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电影全记录-走在最前面的影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我们谈论青春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

    文/秦猫猫

    2014年12月10日的北京城,大风天。

    我的南方脸在暖气洋溢的房间内渴望更多水分。看片现场一片漆黑,我只能伸手摸到桌面上的那串葡萄。葡萄很甜,葡萄皮找不到垃圾桶,我就把那些果皮和果核捏在手上,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看完了整部还未完成后期制作的影片。

    女主角李珥,一个平凡的高中女生,看似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但却暗自喜欢学校的校草级别的男生,还爱写博客,文艺女少年一枚。

    校草男生,许七,阳光,帅气,成绩好,人缘也好。如果不是因为另一个女主角的存在,你几乎认为他才该是完美的男生。

    另一个女主角,叫黎吧啦。好看是好看,说脏话,穿着暴露,没啥教养,绿茶婊去掉绿茶两个字之后来形容她都不过分。开始,她过着和好学生们毫无关系的生活,在酒吧唱歌、抽烟喝酒和其他社会青年调情逗闷子。说白了,她就是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瞎混日子的社会闲散人员一枚,还特别臭美爱折腾,眼影和指甲都被她折腾成绿的。直到遇到男主角张漾,佯装的傲气和老辣溃不成军,说到底就是一位随时准备为爱痴狂的小女孩。说到男主角张漾,不得不说,他是近几年华语青春类型片里最特殊的男主角。坏,坏极了:坏到为了报复一个假想中的敌人,利用自己的爱情;坏到为了过上一种所谓体面人的生活,利用一个一心想当明星的单纯富家女。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由这四个人围绕一个阴谋展开:为了让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许弋身败名裂,张漾利用疯狂爱上自己的黎吧啦去接近许弋再抛弃他,只为换来他的“身败名裂”。

    阴谋的主使者张漾,幻想在这个阴谋得逞之后,他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却没想到,他因为真的被黎吧啦所吸引和爱上,又反被发现他不忠的富家女蒋皎所利用,成了不折不扣的牺牲品。

    于是,误会了爱人的吧啦死了,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一切的吧啦的好友李珥目睹了吧啦的死亡而久久难以从抑郁和怀念中走出,本来阳光的许弋因为被吧啦的爱情玩弄而彻底堕落,而深爱着吧啦的黑人因为自己参与了蒋皎的“局”而断掉一根小指。张漾,则成了这一局面的最大输家。心爱的人死去,关于未来的规划全部改写。他别无选择地重新投入到蒋皎的操纵中,继续不知所谓的人生。

    就像他对蒋皎说的那样:我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残酷青春,至此进入高潮。而影片的上半部分到此戛然而止。

    吧啦死了。

    按照古典戏剧的处理方式,悲剧发生后,所有人都会一一给出反应,作为悲剧的结局—一完美的化身死去,留下的痛苦和伤害令人清醒。然而故事没有结束,吧啦的死是一刀,影片用了剩下的全部力气来拔出这把刀,让血一点点流出来。

    导演只让一个人发泄了这种痛苦:身着白衣的李珥站在海边,发出惨叫,好像在跟大海要回吧啦的生命。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非常喜欢影片对李珥这一角色的表现方式。无论是影片上半部分,她独自学习抽烟,失败之后蹲在墙角吸泣的画面;还是影片下半部分,她独自发短信、独自斜倚着窗台和床,她总是选择让自己和嘈杂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女生宿舍保持距离,甚至她始终不肯摘下围巾这一细节,都似乎有意无意地在诠释着“旁观者”的这一角色定位。

    然而非常显而易见的是,当(左耳)的小说转换为电影时,它无法做到像小说一样,任意转换主要叙事人。

    在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导演如何让李珥这一角色,既是旁观者,又是女主角呢?

    影片后半部分的结构,必须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挑战。

    不同于众多由三角恋、四角恋串联起来的爱情小品般的青春片的结构,《左耳》的难度显得尤其高。

    影片下半部分,故事分为了两条线。

    上海:李珥、许弋。

    北京:蒋皎、黑人、张漾。

    在上海,李珥跟许弋的感情延续发展。“属于青春的爱情终将是短命的”似乎是这一类青春片的永恒主题。这一点《左耳》也不例外。李珥终于和当年暗恋的白衣少年许弋走到一起。然而两人都不是当初的两人。因为吧啦的死,李珥无法停止对孤独青春里这唯一的一位朋友的怀念,也无法停止追问当年阴谋的始作俑者张漾。

    那一刀之后,血仍在她心里流。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张漾,努力重建生活的标志之一,是他努力的摆脱蒋皎的金钱施舍。他自己挣钱,努力求生,然而却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同样讨生活的黑人。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在小火锅店里。

