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聊斋刺贪刺虐之谜(三)——嬉笑怒骂搏恶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商三官:勇绝荆轲的复仇女神

    2.小翠:嬉闹之间除政敌

    3.仙人岛:妙语如珠奇巾帼

    4.丑狐:负心汉的下场

    5.武技:对牛皮大王的善意调侃

    6.河间生:读书人的洋相

    1.商三官:勇绝荆轲的复仇女神

    社会黑暗,七尺男儿受尽窝囊气可以凭一己之力复仇,如果是柔弱女子被人欺负,那怎么办?面对黑恶势力,《聊斋》女性的聪明才智大放光芒,她们在跟恶势力做斗争时,机智勇敢,谈笑之间却敌兵,她们的处世才能往往让庸碌的男人望尘莫及。

    在恶势力猖狂时,即使是堂堂七尺男儿,有时也会一筹莫展。而柔弱的《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遭遇危难的关键时刻,以冷静的思考、果敢的行动给恶势力致命一击,像复仇女神一样让正义得到伸张。

    《商三官》讲的是一个孝女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是古代小说的传统题材。商三官已经订婚、将要完婚时,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却一年多审不出结果。女婿家要求迎娶商三官,母亲答应了,商三官却对女婿家的人说,我父亲尸骨未寒,你们就要求举行婚礼,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吗?这话柔中带刚,有理、有力、有节,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女婿家的要求。

    接着,哥哥告状失败,打算把父亲的尸骨留到家里做告状根据。商三官对哥哥说,杀了人都不管,官场到底黑暗到什么程度,这就知道了,难道你们以为老天爷会专门为你们兄弟生出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老爷吗?《聊斋》点评家但明伦点评这一段说:“其才其识,足愧须眉。”商三官说这番话时已经胸有成竹,放弃对官府的幻想,让父亲入土为安,她要亲手给父亲报仇。

    然后,商三官女扮男装进入优人戏班,也就是演艺者的小班子,去给杀害父亲的恶霸庆寿。席上她殷勤地劝酒,笑容可掬地侍奉恶霸,恶霸喜欢上了她,把她认做娈童,留下同床共寝。商三官沉着冷静地给恶霸扫床、脱鞋,服侍得无微不至,恶霸跟她说下流话,她只是微微一笑。恶霸更加痴迷,毫无防备地把仆人们都打发走,只留下女扮男装的商三官,结果被商三官身首两断,死了还不知道死在谁手里。

    蒲松龄把商三官叫做“女豫让”,豫让是春秋时的著名刺客,他有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蒲松龄自豪地说:“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当年大名鼎鼎的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之歌刺杀秦王,却没有完成任务,他都应该在商三官面前感到羞愧,何况碌碌无为的男人呢?

    在《庚娘》这个故事中,庚娘是太守的女儿,嫁给世家子弟金大用为妻,遇到战乱,金大用带着父母和妻子逃亡,路上遇到一个也带着妻子逃难的,自称王十八,愿意给金大用领路,金大用就跟王十八一起同行。到了船上,庚娘告诫金大用,不要跟此人一起走,他总是盯着我看,眼珠乱转,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我看他不怀好意。金大用信口答应,觉得不会有什么事。

    他们一起雇了条大船,庚娘发现王十八跟船家很熟悉,便格外留心。夜里,船开到河面宽阔的地方,王十八邀请金家父母出来看月亮,金大用一出来,就被王十八推下水,金家两位老人也被船家打下水。庚娘看到全家人落水,一点儿都不惊慌,故意在船舱里哭诉:公公婆婆都没了,我到哪儿去呀?王十八说,跟我回家,我家有房有地,保证让你衣食无忧。庚娘明白了,这个杀人越货的家伙是冲着自己来的,立即擦干眼泪,表示同意。

