急,但不是白白使用,她的法力不用来获取私利;她能预知百里之外的闲言碎语并采取相应措施,但只是为了维持自尊心,并没有为患他人;她对伤害自己的人迎头痛击,但适可而止,对提学使和女婿各有对策,并非一概而论。纵观她跟刘洞九的关系,她是个付出者,而不是索取者——刘洞九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也忠于这一选择,对年龄大的刘洞九绝无二心,不对自称“下官殊不恶于洞九”的提学使动心,也不对更年轻的女婿动心。

    狐妾这个人物既有狐性、狐力与狐媚,更有人性、人情与理性,这是作者用“狐性”对现实人物进行理想化处理的结果。

    5.狐谐:舌战群儒女诸葛

    读书人万福住在济南旅店,夜里有女子主动来他房间,女人长得很美,二人随后私通。女子说:“我是狐仙,但不会作祟。”万福对她深信不疑。万福的日用需要,都是狐女供给。

    后来,万福的朋友知道了,要求见狐女。万福告诉狐女,狐女对客人说:“见我做什么?我也是人哪。”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在目前,四处一望,却连个人影也没有。

    有个叫孙得言的人,善于开玩笑,再三请求狐女露面,还说:“听到这娇滴滴的声音,勾得魂飞魄散,为什么吝惜你美丽的面容,让我们只听到声音而害相思病呢?”

    狐女应声笑道:“你倒是个贤孙子,想给曾祖母画行乐图吗?”信口把孙得言骂成自己的重孙,矮了三辈。

    狐女接着进一步发挥,给大家讲了个狐故事:“过去有个旅店狐狸很多,经常出来骚扰旅客,搞得门庭冷落,旅店主人忌讳说‘狐’。有一天忽然来个外国人,主人很高兴,不料刚把客人迎进门,就有人告诉说:‘这家有狐狸。’客人害怕了,想搬走。主人辩解道:‘我这没狐狸。’客人到了房间,看见一群老鼠从床底下跑出来,大吃一惊,边喊着‘有狐狸’边往外跑。主人问:‘你看到什么啦?’客人说:‘我看见的,细细的,小小的,不是狐狸的儿子,准定是狐狸的孙子!’”她再次把孙得言骂成孙子。

    有两个客人是兄弟,一名陈所见,一名陈所闻,看见孙得言被狐女嘲笑得很尴尬,就说:“雄狐狸哪儿去了?放纵雌狐狸在这儿放毒?”

    狐女便顺口又编个“红毛国”的故事把陈氏兄弟的名字嵌到里边取笑,说:“马生骡子,是臣所见,骡子生驹驹,是臣所闻。”

    读书人之间互称字是尊敬,把名字嵌到一句笑话里则是不敬。狐女回敬了陈氏兄弟,孙得言自不量力,又用狐女情人的名字出个对联:“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在座的人都想不出如何能对得妥贴,狐女笑道:“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骂人的孙得言成了鳖,成了龟。

    鲁迅先生为什么欣赏《狐谐》,并大段引用到《中国小说史略》里?

    可能不仅因为它是典型的文人小说,也不仅因为它是写文人式斗嘴写得非常有趣,更因为《狐谐》中的狐女是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特殊人物,一个可以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姿相媲美的女性形象。

    在现代社会,男女聚会时不分男女,高谈阔论,是正常的。但在蒲松龄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不同席,叔嫂之间不通问。

    女性不管如何腹有诗书,如何口若悬河,也得不到跟男人平等竞争的机会。

    《红楼梦》里芸儿可以跟薛蟠一起唱曲,但她是妓女。良家女子绝对不能跟男士一起唇枪舌箭。历史上最有名的才女,比如蔡琰、谢道韫、李清照等人如何用自己的才能压倒须眉,也没有多少记载,因为在现实社会中,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谢道韫曾经要“为小郎解围”,也就是替小叔子跟宾客辩论,但并没付诸实践;李清照写出“人比黄花瘦”,她丈夫写了五十首《醉花阴》也没法超过她,这是夫妻间的轶事。

    而女性和男性以文字游戏交锋并占据上锋,只有《狐谐》中这个没名没姓的狐女做到了,她巧舌如簧,把几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说得张口结舌。但小说里并没有出现当时社会习俗不允许也不可能有的场面:男人和女人同堂饮酒,同堂辩论。就因为《狐谐》的女主角有特殊的身份:狐,她故而可以隐形,闻声而不见人。

    《狐谐》的故事有特殊背景,如第二讲所述,它是和孙蕙、顾青霞有关的,在此不再细述。

    《狐妾》《狐谐》中的狐女,我行我素,口若悬河,跟传统道德要求女性的“幽闲贞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准则背道而驰。她们狡黠机智、洞察人生、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受环境限制,不受时空束缚。她们置身于男人世界时,敢说敢笑,落落大方,不逊须眉甚至压倒他们。所以说,用传统狐狸精题材显扬女子才德,是蒲松龄对古代小说的重要贡献。《聊斋》中的狐狸精是不是好就完全好,坏就完全坏呢?不是。《荷花三娘子》里有个没名字的狐狸精,她在小说里一露头就跟人野合,被宗湘若发现,宗湘若喜欢她的美,又讨厌她的放荡,一边对她动手动脚,一边问她姓名。她回答了一段经常为《聊斋》评论家所引用的话:“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做贞坊耶?”