    少年和少年对坐。时光辗转,两人都无比回忆往事里那个自己,以及永远留在过去的黎吧啦。黑人不断叩着桌面的断指,张漾一瓶又一瓶地喝啤酒,吐了、接着喝,吐了,接着喝。影片在这里表现得特别节制——一男人们通常不会选择像女人一样流泪。但这是他们表达痛的方式,如此真实。

    那一刀之后,血也仍在他们心里流。

    而对此时的许弋来说,高考的失利,妈妈的离去以及本来就懦弱和娇生惯养的个性,让他自己饱尝痛苦。

    “你总是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这是他背叛李珥之前对李珥说出的借口,也是他厌恶自己,无法从阴影中走出的例证。

    整个故事发展到此时,其实进入了暗巷,人物都是困兽,很难找到出路。如果不是张漾的父亲,轻描淡写地叙述出真相,大概张漾一辈子都无法直面自己当年犯下的愚蠢错误。

    原来当年怀着许弋的许弋妈妈只不过把自己的父亲当成情感寄托,父亲选择成全她的真爱,而张漾则不过是一个孤儿。原来,他和许弋从来不是同父异母。原来,这个阴谋的基础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直到李珥带着张漾来到吧啦的墓前,终于出现张漾痛哭流涕的那一幕时,观众心中的巨石才得以安放。吧啦死亡的那一刀这才终于停止让所有人的心流血,给了他们痊愈的可能。

    做错事的人,终于前来认错。

    荒烟蔓草中的张漾,终于正视了这永远无法起死回生的爱情以及因自己的荒谬所带来的全部代价。

    非常喜欢片中的小镇场景,无论是破旧的石板路,雨天的街道,还是当相爱的张漾和吧啦相继跳入的碧蓝大海,甚至李珥在镜中看到自己变为吧啦的幻觉以及张漾救人时在水下把所救之人误以为是当年的吧啦的幻觉,都展现了电影重新创造的才华,都再现了小说中所无法展现的动人生活场景。

    画面,这正是电影所特有的表现形式,给这部饶雪漫红了将近十年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而我,选择清空自己的记忆,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毫不知情的观众。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站在小说的角度上去解读它。因为《左耳》不同于所有的青春片,无论是人物的设定,还是对故事结构的处理,它都太独特了。

    如果说最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它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

    当我们谈论青春的时候,我们还在谈论人性。我们谈了成长,我们就要谈代价。我们既然谈爱情,我们就要谈背版。所有的东西,并不是因为罩着记忆的迷雾,就可以被我们美化成年少无知的一笑而过。发生过的事就会有结果,做错的事情就要去承担。

    在那些波涛汹涌的爱情和青春之后,我们还要站稳脚跟,带着希望,踽踽前行。

    这是我作为一个脑袋清空,对原著的好感清空,而单纯把它视为一部电影时,所感受到(左耳)最大的诚意和价值。

    PS:和很多人的哭点不一样,当我看到吧啦从李珥的碗中抓取香菜的那一幕时,我几乎哭了出来。在当年雪漫的书里,是我贡献了这一情节。这场景使我想起了我的青春岁月,那些最美好的年华,那些吃过的拉面和那个马尾跳跃的个性的女孩。

    无论如何,我们都爱过。

    就像吧啦说的: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黎吧啦,我永远怀念你。

    前事作废,红尘相恋

    文/婆婆

    这几年青春片层出不穷,每一部几乎都票房飘红,赚得钵满盆满皆大欢喜。伴随着青春片的讨论也多半是一波又一波的青春怀旧,感叹韶华易老纯真难回,当年最爱的人不得善终,而往后哪份夜夜睡在身旁的温暖竟然都比不了早就冷透了的半杯茶,真真应了那一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每每面对这样的热烈讨论我总有些难以适从,因为我对自己的青春总是有些羞于提起。作为一个典型的乖乖牌女生,我的青春故事就像翻多少页读起来都差不多一个样的优秀中学生作文选,有谁想要看,连我自己都懒得提。

    而我在17岁时见过的这一场海啸,隐隐埋藏了十年,待到黑暗中荧幕亮起,近似故乡海边的风和呼吸随片头字幕扑面而来时,好像已经冷酷了很久的我才忽然被带回那一年我们都奋不顾身投入其中的那个爱过恨过也痛过彷徨过的夏天。

    每一帧画面,每一个镜头,都是当年我曾见过的;每个人的眉眼都透露出熟悉的气息,让我确认这就是当年我识得的那一位。我不在荧幕前,我在画面里—在百日誓师的队伍里痴痴看着许弋,在篮球场看张漾和黑人斗球,在逼仄的胡同里偷听到张漾的阴谋,在计算机教室里目睹许弋那些荒唐照片,在“算了”酒吧听吧啦唱歌一遍又一遍,在校门口理直气壮地说:“吧啦是我的好朋友”