    在船上时,庚娘巧妙地躲过了王十八的纠缠;他们回到金陵,王十八又想动手动脚,庚娘故意骗他:三十多岁的男人还不知道男女间的那点儿事?穷人办喜事还得喝酒呢。

    接着,勇敢的庚娘把王十八灌醉杀掉,然后跳进池塘自杀。她预先写好信,让大家都知道她的冤情和报仇因由,大家看信后,便捐了一百多两银子埋葬了她。

    有几个恶少年看到庚娘陪葬品丰富,便掘开棺材,结果发现庚娘还活着,他们当即一个个目瞪口呆。聪明的庚娘马上反应了过来,说,幸亏你们来了,让我重见天日,我的首饰金钱,你们都拿走,再把我卖到尼姑庵里吧。于是这些贼就把庚娘送到一位有钱的寡妇家。庚娘最后幸运地得以和死里逃生的丈夫团圆。

    庚娘两次面临生死考验,沉着冷静,像大将临阵杀敌一样,既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又报了仇。正如蒲松龄自己所说,在大变故面前,被人淫乱的女性可以活着,贞洁的女性只能死,像庚娘这样谈笑不惊地亲手杀死仇人的,千古以来,即便在轰轰烈烈的大丈夫里边,又有几个能比?

    2.小翠:嬉闹之间除政敌

    王太常官居侍御,跟与他住在同一个巷子的王给谏一向不和。恰好遇到三年一次考察官吏的时机,王给谏妒嫉王侍御掌握着河南道巡查御史大权,想找机会中伤他。王太常明明知道王给谏的阴谋,就是想不出应付的办法。没想到他的儿媳妇小翠却像奇兵从天而降,接连办了两件看似十分荒唐的事,但是却帮了王太常的大忙,除掉了政敌。

    第一件事是,有一天王太常睡下了,小翠戴上帽子,剪了白丝线贴到嘴上,充做浓密的胡须,打扮成吏部尚书的样子,将两个丫鬟打扮成随从,把马牵出来,说要拜访王先生。她跑到王给谏门前,打着马大声说:“我要拜访的是御史王先生,怎么把我领到做给谏的王先生家了?”说完调头就走,她回到家,守门的人以为是尚书大人来了,立刻报告王太常,王太常赶紧出门迎接,见到人才知道是儿媳妇在开玩笑。他气极了,说:“人家正找我的错,你反而制造闺门丑事!”

    没想到,小翠的恶作剧歪打正着:当时吏部尚书权势熏天,小翠扮演的模样跟他丝毫不差,王给谏以为吏部尚书真的拜访了王太常,他的陷害阴谋只好作罢。小翠的玩玩闹闹,让公爹度过了难关。

    第二件事是,一年后,吏部尚书罢官,王给谏抓住了王太常的一点儿错,要向他“借”一万两银子,其实就是敲诈。王太常拒绝,王给谏亲自登门威胁。王太常慌乱之下,一时却找不到官服了。

    王给谏等的时间长了,很恼火,突然,他看到王家公子穿着皇帝的龙袍被一个女子从房间里给推了出来。王给谏先是大惊失色,接着就喜从天降,他立刻让王公子把龙袍和皇冠交给自己,然后抱起来就跑。等王太常追出来,他已经跑远了。

    王太常吓得面如土色,说这下子灭门之祸来了,大骂小翠是祸水。王给谏向皇帝告发说王太常想造反,并交上龙袍和皇冠作证。皇帝一查验,所谓皇冠,原来是高粱秆插的;所谓龙袍,只是块破包袱皮儿;他再把王太常的儿子叫来一看,原来是个傻子。皇帝说,这副德性还想当皇帝?他又找来王太常的邻居调查,邻居们都说,王家的傻儿子和疯媳妇整天胡闹。皇帝大怒,下令:王给谏诬陷大臣,充军!