    这是“性解放”的典型口吻,带着鲜明的“青楼”色彩。这个放荡的狐狸精跟宗湘若相好,导致宗湘若生病,宗湘若按照高僧安排,把她吸到魔瓶里要投进汤火时,突然看到狐狸精带来的金橘,想到他们之间的情爱,就把狐狸精放了。

    狐狸精感恩,改恶从善,促成了宗湘若跟荷花仙子的婚事,自己则隐身而去,要修炼成仙。这很有点儿像现在一些犯了罪、被判了刑、进了监狱后重新做人的女性,一念之差,人妖之别,放弃邪恶,立地成仙。像这样的狐狸精,你说她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好中有坏,还是坏中有好?都有一点儿,又都不全是。蒲松龄写出了狐狸精的复杂性,并在实际上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聊斋》女狐以“美”胜,《聊斋》男狐以“智”胜,下面我们看看《聊斋》中那些智谋过人的老狐狸吧。

    6.九山王:《基督山伯爵》中国版

    中外小说家都热衷于写复仇故事。基督山伯爵做水手时受到几个人的陷害,九死一生,逃出监狱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针对这些人性格中的弱点,请君入瓮,一一向仇人复仇。大仲马这部小说长达四大本,电视剧、电影拍了许多遍。

    奇怪的是,我们竟然可以从《聊斋志异》中看到《基督山伯爵》的先验性登场。《九山王》写的是《聊斋》老狐狸的复仇故事,简直可以看成是《基督山伯爵》异国异类的先声。

    关于《九山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根据清初农民起义的史料,顺治年间山东确实有个农民义军首领名叫王俊,号称“九山王”。同时还有一支李化鲸率领的农民义军,最后都在清兵镇压下失败。第二,蒲松龄对农民起义持反对态度,称其为“盗贼”,说他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骨子里有“盗根”,认为他们大逆不道,应该灭族。

    蒲松龄这样看,跟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受的教育有关,封建统治阶级总是把农民起义看成是盗贼、乱党,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说过,重要的不是我叙述哪个时代,而是我在哪个时代叙述。十七世纪的中国作家蒲松龄不可能跟现在的历史学家一致。有的《聊斋》专家认为《九山王》可以当作思想史资料看,不过现在我们把它完全还原成小说,以观察不同的狐狸精形象。

    曹州李秀才家的荒园被一位文质彬彬的老头租下,一年一百两纹银。李秀才发现老头和家人入住后,荒园眨眼之间变成很讲究的华舍,老头热情地邀请李秀才做客,“酒鼎沸于廊下,茶烟袅于厨中”,宴席丰美,不时有年轻人来来往往,还听到有小孩子和妇女的笑语声,看来这一家有上百口。李某知道这家人是狐狸精,便暗下杀心,暗地埋下火药。

    有一天,他突然举火烧园,“死狐满地,焦头烂额者,不可胜计”,惨不忍睹。幸免于难的狐叟颜色惨恸地责备李某:“夙无嫌怨,荒园岁报百金,非少;何忍遂相族灭?此奇惨之仇,无不报者。”李某以为这个被灭族的老狐狸可能要往自己家丢点儿石头瓦块进行骚扰,过了一年,却一点动静没有。

    此后,“群盗竞发”,李秀才家里人口众多,担心战乱,正好村里来了料事如神的“南山翁”,李秀才便把他请来算命。南山翁一见李秀才,就起立行礼,说李秀才有真主之命。李某半信半疑地说,哪有空手受天命做皇帝的?

    南山翁说,不然,自古以来,帝王都从平民百姓中崛起。然后,老翁以“卧龙”自居,出谋划策,置办兵器,帮李秀才联络几个山寨,结果李秀才成了率众万人的“九山王”,封南山翁为“护国大将军”,自认为黄袍加身,指日可待。

    不久,朝廷大兵围剿,九山王被困,南山翁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九山王失败,因为造反被灭族。李秀才这才悟出:这是老狐狸用灭族之祸来报复自己。老狐狸的复仇做得太到位了,计谋太巧妙了:李某是个秀才,一个秀才守着妻子儿女,关起门来朝天过,怎么能杀他?即使杀了他,又有什么办法让他遭受灭门之祸呢?