    直到看到吧啦在雨中崩溃哭喊的样子,看到她静静躺在湿漉漉又冰凉的地面上,没有一个人在她身边,时间好像凝固住了,所有人都似乎屏住了呼吸。有一瞬间我甚至不太敢看向发光的屏幕,有一种酸酸的情绪在我心里发烫,像小细流一样从各个角落渗透出来。

    又好像是一种很钝很钝的痛感,从遥远的地方一点点靠近。

    然后猝不及防紧接而来的撕心裂肺的嘶吼声伴随着海浪的声音像一颗凶猛的子弹,朝我的心脏狠狠地发了一枪,我甚至来不及躲。

    我的青春好像就是在那儿戛然而止的。那曾经血肉模糊难以分辨的伤口,我后来几乎再也不提起。

    但此刻,镜头摇晃,伤疤揭开,故作坚强的伪装再也坚持不了。挣扎徒劳,我知道有些事根本无从躲避,因为已经深植入骨。那些人那些青春那些当年不能接受的一切早就和我自己的青春混杂在一起,变成了我的一部分,不管何时回头看,都会是一个不能被抚平的伤口,永远有痛感。

    而大部分时候,这样的伤口,就是可以这样永远都痛得赤裸而直接。

    暗恋、友情、蜕变——这几乎是每一个青春片的必备标签,但每一个青春片真正最打动的往往只有来自那个特定年代的人。对于在过去的青春片大潮中没等来一场最戳人心的号陶大哭的85后的你,我想说这一次终于还是等到了这一部只属于你这年代的青春片。因为你和我一样,在17岁那一年遇到了一个敢爱敢恨、纵使再怎么靠近和模仿也只能令自己相形见绌的风一样的女子,个忍辱负重外表成熟内心腹黑却脆弱挣扎的男孩,一个风头一时无两近乎完美却最终沦为平凡人的白马王子……因为你和我样,在17岁那一年遇到了自己,那个从小到大规规矩矩的乖乖牌,想要偷偷喜欢一个男生却根本不知道如何隐藏自己眼里的情不自禁,笨拙地想要学坏想要变得风情万种却只能显出自己的青涩和无力,想要好好爱一场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接受一份爱。

    整个漫长而苦涩的青春期里,我们拼尽全力赌上一切也想要明白的真相,不该爱的时候罔顾自我深爱过的人,屡次试探却始终不敢面对的真实的自己。十年过去了,是时候去做一个了结,说一声再见了。在电影院里,在那个空旷而狭小的空间里,像这些年来无数次午夜梦回那样,重返青春,回望17岁。

    对你的吧啦说:“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

    对你的许弋说:“我会记得,我曾爱过你。

    对你的尤他或黑人说:“谢谢你的爱,我何其幸运。

    对你的张漾说:“有一些错永远无法再弥补,但未来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对你自己说:“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去寻找那个真正的自己。谢谢你,小耳朵,你做到了。

    看完电影出来,天早灰蓝,但狂风四作,冷得叫人发抖。好朋友要抽烟,无奈风大,怎么都点不着烟。我走上前拉起大衣将她围住帮她挡风。

    看着烟头的火光一跳一跳闪烁起来,我突然想到电影里李珥帮吧啦点烟的戏。多么的巧合,这位在我十几岁时就认识的女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就正如吧啦之于李珥,跟我截然不同的个性,永远跑在我前面,永远活得比我精彩,永远是我无法企及的姿态,而我们俩又无时无刻不在羡慕着彼此的人生却也一天都过不了对方的生活。

    我忍不住说:“那时候李珥和吧啦也是这样。”

    但人家李珥是帮吧啦点烟,不是像你这样,只能用大衣把我围住。”她一如既往地“取笑”我。

    “是呀,”我也一如既往毫不在乎地搂住她笑着回答道。

    所以她们在电影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然后,我们站在咖啡馆外的冷风中一起发抖,她在抽烟,我在胡思乱想。

    时光匆匆而过,竟如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说变成今日的电影,我们各自褪去青涩,被生活打磨出更纯熟坚韧的模样,前尘往事皆可谈笑风生,接下来的人生不知凶险却也能坦坦荡荡地走下去。

    更所幸的是,过往还有可纪念分秒,未来还有这相聚的时刻。

    直到现在才明白,只有属于你的青春片,才能将你带回青春,才能让你再次面对当年的自己,才能让你与你的青春和解。

    告别青春,我在这电影里看到了一点点人生本来的样子。

    美好的,残酷的,温柔的,又遗憾的。青春即逝不可复制,然而接下来的漫漫长路不可久待,更需要坦然面对。

    少年前事尘埃落定,自此我们也终于可以,放下执念,彼此相忘,尽兴投身而后的莽莽人世滚滚红尘。

    不擅长的永远是爱

    文/小坏

    首先说,我对青春没有什么认知,但《左耳》这部青春电影还挺吸引我的。

    男主角张漾,说白了就是除了帅什么优点都没有的那种男人。

    女二号吧啦,说白了就是除了美什么优点都没有的那种女人。

    这样两个拥有主角特性婊子个性的人,被命运安排走到了起。作为交往的条件,张漾要求吧啦把自己的仇人许弋搞到身败名裂。吧啦很轻易地就让校草级别的乖乖男许弋走上歧途,然后将其甩掉。