    其实,狐女小翠是被母亲送到王家做媳妇的。小翠的母亲早年为躲避雷霆之灾,藏到没做官时的王太常身边,为了报恩,就让小翠来给王太常的傻儿子做媳妇。

    王家担心小翠嫌弃傻儿子,小翠却一点儿也不,整天哄着傻丈夫玩:一会儿,小翠成了足球运动员,自制一个皮球,穿着小皮靴,以踢球为乐,让傻丈夫满头大汗地捡球,就像成了巡边员,小翠甚至还曾经一脚把皮球踢到老公公脸上;一会儿,小翠又自导自演,把傻丈夫画得花面似鬼,自己则穿着艳服做帐下舞,演“霸王别姬”,或者头上插着雉尾,手里弹着琵琶,演“昭君出塞”,让傻丈夫扮演匈奴人,玩得令人喷饭。小翠来替母亲报恩,她在嬉闹之间把公爹的政坛对头整下去,“报恩”报得八面威风,自私、怯弱、愚蠢的达官贵人在小翠面前显得多么差劲!

    3.仙人岛:妙语如珠奇巾帼

    《聊斋》女性不仅善于应对困难情景,还特别有语言魅力。她们一开口,常常能让棘手的难题迎刃而解,往往令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们瞠目结舌。

    《田七郎》写富贵人物武承休因为得到神人的提示,知道田七郎将来会拯救自己于危难之中,就极力接近田七郎。田七郎的母亲却知道,穷人跟富人交朋友的结果很可能是付出性命代价,田母通过相面,知道武承休很快要倒霉,就极力阻止儿子跟武承休接近。

    当武承休找上门时,田母龙钟而至,厉声对武承休说:“老身止有此儿,不欲令事贵客!”话说得干净利落,毫无通融余地,想借交穷朋友维护自己安全的富人武承休,在深沉老练的乡村老太太面前非常尴尬。

    在《聊斋》话锋锐利的女性中,《仙人岛》中芳云姐妹离经叛道的言论最不同寻常。如果说《聊斋》中的某些女性,如《狐谐》里妙语如珠的狐女是以过人之口才向男性提出挑战,芳云和绿云却涉入了本来只属于男性的天地,对封建文化的柱石——儒家经典——随意调侃、歪曲。

    《仙人岛》写以中原才子自居的王勉来到仙人岛,炫耀自己的“闱墨”,却受到岛上仙女芳云、绿云的嘲笑。两个仙女不仅嘲笑夜郎自大的王勉,还干脆嘲笑、歪曲儒家经典。

    其一,王勉说自己参加考试考了个“孝哉闵子骞”,此话见于《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绿云公然说这话错了,根据普通常识,人与人之间称呼字,并且应该是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圣人无字门人者”。

    其二,芳云跟王勉结婚后,王还惦记着曾经从海里把他救出来的丫鬟明。但芳云不同意王勉接近明珰,王勉就用孟子著名的“独乐乐”为自己辩解。芳云回答:“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耶?‘独要,乃乐于人要:问乐,孰要乎?曰:不。’”

    芳云故意用错的这段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王勉借用孟子“与人同乐”的本意请求跟丫鬟明欢会,芳云故意篡改《孟子》——断错句、读错音——不同意王勉跟丫鬟私通,儒家经典被歪曲成夫妇间的调情话语,颇为不恭。

    其三,王勉因与丫鬟偷情而“前阴尽缩”,“数日不瘳,忧闷寡欢。芳云知其意,亦不问讯,但凝视之,秋水盈盈,朗若曙星。王曰:‘卿所谓“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芳云笑曰:‘卿所谓胸中不正,则瞭子眸焉。盖‘没有’之‘没’俗读似‘眸’,故以此戏之也。”

    “胸中正”之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瞭焉。”这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的好坏可以从其眼睛来判断,心胸坦荡的人,眼睛是明亮的,心胸不正的人,眼睛是昏暗的。“瞭”为眼睛明亮状,“眊”为眼睛失神状。按山东方言,“瞭子”是男性生殖器的谐音,“眸”字读作“没”字。芳云说王勉“胸中不正,则子眸焉”,谐指他“前阴尽缩”——生殖器没了。儒家经典给篡改成夫妇闺房床帏密语,实在是大不敬。