    遭受族灭之祸的老狐狸,非常懂得探索人的心理,他从李秀才对毫无怨仇的狐狸全家下狠手,看出秀才“方寸之间已有盗根”——心里已经有做强盗的祸根,或者叫性格依据。老狐狸要做的,就是诱使这“盗根”生根、发芽,然后结果。

    于是,老狐狸先是引而不发,使李某丧失了狐狸精可能要报仇的警惕,然后忍辱负重,巧使计谋,诱使李某造反,让秀才的“盗根”得到登峰造极的发展,最终带来灭族之祸。跟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遵化署狐》里的狐狸精受到官员迫害,就以揭发他的贪污行为作为巧妙报复。

    7.青凤:狐狸精的道德理想

    六朝小说《博物志》里就出现过有学问的狐叟,跟大学问家张华一起讨论学问,把张华说得张口结舌。《聊斋》对传统狐狸精的重要颠覆,就是创造了一批有派头、有修养、有学问的狐叟,是狐而“叟”,就是狐狸老头、老狐狸。

    狐叟非常有派头,比如《青凤》里的狐叟,简直就是讲究礼教的封建家长。《青凤》里写狂生耿去病到素有怪异的荒宅,“拨蒿蓬,曲折而入”,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这个鬼狐出没的地方“殊无少异”,竟然出现一幅秩序井然的家族聚饮图:“潜窥之,见巨烛双烧,其明如昼。一叟儒冠南面而坐,一媪相对,俱四十余。东向一少年,可二十许;右一女郎,裁及笄耳,酒肉满案,团坐笑语。”这简直是一个礼法森严的封建家庭——家长南面坐而且戴着读书人的帽子,老太太和少男少女们的座次毫无越规。

    当耿去病闯入时,狐叟出迎,两人攀谈后,耿去病用“涂山氏”也就是狐仙之祖的赫赫功绩取悦狐叟。狐叟高兴了,让妻子和女儿都出来听,俨然是一个喜欢用高贵门第自悦的儒者。但当耿生把青凤抱到膝头上的行为给狐叟发现后,狐叟大怒,这时他完全是个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小辈败坏门风的封建家长。

    青凤的叔父是个狐叟,我们平时把特别狡猾、特别有心计的人叫“老狐狸”,《聊斋》的狐叟当然更是有心计、极狡猾的。他们阅历丰富,富有智谋,但不仅不祟人,不给人制造麻烦,还经常对那些道德有缺陷的书生担负起教化之责。

    我们今天认为青凤的叔父阻挠青凤和耿生的恋情,认为他是不合情理的封建家长。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青凤的叔父未必不是为了侄女儿的终身大事和道德完善而着想,须知,耿生家里是有妻子的。

    《聊斋》这些狐叟不仅有学问,有阅历,还特别有道德追求。他们有相当明确的而且是比较高尚的人生追求,同时也努力把跟他们打交道的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潍水狐》写潍县李某家来了一位自称为狐的阔气房客,全县的头面人物都来跟狐叟交朋友,狐叟也十分恭敬地接待,只有县令他坚决不接待,而且说:“君自不知,彼前身为驴,今虽俨然民上,乃饮(火追)而亦醉者,仆虽异类,羞与为伍。”

    饮(火追)而亦醉,是个典故,唐代张四娘善歌舞,她的丈夫张五奴总随妻子前往。人欲其醉,常劝酒,五奴说,只要多给我钱,我吃蒸饼照样醉。这个典故用来讽刺贪财无耻之人,狐叟不屑与这样的人为伍。

    至于狐狸精捉弄官迷心窍的王子安,更是《聊斋》中脍炙人口的故事:狐狸精制造了一个金榜高中的幻象,让名士王子安洋相出尽。王子安科举考试多次考不中,乡试发榜时,他喝得醺醺大醉躺在卧室里,有人来说:“报喜的来啦!”“您中进士啦!”“您在金銮殿经过皇上面试点了翰林啦,长班(随从)在这。”

    王子安一看,果然有两个穿戴整齐的人在床前叩头。王子安想,既然做了翰林,不可以不出去向乡邻们炫耀一番,当即大叫:“长班!”

    随之又捶床大骂:“愚笨的奴才!”长班愤怒地说:“穷酸无赖!跟你开玩笑哩,真骂啊?”

    后来,王妻出现了,生气地说:“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来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王子安这才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虚幻的,他找到门后边,发现了长班戴的红缨帽,如小酒杯般大小。王子安知道自己上了狐狸精的当,感叹道:“过去人给鬼捉弄、调侃,我今天给狐狸精耍了一把。”

    《聊斋》里有学问、有道德的狐叟,成为人间善恶的判断者。实际上,这是蒲松龄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他借助于狐的形式对此做了巧妙折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