    女主角李珥是许弋的暗恋者,除此以外,她看起来跟这个故事似乎没有任何交集。

    电影里永远都是这样,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都很难被自己喜欢的人所喜欢。就好像,我们都很擅长喜欢别人,却永远不擅长被人喜欢一样。

    然而,就在这一片兵荒马乱之中,张漾却渐渐对吧啦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产生了一种想要和这样一个人永远生活下去的真挚情感。

    故事刚刚有了生机,吧啦却突然死掉了。

    电影刚过半,死亡成了一个故事的开端。

    我这才惊奇地发现,虽然同为青春电影,但(左耳)讲的绝对不只是爱情,还有报复、救赎和痛苦。

    换句话来说,《左耳》的主人公显然没有别的青春电影的主人公那么好运。

    我很喜欢吧啦手上一直挂着的那只有点土气(可能在那个年代算是时髦)的小包包,喜欢看她甩着它孤独地走在黑暗的小巷里,赤脚跟踪自己喜欢的男生,不顾一切的傻样。

    爱上一个人,危险。

    吧啦说:“我这个人,最不怕的就是危险。

    当吧啦如此骄傲地说着这句台词的时候,一定没想到死亡离她很近,触手可及。

    什么是死亡?

    死亡是没有再见的告别,是只允许一个人乘上的永不回头的列车,是永远说不出口的对不起,是海边再也看不到的奔跑的身影。

    当一袭白裙的小耳朵跪在海边痛哭听吼的时候,我们不禁反思,青春难道就是一道玻璃,让我们赤裸地冲破它,然后赤脚踩着一地的玻璃遍体鳞伤地走向未来吗?

    当然不,

    忏悔过,放肆过,克制过,爱过恨过,完美过,残缺过,尽管如此,青春也不是一个让人为所欲为的挡箭牌。

    很简单,犯了错,就要承担和面对。

    所以,故事的后半部分,我始终为始作俑者张漾紧紧地捏了把汗。他到底该怎么办,说说我最喜欢的两场戏,一场是电影里一直在打麻将的吧啦奶奶,边哭边在屋顶把吧啦平常穿的那些衣服烧给她,并不是纸钱,而是衣服。

    而那个喜欢穿着漂亮衣服躺在床上想着“姐姐我活得开心就好,其他人都是放屁”的那些衣服的主人,已经不在了。那个总是说着“活着太累了,我是活不长的”与众不同的姑娘,终于为她的与众不同付出了代价。

    还有一场戏就是在拉面馆,小耳朵把一大把香菜恶狠狠地抓到张漾碗里,厉声地对他说:“你应该多吃一点,不然哪有力气杆悔!

    这时,张漾脸部的肌肉都在抖动。他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只差两颗斗大的眼泪,就几近完美。看得出来他在忏悔,差不多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可惜时间不能倒流,故事无法重写。

    当张漾沉入深深的海底,李珥在岸边哭成狗的时候,我赌这两个人会在一起,原因很简单,时间已经不够了,而相爱是救赎的唯一捷径。

    然而,我错了。

    和很多电影的:A喜欢B,B喜欢C,C喜欢D,D喜欢E,最后A和0在一起B和E在一起了这种狗血剧情不一样,《左耳》的故事结束得很突然,甚至让你觉得,差了一个高潮。

    但反过来想,或许,就这是导演的意图所在。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可能会觉得结局有些荒唐,又有些可笑。

    戏份最少的尤他成了人生赢家,主角小耳朵反而像个心机得的绿茶。张漾最后对着小耳朵的左耳说了什么模棱两可的话,

    如同剧中最大的悬念,吧啦死前到底对小耳朵说了些什么,都已经显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张漾终于来到了吧啦的墓前,说出了一直没敢说的三个字:对不起。

    我相信直到此刻,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终于放下了为他提心吊胆的那颗心。

    剧中的吧啦有句堪称经典的台词:别人的东西总是好的。从你的台词人人都在说,直到你的台词,只有你才能说出口,是需要时间的。

    在所谓的时间面前,现实只不过是一道宽度一厘米、深度几千米的坎,看上去吓人,其实轻轻走过之后,只剩下了回忆。

    至此,大幕已落。

    而我们终于懂得,我们不擅长的,永远是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