    其四,王勉因偷情而前阴尽缩,芳云居然如此为他治疗:“乃探衣而咒曰:‘黄鸟黄鸟,无止于楚。’王不觉大笑,笑已而瘳。”“黄鸟”语出《诗经》,《诗经》是圣人编定的经书之一,也给芳云随意乱用,用诗中“黄鸟”借指男性生殖器,用树名“楚”代指痛楚之意。

    芳云、绿云两位世外少女以文为戏,跟经典唱反调,不仅表现出令人绝倒的口才,还表现出封建社会叛逆女性特有的风采和韵味。那么《聊斋志异》中才智过人的女性又是如何面对黑暗时世?她们又是如何跟恶势力抗争的呢?这又构成若干篇有名的故事。

    4.丑狐:负心汉的下场

    《聊斋志异》是部好玩的“闲书”,但蒲松龄的长子蒲箬早就在《祭父文》中说,他父亲创作《聊斋志异》不只是为了搜奇猎异、诙谐谈笑,而是有深沉的寄托:“大抵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诙谐调笑已也。”

    《聊斋志异》首篇《考城隍》提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观点,用“有心”和“无心”判断为人处世的真善和真恶,劝善惩恶的“救世婆心”是《聊斋》的主旨之一。对于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主张应该将他们押上《聊斋》的道德法庭,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负心汉就没有好下场,《武孝廉》和《丑狐》都是代表作。

    中国古代小说创造的负心汉形象,有《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里的莫稽和《霍小玉传》中的李益,《聊斋志异》中的武孝廉石某,则可以与他俩鼎足而立。

    石某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邂逅狐妇的。他进京求官,为行贿而准备的“囊资”偏偏为仆人偷走,“资粮断绝”后,船夫丢弃了他,他“唾血不止”,“魂魄已游墟墓”。这时,他遇到了服饰炫丽的狐妇,狐妇“自愿以舟载石”,“以药饵石”,如果没有狐妇的帮助,石某肯定必死无疑。狐妇年长于石某,她救活石某后,向石某求婚,说“如不以色衰见憎,愿侍巾栉。”石某欢天喜地地同意了。因为狐妇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且有钱,对既死了老婆又处于死亡边缘的石某来说,狐妇是及时雨,是救命丹,也是一个还算合适的人生伴侣。接着,狐妇“出藏金”,给石某提供了求官的资本。

    一阔脸就变,是负心汉的通病。石某靠狐妇的金银求官后,马上嫌狐妇老,用狐妇给他的钱另娶王氏,并向狐妇封锁消息,故意绕道上任,对狐妇的多次问讯,他狠心地不加理睬。当狐妇亲自找到他门上,他竟然拒而不见,还要追查门人的责任。狐妇归石后曾骂:“薄情郎,安乐耶?试思富若贵何所自来?我与汝情分不薄,即欲置婢妾,相谋何害?”她善良忍让,“娴婉,不争夕”,根本不问“良人夜宿何所”,连本应该最反对她的王氏都被感动,对她像对待可敬的长辈。

    狐妇已经把她人生的要求和可能对石某产生的“威胁”降到了最低,她不是要独占石某,也不是要夫贵妻荣的虚荣,甚至不是要“嫡妻”的权力,她仅仅要求三餐闲饭,要一个可怜的名分,要一个立足之地。而这最基本的要求,丧心病狂的石某都不能容忍,“常于寝后使人听”狐妇的动静。狐妇在石某丢了官印时出手帮助,也没有感动丧心病狂的石某。终于,他在狐妇醉酒后露出原形时想杀死她,石某后娶的王氏在阻止石某杀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即狐,何负于君?”

    《聊斋》点评家但明伦评论:“一语如老吏断狱。”

    在封建时代,女子帮助男子求官,男人往往一阔脸就变,把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妻抛到九霄云外,无数被伤害的弱女子没有能力向负心汉讨回公道。而蒲松龄赋予女主角以狐的身份,让她既有能力使石某起死回生,也能够重新收回救命金丹,让负心汉唾血而死!

    另一个负心汉的故事是《丑狐》。《丑狐》里的穆生家很穷,冬天连棉衣和棉被都没有,后来突然来了个衣服炫丽,但又黑又丑、自称“狐仙”的女子要求同榻。穆生不乐意,丑狐拿出元宝,穆生见钱眼开,“悦而从之”。靠了丑狐的接济,穆家成了小康之家,有了田产,使唤上了丫鬟。

    后来,丑狐馈赠的东西越来越少,穆生也越来越嫌她丑,请来术士驱狐。丑狐骂他“背德负心”,抱了个猫头狗尾的小动物来,把穆生的脚咬得爽脆有声,啃掉他两个脚趾,将财物全部索回。等到丫鬟卖了,田产卖了,穆生重新又回复到无立锥之地的赤贫状况。

    《武孝廉》和《丑狐》里女主角的怪异身份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愿望:正因为她们是狐,虽然遭遇负心汉,却比人间弱女子多出了报仇雪恨的法力,能够把负心汉押上道德法庭,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席勒说:“艺术要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不足的真实。”狐女报复负心汉,是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幻想笔墨。

    二三其德的男人经常在《聊斋》故事里遇到非常尴尬的处境。姚安本有妻子,但同乡有位叫绿娥的少女“艳而知书,择偶不嫁”,她听说姚安长得英俊,就宣布:我非姚安不嫁。姚听说此言后,趁妻子在井边,把妻子推了下去,娶了绿娥。

    姚安怕绿娥有外心,每天行监坐守,绿娥要回娘家,出门时他也把她头上蒙上袍子,用两个肘支撑着,“覆翼而出”,进轿子后加封,自己骑着马紧跟其后……在做出一件又一件活见鬼似的丑事后,姚安最后误杀其妻,忿恚而死。蒲松龄认为,这是因为姚安喜新厌旧,是新鬼故鬼夺魄的结果。

    《阿霞》写文登景生在荒斋读书,夜有少女阿霞盈盈而来,二人欢爱甚笃,阿霞对景生说她将“相从以终焉”,约半个月后再会。景生想,二人总是住在荒斋不合适,不如把阿霞请回家,“又虑妻妒,计不如出妻”。决心一下,他对妻子百般挑衅,妻子不堪其辱,愤出离去。

    景生自以为得计,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想迎接新娘子到来,跟阿霞做长久夫妇,没想到阿霞却嫁给了邻村的郑生。后来景生在路上遇到阿霞时指责她失约,不料反被阿霞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负心人何颜相见?……负夫人甚于负我。结发者如是,而况其他?”

    5.武技:对牛皮大王的善意调侃

    除了给坏人恶德以惩戒外,《聊斋志异》还经常让不学无术、吹牛皮、撒大谎的人物陷入尴尬境地,给他们善意的调侃。

    《武技》里的李超刚从少林僧那儿学到一点儿武术皮毛,就自以为天下无敌,摩拳擦掌,做出各种花哨的武术动作,还想跟师傅较劲儿,结果当场给少林僧踢得仰跌丈余。但他仍然不接受教训,存心卖弄,遇到个卖艺的尼姑,又想出风头,结果吃了亏,丢了脸。事后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他师父的名气让尼姑手下留情,他的腿早就断了。

    《佟客》里的董生平时总是以忠臣孝子自诩,后来他遇到一位姓佟的剑客,就炫耀自己有大志向,有真本事,还拿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边小树,显示自己的剑很锋利。佟客拿出一把短刀,一削董生的宝剑,董生所谓的宝剑就断了,脆得像切瓜。董生自己也是个银样枪头,佟客略施小技,幻化出董生老父亲被强盗劫持的场面,董生立即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领了老婆躲到楼上,不管老父亲的死活。什么忠臣孝子,原来只不过说说而已。

    蒲松龄对这些道德上有毛病的人,给予善意的嘲笑,把世间有害的人与事表现为滑稽、令人喷饭的故事。

    《瞳人语》写一个轻薄士子,跟朋友一起走路时看到前边有位少妇,就说:“有美人兮,驱之!”等到追上后却面红耳赤,一声不吭。朋友故意说些轻薄话,士子只好忸怩作态地说:“此长男妇也。”

    《骂鸭》写一个人偷了邻居的鸭子吃掉,第二天身上长满了鸭毛,神人在梦里告诉他,必须让丢了鸭子的人骂,鸭毛才能脱掉。偷鸭者耍小聪明,骗丢鸭的邻翁说,你的鸭子给某某偷了,他最怕骂。没想到邻翁修养很高,淡然地说:“谁有闲气骂恶人。”小偷只好如实招供,求邻翁骂,鸭毛这才消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小说家的道德审判干脆利落,比法庭还高明,还合乎民众心理。偷鸭和拦路调戏妇女的人,从法律角度来看,不过是小偷小摸小流氓,顶多教育教育,让有关领导领回去就成了。但他们可能屡教屡犯,法律的惩罚就不如《聊斋》小说里的处理干脆:偷鸭的人永远会记着长鸭毛求骂的尴尬;而放荡的士子永远也休想在儿媳跟前充什么正人君子,而是不折不扣的下三烂。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求他们再伸第三只手或“吃豆腐”,他们也不敢了。

    6.河间生:读书人的洋相

    读圣贤书读不出期望的效果时,读书人可能比一般老百姓还要悲惨。蒲松龄在《聊斋》中写到读书人的尴尬:有的读书人既想享受富贵生活又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干脆变成梁上君子。从读“圣贤书”到做“梁上君子”,只有一步之遥,蒲松龄通过对一些读书人遭遇的描写,留给后世深刻的启示。

    《河间生》写河间某生开始与狐交往时,还有所警惕,保持一定的距离,后来就羡慕起狐的“廊舍华好”、“茶酒香冽”,渐入邪道,以至于随狐乘风千里之外,干起鸡鸣狗盗的勾当。狐可以随意取酒楼诸人的食物,惟独不敢取一位正人的金橘。河间生由此意识到:狐不敢祟正人,看来跟狐近者必为邪祟。他刚有了这个“自今以往,我必正”的念头,便从房梁上掉了下来。河间生盲目地随从狐时,自以为是到了“楼上”,等他清醒时,这“楼上”竟然是“梁间”,楼上客人即梁上君子,书生一不留神,成了小偷。

    《雨钱》里的秀才也想不劳而获:他认识了一个言谈优雅的老翁,不向老翁问道解惑,而向老翁要钱,老翁略使法术,让金钱纷纷从梁间落下,“秀才窃喜,以为暴富”。但是,当刹那间金钱化为乌有时,秀才非但不认为这是老翁对他的警示而幡然悔悟,反而埋怨老翁,结果给劈头盖脸地痛斥一番:“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做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交好!”

    《郭生》则写一个为了求取功名的书生如何实用主义地利用狐仙。

    死读书却总是读不出效果的郭某,二十多岁,文章写不好,还错别字连篇。他的文章常被狐仙涂抹,郭生很生气,后来他的朋友发现,狐仙改文章“似有春秋”,就告诉郭生,应该以狐仙为师。

    此后,郭生写了文章就放在房间里任凭狐仙修改,在狐仙的指导下,郭生考上了秀才。他感激狐仙,经常摆上鸡鸭鱼肉给狐仙吃,他需要参考哪些文章,也让狐仙替自己决定。后来,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已经写得不错了,就势利地不再给狐仙准备酒菜,也不再相信狐仙对文章的修改,干脆把文章锁起来。

    后来,狐仙在郭生锁着的文章卷面上画了一个四道和一个五道,而后飘然离去。结果郭生在秀才岁考中考了一个四等、一个五等,不及格。蒲松龄借这个故事讽刺那些夜郎自大、过河拆桥的书生。

    蒲松龄注目功名世界,又因为关注功名世界而发现相当多的知识界脓疡。中国古代小说中,除《儒林外史》之外,从没有一部小说像《聊斋志异》这样关心知识分子命运。对知识分子恒定的关怀,是《聊斋志异》永恒的魅力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